星期日, 7月 17, 2005

書評:《寂靜之外》

書評:《寂靜之外》(新版)
  《Beyond Silence》是一齣講述一名聾女孩成長的感人故事的電影,而一本名為《寂靜之外》的書,則以理論及實務鋪陳聾人世界的種種現象。
  香港聾啞人士組成的「無言天地劇團」,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劇團;由中國眾多聾啞人士演出的《千手觀音》獲得全世界的好評;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學系最近剛聘請了全港第一位聾人教師。這些消息有沒有觸發具正常聽覺的人,對聾啞人士有更進一步認識的慾望,或打破一些根深柢固的對他們的成見呢?台灣一位女性聽障學者林旭最近出版的《寂靜之外》,試圖以本身的經歷及研究成果,希望能夠釐清「聽人」對聾人的許多誤解,讓他們也可以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林旭在本書中最在意的,是「聽人」對聾人學手語的不解(她本身自幼聽障,但也遲至二十八歲才第一次接觸台灣手語)。她表示,許多聾人的具正常聽覺的父母,往往也不喜歡他們的聾人子女學手語,因為這些父母覺得自己的子女大動作「比手劃腳」的「講話」很礙眼甚至會覺得這令他們難堪,希望他們能夠改用唇語,或盡量的能夠開口講話。一些父母因為供聾啞小孩就學的特殊學校教學生手語憤而帶其子女退學,改投一般學校,殊不知這對他們的子女的學習產生近乎毀滅性的傷害。
  作者還提到,很多「聽人」誤解聾人是啞巴,其實大部份聾人的聲帶是完好的,只是因為聽力不佳而無法掌握正確的發音。
  作者表示,由於這世界的「聽覺至上主義」,使「聽人」覺得聾人低人一等,這是一種不平等待遇。她說,一般聽力正常的人對聾人往往一知半解,認為他們聽不到聲音,並把他們歸類為「殘障」群體,覺得他們很可憐,沒有處事能力,也不給機會他們,甚至歧視他們,使到他們逐漸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以致要依靠社會救濟。一些正常聽覺的人更過份的以帶敵意的眼光看待聾人,例如把他們視為小偷。
  對於以科技化方式為聾人植入人工電子耳,作者也有所保留,因為其效果仍不完善。作者說,如果聽人用殘存的聽力學口語,學讀唇語,回歸「主流」常道,不僅使聾人無法融入原有的聾文化,更只能是聽文化的邊緣人。她並認為這是「聽人」主導的世界強將「聲音霸權」置於聾人之上;而鼓吹電子耳將危害聾人文化和聾人自身的認同。
  此外,讀本書還可了解原來手語也和口語一樣,各地有不同的手語,甚至在台灣,也因曾受日本統治及後來的國民黨接收,而出現具日本味的台灣手語及具中國味的台灣手語。國際上還有一「世界聾人大會」為聾人「發聲」。在這別開生面的大會上,所有出席者以手語溝通,又因各地手語有別,所以會有不同語種的手語翻譯在現場服務,正所謂「你聽見聲音,他看見聲音」。
  作者認為,相對於「聽人」以講話來溝通,聽障人士以手語來溝通,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這手語一族也是一種族群,但遺憾的是被長期的「污名化」。她希望在這強調尊重母語的年代,「聽人」請走進聾人的寂靜世界,傾聽靜默的不平之鳴,將會發現,除了寂靜之外,竟充滿發人深省的震撼。
讀完此書,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因長期累積的不滿造成反彈,以致過度的強調聾人自主。儘管如此,還是希望本書能夠促進人們對聾人的了解,就好像香港所強調的「傷健一家」,對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有所幫助。讀者下次在街上遇到以籌款為名兜售玩具的聾人,不妨跟他們多點溝通。
  書評作者:蕭偉基
本書資料:
作者:林旭
出版社:左岸(台灣)
http://www.sinobooks.com.tw/
售價:新台幣180元
頁數:167
2005/7/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