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31, 2005

吉祥慈悲的七月 .釋證嚴

2005.08.30 中國時報
吉祥慈悲的七月
作者:釋證嚴
(轉載自中國時報)
網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083000352,00.html

華人社會民間習俗以農曆七月為「鬼月」,有諸多忌諱,而「中元普度」則是鬼月祭祀活動的最高潮。
就佛教而言,七月並非鬼月,而是吉祥月、孝親月、感恩月;「普度」的真義,則是慈悲心念平等普及一切,救度苦難眾生。我們常說日日吉祥,也需要人人慈悲才行;人人慈悲,才是安定和諧的人間世界。
一般人卻總有迷失的觀念,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假如不及時排除迷信,時間愈長迷得愈深。
七月普度源於佛教典故。佛陀時代,出家人都以托缽為生,目的在於脫離奢侈的生活,並與普天下的人結好緣。
佛陀以一國太子之尊,離俗修行,覺悟了真理,教導世人必須先排除內心貪、瞋、癡的汙濁,把心守護好,身心才能自在。後來許多皇族子弟跟著他出家,他希望能完全摒除當時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因此建立僧團三衣一缽的簡單生活,讓人人平等,教大家懂得知福知量。
當時出家人每日都要托缽,已經佔去不少修行時間,印度的夏季非常炎熱多變,又多蟲蛇蜈蚣等等出沒,為健康著想,佛陀禁止僧眾夏天出外托缽,由在家居士供養,利用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這三個月好好修行。期間佛陀為僧團講解道理,洗滌人人心靈,大家也專心修行、沉澱靜思,獲益匪淺。
一日,目犍連尊者在靜坐時,想起母親在世時,不敬三寶又多殺生,往生後不知落在何處?他定靜心思,看見母親竟墮在餓鬼道,腹大咽小、骨瘦如柴。他趕緊送飯給媽媽吃,媽媽接到了飯,嘴一張就吐出火燄,整缽白飯都變成黑炭。
他趕緊向佛陀請求協助,佛陀說,你的母親在世時,欺辱三寶,尤其是貪瞋嫉妒心強,造業深重,單靠一個人是無法解救她的,你應該請很多修行得道、有福有德的人,一同為她祝福。
至孝的目犍連尊者就在七月十五日那天,用最虔誠的心供養佛陀及僧眾,希望以此功德回向給母親,讓母親脫離餓鬼道之苦。
以前人普度祭拜時,會在供桌下放一盆水與毛巾,那是因為印度人以手取食,目犍連供養眾僧之前,親自捧著水和乾淨的毛巾讓大家淨手,不但表現了誠心,也是一種衛生教育。
後世的普度愈來愈偏離原意,講究豐盛的祭品,燃香、燒金紙,祝禱「好兄弟」快來享用,不要對人間製造禍殃。
其實人之大患,在於有這個身體,所以要吃、要穿、要享受;一旦靈魂脫體,沒有身軀,沒有物質,根本不需要吃穿,又哪裡能來接受人間的「賄賂」,或是帶來災禍。
燒金紙為求事業發達、全家平安,這樣能達到目的嗎?可知那些金紙要砍下多少樹來製作?多麼浪費又不環保。燃燒會產生空氣汙染,反而危害人體健康。
為什麼普天下天災人禍這麼多?許多人迷失了自我,迷鬼、迷神、迷物、迷人。難道只有七月才有鬼嗎?只要人心不正,時時心中都有鬼;或是發生一點什麼事,都以為神在懲罰,殊不知是自己的良知在責罰。
在這吉祥慈悲的七月,我們應該以戒慎虔誠的心來祈禱、發願:淨化內心,淨化外境,發揮清淨的心念、愛的力量,身體力行為人群拔苦與樂,這才是真正的增福增慧。 (作者為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星期二, 8月 30, 2005

新澳門、新世紀、新動力 .丘啟楓

新澳門、新世紀、新動力(轉載自星洲日報)

http://mag.sinchew-i.com/scgc/index.phtml?vol=20050821&sec=A49

香港人看澳門,就像新加坡人看新山:左看右看,就是看不起。
珠江口東岸的香江面積近一千一百方公里,人口近700萬,港人普遍認為,61公里外面積27.5平方公里、人口46萬的濠江是“東方蒙地卡羅”或“東方拉斯維加斯”,一個聲色犬馬的賭城而已。
新山是大馬第二大城,獅城民眾則認為那是街道髒亂、物價便宜的第三世界城市,幾年前還有權勢人物說新山是劫車盜匪出沒、安全堪虞的危城,引發兩地一場茶杯裡的風波,可見距離雖近,觀察研判未必一定正確。
文化內涵其實很豐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7月在南非德班開會,通過中國申報澳門歷史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香港傳媒著墨不多,可能港人多半自命優越,總是看到兩岸和澳門的不足,其實這個中國最小特區除了悶聲發大財,在保護古跡、發展文化方面不遺餘力,富豪財團眾多的香江老大哥瞠乎其後矣。
金庸是香港《明報》創辦人,金大俠的武俠小說獨步文壇,金庸圖書館卻在澳門;香港政府和民間,不可能不知道金庸的江湖地位吧?如今港人要看金庸手稿、圖片影音、多國譯本的著作,只好到澳門百年當舖改建的文化會館去參觀了。
正像英文至上的新加坡,東南亞著名學者許雲樵教授在80年代要將畢生藏書賣給馬來西亞的馬華公會,震動長堤兩岸;到了新世紀,一些新加坡文教界人士把數萬藏書和經年累月保存的學術參考資料,送去新山報館街,“書香樓”傳奇於焉誕生,本該立足獅城的“東南亞華文資料中心”隨之落戶異鄉。作家劉培芳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把這種獅城文化遺產流失視同悲情,稱之為“文化流亡”;韓山元在〈文化傳承還是文化斷層〉中對部份新加坡年輕人沒有“珍惜文物”,只是“珍惜財物”,也有難言的沉痛。
問題是,吾輩書生空議談久矣,獅城有關部門做了什麼?有沒有亡羊補牢?誰來搶救島國的文化資源?澳門中西創新學院副院長、歷史學家霍啟昌教授認為,澳門是中國四百多年來唯一沒有關閉過的對外窗口,中葡兩國民族相處融洽,建築群也是華洋和諧共存,上世紀70年代他就在博士論文中首創“澳門模式”以名之。
正是澳門模式累積了澳門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築,澳門才有今天,才有未來。如果把舊葡京酒店等同澳門,如果以為到此一賭、再逛逛景點,就是遊歷過濠江,實在是入寶山而空手回。從葡萄牙管治到回歸中國,特區政府和民間組織都愛護文物,南歐建築、中國古剎,保存了四、五百年,此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全人類共有的文化資源。
除了經典的澳門博物館,海事、賽車、葡萄酒、郵政、消防,也都各設博物館;孫中山、林則徐各有紀念館;金庸圖書館是全國獨一無二;中葡民族節日,賽馬賽車賽狗以至國際體育、藝術、音樂節慶活動、都足以令遊客流連忘返,澳門豈止娛樂博彩而已哉﹗
澳門如今昇格為世界級文化名城,新加坡、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會不足兩百年,難望其項背。廣東省旅遊業開始組織各式各樣的“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之旅”,全球旅遊業當然不會忽視,看來澳門的文化產業應該可以吸引到層次較高的旅客,進一步振興濠江文化產業,使經濟趨向多元化,逐步減輕政府對博彩稅收的依賴。
在同質性中展現不同賭王何鴻燊的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已在發展文化產業,以澳門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興建三個主體公園,以吸引旅客延長逗留時間,並增強市民保護本土文化的意識。
澳門的學術、文化、新聞、出版界人士正努力將澳門推向地球村。香港《盛世》雜誌今年一月號以澳門做了60頁的封面專題報導,圖文並茂,負責編務的副社長陳新發說,澳門未來20年的經濟發展盡在其中,開放賭權後,澳門各界充滿信心邁步向前,良有以也。
在澳門也發現老牌的《市民日報》脫胎換骨,內容、編排、印刷都和香港主流報章相似,原來該報出版顧問陳亮瑜、總編輯謝德華都在香江從事出版與新聞工作,然後轉戰濠江。陳亮瑜是《盛世》雜誌的行政總裁,兼顧《市民日報》,穿梭於珠江兩岸;謝德華很有魄力,以新聞專業信條辦報,因此《市民日報》的記者編輯要比他們在當地的同業付出更多,報章水平當然也不斷提高,而我們也看到澳門終於有一份質報。
行政權獨大的新加坡,排除反對聲浪,決定開放不叫賭場的博彩文娛事業;行政主導的香港,商界趁道德高尚治港無能的董建華高昇為名下台為實,又鼓吹在大嶼山建賭場,以分濠江一杯羹;篤信佛教的泰國,富商塔辛總理當然盯著輪盤,蓄勢待發;連純樸的台灣澎湖,明明條件不夠,卻有政客開腔、說客鼓舌,以為抽頭可以帶動經濟發展,何其陋也。
其實,再豪華、再溫馨、再吸引人的賭場都可能有時而窮,澳門葡京酒店在提昇層次,提高素質,又耗資約4億美元興建44層高、以蓮花為主體的新葡京酒店,2008年將矗立於蓮花島,以隧道和舊葡京連接。澳門將和拉斯維加斯一樣,由賭博、犯罪、黑社會、貪污、腐敗、治安欠佳演變為度假、旅行、遊覽、會議、展覽、競賽、表演的休閒城市。
全球化之後,許多城市的“同質性”越來越高,新加坡、香港就是顯著的例子。從長遠來看,歷史文化是新澳門在新世紀的新動力,縱使亞洲城市紛紛參與博彩娛樂業,澳門只要發展本身特色,展現“異質化”特色,便可以維持無可取代的優勢,繼續獨領風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丘啟楓.21/08/2005

星期日, 8月 28, 2005

台灣一宗經典爭議性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日前作出一件頗具爭議性及引爆社會輿論討論的判決,此判決應可作為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法律系的討論案例,因為它涉及情理法各層面,要如何平衡實不易拿捏,也會對社會人心造成重大影響。
  這是一宗有關「玻璃娃娃」死亡的案件。幾年前,一位讀高中的「玻璃娃娃」在一次被同學幫忙抱下樓時,該同學因天雨路滑失足跌倒,導致該「玻璃娃娃」不幸摔死。「玻璃娃娃」家屬不滿校方及該學生沒有道歉及作出解釋,因此一狀告上法庭。
  法庭一審判決無罪,認為此乃純粹意外。但近日的二審判決大逆轉,法官判決校方及該助人學生有過失,需賠償台幣三百多萬給死者家屬。
  始料未及的是,此判決一出,引起輿論熱烈討論,大部份皆認為此判決有瑕疵,等於是「好心沒好報」,對打造愛心社會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人們日後會擔憂會否出事而不再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
  綜觀此案,乃一連串小不幸造成的大不幸,首先,平時幫忙抱「玻璃娃娃」那位學生當天剛好請假沒上課,接著是下雨,然後是該名自告奮勇抱「玻璃娃娃」的同學又是一個沒有經驗者,因此在天雨路滑情況下發生此大不幸事件。
  法官後來以一個牽強的比喻來說明這判決,他表示,如果甲君自告奮勇開車載乙君一程,但途中他因超速出事而導致乙君受傷,因此甲君需對乙君的受傷負責,並說助人也要「量力而為」。此話一出,輿論大加撻伐。我想這樣的解釋恐不是太多人能夠接受。
  不過,台灣還是一個愛心社會,「玻璃娃娃」家屬代表、同樣也是「玻璃娃娃」的死者哥哥說,告上法庭只是要找出真相,並不會要那位學生賠款,也不希望這判決影響人們發揮愛心與善心。難得的是,該被告同學及家屬也希望這事件不會減低人們以後幫助有需要幫助人士的愛心,並對死者家屬致歉。台灣社會上甚至還有人準備發起為該學生家屬籌賠款的活動(雖然他是否需賠款仍未最後定案)。玻璃娃娃協會甚至向該學生家屬致歉。

