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9, 2005

中國女郎受辱與大馬怪現象

中國女郎受辱與大馬怪現象
.蕭雅

  馬來西亞警察對四名中國女郎無理裸體搜身及禁錮,並偷拍過程,幾釀成外交風波,也成為一國際大笑話。其實,從這一事例可延伸出大馬的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現象,以及中國人的驚人「影響力」。
  首先,為何中國女郎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已不需再探討了。根據大馬有關當局的統計,今年迄今大馬警方已逮捕近五千名賣淫女子,其中四成是中國女郎。更甚的是,中國賣淫女郎不僅在大城市活動,在許多偏遠小鎮都可見她們的足跡。不過,就算如此,警方也不應一竹竿打翻一船人,針對所有中國女郎。有部份人士認為這可能是馬來人對中國人越來越多而產生反感,筆者則覺得不需如此過於政治化解讀。
  除了賣淫外,少部份中國女郎憑著美貌及姿色,也擄獲大馬男人的心,偶然在報上也可讀到中國女郎「二奶」與其馬籍丈夫元配的兒女爭產的新聞。
  不過,大馬本地值得省思及鞭撻之處更多。首先,大馬非法移民比例之高,在全球乃數一數二。據估計,單單印尼非法外勞就有百萬之多,還有其他來自緬甸、孟加拉等國的非法外勞。據統計,逾期居留中國遊客已達五萬。當然,印尼非法移民之如此容易居留,與種族不無關係,因為印尼裔與馬來裔同種,所以馬來人官員可能隻眼開隻眼閉。無論如何,一個所謂正步入現代化的國家,門戶及治安管理如此鬆散,非法移民佔了人口的百分之五,令人不可思議。
  大馬治安近年日趨敗壞,許多遊客(包括中國人及留學生)被搶被姦甚至被殺之事件時有發生,亦使大馬的外國遊客劇降。事實上,不僅遊客,就連本地人也遭殃。近年,大馬流行騎電單車搶皮包之匪徒,許多本地人,尤其女士,都嚐過被搶的滋味。
  貪污亦是大馬之痼疾。從大馬警察貪小錢的現象,可充分顯示出仍未脫離第三世界之範圍。尤其是交通警察,簡直就是在各個交通黑點「搵食」。更不能不提的是大馬考車制度的荒天下之大謬的弊病。雖然沒有查證確實數據,但筆者相信,靠賄賂考官成功考取駕照的比例,高達一半之上,更有少部份人是連考場也不需上,就拿了駕照,難怪大馬車禍比例之高在全球名列前茅。喜歡以「馬來西亞,能!」為口號的這個國家,相信這也是一項獨步全球之「榮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這中國女郎受辱事件,能讓大馬痛定思痛,徹底檢討各項政策,改過自新,才能立足於世界。

2005/11/29

星期日, 11月 27, 2005

推薦素食營養天然食品──五穀粉

推薦素食營養天然食品──五穀粉

  由台灣慈濟基金會旗下靜思文化出品的「五穀粉」,營養豐富,味道可口,對身體有益,價格相宜,適合天天飲用。
  此「二十二味五穀粉」精選大地穀物精華,補充每日所需之綜合營養,加強體能。其成份包括松子、花生、小麥、糙米、紅豆、綠豆、黃豆、大薏仁、小薏仁、白果、玉米、茯苓、淮山、芡實、蓮子、麥冬、米豆、花豆、小米、百合、青碗豆、喬麥、植物性奶精、豆膠、麥芽糊精、冰糖等。泡水喝即可(冷熱皆宜,以冷水沖泡可減少養份流失),簡單方便,可加入豆漿、牛奶、奶粉或優酩乳等,不加也可,悉隨尊便(因有豆類成份,痛風者不宜食用,可選擇飲用薏仁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靜思還出品多種素食天然營養食品,純素食、無膽固醇、無充填劑、無防腐劑、無香料、無化學添加劑,並且以環保包裝,值得支持。
網址參考:
靜思文化:
http://www.jingsi.com.tw/
慈濟基金會:
http://www.tzuchi.org.tw/
香港購買者可連絡:
慈濟基金會
香港新界沙田新田圍車公廟道5號
TEL:852-28937166‧FAX:852-28937478
馬來西亞慈濟網址:
http://www2.tzuchi.org.tw/tc-subject/html/office-malaysia.htm
http://www.tzuchi.org.my/
http://www.tzuchi.org.my/eshop/

