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12, 2016

遊子歌王文章

文章以高吭歌聲、遊子形象與中國風曲風而響譽華語樂壇這與其個人經歷背景有關文章原名黃文章1960年出生於印尼八歲離開印尼到馬來西亞求學高二時到美國留學並於加拿大讀大學畢業後到日本工作了兩年八十年代中始在台灣出道,加入歌壇即一鳴驚人他的音樂伯樂是台灣著名製作人譚健常也是印尼華僑他按照文章的背景經歷與音色將他塑造成中國風的遊子形象《三百六十五里路》、《故的雲》、《古月照今塵》等主打歌曲都配合其形象可謂相當成功的市場策略。而這些歌曲都是譚健常作曲由其妻兼創小軒作詞歌詞充滿遊子風或中國風文章因此在台灣拿了金嗓獎最佳新人獎、金鼎獎最佳歌手獎和金鐘獎最佳歌手獎實力備受肯定他早在1990年即赴中國大陸演唱並參與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由於當時台灣仍禁止歌手到對岸演出文章因此在當時遭台灣新聞局處於半年禁演的處罰。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於1997年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正式擁有中華民國國籍

藝人因政治立場而被封殺的歷史


今天很多藝人對中國大陸市場趨之若騖,因此不敢做一些可能會影響自己在大陸前途的事;曾經何時,台灣是華人演藝事業的大市場,當年是很多藝人為了台灣市場而不敢違反台灣當局的規定,否則動輒遭封殺,影響飯碗。今天中國大陸封殺被指「台獨」、「港獨」藝人,而以前是台灣封殺被指「投共」的藝人。
香港歌手何韻詩被指支持「港獨」而遭中國當局封殺,商業機構也被逼要與她切割。近年來,中國大陸有一批人專門以向當局舉報「台獨」、「港獨」藝人為志,例如黃安,那些一旦被指有「台獨」、「港獨」傾向的藝人,就會被中國網民聲討,當然很多時候也會被中國封殺,而「殺錯良民」的情況也不少。
回顧歷史,娛樂圈、演藝界經常都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有些是藝人本身的立場,也有很多是為了市場需要,當然也有不少是「躺著也中槍」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電影業就出現了一個右派工會組織,稱為「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工會」,成立於一九五六年,後改名為「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簡稱「自由總會」,此組織是親中華民國「右派」電影勢力的中心,與長城、鳳凰等親中國大陸「左派」電影公司展開政治抗爭。當年邵氏、電懋等主要電影公司從業人員大部份皆加入自由總會,自由總會受台灣政府委任,審查港產片往台上影資格。按當時規定,電影製作人員中若有非自由總會會員,電影將不獲准在台上映。這種局面到了八九十年代才逐漸改變。
這裡舉個例子:梁家輝於八十年代初赴大陸演出《垂簾聽政》,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但因為赴大陸拍戲,而一度被台灣方面封殺,需做無牌小販謀生。當年的台灣是電影大市場,所以香港藝人和非左派電影公司都很重視。
另一例子為八十年代中在台灣出道的華僑歌手文章(印尼出生、馬來西亞成長,出道前曾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讀書或工作,直到一九九七年始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一九九零年第一次到中國大陸舉辦演唱會,並參加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受到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半年禁演的處罰。
這種因政治立場而遭處罰(許多更是「莫須有」)的做法,顯然不符普世價值。

星期二, 6月 07, 2016

中國崩潰全球遭殃!

中國經濟前景,大家應該關心,因為確實影響全世界,當然也影響大家(直接或間接)。但一直有些人以幸災樂禍心態希望看到中國經濟崩潰(包括整個中國崩潰),彷彿這樣他就得救。這些人腦袋是裝什麼的?中國一旦崩潰絕對是全世界的災難,你可以想像一億難民流竄全球嗎?(香港絕對是首當其衝,陳雲之流的什麼「支爆」有利香港根本是胡言亂語)
當然,不可否認,中國這二十年來的經濟崛起,也確實是不利於全世界的民主自由,不少民主國家要與中國做生意賺錢,只好犧牲一些原則,很多專制的不發達國家,他們的專制領袖會以中國為師,變本加厲。

星期六, 5月 14, 2016

佛教與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也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字語言更是有不少詞來自佛經或佛教例如「世界」、「剎那」、「恆河沙數」、「四大皆空」、「劫」、「心地」、「心心相印」等當然佛教傳入中國後形成的漢傳佛教也極大地豐富了佛教的生命力。可以想像如果佛教當初沒傳入中原、沒有玄等大師到西天取經就不會是現今的光景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信佛君主時至今日誦佛經時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即是武則天所寫
另一對漢傳佛教影深遠的君主是梁武帝蕭衍由於他的嚴格推動《斷酒肉文》),所以茹素成了漢傳佛教徒的重要習慣梁武帝另一項具深遠影的是他所制定的《梁皇寶懺》成為佛教最重要的大型法會之一