2005/8/28

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

http://wuxia.tomor.com/index.htm

冠軍獎金台幣一百萬

神豬與鬥牛

.蕭雅

  台灣客家族群的「義民廟」有一種賽「神豬」的「傳統」活動,每年農曆七月參與者(多是豬農)將精心飼養的超重豬,以數人甚至數十人抬到指定地點評比秤重,最重的那頭獲冠軍,往往重達千斤以上,被冠於「神豬」稱號,主人可獲高達數以百萬台幣獎金,但「神豬」下場與其他豬沒差別──宰了之後「供奉神明」再分給眾人吃。  
  這樣的「傳統」,委實叫人不可思議,也讓同是客家鄉親的我感到羞恥。我想不會有任何一位神靈會接受這樣的「奉獻」。
  近年已有不少動物保護團體要求取消這種不人道的活動,並揭露出這些「神豬」在飼養過程中的種種慘況,例如強迫灌食、活動空間小至只容轉身等等,牠只是因為不能講人話而沒有向主人抗議而已。那些「神豬」飼養者,還振振有詞的說,一般豬隻往往兩三個月就給宰了,這些神豬可活上兩三年,而且吃好住好有冷氣「嘆」,已經是「恩典」了,還想怎樣?歪理居然還能理「歪」氣壯!
  所幸,近年不少台灣客家族群已醒覺,改用花草及環保材料做成「素神豬」,取代殘忍的真「神豬」,我想神靈應該庇佑他們。
  將人類的快樂建築在動物身上的,不僅有客家人「神豬」活動,還有惡名昭彰的數百年歷史的西班牙鬥牛活動及奔牛節,近數十年來已有動物權益人士以各種方式施壓希望禁止,但一句「傳統」似乎就可以作為擋箭牌,讓動物繼續受苦,看來人類的文明之途還長得很。

2005/8/28

星期六, 8月 27, 2005

「文本」的世界

  這是一個「文本」或「紙本」的人類世界,自從人類有文字以來就如此,一切以文字記載為依據,甚至成了唯一的依據,所以出現了許多為了做這些事而創造的工作,例如秘書、文員等,處理paper work。
  人類社會很多事情都按「文本」辦事,例如法官判案,法官基本上不會到案發現場去查看,只會按涉及各造的「文本」內容判案,因此「文本」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尤其一些權威機構或人們普遍認為具公信力的機構,例如警察(雖然很多人存疑)、法庭、醫院或一些專業組織或個人(如律師、醫生、學者教授、會計師等)。
  「文本」也是官僚的溫床,因為大家都只按本子或所謂的「制度」辦事。官僚不只是公家機關或政府部門才有的現象,其實在幾乎所有的大企業及牟利或非牟利機構(包括大中小學等教育及學術機構、以醫人濟世為懷的醫院或公益團體)都會出現,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大家都只做份內事,稍離份內一丁兒的事都不關己。
  由於「文本」的重要,很多時候又出現如何在「文本」中取巧,以在不違反規定或違法的情況下逃避一些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事,當然不少是「打擦邊球」的情況。例如買保險時填寫身體健康及就醫情況時,就經常出現這種情形,以規避可能加保費或限制某些權益的結果出現。雖然這不一定是「公平交易」及百分之百誠實的情況,因為這可能對涉及的其他人不公平(如其他保戶、保險公司)。但只要不是大事,大家也就一隻眼開一隻眼閉了,反正出事時再說。世界就是如此,只能盡可能做到(例如讓各方相互制衡、避免造假),不可十全十美,像法官判案,就是一件不一定公平的事,但人們只能接受。
  對於人類現代化,包括「文本」世界的諷刺,上世紀二十年代由德國作家艾利希.蕭曼(Erich Scheurmann)著的《帕帕拉吉》(Der Papalagi)一書有令人會心及發人深省的描述。此書以一位到歐洲遊歷的南太平洋酋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內容,對「現代化」或所謂「現代文明」大大嘲笑了一番。
  人類世界,為何要那麼複雜,沒事找事做呢?不過,一切已不能回頭,因為沒有「文本」或「制度」的世界肯定是天下大亂,所以大家也只好活在「文本」的框框裡,但對「文本」過於依賴也顯然是不正常及不正確的。
2005/8/27

星期四, 8月 25, 2005

free online survey 免費網上民調

http://www.my3q.com

三無

「無錢」(即貧窮)是(政府的)罪惡、「無知」最可怕、「無恥」乃毒藥。集這「三無」於一身,「無可救藥」也!這就是中國大陸的現狀。

我之所以有這種感慨,是由一些事件所激發,包括無日無之的礦難、越來越誇張的毒食品流傳。我真的感覺,那已真是一個無藥可救的社會/國家了。
不只雞鴨牛羊豬魚,我想中國大陸的土地、水、環境、禮儀、歷史、傳統、文化的受破壞,簡直就是人類的大災難,而且很多已是無可彌補的傷害,甚至連其土地種出來的米、瓜、果、菜,我都覺得大有問題。這樣的政府/政權,恕我直言,這一輩子我都無法釋懷、接受與認同(儘管我沒有受到他的摧殘,也沒有受過他造成的苦難),就算他未來做得再怎樣理想(可能嗎?),都永遠無法彌補他的錯誤與罪過!
當然,我的確也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收拾中國大陸這樣的爛攤子,我也不知道有什麼人或什麼政黨有能力能夠做到?!who know?

2005/8/25:
我早料到會有人如此回應(世界各地都有”三無”現象,即使富裕如美國,不是中國獨有),我當然也有考慮到這一點,但我想要表達的是,中國這現象是如此的普遍與嚴重,簡直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而且對世界影響巨大。
還有,我想要回應那些以其他國家也有”三無”現象反駁我的人,為什麼你們的思維就和中共一樣,即只與人家壞的一面比較,不敢和人家好的一面比較。就好像每次美國批評中國人權,中國政府就會以美國人權也好不到那裡去來回應。為什麼要大家一起向下沉淪,而不是一起向上提升?而且,中國的情況是遠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我也不是要中國達到人間天堂或優等的境地(可能嗎?),只是希望他能夠達到及格的局面。
另外,雖然有人說何必去管那麼多,不需要去做”烈士”。但我不這麼認為,我也不是想當烈士去試圖幹些什麼轟烈的事業,我想要舉兩個例子:馬來西亞人可以不去管印尼發生什麼事,不去”干涉”印尼內政,但印尼的山火並不會去管你馬來西亞人管不管印尼,一樣會令你窒息;香港和台灣人可以不去管大陸的事,但SARS一樣會讓台港的人死於非命。

星期日, 8月 21, 2005

華人社會的太子政治

華人社會的太子政治  .蕭雅
  八月中旬,在台灣,國民黨舉行中常委選舉,剛卸任黨主席的連戰,其公子連勝文第一次出馬競逐得票就高居第二。在馬來西亞,執政聯盟中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兩年前卸任黨主席的林良實,其子林熙隆初試蹄聲就在馬華青年團署理總團長選舉中高票勝出。
  以上兩件事並沒有關聯,只是碰巧在幾乎同一時間發生,兩位完全沒有政治經驗與歷練,父親也沒有刻意栽培他們從政與接班的三十出頭的年輕人,能夠在政治叢林中輕易勝出,背後所顯示的華人社會「太子政治」的受落情況,值得探討。

待續...

從歷史看國民黨設青年團

.蕭偉基
  國民黨新任主席馬英九計劃成立青年團,青年團總團長將兼任黨副主席,以吸納更多青年俊傑入黨,提供青年更大的政治揮灑空間,使國民黨年輕化。這乃值得嘉許的做法,對國民黨的中興大計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其實說不上什麼創新,全球許多政黨,包括早年的國民黨也都是靠青年起家,現在只不過是將之重納軌道。
  綜觀人類歷史,尤其近現代史,青年對於一個國家社會的改革,本來就是擔當主要的角色。蔣介石二戰時期就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五四運動就是由熱血青年發起的愛國救國運動。就拿國共兩黨來說,毛澤東在一九三一年三十八歲時就當上了中共第一個臨時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人民委員會主席,一九三五年四十二歲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直至一九七六年去世;蔣介石在一九二五年同樣以三十八歲之齡當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四十一歲當上國家領導人──國民政府委員長。
  相對於國民黨沒有具相當權力的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卻比國民黨來得進步。中共在尚未成立之時就已先有青年團,即於一九二零年在上海組織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一年中共成立後,社會主義青年團遂成為其青年組織,後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是為中共培育未來領導人的重要搖籃。現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即共青團出身,曾出任共青團領導人,由於他並非出自軍旅,軍方背景闕如,地方人脈也不足,「團派」成了他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及人事佈局參考,許多「團派」人馬因此得以晉身高層,對穩固胡錦濤的領導,不無幫助。  
  在馬來西亞,大部份政黨都有青年團的設置,尤其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所屬大政黨(例如巫統、馬華公會)的青年團團長皆為黨的當然副主席,且青年團扮演著壓力團體的角色,催化了黨的改革(但偶而也出現民粹主義),避免老化,也為黨培育儲備領導人才,為有志從政的青年擘劃了其政治事業的願景圖。
  青年本來就是社會、政黨乃至政府的中堅力量,尤其在早年,青年往往是改革甚至革命的重要催生及參與者,這使得早年世界上許多革命領袖或國家領導人是年輕人,當然這與革命或改革需要較充沛精力與魄力,甚至需要衝鋒陷陣的體力及武力有關,青年也往往因沒有包袱而有創新思維,血氣方剛的青年因此比長輩更適任領袖的職務。只不過到了時局穩定後,那些從年輕就坐上領袖寶座的人,大部份都不願退下,而在中國人及儒家社會,「論資排輩」又成了不得踰越的「傳統」或「倫理」,因此造成年輕人難以「上位」的現象,必須「磨練」好幾十年才能「修成正果」,所以才出現五、六十歲在國民黨還算「中生代」的可悲及可笑局面。
  國民黨背負過多這種不必要的歷史包袱,即使到前幾個月,還有馬英九太年輕的論調出現,實在是不可思議。若非挾強大民意基礎在黨員直選中勝出,馬英九這次能否當上黨主席還真存疑。請看看較無歷史包袱的民進黨,和馬英九同齡的陳水扁五十歲已當上總統,小馬哥現今已五十五歲,已是「老馬哥」了,還算「年輕」?那些人的論調真予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若此種迂腐的思維不改,馬英九還得處處考量顧慮大老的感受,其改革大計肯定窒礙難行,中興大計將事倍功半。
  不過,筆者並非認為年老者非得退下火線不可,尤其在這已步入高齡化的社會,在醫療水準上升的情況下,許多老年人還是有足夠體力精力擔當繁重的領導任務。筆者只是覺得,應按照「有能者居之」的思維,年輕年老都無妨,只要有能力,就能當領袖。
2005/8/21

星期六, 8月 20, 2005

2005台灣教育部大學評鑑結果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EDU4805001/report/resultok.doc

台灣通緝要犯(懸賞台幣一千萬)

http://www.wantedlist.moj.gov.tw/home.asp

保險

保險   .蕭雅

  保險很重要,已是眾所周知。保險的功能其實是集合眾人之力量與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等於是一種另類的互助形式。
  雖然如此,還是有些人覺得保險沒太大必要,在此試舉一例。一位朋友長期不買保險,因為他一直覺得買保險肯定是保險公司賺比較多。保險中有一種稱「重病」或「危疾」保險的,前些年通常一般是保三十五種重病,近年已增至四十八種。這位仁兄對這種保險就很質疑,他一直不解,為什麼只保這四十八種病,而不包括其他病,若他患了這四十八種以外的病,豈不是白買。就這樣,他多年來一直鑽牛角尖,為了那百分之二十的缺陷,而放棄了百分之八十的好處,等於是為了一顆樹而放棄整個森林。不過,幸好,在過了很多年後,他終於還是買了保險,因為他「被人問得很煩」。
  當然,保險並非十全十美,畢竟保險公司是牟利機構,例如不少的所謂「長期病患」,保險公司基於成本、收益及風險的考量,絕大部份不會受保,因此港府才計劃為這類人設計一種類似保險的計劃。其實,全體保險公司如果集眾人之力,可以考慮提供某些長期疾病的保險。
  不過,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一個人如果生重病,即使治療費有保險給付,但本身還是得承受傷病的痛苦,所以,注意健康,未雨綢繆,病從淺中醫,是最重要的。

2005/8/20

星期五, 8月 19, 2005

中國礦難與全球化(重發)