星期五, 11月 25, 2005

東南亞華商與香港淵源               

東南亞華商與香港淵源               
 .蕭偉基
  近年來,有幾家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企業,非常積極的開拓香港市場,他們來香港不僅是為了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或基地,也一心一意希望能在香港闖出一片天。這幾家企業包括新加坡的按摩椅品牌OSIM;大馬的「老行家」即食燕窩、「鑽石能量水」、家電品牌Pensonic等。(以上公司皆華商)
   OSIM創辦人沈財福一九八三年創辦該公司,初期只是賣家居產品,後來發揮創意及銳意打造品牌,利用日本技術生產電動按摩椅,行銷全球。NEP集團的「鑽石能量水」最近宣傳攻勢凌厲。老行家的老板夫婦兩早年在吉隆坡的商場內幫人洗車維生,後將洗車服務提升為「汽車美容」,再發展毫不相關的即食燕窩業務(值得一提的是,「老行家」已成為香港名牌)。Pensonic則於一九八二年創於檳城(該公司還有一復古造型家電品牌Lebensstil Kollektion)。
  其實,除上述新近進軍香港之公司外,東南亞商人或企業,尤其是華商,與香港早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及血緣。原因不外是因為香港在英國殖民期間,作為遠東的重要轉口港及商埠,吸引了許多華僑投資;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對外之窗口,早年許多中國人經香港移居或「賣豬仔」或逃難到海外(當然一些因各種原因而留港),中國改革開放後,更多海外華商則以香港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根據地。此文將談談多家與東南亞有深厚淵源的香港企業。
  香港最大的飲品製造商「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原是在現馬來西亞發展之客家籍商人,一九三九年在香港發展豆奶生意,終成一代飲品業鉅子。不僅如此,香港兩大中式快餐集團「大家樂」及「大快活」,都是羅氏家族成員所創。因此,可以這麼說,香港人的飲食都與南洋脫離不了關係。
  香港食油及家居清潔用品集團「南順」,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加坡創辦,後拓展至馬來西亞。六十年代,創辦人之子黃大樁來港投資,後即以香港為基地,「南順」也成為香港品牌。
  不僅飲食業,香港的傳媒業也吸引東南亞華商(尤其大馬)的目光。目前最大英文報《南華早報》的最大股東,即是大馬「糖王」郭鶴年,另一大馬富商邱繼炳(馬聯香港、星晨旅遊大股東),也是大股東之一。有一段時間,郭鶴年甚至還是電視廣播的第二大股東,後由於港府規定一人不可成為兩種媒體的大股東,他才將電視廣播股權出售。此外,大馬木材及媒體大亨張曉卿,則是《明報》老板。大馬華商為何喜歡在香港經營媒體業,是令人好奇及值得研究之課題。
  談到媒體業,當然不得不提星系報業創辦人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也是在南洋出生、成長、發跡的富豪。不過,現今他們家族的虎標萬金油、全球的星系報業,都已落入他人之手,令人不勝唏噓。
  在文化業領域,香港也與東南亞(尤其新馬)有極深關係,這不僅是因為馬新華人早年經常閱讀香港出版的書、小說、漫畫等原因,而是有一位出版及書籍經銷業者,早年是從新加坡移居香港,他就是大眾書局及世界出版社老板周曾鍔。大眾書局之前身於一九二四年由周曾鍔父親周星衢創辦於新加坡,目前已是新加坡上市企業的大眾書局,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連鎖書店。
