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29, 2012

香港之勁

香港之"勁"
國父之地: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菲律賓國父黎剎、越南國父胡志明,都曾在香港活動,甚至把香港作為重要革命基地。
中介/窗口地位:由於地理位置使然,香港長期是優秀的中介地,也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窗口。
接收難民之地:二戰後到七十年代中,香港長期持續大量接收來自中國大陸的逃難人群,數百萬人,可能是世界之最。
廉政公署ICAC:香港在七十年代廉政公署成立之前,就跟很多第三世界一樣,貪污嚴重,甚至比很多貪污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想到短短二三十年時間,貪污(尤其政府部門)基本絕跡,長期保持世界最清廉地區榮譽。
大樓建築物管理:香港的物業管理效率和水準很高,很專業,因此香港的建築物很多雖已數十年,但仍完好耐用。
社工制度:香港的社工制度完善、專業,人才眾多。
大學水平:香港的多所大學長期在世界評比中名列前茅。
金融業: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自由、安全及高效率,吸引全球資金。
港口業/物流業:香港是國際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高效率,專業。
粵劇:香港是傳統粵劇得以繼續生存並發揚光大的基地。
廣東流行曲:香港是廣東流行曲的搖籃和基地。
粵語電影:即港產片,一個小香港,是全世界電影重鎮,以粵語電影傳揚全世界。
電視劇/電視節目:TVB為主的電視台,創造港劇風靡全球華人(乃至非華人)社會的奇蹟,TVB是全球製作最多電視劇的電視台之一。
《歡樂今宵》:TVB的長壽綜藝節目,曾一度創下世界最長壽綜藝節目的紀錄(1967年啟播至1994年,共播出6613次,連續27年每星期有五晚直播)。
武打片:香港開創的電影奇葩,影響全球,誕生了李小龍、成龍等巨星。
武術指導:因武俠片而產生的香港獨有工種。
武俠小說:大師皆雲集香港,寫出眾多傳世經典。
漫畫:老夫子、龍虎門等,都燴炙人口。
地鐵與公共交通系統:全世界效率最高、最完善的地區。
八達通:全世界最成功的電子支付卡系統。
新聞與言論自由:全球華人社會之冠。
中英雙語:香港應該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可以普遍通用中英雙語的地方。
方言為主: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用方言(粵語)教學的地方,是其珍貴財產。
便服(休閒服)品牌:香港的便服品牌眾多,價格便宜,實用耐穿;服務、產品舒適度及價格等遠勝Uniqlo、Zara等國際品牌。
糖水:香港的糖水、甜品創新種類繁多。
風水:香港的風水堪輿師眾多,每年的命理運程預測書更是奇觀。
香港國際機場:亞洲最繁忙、世界第三繁忙國際機場
捐款世界第一:香港人樂善好施,每遇全球各地災難,皆慷慨解囊,2004年南亞海嘯香港人均捐款更高居世界第一。
購物天堂:名店雲集,因售價較低而吸引全球顧客。
郊野公園:香港有四成土地被列為郊野公園,不可開發,比例甚高,近在咫尺。
填海:由於土地不足,開發不易,香港填海之地甚多。
有蓋天橋:香港的有蓋天橋連接各建築物,比例之高,是世界前列。
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設施:香港密度甚高,大部分居民在步行範圍內可抵達。