中國礦難與全球化
  中國的礦難無日無之,陝西銅川陳家山煤礦十一月二十八日又發生爆炸,共一百六十六人死亡。就最近兩個月,中國各地已曝光重大礦難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六百人。在新聞片段中,這次礦難一些死難者親屬及一些生還者表示,該國營礦場其實之前已發生過火災,工人都擔心安危,但管理層說曠工一日要扣十天薪水,他們為了那三十元人民幣的日薪,只好硬著頭皮去幹活,不幸遇難。若礦工及家屬的言論屬實,國營礦場尚且如此,遍佈中國各地的大大小小合法非法的私營礦場,情況更是不堪想像。難怪雖然每次礦難後當局都深切檢討,但礦難依然不斷發生,且災情越來越重大。
  不僅在中國,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各種礦產都是當地人民用血汗,甚至用生命去開採而賣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最近已有一些環保及人權團體,推動「減少採礦」運動,而一般消費者可以直接做到的就是少買或最好不買金飾、鑽石等產品,而且最好要有一種認知──那些並不是美麗而是醜陋的東西。這是繼日常消費品後(例如人們不買在危害人權地區或苛待員工工廠生產的產品),普羅大眾可以做到的促進人間公義的事。當然,少採礦的另一大好處是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不過,問題出在於,許多礦物並非如黃金或鑽石般直接面對消費者,例如銅就是主要用作工業原料,那人們如何做到促使減少採銅呢?其實這是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剛過去的十一月二十六日的「無消費日」的宗旨:減少消費。(必須說明的是,中國的煤礦主要用作內需市場的燃料,用途與其他礦產有所區別,所以要減少礦災唯有靠真正落實與監督安全措施,以及盡早採用天然氣作燃料,即可減少礦災又比較環保,空氣比較清新。)
  雖然自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及現代化的步伐加快,以及資本主義思維的壟斷,使得追求物質及利潤成為全人類主流思維,並成為「進步」的象徵,而這也的確使人們在物質上比從前豐富許多,但過了頭的開發與無窮盡的追求發展與進步、追求經濟增長,也造成了許多失衡,尤其是人文與傳統的迷失、道德的墮落、環境的破壞等,使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呼籲人類是否應該調整已經過度的追求發展的思維。例如一九六八年成立的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就針對這些影響人類深遠的問題,於一九七二年發表了第一份報告《成長的極限》(Limit to Growth),並於一九九一年出版《第一次全球革命》(The First Revolution),當中提到許多在今天雖然已經獲正視,但改善仍牛步化,改善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的問題。(例如《成長的極限》指出:「資源耗竭、環境污染與糧食不足的危機,即將造成經濟成長的極限,而且將在無預警下突然發生,令人措手不及而造成經濟體的崩潰。因此,人類必須立刻採取與自然界和諧的關係,才得以維持永續發展的機會。」)
  對於西方所主導的現代化的種種荒謬,在此推薦一本德國作家Erich Scheurmann(1878-1957)一九二零年所著的小說Der Papalagi(中文版《帕帕拉吉》由杜子譯,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出版)。此書描述一位南太平洋小島酋長到歐洲遊歷的所見所聞,對於一切現代的事物及歐洲白人的思維方式,予以嘲諷,讓讀者重新闡釋現代文明的真正價值。隨著一股「反全球化」風於九十年代中掀起,經某些激進反全球化份子以激烈手法抗爭及表達後,全球化的負面問題更是深入全球人心,但不幸的也模糊了世人的焦點。
  《第一次全球革命》指出,「在低度開發國家中,處於社會邊緣而被遺忘的億萬農村貧民,他們的需求必須予以較優先的考慮。......許多國家都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一方面吹噓自己的現代工業和服務,一方面營養不良和文盲卻到處可見。」所以,人類需要新經濟發展策略,這些策略包括一些低度開發國家用自己的能力作科學研究和科技轉移,創造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不是全都模仿已開發國家,因為當工業化國家的科學和科技正在迅速變革的時刻,低度開發國家進口傳統製造方法可能導致過時的工業化。
  其實,問題是矛盾且複雜的,因為當今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國是美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美國人的消費,全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都可能一蹶不振,許多人都生計難保,但他們的消費卻又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造成不公義的現象,例如採礦工人、工廠工人,甚至農民等,他們的所得比應得的要來得少,且還受到不公平甚至不人道對待(幸好經許多NGO推廣後,許多消費者現在懂得抵制那些不公義的產品,但成果仍未理想)。
  而談到「進步」,第三世界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都還有很大應該進步的空間,是否可以在已經發生的種種不理想的狀況(例如工人、農人權益保障不足、環境破壞,跨國企業卻成為最大獲益者等)獲得改善的情況下,追求第三世界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合理進步、繁榮(至少要脫貧及人民有基本生活與生命安全保障,這樣他們才有足夠大的內需市場,不再單純依靠歐美市場),同時發達國家也改善他們的不合理作風(諸如以本身優勢來壓榨發展中國家、國民不環保的過度消費等),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以建設共存共榮的美好人間。
蕭偉基
撰於2004/12/5

消費者運動與企業社會責任(重貼)  

消費者運動與企業社會責任(蕭偉基)  
  香港紅灣半島終於取消拆卸重建,很明顯的是企業(發展商)屈服於市民壓力的決定。儘管有人認為這可能會不利於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但無論如何,這肯定是香港公民運動的一次大勝利,日後企業作任何決定,都必須要考慮市民及消費者的反應,否則就會「失分」,不利於爭取消費者認同(這跟政府或從政人士爭取民心是同一回事)。
  十月中我參加「樂施之友」的周年聚會,參與有關「貿易公平」小組討論。樂施會的研究顯示,過去三年,成衣價格下跌一至三成,而一件零售價一百元的成衣,發展中國家的工人(所有工人合計,不是每位)只分得一點七五元,品牌公司及零售商得到七十五元,因此樂施會的宣傳口號是消費者買成衣時要「反轉件衫睇清楚」,因為它沾滿了工人的血汗。我就問:「那是否以後我們買東西時就選貴的,不買便宜的?」這當然是玩笑話,但消費者的反應,尤其是集體性的消費者運動,確實是催化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劑良方。
  作為公民運動的一種,消費者運動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於歐美興起,它匯聚了消費者的力量,向生產商及企業展示,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或利益的企業,作出抗爭,最普遍的是罷買該產品或杯葛該企業。至九十年代,消費者運動的效果已越來越明顯及越來越大。他們為自己爭取權益,甚至取代了政府的部份功能,因為他們的施壓抗爭速度快、效率高、影響力廣,若由政府處理,不僅因官僚及繁文縟節而費時,甚至可能因官商勾結等因素而使得事情不了了之。
  從性質而言,消費者運動從最早的維護自身利益(對可能危害使用者的不良產品說不),範圍逐漸擴大到重視環保、重視生產工人權益,乃至關注其他國家的情況,當然這也催生了許多非政府組織(NGO),或者說許多NGO也因而與消費者團體合流,齊齊抗爭,力量更鉅、籌碼更強。因此,許多跨國企業都吃過不少消費者運動的苦頭。
  一些例子可以說明消費者與NGO如何逼使企業就範,使之更公平及合理,或更符合消費者的期待。孟山都(Monsanto)原本想以其基因改量作物技術稱霸全球,然因綠色和平組織及中產階級為主的歐洲(主要是英國)消費者的極力反對,使其夢想破滅。九九年英國多家連鎖超市將基因食品全部下架。
  如果說基因食品是因為與消費者切身健康有關係而使得抗爭成功,那麼另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消費者運動所關注範圍已經由自身利益及本國情況,擴大到其他領域,甚至擴大到海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他們拒絕購買生產商在海外工廠僱用童工或苛待員工生產的產品;不買在違反人權國家生產的產品。九六年美國沃爾瑪百貨因所銷售的一個品牌服飾的生產商在尼加拉瓜僱用童工而遭消費者抵制,成功迫使大型零售商及國際品牌企業採取措施,制定一些準則,希望他們那些在發展中國家的供應商能遵守,合理對待員工,例如給予合理不偏低的工資、足夠休息時間、不長時間加班、衛生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等。
  當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商只是虛應故事,他們做兩本賬,一本是符合準則的給跨國企業看,另一本不符合的給自己看的才是真的;他們在跨國企業或NGO或執法部門上門檢查時才體現出善待員工的好老板面目,一旦那些監督人員走了就回復真貌。這些都是要真正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重大挑戰。
  雖然如此,消費者力量確實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催化劑。目前已有越來越多基金將一家公司是否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他們投資與否的重要考量。《當企業購併國家》(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一書提到,在美國投資的金額中,每八元就有一元投資在道德基金(ethical fund)上。道瓊斯和金融時報也分別在九九年和二零零一年推出「道瓊斯永續性指數」(DJSI)及FTSE4GOOD系列指數,被列入指數的都是符合企業社會責任準則的企業。
  其實,部份企業老板並非真正良心發現,而是他們發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有所期許的情況下,他們的企業若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對他們的形象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的實質的業績也有所幫助。樂施會引述De Paul University二零零二年的研究顯示,在一九七二至二零零零年間,有逾百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表現關係之研究,八成六的研究顯示,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有較佳的財務表現。
  不過,一些論調則認為,NGO針對廠商在發展中國家的指摘是「說三道四」,因為發展中國家人民需要工作,而那些廠商也確實創造不少就業機會。NGO的解釋則是,他們的調查發現,那些工人的所得遠遠不及生活支出的增加,許多工人即使長時間工作,仍是生活在貧窮線之下,而且經常遭受不人道的待遇。
  消費者與企業之間,是一場永恆的角力,但只要兩者取得平衡,也能造就美好人間。
2004/12/13

台灣教育部大學評鑑結果

台灣教育部大學評鑑結果:
http://www.edu.tw/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EDU4805001/report/old_report.htm

星期四, 8月 18, 2005

葉德嫻演技棒!

最近亞視半夜重播《縱橫四海》(亞視當年極少數收視率超越無線的節目之一),發現葉德嫻的確是一位演技奇佳的演員,好到可以帶動到對手(譚耀文)演戲。如此功力實屬少見。當然,譚本身也有不錯的功力。

後悔

  今天(2005/8/18)做了一件後悔的事,實際上應該是因為沒做而後悔,並非做了而後悔。
  當時下雨天,我在銅鑼灣鬧市處,撐著傘,一位坐著輪椅的人向我兜售籌款的彩券,我竟然假借下雨而敢忙急步走開,沒有買,實際上那位殘疾人士只是小聲的說了一下希望我幫忙,也沒有令人有不舒服之感。我再走幾步後,發現不遠處地鐵入口處有多位同一公益團體(名字不詳)的殘疾人坐著輪椅在那兒,其中一位臉上插滿不少管子,旁邊站著一名應該是健全的人在拿著他們的抽獎券,我當時就很想上前去主動向他們買,但後來還是沒鼓起勇氣。之後我就走到巴士站等車,沒多久巴士來了,我就上車了。上車後,就為我之前的冷漠的舉動感到後悔,怎麼我會這樣子做呢?
  不過,也沒辦法了,只好默默祈禱,希望他們能有好收穫。我也下定決心,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一定會慷慨解囊,即使不是很多錢,但起碼給他們重新站起來的信心。不過,遇到行乞者,一般上我還是不會施捨,除非是情況特殊,令我覺得有幫忙的必要。因為我覺得社會上有足夠的資源及組織(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幫忙這些人,他們應該是向這些機構求助,而不是在街上行乞。

台灣教育部大學評鑑結果

台灣教育部大學評鑑結果:
http://ua.twaea.org.tw/EventNews/0817_news.doc
http://ua.twaea.org.tw/EventNews/0817_2.doc

台灣教育部大學評鑑報告

台灣教育部大學評鑑報告:
http://ua.twaea.org.tw/school/final/report.htm
http://epaper.edu.tw/news/940817/940817b.htm
http://epaper.edu.tw/news/940817/b0817.doc

2005.08.17  中時晚報
大學評鑑 10勝 台大、淡江奪冠
朱武智/台北報導
教育部首次委外辦理的大學校院評鑑,今天公布93學年度評鑑結果。國立大學校院中,台灣大學總共有10項被評為「表現較佳」,位居各校之首,在私立校院部分,淡江大學也獲得了10項全能,排名居前。
由於各校係分成9個組別進行評鑑,因此,在各類組評比中,「國立一」是由台大獲得,「國立二」由東華、暨南2校並列居前。「私立一」部分,淡江則拿到10項「表現較佳」的成績;「私立二」則是逢甲獲得,有9項表現績優;「私立三」是新改名的亞洲大學(原為台中健康管理學院)獲得。

在「師範組」方面,台灣師大以8項「表現較佳」獲得第一。「醫學組」則由私立長庚大學包辦。「藝體組」中的藝術分組,是北藝大排名居前;而體育分組則由國立體院獲得。軍警組則未列出「表現較佳」或「表現較弱」的名單。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30503+132005081700827,00.html