人類應該過純素(Vegan)生活

人類應該過純素Vegan生活即不吃和不使用任何動物性產品使那樣動物性產品不需要直殺生取得為什因為人類非常自私一旦需要使用動物性產品那種動物的最後下場大概就是被宰殺,而在生產過會殺害大量動物

所以人類除了不吃肉外也不應吃和用任何動物性產品舉凡蛋、奶、蜂蜜、牛油、燕、蜂製品、皮帶、皮包、皮鞋、羊毛、絲、羽絨、羽球、牛皮做的鼓、沙發乃至任何配料許多不為一般人所知的物品等),也不應進行任何動物試驗,學術研也不應用任何動物來試驗(醫學院和獸醫學院),我認以人類目前的智慧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有心人應積推廣

素食店不應用蛋

很多素食店可能為了討好一般人或烹調方便會用蛋作食材我非常反對我認已是開素食店了為何還要用蛋呢會光顧素食店的人不會因為你不用蛋而有意見吧

至於為何不用蛋已不需多解了吧蛋是徹頭徹尾的殺生物品忍,根本不應出現在素食店當然最好是連奶類也不用即純素Vegan!

星期一, 4月 04, 2016

推薦:《伊朗式再婚》(Nahid)

伊朗電影總令人驚喜(《伊朗式分居》(A Separation)是我最推崇的電影,好到無懈可擊),包括在香港電影節播映的這部《伊朗式再婚》(Nahid),編、導、演俱佳,展現出深厚功力,看不出是出自一位新晉本土女導演之手。也許在伊朗這種介於開放與封閉之間的社會,電影人如何巧妙的運用技巧,拿捏到恰到好處,在種種限制之下,在影片中反映或批判不合理的封建與宗教枷鎖(也算是戴著腳鐐跳舞),造就出特殊的電影美學,也練就精湛的功力。
說回影片,此片女主角是一位離婚的單親媽媽,帶著一個處叛逆期的兒子,面對生活壓力,並與她的老板(太太已去世)談戀愛。女主角是因受不了前夫吸毒、嗜賭而與他離婚,但伊朗的法律規定,她如果再婚,就會失去兒子的撫養權。於是她與老板之間的戀情充滿挑戰,於是選了一種伊朗特有的「臨時結婚」方式,但問題接踵而來......最終,在歷經磨難後,也算happy ending。
此片編劇和導演固然一流,演員也非常到位,演得超好,很自然,一點也不造作,尤其那位女主角,你會跟隨劇情投入其情境。華人演員我覺得大概找不到有哪位有這樣的演技。
本片精彩之處還在於在影片中以不突兀的方式來呈現伊朗社會的黑暗面,或者衝撞禁忌,例如描述女主角前夫賭球、兒子賭博的鏡頭,以及男主角有養狗(這點稍覺突兀)等等。我要強調的是不突兀,不是硬生生的塞進去。
伊朗電影(和社會),值得全球期待!
Nahid (2015) (Trailer) :
https://youtu.be/JQ2Lpqi0EyM

星期三, 3月 30, 2016

香港的本土派主要是「去大陸化」

香港的激進本土派主張的是與中國大陸切割、「去大陸化」,因為他們認為香港這十幾年來過於傾向大陸,導致大陸的「壞東西」侵蝕了香港的好東西,甚至認為大陸人(包括新移民)大批到香港是侵佔了香港的資源,影響香港人利益。他們並沒太在意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對香港的影響。他們有些是希望香港繼續或擴大國際化,淡化「大陸化」色彩。所以他們其實是「排內(地)」並非排外。
不過,卻有些人誤以為這些本土派自我隔絕於世,這是錯的。

星期六, 3月 26, 2016

香港與中華民國

香港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千絲萬縷,源遠流長。中共1949年建政前後,大批國民黨人或不願意受中共統治的人遷到台灣,但也有很大一部份避居或逃往香港,其中部份是支持中華民國/國民黨人士,他們因各種原因而無法(或不想)去台灣,於是逗留在香港,而當時的調景嶺是親中華民國人士的重要聚居區,因此,早年的香港,每逢雙十國慶等日子,很多地方都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海飄揚(圖)。中華民國立法院也曾長期有來自香港的「僑選立委」。
更有意思的是,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一批頂尖足球員,因認同中華民國而代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比賽,取得佳績。當時的中華民國足球隊,可能一半以上隊員是香港球員,而且大部份是主力。那年代也是中華民國足球的全盛時期,隨著後來香港球員礙於規定不能夠再代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足全面本土化後,水準即一落千丈。
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前,中華民國政府把港人視為「僑民」,赴台灣升學的香港學生屬僑生,而且是所有僑生中的大宗。港生赴台讀書即可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男港生若畢業後欲繼續留在台灣,則須服兵役,但如一年內累積居台日子不到一定時數,則免役,因此大部分居台港澳僑生(男生)都會利用這一方式來免除兵役。不過,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香港學生(以及1999年後之澳門學生)不再是「僑生」,而是「港澳生」,最大的分別是不能拿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了。
說到香港回歸,當年有人認為,香港主權應回歸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清朝割讓香港給英國的《南京條約》正本,存於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
至今,香港仍有一批人士親中華民國,但礙於台灣近二十年的本土化,連中國國民黨也不再怎麼提「中國」,這批人也頗感無奈。