思想自由:相較於台海兩岸,香港的自由吸引了眾多不願在國共兩黨政權底下服務的學人,佼佼者是新亞書院及後來的中文大學,還有眾多在香港教書的教授學者。
新儒家:錢穆、唐君毅、牟宗三、余英時等大師,曾以香港為基地推廣新儒家。
饒宗頤:國寶級、世界級國學大師。
東華三院:起源於1870年,一百四十餘年歷史,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歷史最久的華人慈善機構,服務國際化。
南華體育會:逾百年歷史,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華人體育組織。
民主:一九八九年六月百萬人上街聲援中國民運(當時香港人口約五百萬,上街人數比例之高人類史上僅見);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爭取民主;全球雖一仍大規模紀念六四的地方。
書展:每年近百萬人入場的香港書展,全球最大的華文書展。
經商便利:開公司、商業登記等極簡單。
金飾店:品牌及店數眾多。
藝術品拍賣:全球最大。
紅酒:全球紅酒中心。
演唱會:紅館是全球華人歌手的個唱「聖地」。
天后媽祖:香港有逾百間天后廟,密度之高可能冠全球。
海洋公園:亞洲最成功及著名的本土主題公園。
籌款活動多元化:為各慈善機構籌款的活動多元化,包括電視現場籌款(此模式已擴散到其他華人地區)、「賣旗」、「行路上廣州」等。
公益機構NGO:香港有眾多本土和國際性的NGO,服務全球。
電車:狹窄的港島街道,仍保留逾百年歷史的有軌電車,難得。
竹棚架:現代化的香港,工地仍使用傳統的竹棚架,可能是全球僅見,但穩固程度尤勝鐵架。
九巴:擁有數千輛巴士,全球最大巴士公司。
宗教團體辦學:香港各種宗教團體皆辦學,琳瑯滿目。
間諜/特務雲集:從開埠迄今,長期「左右逢源」,並且自由,所以是全球各地派間諜特務來收集情報的重地。
中國的體育搖籃:中華民國早期國家足球隊,隊員幾乎都是香港南華會隊員;香港人容國團等,在乒乓球賽為中國取得史上第一個體育項目的世界冠軍‧‧‧‧‧‧
示威之都:香港幾乎每天都有不同訴求的示威活動,每年七月一日回歸紀念日的示威人數,更是數十萬人,但仍井然有序。
一國兩制: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制度,全球矚目。
燒炭自殺:香港人「發明」並傳到其他地方。
媒體:香港媒體,尤其紙媒,以黎智英的壹傳媒集團為首,狗仔隊歪風影響其他中文媒體。
國際性中文媒體雲集:亞洲週刊、鳳凰衛視、讀者文摘‧‧‧‧‧‧
小方塊報紙專欄、連載小說等:香港中文報紙之特色。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電視台:亞洲電視(前身:麗的映聲--麗的電視)。
Uncle Ray:主持節目最長時間的世界紀錄(超過四十年)。
認股證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量是世界之最。
大嶼山天壇大佛:世界最大戶外青銅座佛。
香港賽馬會:全球最成功的公益性博彩機構.。
李嘉誠:全球華人首富。
邵逸夫:全球華人影視大亨,全世界最高齡上市公司主席,創辦獎金媲美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
數學家輩出:小小的香港,竟培養出兩位世界級數學家:蕭蔭堂、丘成桐,都當過哈佛大學數學系主任。
居住空間:地小人稠,地產商無良,人均居住面積可能是全世界最小。
蘭桂坊:一條小街成就為名聞全球的酒吧街。
涼茶:源自廣東的涼茶在香港保存、發揚並創新。
夜景:香港夜景之亮麗壯觀,天下無敵。