2005.08.17  中時晚報
大學專業領域 台大6項全能
朱武智/台北報導
教育部委請台灣評鑑協會辦理的93學年度大學校務評鑑,今天出爐了。在分組評鑑「國立一」的台大、交大、成大、政大、清華、海洋、中正、中央、中山、中興等10校中,專業領域方面都有項目評為「表現較佳」;在校務項目的評比也還不錯,只有海大、中正、中興3校在單項評比「表現較弱」而已。
「國立一」10校評鑑結果的專業領域中,台大在人文藝術與運動、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醫藥衛生、農學等拿到了6項全能的「表現較佳」,其次是清大、交大的3項,成大、政大則有2項,但沒有1校「表現較弱」。

在校務項目則分成教學資源、國際化、推廣服務、學生訓輔、通識教育、行政支援6項,這部分,成大、交大各拿到5 項的「表現較佳」,台大、清大則只拿到4項,台大少的是學生訓輔、行政支援。但像海大則因教學資源、國際化、通識教育等3項被評為「表現較弱」,中興則是行政支援、國際化「表現較弱」。
這次受評的大學校院共有76校,並依性質不同,分成「國立一」、「國立二」、「私立一」、「私立二」、「私立三」、「師範組」、「醫學組」、「藝術組」、「體育組」等9 個類組。每校評比結果有12項,包括6個專業領域、6個校務項目,評鑑用詞則以「表現較佳」、「表現較弱」呈現。
所謂「表現較佳」,是指專業領域在同校務類組學校中的師資、教學、研究3項中,有2項(含)相對表現較佳者;「表現較弱」則是指師資、教學、研究3項都表現較弱。其中,「軍警組」因性質特殊,也就未區分「表現較佳」與「表現較弱」名單,而藝體組則分成「藝術」、「體育」各自評比。
此外,在醫藥衛生領域的14校中,除國防醫學院之外,其餘13校則分成兩組進行評比。一組是設有醫學系的學校,包括中山醫、中國醫、北醫、台大、成大、長庚、高醫、陽明、慈濟、輔仁等10校;另一組則無醫學系的亞洲、長榮、義守等3校。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30503+132005081700828,00.html

大學校務評鑑結果出爐! 國立台大、私立淡江表現較佳 (東森新聞)2005/08/17 15:41 Video
大學校務評鑑結果,綜合型國立大學中,台灣大學高居國立大學之首,至於淡江大學則為私立大學之冠。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由教育部委託台灣評鑑協會辦理的大學校務評鑑結果17日出爐,綜合型國立大學中,台灣大學在12個評鑑項目,有10項表現較佳,高居國立大學之首;而私立大學部分,淡江大學也有10項表現較佳,是私立大學中的評比最好的學校。
今年共計有76所受評學校,依性質分成國立一、國立二、私校一、私立二、私立三、師範組、醫學組、藝體組、軍警組等9大校務類組,其中藝體組又區分為藝術分組與體育分組。而每校的評鑑項目共有12項,包括6個校務評鑑項目以及6個專業領域的師資、教學、研究的表現。
首先,在國立一(綜合型國立大學)評鑑結果部分,台大有10個項目表現較佳,居國立大學之首;而交大有8項;成大與清大均有7項表現較佳;再來是政大有5項表現較佳,中山有3項,中央則有2項;至於中正、中興和海大則各有1個項目表現較佳。
而在國立二(近年來新設或改制的國立大學)方面,東華和暨南都有4個項目表現較佳,嘉義大學與聯合大學則各有2項,而台北大學和宜蘭大學都各有1項。 另在私校一(以文法商為主的私立大學)部分,淡江以10個項目表現較佳名列第一,再來是東海有8項;東吳和輔仁各有6項,世新有3項;靜宜有2項,華梵、文化、南華和銘傳各有1項。 接著在私校二(以自然、工程為主的7所私立大學)評鑑結果方面,逢甲共有9個項目表現較佳,再來是元智有8項;中原有6項;義守有1所;大同、大葉與中華則沒有表現較佳的項目。
至於在私校三(近來新設立或改制的私立大學校院)部分,亞洲大學共有6項表現較佳,開南管理學院、玄奘各有3項,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有2項,立德管理學院、明道管理學院、致遠管理學院、稻江暨科技管理學院與興國管理學院則都沒有表現較佳的項目。
而師範組(以師資教育為主的公立大學)部分,台師大有8項表現較佳,高師大則有6項,新竹師、國北師、屏師、彰師大各有2項,花師則有1項;醫學組(以醫學院為主的大學)中,長庚大學有7項表現較佳,陽明大學、北醫各有5項,慈濟大學有3項,高醫與中國醫藥大學則都有2項。 最後,在藝術分組(以藝術領域為主的國立大學)部分,北藝大與南藝大各有5項,台藝大則有1項;而在體育分組(以體育領域為主)方面,國體有5項,北體與台體都各有1項。
http://www.ettoday.com/2005/08/17/327-1832172.htm


淡江大學校務評鑑:
http://www.tku.edu.tw/evaluation/

星期三, 8月 17, 2005

2004蘭州扶貧紀行

2004蘭州扶貧紀行  中國經濟騰飛,成為世界的亮點,但這只是美好及樂觀的一面,在黃沙滾滾的西部內陸地區,仿佛這一切榮景都與他們無關,因為這兒的人民要為每天的溫飽操心,甚至要為基本的食水問題擔憂,孩子能否上學根本就顧不上了。  在甘肅省蘭州往東鄉的路上,沙塵滾滾,而且因為是山路,海拔頗高(最高海拔2664米),在那狹窄的山路行車,看看車窗外的萬丈深淵,真有險象環生之感。一路上,可以看見這樣的口號標語:沒送子女上學的家長,是不負責任的家長;今天的輟學生,就是明天的貧困戶;讀完初中書,出門再打工...這顯示了兒童失學問題在這裡的嚴峻情況。  上述是香港樂施會舉辦的「樂施之友甘肅扶貧考察團」的第二天的行程。今年八月十五至二十日,一行二十人參加了這一探訪團。東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會蘭州南部,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少數民族東鄉族的故鄉。這兒面積1,51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二十七萬人,其中八成四是東鄉族。這兒的東鄉族佔全國東鄉族的百分之四十二。由於年降雨量216-350毫米,蒸發量卻達1,437毫米,使缺水及農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和馬鈴薯)欠收,成為這兒經常性的問題。也由於天然環境的限制,造成這兒的居民生活困難,沒有能力供孩子上學,因此文盲率極高,加上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根深蒂固,女性要讀書更是難若登天。這使得貧窮像魔咒般代代的跟隨著他們。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路程,抵達了距蘭州約一百公里的東鄉縣。在東鄉縣高山鄉中庄村,我們探訪的其中一戶人家女主人叫馬扎立克,二十三歲,東鄉族,丈夫馬穆罕麥德,二十五歲,在青海打工,九月洋芋(馬鈴薯)熟時才回來,由於獲樂施會提供三隻羊,他們已養有四羊隻。他們有一位五歲女兒。透過翻譯,問馬扎立克最高興的事,她說是聽婦女健康講座。由於家距離醫院遠,需走兩小時到路口等車,車費單程就需七、八元,所以聽了健康講座後可以知道如何避免生病。樂施會資助當地婦聯會等單位實施的「參與性生態扶貧與婦女健康改善項目」,提高了預防疾病意識,也培訓了四名接生員。  馬扎立克看起來面對陌生人時有些愐惦,但樂施會中國專案幹事丁文廣說,在上過婦女班後,已經好很多了,因為之前她們都是躲在家裡,不會出來見陌生人,更遑論講話。  水,對東鄉人而言很珍貴,由於缺水,當地曾出現人禽爭飲水的可悲情景。曾有這樣的說法:東鄉人去親戚家,最好的禮物就是一桶水,而一噸水也曾賣到六十元的高價。在其他公益組織,例如台灣慈濟功德會的幫助下,當地也做了收集雨水的裝置。當我要打開水井看看時,丁文廣提醒我,讓女主人開,因為他們的水很珍貴,所以不能亂動。也由於水的珍貴,當地人一個月就洗兩三次澡,通常是星期五做禮拜時洗。在蘭州市也看到一些供人洗澡的清真浴室營業。  後來,和縣委書記馬建軍、縣長鄭錦霞、村的妥書記一同到「退耕還草」的草場參觀。由於政府實施「退耕還林」計劃,政府給予一畝地二百斤小麥及二十元的補助,讓他們種草,以保持水土。而他們若自己種小麥,一畝只有七、八十斤的收成。他們種的是紫花苜蓿,給小尾寒羊作飼料,一畝可產一千多公斤。草種子一千顆三十元,縣政府員工每人捐款五十元給農民買草種子。在羊隻方面,樂施會以貨款方式給每戶(共五十四戶)三隻羊,一隻一年產兩胎,每胎一隻,每隻可賣二三百元,而他們需將五十元作為婦女健康基金交出,其餘就是收入。健康基金是供婦女生病時借來醫病,痊癒後再還。羊隻產生的羊糞不需化肥,這可每年節省二百元。實施這項計劃後,每戶年收入可達九百元以上,而之前只有約四百元。羊肉,是甘肅主要肉食,到處都可見「手抓羊肉」招牌,所以東鄉人有養羊的傳統,因此,這項計劃是針對東鄉人的傳統和優勢而設計。  此外,樂施會提供全村六十四戶每戶一個太陽灶,此灶非常實用,類似收看衛星電視的大型碟型天線,利用太陽光聚焦產生的熱,幾分鐘就可燒好一壺開水。這可以減少居民為生火而砍伐,夏天可減少砍柴量五成,有利環保。  第三天,我們驅車到一個未受樂施會援助,也沒有其他機構援助的村落,看看當地的情況。走了約一小時顛簸的黃土山路後,抵達了大樹鄉關卜村。  第一戶探訪的是有二子一女的戶主,靠工地打工及種莊稼維生,一天賺十多元,一個女兒有精神病,大約十五、六歲,兩個兒子上小學,學費一學期三十多元。他們說,當地小孩一般只上學到三年級,因為村裡小學只提供到三年級的課程。三年級後就要到城裡讀,路途太遠。這戶一年收入不到二千元,這兒欠糧食、欠學費,沒任何機構援助,水是靠村裡自來水拉過來,一年交一百多元。  第二戶戶主五十四歲,一家七口人,太太已去世,大兒子聾啞,妻子不健康,收養了一個女兒,小兒子在外打工,有妻子和一個孩子。他本身有氣管炎。  第三戶,一家三口,其中十歲的小女孩有心臟病和肺結核,講臨夏方言。戶主說,他們的三畝地,已全曬乾了。  當地不少人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原因不外是生活及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足。  第四天早上,一行人去了香港樂施會資助的「蘭州市柏樹巷失學兒童教學點」探訪。該教學點是租用一間四合院,月租一千八百元。由於樂施會的這舉措解決鄉區到蘭州市討生活的「邊緣族群」子女的部份教育問題,引起全國關注,一位企業家於是也沿用這一模式,在蘭州開另一所教學點。儘管如此,兩所教學點只能夠接收共二百位的失學兒童(年齡不一,最大的甚至到十五、六歲,但課程一律從小一開始),還有數百名失學兒童無著落,因此只有政府的參與,才能改變這種悲慘的局面。  這些失學兒童的父母大部份是東鄉、保安、撒拉、回族等少數民族,來自甘肅、青海等省份。他們都是因為鄉下務農生計困難,所以到城市謀生,但由於大部份是文盲,只能從事低下階層的勞力工作及厭惡性,例如建築工地、修腳踏車,甚至撿破爛,收入不僅低而且不穩定,所以大部份住在環境惡劣的地方。由於他們大部份是在城市沒有戶籍的「黑戶」,一學期(一年分兩學期)需交五百元的「借讀費」(城市人只需二百元學費)才能讓小孩進城裡學校讀書,但連吃都成問題的這些家庭,根本不可能負擔這筆苛刻的教育費。  此外,樂施會這項於零三年開始的教學點,由於項目只進行兩年,到明年三月就到期,負責人希望能夠延至六年,使學童至少上完小學的課程。負責人還有以下的期望:建教學樓;得到政府批准,成為「希望學校」;得到政府的政策及資金方面的更多關注。  教學點兒童表演了十多個各類節目,有唱歌、舞蹈、話劇、朗誦等等。老師說,他們的表演服裝都是借來的。  教學點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雙腿和右臂都因觸電而遭截肢的男童馬德林,他的哥哥馬德雲每天都騎腳踏車載著他並抱著他到教學點上課。雖然只剩下左手,但馬德林學習很勤奮。他們的父親在鐵路旁修腳踏車維生,來自東鄉。  話劇節目改編了一段真實故事,馬阿里的父母雙亡,和賣大餅的老奶奶相依為命,老奶奶希望小孫子能夠上學,奈何付不起高昂的學費,幸好教學點成立,令他的讀書夢成真。老奶奶老淚縱橫的感謝捐款人,並說「教學點是孩子的家,老師就是孩子的父母」。教學點內有一位活潑的小男生馬國興,九歲半,想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他說當記者「很威風」,問他知不知道記當者是怎麼回事,他卻不知道。他說父親推三輪車維生,姐姐在家照顧媽媽,因為媽媽生病。  時值暑假,南開大學十四位大學生在這兒當義工,教小朋友美術、音樂、體育。來自雲南大理,讀通信工程(大三升大四)的男生陶慧琪說,因為他的家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雲南,所以到這兒來很有親切感。  在這兩所教學點任教的八位老師,都是很有愛心的一群。他們除了教學外,也不時做「家訪」,所以對學童的家庭狀況一清二楚。穆雅老師,回族,畢業於蘭州的一所大專。唐桂花老師,東鄉人,蘭州長大,由於父母的開明,她不僅得以上學,還是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剛畢業一年,就到這兒來教書,為族群服務。劉蘭英副校長,退休後到教學點服務。  在老師的陪同下,我們也到幾戶學童家中做「家訪」。他們都住在衛生條件差、環境惡劣的邊緣社區。其中一位學生母親叫麥熱葉,東鄉人,男主人身體不好,沒工作,偶而撿破爛打零工。他們有三女一男(最小的是男孩),從東鄉到蘭州已五年,但生活情況絲毫無改善,如今月收入三百多元,但租那間二百呎見方的破房子,月租就花去了一百元。  在「家訪」中可以發現,少數民族男尊女卑的情況比漢族更嚴重。中國的生育政策基本上是一孩政策,但在農村,少數民族可以生兩孩,視民族而訂,例如東鄉族,由於人數較少,所以允許生三孩。但我們發現許多都是生三孩以上,原因是他們想要生男孩。即使「超生」受罰,他們也願意。有些為了逃避受罰,就選擇離開家鄉,到城市當「黑戶」,不能享受到城市公民應有的權利,例如孩子上學。  印象最深刻的一戶是住在羊肉市場上面的一戶,共育有五女一男共六個孩子,男主人只是當裝卸工、打牆維生。他們住處底下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洗羊雜碎的作坊。  第五天,我們拜訪了位於黃河邊上的蘭州穆斯林文化教育促進會,會長張德麒,七十幾歲,原政府官員,是一位熱心服務的人士,雖然年紀大,但走幾層樓梯都不氣喘,許多年輕團員都不如他。  我們參觀了促進會辦的老人院、幼兒園、婦女學習班。許多婦女由於是文盲,又不懂漢語,所以在城市無法生活,甚至連問路都有困難,上公廁只能看圖畫分辨男女廁所,所以婦女學習班的課程對她們很有用處,課程包括漢語、衛生知識、法律知識等。 我問了一位學習班學員,三十二歲的馬玉芳,她說來了蘭州兩個多月,丈夫打工,在學習班學了一個多月,但普通話竟然比很多香港人還流利。  第五天晚上,也即回港前夕,在賓館開分享檢討會,團員都熱烈的提供意見。大家都希望真的能夠幫他們脫貧,或至少自助,而不是長期的需要境外施援。一些團友說也許他們的手工藝品可以賣到其他地方去。丁文廣買來當地特產黃河蜜瓜給我們品嚐,香甜多汁,看來運往香港和海外應該有市場。這一次扶貧探訪之旅,除了讓我有一種洗滌心靈、反思自己價值的感受外,也使我對中國政府有所期許。  自從改革開放後,中國雖然已有長足的進步,但內陸與沿海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到其隱憂不可輕視,而一個號稱文明及經濟大國,未來主人翁的教育仍要靠許多境外人士資助,這樣的不合理局面,令到許多海外炎黃子孫都很心痛,期待著有一天中國真能踏上均富之路,而不是只有少數人富起來;中國能夠對國際施予援手,而不是只接受別人的援助,這是全球華人乃至全人類所樂見的。蕭偉基撰於2004/10香港樂施會網址:

終戰六十:困惑的事實

終戰六十:困惑的事實
(原載台灣自由時報2005/8/15,內有一些空白處原為日文無法顯示)
◎晏山農
  自西徂東,終戰六十年的布幕已然全面拉起!二戰烽火真正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從貴冑菁英到布衣庶民無一不受到波及;且二戰是「絕對戰爭」(納粹德國的「種族清洗」,以及盟軍所謂「無條件投降」的要求皆是)最極致的表現,所以,它或可視為最後的「古典」全民戰爭!
  一甲子的征塵歲月,該是歷史事件可以沉澱反芻之刻了,適值影視史學日受重視,所以我著眼於近年來兩部備受爭議的戰敗國電影──一部是耗資一千六百萬美元,由德國大導演奧利弗.希爾斯畢格爾(Oliver Hirschbiegel)執導,描述希特勒最後十二天生涯的《帝國毀滅》(Der Untergang,英譯The Downfall,2004年);另一部是由伊藤俊也執導的《:運命瞬間》(中譯《自尊──命運的瞬間》,東映,1998年)。或可由此尋繹戰勝國眼中的惡魔形象如何演變,以及戰敗國的集體記憶又是如何?
年輕不是無知的藉口
  先談德國問題!長期以來英美關於納粹的形象定位就是醜化與丑化,且由於英美對納粹法西斯是又恨且懼,所以各類影像中的「元首」(Fuhrer,就是指希特勒)形象既是加倍地醜化與丑化,且從不讓他正視眾人。直到一九九三年史蒂芬.史匹伯推出《辛德勒的名單》之後,鐵板一塊的德國形象才有再造新詮的機會;然而,民間/官方的分離仍寓含正/邪不兩立的味道。
  其實,好萊塢也曾塑造出少數以德軍為主體的電影,像一九七七年上映的《鐵十字勳章》(Cross of Iron),詹姆斯.柯本(James Coburn)所飾的德軍班長,就和出身普魯士貴族,一心為獲取鐵十字勳章而犧牲同志的德軍上尉,形成善惡二分的對比,唯彼等畢竟屬於納粹陣營,所以只能讓他們身殉於庫斯克戰役中。
  至於首次逼視希特勒,從骨子、潛意識裡刻畫邪惡本質的電影,則是《惡魔的復活》(Hitler: The Rise of Evil,2003年),羅伯特.卡萊爾(Robert Carlyle)演出的希特勒有些誇張,但身形背後卻直指權力是如何以血腥、愚民澆灌而來。本片還有三條支線:以老邁的興登堡總統(彼得.奧圖飾)為首的威瑪官僚;秉持正義揭發納粹不法的新聞記者;盲從納粹並大力給予鉅額資金的投機殷商,威瑪後期的時代圖像油然赫立。就一個非常時期,能夠瞬間捕捉到尋常眾人面對非常之人的神態(驚羨、懼怖、無力……)而言,本片總算跨出了一小步。
  若說《惡魔的復活》是希特勒崛起前後的閃靈惡像,那麼《帝國毀滅》就是日暮窮途的原初權力結構大顯露,以及最不裝腔作勢的希特勒留影。我所謂原初權力結構的暴露是指,透過廿五歲的女祕書蓉格(Traudl Junge)之眼,正規國防軍(Wehrmacht)和文官體系幾乎癱瘓不存了,只剩黨衛隊(SS)和最死忠的黨政軍高幹在負隅頑抗。蘇聯紅軍的砲火取代向來的群眾擁戴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煽動天才,如今已是帕金森症纏身、疲態畢現的殘燭老人,伴隨著愛人伊娃.布朗(Eva Braun)困守在總理官邸的地下碉堡(Bunker),靜待末日審判。
  不過導演奧利弗.希斯畢格爾可不想陰翳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除了地下碉堡裡頭納粹高幹的垂死掙扎,本片另有幾條支線:忙著為士兵、平民進行救助的軍醫、以螳臂擋車之姿誓死捍衛第三帝國的「希特勒青年團」十餘歲少年,他們都在彷如瘟疫上身的無情烽火中接受人性的考驗。就因為軸線未集中,所以大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才會在《時代》(die Zeit)撰文批判本片混淆電影敘述與資訊給予的差別。或許,對德國人作如斯的期許是必要,但鏡頭的跳脫,在冗長時間裡反倒容易讓人融入劇情。
  最大的爭議其實是:為何要讓一個曠世魔王和世人「面會」?一個素食、潔淨、愛護孩童、善待動物,屬下眼中極其和藹的「元首」,怎會是掀起濤天巨浪、殘殺六百萬猶太人的魔王呢?我私心惋歎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過世太早,否則以她對極權主義的深邃的詮釋,以及藉由艾希曼(Adolf Eichmann)審判事件中提出「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的智慧,應可綰合矛盾拈出新的辯證思維,如今就由我們接受這樣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當希特勒以平和口氣說:「這是德國人民自己的選擇,他們必須為此付出代價。」這較之齜牙裂嘴的狂吠更令人懼怖,因此,可以說「惡」的發抒源於「自然」!影片裡還有兩個顯例,這都和醜陋陰鷙的戈培爾(Josef Goebbels)有關。這位以「謊言講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著稱」於世的邪惡天才(其實,他也是當代傳播文宣永遠膜拜的祖師爺!),當他聽聞希特勒有意將他調離地下碉堡時,竟會痛哭失聲,惡之所依,已然清楚;另一場景是,戈培爾太太以寧靜身段毒死自己的六個子女,最後再和戈培爾舉槍自盡的畫面,就算莎士比亞再世,恐怕也會瞠目結舌啊!
  還有一幕三部曲,可以透析權力集團的複雜依附關係。納粹第二號頭目戈林(Hermann Goring)、軍需部長史佩爾(Albert Speer)、祕密警察頭子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先後背棄、抗命、叛逃,希特勒的反應是:「戈林向來就不可靠,史佩爾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唯獨希姆萊是他的奴僕,奴僕竟敢棄主而去。」至於其後希特勒的自殺及德國的投降,都已非高潮所在。
  值得玩味的是,年老時的蓉格祕書說「年輕不是無知的藉口」,這其實就是整體德國面對納粹惡行的基本態度了。
責任歸屬的逃避
  話說,迄今仍遭各方指責為「堅不認錯」、「軍國主義思想未戢」的東瀛日本,其實早在戰後未久就由黑澤明執導了一部反戰電影《我於青春無悔》(青春悔,東寶,1946年),女主角就是有「永遠的處女」稱譽的原節子。
  但是,戰後相關的二戰電影,都不曾觸及責任歸屬問題,直到《自尊──命運的瞬間》(以下簡稱《自》片)一出,戰爭責任的問題總算攤開來談。但,《自》片以一九四六年起訴二十八名A級戰犯的東京大審為背景,其中被視為首惡的原首相東條英機,在片中被刻畫成是一個愛家庭重文風、忠君尚義的仁人君子,他之所以扛起一切咎責係為保護天皇,所以,在日本人眼中東條是代君受過的「義人」,豈是臭名四溢的A級戰犯!所以飾演東條英機的老牌演員津川雅彥坦承,原以為所扮是反派角色,演出後才知東條「偉大」!
  再者,參與東京大審的印度籍法官帕爾(Radhabinod Pal)寫了一部六十萬字的「審判意見」,大力陳述這場大審只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報復,「世人都需慈悲為懷,不應該以正義之名來進行報復,所以全體戰犯都應無罪開釋」,雖然最後包括東條在內共有七人上了絞首架;但,帕爾所述已成日本社會的「金科玉律」,《自》片中帕爾角色極為吃重,彷如翩降日本的救難菩薩般;此後,七名A級戰犯於一九七八年合祀靖國神社,前不久包括厚生省政務官森岡正宏等人都先後發言,否認有所謂的「戰犯」存在。
  不承認戰犯的存在、合祀靖國神社,乃至有些教科書淡化日本在二戰的行為,無怪乎會觸動周邊中、韓等國的敏感神經,歷史波瀾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於是,一個歷史/道德命題在東亞社會漸次形成:德國能?日本為什麼不能?
舊恨未解,新仇再生?
  然而,這命題極為取巧和危險,就如新中橫對中央山脈的破壞一樣,稍一不慎就會因思想的怠惰而引起莫名的歷史土石流!首先,德國是東西方戰場的全面潰敗,更讓德國深感「新三十年戰爭」(一九一四到一九四五年)的夢魘再現。孰為戰勝國與戰敗國清楚明白;再加上德國不少法學家──如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深痛實證法學的走樣,轉而提供自然法的奧援──相信有絕對正義的存在;於是,紐倫堡大審(Nuremberg Trial)在程序與實質上大體兼備,這讓向來奉公守法的德國人從形式層面可以接受戰敗的事實與處分。況且,集體虐殺猶太人是鐵的事實,所以,前西德總理布朗德(Willy Brandt)於一九七○年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的一跪,就跪出德國人反省力較強的高道德形象出來。
  德國的問題在於:何以一個產出不少傑出思想家、科學家、音樂家的優秀民族,竟會製造希特勒這種怪胎?又何以像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施密特(Carl Schmitt)這種世界級的菁英頭腦也會支持納粹?追根究柢,可能是人人有責,這負擔過於沉重,於是守法的德國人就倣效史佩爾模式。因為史佩爾是唯一在紐倫堡大審中坦承犯行的戰犯,然而,他至死都否認知悉集中營、猶太集體屠殺等醜行。德國人願意道歉,但絕大多數德國人其實是不敢回顧!所以,我們只能說德國人在法的形式上願接受戰敗國處分,可這不涉及道德層面。
  亞洲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二:一是根本沒有戰勝國;二是日本人的戰爭責任歸屬有些複雜。
  有個謎題:日本無條件投降,猜一中國古人?於是,屈原、蘇武、蔣幹、共工紛紛出爐。其實,屈原(屈服於原子彈)才是最真切的,蘇武(蘇聯武力)則只具輔助性,至於蔣幹(蔣介石幹部)和共工(共產黨工農兵)多少有些阿Q自嘲。更可議的是,過去國共互爭領導權,今日又在「聯共制台」的目標下,妄稱國共一起抗日,如此,敘述反覆再三,又豈能獨責日本篡改歷史。所以,要求日本誠心認錯固然重要;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也得先釐清歷史原貌。
  而談起二戰的禍首,德國厥惟希特勒,義大利是墨索里尼,也不會有異議;但日本呢?東條英機嗎?老實說,這也太抬舉他了!認真究責的話,出身五攝家的前首相近衛文 ,其責任絕不會小於東條,要之,日本就是找不出像希特勒、墨索里尼那樣的獨裁梟雄來。依我之見,這還得從日本特殊的公武政治發展去爬梳脈絡。
  自一一九二年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直到德川慶喜還政於朝,有將近七百年時間是屬於武人政治時代,天皇只是個精神領袖。明治政府雖被視為「絕對主義的天皇制」,但從一開始薩摩藩、長州藩集團就壟斷朝政,形成另類的武人政治,雄才大略的明治天皇還可以掌控大局,但到了裕仁天皇之後,卻是個怯懦又投機的幻想家,固然最後的裁決權在他手裡,但軍方卻是在既成事實造成後再由裕仁親裁,由於軍方的擴張行動始終順利,裕仁就以僥倖之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追認,終導致日本玩火自焚。相關的日本軍閥固然不能免責,但若縱放裕仁天皇,就永遠追蹤不到罪責之源。因為裕仁裝無辜,東條英機等人又自以為代君受過,怎可能懺悔戰爭惡行!
  天皇制既已成為日本迴避二戰責任的遮羞布,值此日本皇室可能面臨男系天皇後繼乏人的危機時刻,那麼,勇敢批判裕仁的罪行,認真思索廢除天皇制的必要,將是日人解除二戰罪孽的重要一步。終戰六十,東北亞卻是舊恨未解,新仇再生,相關國家的省悟是否足夠或已然偏差,恐怕又是一個大問題! ●