  此外,百年中藥老店「余仁生」是一八七九年由廣東佛山人余廣在馬來西亞採錫礦小鎮「務邊」創立;顏氏家族創辦的和興百花油,其歷史則可追溯至一九二七年的新加坡及檳城。
  在金融業領域,南洋華商也不缺席。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家族即有深厚泰國背景,其父就是著名銀行泰國「盤谷銀行」創辦人、潮州籍的陳弼臣。陳有慶及子女每年春節仍會舉家赴泰與家族團聚。陳有慶之子、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陳智思之英文名Bernard Charnwut Chan,即有泰文在內。
  七十年代起,更多南洋華商為了種種原因而大肆投資香港,並以香港為基地,原因包括分散投資、東南亞一些國家出現排華或仇華隱憂、看好香港商機及前途等,其中許多是投資在房地產市場。這些南洋華裔企業鉅子包括大馬郭鶴年(嘉里、香格里拉)、新加坡地產鉅子黃廷芳(信和)、印尼首富林紹良(第一太平)、印尼華商李文正(力寶)等,在香港地產領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另一與商業關係不大,但也充分顯示南洋與香港密切關係的,那就是香港大學最知名建築物──陸佑堂。陸佑(1846-1917)是廣東鶴山人,早年賣豬仔到馬來亞,後靠錫礦業發跡,成為一代巨富,是港大創建時的主要捐獻者。他的兒子陸運濤,是國泰影業機構創辦人,本想與邵氏一決高下,可惜於一九六四年六月在台灣空難逝世,壯志未酬(前幾年解密資料顯示,該空難乃中共特務所為)。另外,邵氏兄弟早於一九二四年即於新加坡籌備電影發行公司,二五年才在上海成立影片公司,後還在新馬拍片(包括馬來片),三四年才在港建片場。
  對華商而言,香港作為一個最適合營商的華人社會,是吸引他們的最重要因素。我們且回顧三十年至七十年前的時代,當時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已是成功的貿易港,且是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海外華商不管基於任何原因,當時如果要進軍其他地區或為資金尋求更寬廣的出路,香港會是首選,很重要原因是香港是華人社會,他們認為比較容易適應。香港地點適中、靠近大陸,方便這些華商回鄉,也使它具吸引力。不過,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市場」這因素,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應該不存在,因為當時中國仍是極度封閉的共產國家,相信即便再有遠見的企業家,也不會在那時看得到中國崛起的遠景。
  此外,再加上當時的香港物價水準與南洋相差無幾,營商成本不會太高,使南洋華商趨之若鶩。試想想,當年那些南洋華商如果要進軍海外,他們可以或有膽量去那裡呢?中國大陸及台灣不開放及社會不安定,資金及人的出入諸多限制,根本不方便經商;日本不是華人社會,成本也較高;歐美一來地點太遠,二來非華人社會,對之有恐懼感,而且成本也較高。所以,這些華商都湧來了香港。香港這特色至今未變,且這也是香港在過去數十年得以茁壯的重要原因。
  自由、低稅制、法治、穩定的社會狀態、完善及有效率的金融市場、方便進軍大陸市場、國際化,都是香港吸引外來投資,包括海外華商投資的原因。數十年來,不少海外華商將事業基地遷至香港,對香港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不少中國大陸企業也鍾情香港的優勢而投資香港。這造就香港難以被替代的地位,也是香港的福份。
原撰於2005/2/27
                          修訂於2005/11/25