兒童刊物:《兒童樂園》等一度是全球重要的中文兒童刊物。
古雅中文:市面仍常見不少古雅中文,如「面斥不雅」、「送官究治」等。
啟德機場:全球最獨特的鬧市機場,飛機就從建築物頂上掠過,驚險萬分。
中國禁書:大陸自由行旅客在港搜羅中國禁書,成為香港出版及書店行業中一奇葩。
足球聯賽:香港甲組足球聯賽成立於1908年,至今歷史逾1世紀,為全亞洲首個成立的職業足球聯賽。另一項香港足球比賽──香港高級組銀牌淘汰制足球錦標賽,亦為全亞洲歷史最悠久的足球錦標賽,創辦於1896年。香港足球會為全亞洲首家現代足球會,成立於1886年,香港流浪足球會則為全亞洲首家職業足球會,成立於1958年。
殘疾人體育:香港成績斐然,屢奪殘奧項目金牌。
蘇樺偉:世界殘疾運動飛人,屢奪世界冠軍,創世界紀錄,奪殘奧金牌。
余翠怡:香港輪椅劍擊好手,累積已獲七面殘奧金牌,包括破天荒在2004年雅典殘奧獲四面金牌。
SARS:2003年的SARS,香港是原發地之一,也是重災區,雖然死了近三百人,但事後回望,香港的危機處理效率仍高於其他地區,更難得的是塑造了罕見的香港人團結守望相助的契機。
移民:八十年代中國決定收回香港主權,以及之後的八九六四事件,導致大量的香港人移民,數以十萬計(或更多),大部分是中產階級以上,這比例可能是全世界最高。但隨著香港回歸中國後形勢沒變壞,加上他們的移民國經濟不佳,「搵食」不易,以及生活形態及文化不能適應等因素,大批外流港人又回流香港。
長壽:2011年香港女性平均壽命86.7歲,男性80.5歲,皆為世界最長壽。
隧道:小小的香港,建有超過十條的隧道,包括三條過海隧道。
公屋:香港逾四成人口住在低租金的公營房屋。
黃飛鴻:香港拍的黃飛鴻系列電影約一百部(關德興主演了大部分),可能是同系列影片數目之多的世界之最。
越南船民: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港英政府以人道理由接收高達二十萬名的越南船民,是第一收容港,到二零零五年才完全解決這問題。以人均面積計算,香港可能是世界上接收最多越南船民的地區。
誠品:誠品書店第一家海外分店於2012年8月在香港銅鑼灣開業。
城市論壇:全球華人社會中極少見(可能是唯一)的公開、電視直播的民意論壇,由不同立場的人針對特定議題發表意見、交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辦者香港電台是公營機構,但節目能維持中立,不僅不會偏政府,甚至經常還「反政府」呢!
「賊王」張子強:綁架兩位城中首富及家族成員,共勒索超過十億港元,可能是世界紀錄。
學民思潮:世界少見的中學生社會組織與壓力團體,在反國民教育科運動中發揮巨大的社會動員能量,甚至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由中學生主導而取得成功的社運。
中小學校服:活潑、多元化,堪稱全球華人社會之最。
中文報業:百年來香港的中文報紙百花齊放、多元紛陳,而《中外新報》(1858-1919)是世上第一家用活體鉛字排印的中文報紙,《循環日報》(1874-1947)更是世界上第一家華資中文報紙,2002年創刊的香港《都市日報》則是世上第一家免費中文報紙。
展覽之都:會展中心等場館每年舉行多項大型國際展覽。
外傭:每到星期天和假日,數以萬計菲傭和印傭,分別齊集中環和維多利亞廣場,甚為狀觀。
勞斯萊斯:全球人均勞斯萊斯名車最多的地方。
居住環境:人均居住面積超狹窄、環境不理想(例如大部分居所內的睡房面對廁所,抑或一進家門就看到廁所...)
營商環境:全球營商最便利的城市之一。
排隊:港人超愛排隊,連買樓都需要排隊。
炒賣之城:什麼都可以炒一番,包括的士牌、郵票等。
店舖租金:高居世界第一。