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15/life/article-1.htm

世界上鮮 為人知的事

這是朋友傳給我的,可信度、出處、版權皆不詳,先此聲明。
> 1.沒有一張紙可對摺超過7次
> 2.根據統計每年驢仔所殺的人比飛機失事所死的人還多
> 3.人睡覺比坐著看電視所消耗的卡路里還多
> 4.第一種有條碼的物件是香口膠
> 5.Wright's Brother發明飛機後第一次試飛的路程比一架波音747飛機的飛機翼還短
> 6.1987年,美國一間航空公司將每個頭等機位的飛機餐減少一粒橄欖後,節省了約35萬港元
> 7.很多人每朝起來都喝一杯咖啡提神,但其實一個蘋果比一杯咖啡還有效
> 8.你的家中多數塵埃都是你的死皮
> 9.洋娃娃Barbie 全名是Barabra Millicent Roberts
> 10.希特拉的媽媽在懷有希特拉曾認真地考慮墮胎,不過被醫說服,結果把他生下來
> 11.瑪麗蓮夢露有6隻腳趾
> 12.電影裡,ET的腳步聲是由一位工作人員用手將o者o里搾爛
> 13.珍珠在醋中會溶
> 14.登尋找情人廣告中,有35%是已婚人士
> 15.你有可能將一隻牛拉上樓梯,但牛是不懂下樓梯的
> 16.豬不能仰頭望天空
> 17.'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可以用盡26個字母
> 18.鴨的叫聲是不會有回音的,暫時沒有人知何解
> 19.蝸牛可不吃東西睡3年
> 20.著名影星Tommy Lee Jones與美國副總統曾經是哈佛大學同房
> 21.如果一個月中,第一天是星期日,那個月便出現黑色星期五
> 22.把石頭放在微波爐中加熱會爆炸
> 23.1,111,111 x 1,111,111 = 1234567654321
> 24.唯一一個有15英文字母而又不會重覆是的英文字'uncopyrightable'
> 25.貓可發出超過100個音,狗卻只能發10個音
> 26.愈黑的環境下,貓的排尿次數會增加
> 27.將一個硬幣向上拋1000次,字向上的次數是495次,不是500次,因為公較重
> 28.根據牛頓字典世界上最長的英文字是'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 29.人體的胃每2個星期便會更新一次分泌物,否則它會自我消化
> 30.可樂原是綠色的
> 31.夏威夷文只得12個字母
> 32.走路上班的人最高比率的省是阿拉斯加
> 33.如果Barbie是人類,她是身形是39-23-33
> 34.美國平均每小時在空中的人有61000人
> 35.只有一種食物不會變壞:蜜糖
> 36.在加勒比海附近有一種蠔是會爬榭的
> 37.世界上最年輕的父母在1910年出現,一個8歲及另一個9歲的中國人
> 38.人顃的鼻及耳O畢生都不斷長大
> 39.日本有一種正方形的西瓜,為的是方便收藏
> 40.海星有8隻眼,每隻腳都有一隻
> 41.有些昆蟲的眼是有毛
> 42.一條長頸鹿的舌頭有2尺長
> 43.大象可用頭來站立
> 44.螞蟻早上醒來會抓癢
> 45.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是怕黑的
> 46.世上最老的金魚是41歲,名叫Fred
> 47.愛因斯坦9歲時不能流利說話,他媽媽曾經一度以為他是弱智
> 48.阿拉伯的女人可以因為丈夫不為她倒咖啡而提出離婚
> 49.只有55%的美國人知道太陽是一個星體
> 50.多數唇膏是有魚鱗的
> 51.長頸鹿沒辦法咳嗽
> 52.貓頭鷹是唯一能夠分辨藍色的鳥類
> 53.一隻鯨魚一分鐘心跳只有九下
> 54.我們喝到肚子裡頭的水已經有三億歲了
> 55.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可以放大縮小自己的鼻孔
> 56.一隻牡蠣的性別會由男變女,此後一生中還會變個幾次
> 57.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 58.在太空中太空人是沒辦法哭的,因為沒有地心引力,眼淚流不出來
> 59.一隻變色龍的舌頭是牠自己身體的兩倍長
> 60.最常用牙籤的人是美國人
> 61.一個正常人的眼部肌肉一天平均要動上一萬到一萬五千次
> 62.大象死後還會保持站立姿勢
> 63.有些昆蟲沒有頭還可以再活上一年
> 64.達文西光是畫蒙那麗莎的嘴唇就花上十二年
> 65.玻璃破掉時,玻璃碎片的時速最高可達每小時三千英哩
> 66.乳牛聽音樂時可以供應更多牛奶
> 67.下午摘下的玫瑰比清晨摘下的玫瑰更能持久不枯萎
> 68.虎鯊的胚胎在母親的子宮裡需經過激烈的搏鬥,勝利者就是可以活著出生的小虎鯊
> 69.一隻70磅的章魚可以穿過一個僅一枚銀幣大小的洞,因為他們沒有脊椎
> 70.印尼竹節蟲是全世界最大的昆蟲,有些光是身長就有一呎長
> 71.其實,河馬跑得比人快
> 72.降落傘的發明人把第一次乘坐降落傘的機會讓給了一隻狗
> 73.一台波音747的機翼長度恰巧是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的距離
> 74.一隻日本大螃蟹可能長達12呎
> 75.剛出生的小火雞要有爸爸媽媽教導如何吃東西,不然會餓死
> 76.一隻鯊魚可以偵測到水中僅百萬分之一含量的血液
> 77.森巴舞的森巴原來的意思是一起磨肚臍吧
> 78.小孩子在春天長得比較快

星期二, 8月 16, 2005

肥媽Talk Show:正!

  八月十四日我欣賞徐小鳳演唱會最後一場,這一場是因為之前她失聲腰斬而補開的。非常enjoy。其中的意外收穫是發現「肥媽」瑪利亞的即興現場「棟篤笑」talk show,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精彩及高水準,直覺比詹瑞文及許冠文還好,因為我看過的後兩者的表演都是經排練有劇本的,不像「肥媽」的即興「臨場爆肚」。她當晚談了有關她瘦身減肥,以及女性如何吸引丈夫孩子的經驗之談,非常「抵死」!

2005/8/16

大馬=馬來西亞

我在馬來西亞時習慣簡稱「大馬」,但去了台灣後才發現,台灣是稱「馬國」,不稱「大馬」,不過,近年情況有所改變了。
從前香港也習慣稱「大馬」,但近年,卻有多份香港報章不稱「大馬」而改稱「馬國」,只剩少數(如明報)仍稱「大馬」,我想是受大陸影響,因為譯名以大陸為準,大陸是從來不稱「大馬」的。以上只是我猜測的原因。
但在台灣,三大報中,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現今都稱「大馬」了,只剩中時還稱「馬國」。