早年香港街頭掛滿中華民國國旗(網絡圖片)

香港人的政治光譜:親共vs反共

港人的政治光譜:親共vs反共
親共
親共在理念上認同共產黨,如許多民建聯、工聯會成員
因務實而親共因為做生意等原因而選親共自由黨、經民聯成員大概可歸此類
認知問題因目前的香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上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作中國的代表,認為(或誤認為)中共等於中國,因而選親中)。
從反共到親共近三十年來中共的國有可取之處是經發展迅猛國力大增大批人口脫貧因此改變立場

反共
民主中國論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香是中國一部分但不認同中共中共不民主、沒人權、無法治,不認為中共代表中國,因此反共,也支援中國大陸的民主和維權運動;其中少部分則認同中華民國大部份泛民成員屬此類
港獨派
A:本土派認為香與中國大陸有巨大分別,他們擔心越來越多大陸的「壞」東西湧進香港,會取代原來香港的好東西,會侵蝕香港的核心價值,所以不認為香民主化需與中國大陸掛鈎,因此應獨立(或至少與中國大陸有明顯的區隔)
B:極端本土派認為香應獨立建國且傾向只認同在香出生人士尤其對大陸背景香居民新移民,尤其是不懂粵語者或粵語不佳者反感
2016年2月28日,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不同政黨的候選人拉票

星期日, 3月 13, 2016

香港的廣東話教學是重要文化資產

最近,香港有人提議學校用普通話(台灣說的「國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說的「華語」)教中文(簡稱「普教中」),認為有助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引起社會爭議。我也反對,我認為,香港用廣東話教學(包括教中文)是人類珍貴的文化資產;中文程度的高低,絕對與「粵教中」或「普教中」無關,甚至有專家認為,廣東話比普通話更古雅,用廣東話學中文更適合。
環顧全球仍用中文的華人社會,只剩下香港和澳門仍用非普通話教學,單就這點,已是值得保留(不提其他的諸如有人認為粵語比普通話更古雅優秀等原因)。在全世界用中文的華人社會,除了普通話外,只剩下廣東話可以完整、完全的讀出每個漢字,在香港和澳門,可以完全用廣東話進行不管是庶民或學術活動。這已足以列為文化遺產。即使在台灣,也難以做到完全用台語進行學術活動(例如教學、演講等,也許少數人可以,但屬極少數特例)。這都是香港從未間斷使用廣東話教學的成效(我懷疑年輕一代廣州人都未必能夠用粵語讀每個漢字)。
也許有人說,只是用普通話教中文,其他科目仍用廣東話教,還是可以保留廣東話;也有人舉例指廣州人在學校也是讀普通話,但在家也在講廣東話。但我相信,長此以往,這還是會影響廣東話的傳承,尤其在說普通話的大陸新移民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任何可能削弱廣東話的動作,都令人擔憂廣東話在香港的前景。
我贊成香港的學生該學普通話,但可另開普通話課,不需要普教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不應強制哪一種方式,由學校自行決定(事實上,長期以來香港都有少數學校以普通話教學)。


元朗愈喬二公祠

非廣東話華人語言在香港的消失是文化的損失

香港極端本土派組織的青年領袖梁天琦說,他的新移民母親只和他講廣東話,並沒和他講普通話,其實這在香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尤其在戰後),即來自中國大江南北不同省份的人,很多在香港只講廣東話,不講自己的家鄉話(包括普通話/國語),在家裡也不教自己的子女家鄉話。這批人很多並不是少數,而是不小的群體,例如上海與江浙人、潮州人、閩南人、客家人等,在香港也有組織同鄉會。儘管那些非粵語人的第一代新移民本身的廣東話也不標準,但他們依然堅持與子女只講廣東話。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新移民在香港不懂廣東話會被歧視,擔心說家鄉話會被人笑或投以異樣眼光,這些第一代新移民因此只好捨棄本身的母語,這不是健康之心態,在文化上更是相當可惜的事。與子女說家鄉話和學好廣東話是可以並行的,不應偏廢。當中最難以令人理解的是香港的原居民,也放棄了自己的母語(客家話等),這種文化的損失已不可彌補,因為語言一旦沒人講就失去了意義,只要一兩代人時間,就會消失。香港的原居民語言連本土都消失了,回不去了!


新界元朗的鄧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