地鐵經營模式:以發展地產來補貼建設,並創造巨大利潤,為其他地區所效法。
廣告多元創意:巴士上之「路訊通」、地鐵站及列車之各種形式廣告等。
賀歲片:香港首創,並影響其他華人社會模仿。
邊境人流:與深圳接壤之多個口岸,每天進出人數多達數十萬,高居世界前列。
中國電影之父:1909年之《偷燒鵝》或1913年之《莊子試妻》(黎民偉拍)是全香港和中國的第一部電影。
漫畫:有一項調查指,香港的《古惑仔》是全球最多期數之漫畫。
置業難:全球置業最難的城市。
報章風月版:在報刊上設色情資訊版,為害甚廣。
功夫:因大陸解放而移居香港的各派武林高手,加上功夫武打電影的流行,使香港成為傳承中國功夫之重地。
水貨:近年成為中國大陸民眾買水貨重地,尤以奶粉為甚,甚為壯觀,亦對香港本地人造成諸多不便。
藥房之都: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大陸自由行遊客到香港購買藥品、奶粉、日常用品等,在熱點地區藥房越開越多,蔚為奇觀。
中英雙語社會:香港社會上九成以上用中文(廣東話),但學校是以英文為主,也就是說學校和社會是割裂的,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個,但這也造就其成為華人社會中少見的中英雙語社會(儘管有人認為它中英文都不行)。
高樓:香港高樓密度之高,在全球名列前矛。香港建高樓的速度也稱雄世界,三、四天即可建成一層樓。
老鷹:香港是全球老鷹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老鷹在維多利亞港高樓大廈間盤旋,特色也!
台灣天后的歸宿:林青霞、林鳳嬌、鳳飛飛、張清芳等台灣「天后」級明星,都嫁到香港。
中國政治內幕爆料書籍/雜誌:即所謂揭露中國政治內幕的「禁書」或「政論雜誌」。由於大量中國大陸遊客到香港,一些出版社就趁機推出大量這類出版物,大受陸客歡迎。
歸僑落地生根: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各種政治運動和文革風起雲湧,大批有「海外關係」的南洋背景歸僑與僑眷因而受牽連,想辦法逃離大陸,因大部分無法再回到南洋,於是香港成為最終落腳之地。
奢侈品之都:由於免稅及可靠(少假貨)之故,中國大陸民眾喜歡到香港購買各種奢侈品,於是各種世界名牌奢侈品店在香港開到成行成市。
台灣高官子女謀生之地:包括馬英九女兒女婿、副總統吳敦義兒子、前副總統連戰之子連勝文等,都正在或曾在香港工作與生活,其中許多是從事投資銀行業。
與南洋深厚關係:大批南洋歸僑從大陸到香港定居;香港食品及餐飲業最重要集團維他奶/大家樂/大快活,是南洋背景羅氏家族所創辦;大批南洋背景商人從戰前到戰後到香港投資,甚至將基地轉移到香港,自己也到香港定居;港產片/港劇/香港出版物在南洋華社大受歡迎。。。
學運:由黃之鋒領導的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以及大學生組織「學聯」,成功發動多項大型抗爭活動,甚至影響形勢發展。
「佔領」:爭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運動,擴大到「佔領銅鑼灣」、「佔領旺角」等,都是香港最熱鬧繁華的核心區域,而且是佔領主要道路,總人數約十萬,持續多天,秩序井然,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佔領」運動。
城邦:香港自治論者陳雲認為,香港是當今世界上幾乎唯一的「城邦」,值得珍惜與自豪。
(註: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星期六, 6月 23, 2012