星期日, 8月 14, 2005

龍應台基金會

http://www.civictaipei.org/

東南亞華商與香港淵源

.蕭偉基
  近年來,有幾家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企業,非常積極的開拓香港市場,他們來香港不僅是為了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或基地,也一心一意希望能在香港闖出一片天。這幾家企業包括新加坡的按摩椅品牌OSIM、肉乾企業美珍香;大馬的「老行家」即食燕窩、「卡士」汽車美容、「鑽石能量水」、家電品牌Pensonic、私立大專學院INTI College。(以上公司皆華商)
   OSIM創辦人沈財福一九八三年創辦該公司,初期只是賣家居產品,後來發揮創意及銳意打造品牌,利用日本技術生產電動按摩椅,行銷全球。美珍香則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新加坡牛車水開始經營的肉乾行。NEP集團的「鑽石能量水」以傳銷方式銷售,最近強勢宣傳。老行家及卡士是同一個老板,夫婦兩早年在吉隆坡的商場內幫人洗車維生,後將洗車服務提升為「汽車美容」,再發展毫不相關的即食燕窩業務(值得一提的是,「老行家」甚至已成為香港名牌)。Pensonic則於一九八二年創於檳城,Pen即代表檳城,sonic即聲音之意(該公司還有一復古造型家電品牌Lebensstil Kollektion)。INTI學院則是大馬最知名私立學院之一。
  其實,除上述新近進軍香港之公司外,東南亞商人或企業,尤其是華商,與香港早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及血緣。原因不外是因為香港在英國殖民期間,作為遠東的重要轉口港及商埠,吸引了許多華僑投資;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對外之窗口,早年許多中國人經香港移居或「賣豬仔」或逃難到海外(當然一些因各種原因而留港),中國改革開放後,更多海外華商則以香港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根據地。此文將談談多家與東南亞有深厚淵源的香港企業。
  香港最大的飲品製造商「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原是在現馬來西亞發展之客家籍商人,一九三九年在香港發展豆奶生意,終成一代飲品業鉅子。不僅如此,香港兩大中式快餐集團「大家樂」及「大快活」,都是羅氏家族成員所創。因此,可以這麼說,香港人的飲食都與南洋脫離不了關係。
  香港食油及家居清潔用品集團「南順」,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加坡創辦,後拓展至馬來西亞。六十年代,創辦人之子黃大樁來港投資,後即以香港為基地,「南順」也成為香港品牌。
  「生力啤」這一香港名牌,其實是來自菲律賓(非華商)。
  不僅飲食業,香港的傳媒業也吸引東南亞華商(尤其大馬)的目光。目前最大英文報《南華早報》的最大股東,即是大馬「糖王」郭鶴年,另一大馬富商邱繼炳(馬聯香港、星晨旅遊大股東),也是大股東之一。有一段時間,郭鶴年甚至還是電視廣播的第二大股東,後由於港府規定一人不可成為兩種媒體的大股東,他才將電視廣播股權出售。此外,大馬木材及媒體大亨張曉卿,則是《明報》老板。大馬華商為何喜歡在香港經營媒體業,是令人好奇及值得研究之課題。
  談到媒體業,當然不得不提星系報業創辦人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也是在南洋出生、成長、發跡的富豪。不過,現今他們家族的虎標萬金油、全球的星系報業,都已落入他人之手,令人不勝唏噓。
  在文化業領域,香港也與東南亞(尤其新馬)有極深關係,這不僅是因為馬新華人早年經常閱讀香港出版的書、小說、漫畫等原因,而是有一位出版及書籍經銷業者,早年是從新加坡移居香港,他就是大眾書局及世界出版社老板周曾鍔。大眾書局之前身於一九二四年由周曾鍔父親周星衢創辦於新加坡,目前已是新加坡上市企業的大眾書局,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連鎖書店。
  此外,百年中藥老店「余仁生」是一八七九年由廣東佛山人余廣在馬來西亞採錫礦小鎮「務邊」創立;顏氏家族創辦的和興百花油,其歷史則可追溯至一九二七年的新加坡及檳城。
  在金融業領域,南洋華商也不缺席。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家族即有深厚泰國背景,其父就是著名銀行泰國「盤谷銀行」創辦人、潮州籍的陳弼臣。陳有慶及子女每年春節仍會舉家赴泰與家族團聚。陳有慶之子、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陳智思之英文名Bernard Charnwut Chan,即有泰文在內。
  七十年代起,更多南洋華商為了種種原因而大肆投資香港,並以香港為基地,原因包括分散投資、東南亞一些國家出現排華或仇華隱憂、看好香港商機及前途等,其中許多是投資在房地產市場。這些南洋華裔企業鉅子包括大馬郭鶴年(嘉里、香格里拉)、新加坡地產鉅子黃廷芳(信和)、印尼首富林紹良(第一太平)、印尼華商李文正(力寶)等,在香港地產領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另一與商業關係不大,但也充分顯示南洋與香港密切關係的,那就是香港大學最知名建築物──陸佑堂。陸佑(1846-1917)是廣東鶴山人,早年賣豬仔到馬來亞,後靠錫礦業發跡,成為一代巨富,是港大創建時的主要捐獻者。他的兒子陸運濤,是國泰影業機構創辦人,本想與邵氏一決高下,可惜於一九六四年六月在台灣空難逝世,壯志未酬(前幾年解密資料顯示,該空難乃中共特務所為)。另外,邵氏兄弟早於一九二四年即於新加坡籌備電影發行公司,二五年才在上海成立影片公司,後還在新馬拍片(包括馬來片),三四年才在港建片場。
  對華商而言,香港作為一個最適合營商的華人社會,是吸引他們的最重要因素。我們且回顧三十年至七十年前的時代,當時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已是成功的貿易港,且是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海外華商不管基於任何原因,當時如果要進軍其他地區,香港會是首選,很重要原因是香港是華人社會,他們認為比較容易適應。香港地點適中、靠近大陸,方便這些華商回鄉,也使它具吸引力。再加上當時的香港物價水準與南洋相差無幾,營商成本不會太高,使南洋華商趨之若鶩。試想想,當年那些南洋華商如果要進軍海外,他們可以或有膽量去那裡呢?中國大陸及台灣不開放及社會不安定,資金及人的出入諸多限制,根本不方便經商;日本不是華人社會,成本也較高;歐美一來地點太遠,二來非華人社會,對之有恐懼感,而且成本也較高。所以,這些華商都湧來了香港。香港這特色至今未變,且這也是香港在過去數十年得以茁壯的重要原因。
  自由、低稅制、法治、穩定的社會狀態、完善及有效率的金融市場、方便進軍大陸市場、國際化,都是香港吸引外來投資,包括海外華商投資的原因。數十年來,不少海外華商將事業基地遷至香港,對香港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不少中國大陸企業也鍾情香港的優勢而投資香港。這造就香港難以被替代的地位,也是香港的福份。
原撰於2005/2/27                           修訂於2005/8/14

2005香港書展研討會

http://webcast.tdctrade.com/050722_03/c_100.htm

龍應台香港演講:我是誰?

http://webcast.tdctrade.com/050723_05/c_100.htm

政府不能反嗎? 

  中國往往以企圖顛覆國家或反政府罪名加諸在爭取民主人士身上,令人非常不齒。再說,我很納悶,政府不能反嗎?反政府是罪名嗎?絕對不合理。
  在一個人民有真正的權利選擇政府的國家,人民可以用和平的方式(通常即選舉)來把表現不好的政府換下去。但在例如中國這種一黨專政及極權的國家,你要人民怎樣做呢?逆來順受嗎?「共體時艱」嗎?更不可理喻的是,竟然有一些在香港的親共份子,也對「結束一黨專政」的主張或僅僅是口號感到渾身不舒服,覺得是大逆不道的事。拜託,都什麼時代了,共產黨當初不就是假借「人民起義」竄起的嗎?
  比照共產黨統治及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中共統治這五十多年來,所犯之錯不知比國民黨要嚴重多少倍,而是還是罪無可贖之大錯。就拿近幾年幾乎無日無之的礦難來說,單是這種離譜的施政及管治錯誤,正常來說就不知要換多少任政府了。但在中國,人命低賤,死幾百幾千根本不算什麼東西,令人齒冷!這樣的政府不反才怪呢?

2005/8/14

推薦《溫暖人間》

第156期(2005年8月11日出版)的《溫暖人間》,封面專題專訪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值得一讀,極力推薦。每冊只售港幣十元。

《溫暖人間》網址:
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田家炳基金會網址:
http://www.tinkaping.org

惡鄰

惡鄰  .蕭雅

  馬來西亞最近這幾週受鄰國印尼山林大火波及,煙霾迷漫,情況是多年來最糟。像這樣的鄰居,久不久就弄些這種東西來讓你「嘆」一下,只有一個名詞可以形容:「惡鄰」是也。
  從五、六年前開始,印尼(及少數馬來西亞婆羅洲地區)的木材或種植業者,以火燒方式來清理林地,不料森林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嚴重煙霧造成「霧鎖南洋」場景,可惜不是浪漫,而是致命的玩意兒。
  所以,不一定需要真的對你動刀動槍的才是惡鄰,管理不善造成各種不良後果的,統統都是惡鄰。就好像你的鄰居,雖然沒有說要對你不利,但不搞好衛生,天天把家弄得臭氣四溢,這就是惡鄰了。像印尼(對大馬而言)就是惡鄰的典型。在香港,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惡鄰在哪裡,吃的苦頭也夠多了。
  再者,在這已是地球村的時代,人群、貨物、資金的流通如此無遠弗屆,遠在天邊的事都會對你造成影響,「惡鄰」其實已遍佈全世界,每個人都不再能置身事外。因此,全世界如何合作,各國不再標榜所謂的「國家機密」或「干涉內政」等用詞,對影響全人類的事務,毫無保留的完全公開,是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努力的方向。否則,大家很容易「一鑊熟」。

2005/8/14

星期三, 8月 10, 2005

2005中國優秀政府門戶網站選舉

http://egov1.yadoor.net/jsp/05wangzhantoupiao.jsp

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的秘密

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的秘密(New)  .蕭雅(蕭偉基)

  七月二十二日,主要股東為台灣財政部的台灣第六大銀行(以資產總值計)彰化銀行的特別股競標案中,由後起之秀、台灣民營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以每股新台幣二十六點一二元的意外高價,總值約三百六十六億(約八十億港元)奪標,一舉成為這家百年老店的單一最大股東,持股量達百分之二十二點五。
  這場競標案令國際矚目的另一個焦點是,近年來在亞洲銀行界南征北討的新加坡政府旗下的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也參與,並且懷著志在必得的信心,被視為得標大熱門。但結果卻是大熱倒灶,傳聞淡馬錫對此相當錯愕,並認為結果已內定。不過,淡馬錫並不死心,計劃在市場上及向其他彰銀大股東出手吸納,以期扳回一城。彰銀作為市場佔有率極高的台灣老牌銀行,也是第一家在大陸設辦事處的台灣銀行,這也許是淡馬錫希望擁有它以期擴大在大中華金融市場實力的原因。
  其實,新加坡的國營企業在外地收購敏感性質行業公司而失手已非首次,最著名的就是二千年由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次子李顯揚掌舵的新電信欲收購香港電訊一役,半途殺出李澤楷這個「程咬金」,令其功虧一簣。這次彰銀競標案中,台新金控也算是「程咬金」。(台灣政府近年來推動的金融改革中,尚未出現過外資成功入主當地大型銀行的例子。)新加坡國營企業未來要收購外國這類敏感性行業,勢必要採取更靈活的不同的手法,而不是僅僅依章辦事。
  說來諷刺,台灣彰銀的官股要稀釋,參與競標的淡馬錫本身就是一家百分之百由新加坡政府持股的投資企業,若然真由淡馬錫入主,彰銀只是由台灣的公營銀行成為新加坡的公營銀行而已,性質不變。
  淡馬錫控股在新加坡是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前總理即現任內閣資政李光耀於一九七四年成立的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專門替新加坡政府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機會,而其資本當然很大部份就是間接來自於人民。「淡馬錫」一名即新加坡的古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擔任淡馬錫總裁的何晶女士,是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第二任太太(首任太太已在多年前病逝),也即李光耀的媳婦;主席是前內閣閣員、印度裔的丹那巴南。
  何晶於○二年上任後,作風進取及強悍,加快投資步伐,尤其對銀行業情有獨鐘,佈局「亞洲金控中心」,近兩年在印尼、印度、韓國、巴基斯坦、中國等國積極投資銀行業,包括上月以十四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百分之五點一股權,今年一月入股中國民生銀行百分之五。
  新加坡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整個國家的許多行業公營比例極高,這可能與執政人民行動黨的社會主義主張有關,當然更重要原因是政府要牢牢控制一切不肯放手。這當中這家淡馬錫控股扮演了重要角色,現管理總值九百億新元(約四千二百億港元)投資組合的淡馬錫,旗下囊括了新加坡股市海峽時報指數成份股中的四成以上企業,旗下新加坡大企業包括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電信、新加坡地鐵、海皇輪船、新加坡港務集團、新能源、吉寶企業、新傳媒等。
  淡馬錫雖然經營管理能力令許多人折服,尤其在中國,被認為是「國有企業管治的典範」,但透明度不足,為不少新加坡人民及反對黨人士所詬病。例如該公司公佈過去三十年平均每年的市值(Market Value)回報是百分之十八;平均每年的股東基金(Shareholders’ fund)回報是百分之十六,但最重要的,也就是投資者最重視的年均盈利表現,卻沒有公佈。該公司董事酬金等資料也不見公開。這是否有什麼特別的考慮呢?實在是啟人疑竇。可以這麼說,淡馬錫的透明度是遠不如上市公司的,而且也比不上香港的政府機構及公營投資機構(如外匯基金、房委會、領匯、金管局等),但作為為全民財產把關的重要國家機構,淡馬錫是否應該更透明才能向人民交代呢?也許這是長期以來新加坡人民要求他們更公開透明的原因。
  不透明,這當然是新加坡家長式管治下的習慣做法(做小孩的你會過問父親的錢怎麼用嗎?),但在中產階級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社會的民主訴求也越高,因此要求開放的呼聲也出現。今年初,淡馬錫決定向公眾公開他們的投資計劃,算是維持一個積極正面形象的良好回應。八月初,淡馬錫任命來自紐西蘭的Danone Asia主席伊茲瑞爾為首位非新加坡籍的董事。但以上僅是一小步開端,距離真正的透明公開及「問責」,還有一大段路。
  作為一個國小民寡的國家,新加坡政府積極向外擴張經濟實力是無可厚非的做法。除了淡馬錫外,另一個稱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簡稱GIC)的機構,於八一年成立,為新加坡的龐大外匯儲備尋求投資出路,也是亞洲一家令人矚目的投資機構,現管理資產高達一千億美元以上,是全球最大基金管理機構之一。其董事會成員包括了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但這家機構的透明度比淡馬錫更不足,沒有每年公佈年報的做法,網頁上只有一份○一年為慶祝成立二十週年而出的Year Book(並非Annual Report),詳細財務資料也欠奉,董事酬金之類資料當然也沒披露,故被稱為亞洲甚至是世界最神秘的投資機構,相信連新加坡的許多金融界專業人士都對其不了解。
  新加坡政府以赤裸裸的打正旗號的國家投資方式,在全球商界呼風喚雨,可謂與國際私營化大潮背道而馳,堪稱自創一格,莫非這就是李光耀所標榜之「亞洲價值」的一部份?不過,作為國營機構,若能加強透明度,加強民眾監督,而不是抱持「精英人士組成的政府做的決定一定正確」的傳統思維,也許更得民心,無形的效益更大。

2005/8/9

星期二, 8月 09, 2005

生日

  再過幾天,八月十二日,是我的真實的陽曆生日,出生紙/身份證上的八月二十五日是不正確的(因當時父親遲申報)。兩年前,居然碰到一個和我同一天生日的一名女子,更巧的是,生肖和我一樣,不過是小了十二年。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巧合的緣份。所以,...