香港不簡單

香港不簡單
作者:蕭偉基
撰於:20126


住香港十七年,對香港有一些新的體會,尤其在放在整個中國及國際大背景下,香港有其非常獨特且了不起的成就與地位:

*香港持續大量接收難民的時間是全世界最長

自從二戰後持續到七十年代中,香港長期大量接收來自中國大陸的逃難人潮,長達二十幾三十年,這批人數百萬,是香港原先人口的十倍以上,我相信這有可能人類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大量接收逃難人群。所謂「計劃遠不如變化」,英殖民政府以人道理由大量接收「難民」,使到它即使做任何規劃都不可能滿足變化,所以有人批評為何新加坡可以規劃完善,而香港不行,這對香港是不公平的,新加坡是有計劃的吸收移民,而不是像香港那樣幾毫無條件的接收。

百年來,尤其大陸易幟後,「自力救濟」的中國人或華僑從大陸或海外因逃難或避險等因素而將大批資金轉到香港,這些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逃到香港(還有台灣),以及國際間對大陸的封鎖,美國為主的西方「自由」社會並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的援助港台兩地(南韓也是受惠者,此處暫不談),使兩地經濟在戰後三十年間崛起,但也要看到兩地政策的配合,以及人民勤奮等民族性條件(君不見菲律賓當年也是有類似優勢,但數十年後,卻成為失敗之國)。

以香港而言,事實上港英政府所做的,就是讓這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有比較安全的生存/生活之地,讓他們有謀生(包括打工和創業)的機會,但港府並無有計劃的發展特定產業,只是以自由、寬鬆、法治等,創造有利營商的環境,並加上歷年不斷針對問題而改進的施政(包括市民施壓奏效),以及香港百年來作為中國(尤其華南)與國際交流窗口的仲介地位,使香港經濟騰飛。但這種「粗放式」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模式,經幾十年演變後,目前的形勢已大不一樣,香港已到了勢必要改變的時候。

*面對龐大的神州崛起之衝擊,香港首當其衝,可成為全球範例

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度經濟崛起,這在人類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香港剛好是最靠近中國大陸的地區,因此受其衝擊最早,影響也最大(台灣次之)。沒錯,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和廉價勞力,曾幾何時是香港的「鑽石良機」,但隨著大陸之愈發崛起並與國際接軌,香港的優勢已逐漸下降,香港如何因應,其實是對全世界都有啟發性。

*人居地小,仍井然有序

香港的土地有超過一半是不適宜開發或不適宜居住的,包括諸多的山區,以及被保留為郊野公園等(即使不是列為郊野公園,開發成本也極大),所以其實香港的可居地是非常小的,人口密度是非常大的(屬世界前列,以可居地計算,人口密度比新加坡高)。在這樣狹窄的空間中,可知香港人的壓力和壓迫感是多麼的大。但即使這樣,香港社會仍長期井然有序(例如街道雖窄仍亂中有序),難得。

*人流多,壓力大,服務態度仍大有改進

不少人對香港服務業(包括海關入境處)的服務態度頗有責言,但我近年從另一角度來觀察,得出不一樣的看法。很多人將之與新加坡或台北來比較,覺得這些地方服務態度比香港好。但有沒有想過,香港的客流、人流量是遠超過台新兩地的,以機場為例,香港一年航機起降是三十三萬架次,機場客運量高達五千多萬,貨運量三百九十萬公噸,都超過新台兩地(尤其遠超過台灣桃園機場),是亞洲最繁忙、世界第三繁忙的國際機場;香港旅客人數也超過四千萬名,也超過新台兩地(尤其台灣,外國遊客極少)。在這樣大的人流壓力下(幾達負荷的臨界點),香港服務業水準仍在近十幾年大有改善,且效率極高,我覺得是不簡單的。大家讚揚台灣的好客及服務水平,當然有其先天人文底蘊深厚、民風純樸、好客傳統等因素,但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台灣的遊客、人流量是現在的三倍或五倍,他是否仍可保持目前的水準呢?他是否可以有香港今天的效率和水準呢?

*香港是廣府文化的最後堡壘

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仍以地方語言為教學用語的社會,這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資產,使香港得以發揚具生命力的粵語文化,包括粵語電影、粵語電視劇和粵語歌曲等,而不是獨尊北京話(普通話)。

*對促進中國大陸民主化之作用

自從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百萬人上街聲援中國民主以來(當時香港人口約五百萬,上街人數比例之高人類史上僅見),香港竟意外的成為企圖促進或推動共產中國民主的堡壘。六四事件二十多年,全球剩下香港仍大規模悼念及要求平反,並難能可貴的成為中國共產黨管轄範圍內唯一能紀念六四的地方。回歸後每年七月一日的回歸紀念日,又成為香港民主派人士提出各種訴求的遊行大日子,高峰時更有高達五十萬人參加,以一個只有七百萬人口的地方而言,這種人數比例是超高的,更可貴的是總能和平進行,井然有序,甚至連留下的垃圾都少,充分顯示香港市民的素質。

*樂善好施

不少人都認為香港人冷漠自私現實,但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災難卻展現了香港人的樂善好施。南亞海嘯期間,香港人均捐款賑災金額高居世界第一,歷次的中國大陸及全球各地的災難,香港人都慷慨解囊。香港更是多個慈善組織,尤其是面向中國大陸的NGO的重要根據地,香港本土的,加上國際性的各種NGO林立,為資助中國大陸和全球各地,發揮重要作用,作出重大貢獻。

以上是正面的香港,負面的香港如下:

*八卦化、蘋果化的媒體

自從黎智英的壹周刊、蘋果日報等媒體面世以來,其狗仔隊、有違新聞倫理乃至普世道德價值觀的作風,對華文媒體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敗壞社會風氣。

*燒炭自殺

非常遺憾的,香港「發明」的燒炭自殺,也擴散到其他地方。

結論:殖民地,眾所周知的不合理的,但弔詭的是,在香港,殖民政府加上港人的各種良善的結合,以及既是邊緣又是中心的地位,竟創造了東方之珠的奇蹟。盼這光芒能持續。

延伸閱讀:
本人五年前(2007年)拙作:回歸十年看香港
http://bigdogkee.blogspot.hk/2007/06/blog-post_3495.html
(註:香港之"夯"不勝枚舉,我會另文列舉。)

20120401《經典》唐風綢繆--等待破繭:印尼華人文化

20120603《經典》【唐風綢繆】遷徙承襲 香港華人文化的流放更生

星期日, 6月 17, 2012

慈濟馬來西亞與慈濟香港之比較


慈濟馬來西亞與慈濟香港之比較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和慈濟香港分會是同時於九十年代初成立的,但二十多年後,兩者的發展差距甚大,馬來西亞分會的規模至少十倍於香港分會(慈濟在大馬的盛況應是僅次於總部台灣)。同樣是華人社會,為何兩地慈濟的發展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我試分析如下:

(一)香港部分

1.香港由於社會福利等已相當完善,故慈濟在香港本土可發揮的空間不大。

   2.慈濟在香港面臨其他NGO公益機構的競爭激烈,要在當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在本土方面,香港有全球華人社會中歷史最悠久(超過百年歷史)且實力雄厚的東華三院、保良局等團體;在國際NGO,尤其是面向中國大陸的NGO方面,慈濟也面臨許多以香港為亞太基地的國際NGO,以及本土的,在操作上更容易打進大陸的諸多NGO的競爭。他們由於扎根香港甚久,非常重視宣傳推廣,所以知名度與號召力更廣。

  3.在佛教活動方面,慈濟的影響力與號召力遠不如在香港歷史更長的香港佛教聯合會。



(二)馬來西亞部分

1.      大馬仍是開發中國家,政府對人民,尤其底下階層民眾的照顧仍不到位,因此慈濟有甚大發揮空間。

2.      台商、留台生都是大馬華社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對推動慈濟在大馬的發展,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大馬華人社會是全球除台海兩岸三地以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最完善的地方,且從未斷層,又因為屬少數民族,所以對華文教育與文化的發展常保危機感,且大馬華人很多(聲稱)信仰佛教,某程度而言將佛教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慈濟以來自台灣,並重視文化,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佛教公益團體之身份,其精緻、具創意,又重視傳統的作風,甚能打動大馬華社,尤其華校,以及華人學生(包括大學生)的心,所以在學校領域,慈濟在華人學生當中甚具號召力與影響力,這種「從小扎根」的模式,對於慈濟在大馬的壯大,具有關鍵的作用。



蕭偉基

201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