星期一, 8月 08, 2005

中國大陸為什麼不文明?   蕭雅

  許多到過中國大陸的人或在世界各地「領教」過大陸人行徑的人,都對許多大陸人的不文明、冷漠、沒人情味、自私等面貌,難以恭維。他們也許很納悶,難道這就是一個號稱有五千年文明古國人民的「內涵」嗎?
  我對此也很納悶,嘗試以自己的帶有偏見的思維,去解析這樣的怪現象。我覺得,「窮」是最根本原因。其次,在共產黨的非人性的「黨性」長期教育、洗腦下的人民,在品德方面肯定不會有什麼好表現。
  不過,以香港的蛻變做例子,也許可以將大陸人近年所表現出的令人驚訝的不文明、暴發戶表現,視為一種「階段性」的人性的展現。
  我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從我小時候(七、八十年代)開始,就常聽大人說香港是一個如何現實、人吃人、騙徒滿街的社會。不過,從一些資料中又可發現,香港其實在五、六十年代及更早之前,其實也是很有人情味的社會。之所以在七、八十年代變成一個現實的社會,可能是那時經濟剛起飛的一種正常的社會性表現。近十年的大陸,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人人「搵」錢,可能就和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類似。
  九十年代中以來,香港由於中產階級及富人大幅增加,於是就蛻變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以此推斷,大陸(尤其大城市)在若干年後中產階級及富人大幅增加後,會不會也有這樣的良性的變化呢?或許這是一廂情願的樂觀期待。

2005/8/8

星期日, 8月 07, 2005

新加坡的政府投資機構  .蕭雅

新加坡的政府投資機構  .蕭偉基

  七月二十二日,主要股東為台灣財政部的台灣第六大銀行(以資產總值計)彰化銀行的特別股競標案中,由後起之秀、台灣民營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以每股新台幣二十六點一二元的意外高價,總值約三百六十六億(約八十億港元)奪標,一舉成為這家百年老店的單一最大股東,持股量達百分之二十二點五。
  這場競標案令國際矚目的另一個焦點是,近年來在亞洲銀行界南征北討的新加坡政府旗下的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也參與,並且懷著志在必得的信心,被視為得標大熱門。但結果卻是大熱倒灶,傳聞淡馬錫對此相當錯愕,並認為結果已內定。不過,淡馬錫並不死心,計劃在市場上及向其他彰銀大股東出手吸納,以期扳回一城。彰銀作為市場佔有率極高的台灣老牌銀行,也是第一家在大陸設辦事處的台灣銀行,這也許是淡馬錫希望擁有它以期擴大在大中華金融市場實力的原因。
  其實,新加坡的國營企業在外地收購敏感性質行業公司而失手已非首次,最著名的就是二千年由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次子李顯揚掌舵的新電信欲收購香港電訊一役,半途殺出李澤楷這個「程咬金」,令其功虧一簣。這次彰銀競標案中,台新金控也算是「程咬金」。(台灣政府近年來推動的金融改革中,尚未出現過外資成功入主當地大型銀行的例子。)新加坡國營企業未來要收購外國這類敏感性行業,勢必要採取更靈活的不同的手法,而不是僅僅依章辦事。
  說來諷刺,台灣彰銀的官股要稀釋,參與競標的淡馬錫本身就是一家百分之百由新加坡政府持股的投資企業,若然真由淡馬錫入主,彰銀只是由台灣的公營銀行成為新加坡的公營銀行而已,性質不變。
  淡馬錫控股在新加坡是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國父」即現任內閣資政李光耀於一九七四年成立的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專門替新加坡政府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機會,而其資本當然很大部份就是間接來自於人民。「淡馬錫」一名即新加坡的古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擔任淡馬錫總裁的何晶女士,是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第二任太太(首任太太已在多年前病逝),也即李光耀的媳婦;主席是前內閣閣員、印度裔的丹那巴南。
  何晶於○二年上任後,作風進取及強悍,加快投資步伐,尤其對銀行業情有獨鐘,佈局「亞洲金控中心」,近兩年在印尼、印度、韓國、巴基斯坦、中國等國積極投資銀行業,包括上月以十四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百分之五點一股權,今年一月入股中國民生銀行百分之五。
  新加坡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整個國家的許多行業公營比例極高,這可能與執政人民行動黨的社會主義主張有關。這當中這家淡馬錫控股扮演了重要角色,現管理總值九百億新元(約四千二百億港元)投資組合的淡馬錫,旗下囊括了新加坡股市海峽時報指數成份股中的四成以上企業,旗下新加坡企業包括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電信、新加坡地鐵、海皇輪船、新加坡港務集團、新能源、吉寶企業、新傳媒等。
  淡馬錫雖然經營管理能力令許多人折服,尤其在中國,被認為是「國有企業管治的典範」,但透明度不足,為不少新加坡人民及反對黨人士所詬病。這當然是新加坡家長式管治下的習慣做法(做小孩的你會過問父親的錢怎麼用嗎?),但在中產階級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社會的民主訴求也越高,因此要求開放的呼聲也出現。今年初,淡馬錫決定向公眾公開他們的投資計劃,算是維持一個積極正面形象的良好回應。八月初,淡馬錫更任命來自紐西蘭的Danone Asia主席伊茲瑞爾為首位非新加坡籍的董事。
  作為一個國小民寡的國家,新加坡政府積極向外擴張經濟實力是無可厚非的做法。除了淡馬錫外,另一個稱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簡稱GIC)的公司,於八一年成立,為新加坡的龐大外匯儲備尋求投資出路,也是亞洲一家令人矚目的投資機構,現管理資產高達一千億新元以上。其董事會成員包括了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但這家機構的透明度比淡馬錫更不足,沒有每年公佈年報的做法,網頁上只有一份○一年為慶祝成立二十週年而出的Year Book(並非Annual Report)。
  新加坡政府以赤裸裸的打正旗號的國家投資方式,在全球商界呼風喚雨,可謂與國際私營化大潮背道而馳,但其成效卓著,堪稱自創一格,莫非這就是李光耀所標榜之「亞洲價值」的一部份?不過,作為國營機構,若能加強透明度,加強民眾監督,而不是抱持「精英人士組成的政府做的決定一定正確」的傳統思維,也許更得民心,無形的效益更大。

2005/8/7

淡馬錫:
http://www.temasekholdings.com.sg/
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
http://www.gic.com.sg/index.htm
彰化銀行:
http://www.chb.com.tw/
台新銀行:
http://www.taishinbank.com.tw/

星期六, 8月 06, 2005

當辦報成了工業

.蕭雅

  曾幾何時,中文報館不過就是三幾位憂國憂民之士,手叼香煙尋找靈感,坐在那叱叱作響的藤編破椅上,埋首憤筆疾書,盼能為改變時局,貢獻一己之棉力。這就是所謂的「文人辦報」。四十幾年前金庸就是如此辦明報的。當然更早以前的報紙皆如此,那時,辦報和「工業」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當時即使是商人非文人辦報,大多抱有一股報國為民的高尚情懷。
  如今,辦報紙成了「報業」,甚至成了傳媒工業,早已經是資本家的玩意兒,成了一門生意了。一間兩間的報館都搬進了佔地廣闊的工業區,還蓋起了一座兩座的龐然大樓,員工數以千計,不管屬於那個部門,反正都像是工人了,還坐著公司的「廠巴」穿梭於報館與車站之間。辦報,這時候竟徹頭徹尾的成了一門工業,適時稍稍填補了所謂的傳統工業搬離香港湧往神州後的空白。工業化後的報業,竟意外的作出了這種貢獻,看在老一輩報人眼裡,真有今夕何夕之感。
  但是,如此一來,辦報在這個時代成了一門資本密集的「工業」,投資額動輒數千萬港元之譜,您要「文人辦報」,門都沒有。文人,就在報老板底下打一份工吧,或許三餐能有保障。因此,今後也不再有新的「報人」出現(你能夠接受稱馬老板或肥佬黎為「報人」嗎),有的,只是「報老板」或「報業大亨」(他們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的功勞也不應抹煞)。「文人辦報」這種俠骨柔情的浪漫玩意兒,成了絕響。喜耶!悲耶!誰說得清?

2005/8/6

星期五, 8月 05, 2005

中國第一台商尹衍樑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 今週刊封面故事】
中國第一台商尹衍樑極致人脈學「尹總裁不但是國民黨的親密戰友,更是中共當局重要領導人的座上賓。」二○○○年四月十一日,台灣政權從國民黨轉到民進黨手中,剛剛當選總統的陳水扁第一位拜訪的藍營企業家就是尹衍樑,也把尹衍樑的兩岸關係說得貼切,十六年來,進出大陸三百五十五次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他廣布的人脈可說是中國台商第一人。
文\黃琴雅、陳邦鈺(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今週刊)
全文請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408040281+0+0+071315+0,00.html

星期四, 8月 04, 2005

最可靠汽車的排名不可靠

  報載英國汽車雜誌《What Car?》作的一項汽車可靠性調查,以需修車比例為依據,得出的結果是日本車本田、萬事得、豐田排名前三名,歐洲名貴車大部份殿後,寶馬、奧迪排名甚後,最末的是越野路華。
  一看此結果,我直覺就猜出是怎麼一回事。歐洲車價格貴,日本及其他亞洲車價格便宜,所以歐洲車主都會很愛惜其愛車,一有少少「頭暈身燢」就會馬上將愛車送往車房檢查或維修。反觀亞洲車是便宜車,反正沒過幾年就不值錢了,若不是真的壞到不能開的地步,許多車主都會得過且過的用下去。再看看榜末的越野路華,修理比例高達四成以上。這有什麼奇怪呢?都說了是越野車嘛,買來就是為了能夠長期在路況不好的地方行駛,不容易壞才怪呢?
  因此,這項調查得出了這樣的排名:歐洲車的可靠程度遠遠落後於亞洲車。香港的專家即指出,最可靠不等於最耐用。說得好。這樣看來,這最可靠汽車的調查,可一點都不可靠呢?

2005/8/4

星期二, 8月 02, 2005

保險之重要  

  現今社會已沒有多少人質疑保險之重要性,但還是有不少「頑固份子」不肯買保險,一些真實之案例說出來也許會令那些沒有保險的人心驚膽戰。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在大連墮馬受傷,動彈不得,醫療費估計超過一百三十萬港元,僅SOS專機由大連送香港就需十三萬美元(約一百萬港元)。當然我們不知林志玲之醫療費由誰負擔。
  很多意外險或旅遊險都有一項無上限金額的緊急支援服務,SOS或其他同類公司提供的緊急包機,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服務。一些人可能覺得自己用不上這種服務,但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下面再舉一例,沒買保險的人可能就會「嗱嗱臨」幫襯保險佬了。
  我一位朋友年初與家人到內地某地旅行,不幸遇上車禍,傷及脊椎,全身動彈不得,他的保險的緊急救援服務就派上用場,第一時間將他送往當地醫院作初步急救,接著以專機送回香港,在養和醫院醫了一個月,之後還需數過月的物理治療。單是專機就已數十萬港元。好在因為有保險,一切都不需自己付。
  此外,還有不少市民誤會,有病到政府醫院就行了,自付費用只是幾百元之譜。如果各位這樣想,大錯特錯也。此處又有一實例:一位仁兄因心臟問題需要「通波仔」,到某政府醫院報到,原來只是手術費不需付,手術(即通波仔)所需用在病人身上的儀器(即植入身體內那些)是需要自己購買的,通一條波仔的儀器即要十幾萬港紙,通多一條即多一倍。試問,若果冇保險,一般市民點頂?

2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