南洋歸僑:香港特殊群體

南洋歸僑:香港特殊群體
.蕭偉基 (kennyseow@gmail.com)
  香港有不少印尼餐廳,老板是當年回大陸的印尼華僑,文革期間或之後再出來香港。他們之中有許多原本只以香港為中繼站,理想中的落腳點是返回印尼或到其他國家,但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最後竟在這個彈丸小島生根,子女成了道地的香港人,香港意外的成了他們一生中居住最長的地方以及最後的歸宿。能夠安居樂業、子女成材,使他們老懷安慰,也是香港乃一福地的印證。據估計,在港印尼歸僑有三十萬人之多,其他地方歸僑(東南亞為主)應該也不少。
  印尼華僑,是比較令人同情的族群。他們生長在一個對華人不友善的地方,因此想到回「祖國」「唐山」(大部份是「愛國」及欲受中文教育之故回中國),原本以為會有較好的日子過,沒想到因為他們的歸僑身份,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將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打入痛苦的深淵,最後幸運的才能窩居在這小島。歷史在他們身上烙下深深的痕跡,回首前塵,他們的顛沛流離,讓人掬一把同情之淚。
  作為一位同是南洋背景居港人士(非歸僑),我對這族群很感興趣。最近在不同場合,和不少居港印尼歸僑聊過天,他們之中有作家、印尼餐廳老板、退休老板等,對他們的遭遇及經歷,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萌起了為這個特殊群體作一歷史記載的念頭,畢竟這批人是特殊歷史時空背景中所產生(過了那個時代,也不再存在這群體),有其重大意義,而且大部份都已步入老邁之年,相信這些故事對有關華僑、中國、香港、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語言等領域的研究,都具參考價值。
2005/11/25
Seow Wai Kee
P. O. Box 30861, Causeway Bay, H. K.
Tel: 852-96635793

星期四, 11月 24, 2005

藍爺在內地活動


藍爺在內地之一:沒份剪綵,只好移玉步到旁邊,等待別人剪綵。
藍爺在內地活動     
攝/文:任和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在廣東大埔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大埔同鄉聯誼會上,這個長期以來靠華僑捐資各項建設的著名客家僑鄉,舉行了一系列多項建設項目的落成竣工或開工儀式,由著名慈善家田家炳為首的眾慈善家、旅居世界各地大埔名人、縣的領導等主持剪綵。其中香港前民政事務局局長,現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藍爺」藍鴻震,以及現任沙田區議會主席彭長緯亦是大埔籍客家人,故亦為各項目剪綵。
  不過,不知什麼緣故,在其中一項目的剪綵活動上,雖然藍爺亦站在第一排等候剪綵,但司儀唸的剪綵嘉賓名單卻沒有藍爺之名(卻有彭長緯的份),當各人魚貫「各就各位」準備剪綵時,藍爺唯有暫時離開貴賓行列,讓其他有份剪綵的貴賓揮動剪刀。他施施然並帶點無奈地站在一旁,不過,由於這項目同時亦放炮仗「贈慶」,在一旁觀看橋下水面的藍爺,「頂唔順」炮仗的噪音和濃煙,先摀著耳朵,繼而再拿出手帕來掩鼻。筆者有幸參與此盛會,並拍下藍爺這一連串精彩照片。
2005/11/21

藍爺在內地之二


藍爺在其他嘉賓剪綵時,只好站在一旁欣賞橋面下的河流。

藍爺在內地之三


爆竹聲太大,藍爺摀耳。

藍爺在內地之四


由於受不了爆竹的濃煙,拿出手帕掩鼻。

請素食拯救生靈及地球

各位親愛的朋友:
  禽流感來勢洶洶,牛、豬、魚等各種肉類都出現問題,為了不讓情況惡化,人們需要大量屠殺這些生靈,真是於心何忍!也顯示了人類的愚昧。即使不是佛教徒及動物權益保護人士,相信你們都會感到不安。所以,請從現在開始改吃素,或者盡量少吃肉,就是為眾生、地球、全人類、後代子孫積德積福!
  完全純素食對健康及營養完全沒有影響,甚至還有幫助,這已是公認、不需質疑的事實。
  以本人為例,從今年(2005)三月份開始,本人就盡量吃素,估計有大約一半時間吃素,吃素比例比以前增加很多很多(即使不是純吃素也盡量少吃肉多吃菜),明顯感覺到效果是,生病減少了。確切的說法應該是,今年四月份至今約八個月時間內,我連小小的感冒都沒有患過。這在以往是少見的現象(上個冬天(今年一月),我連續患了兩次相信是這生以來最嚴重的感冒,簡直是感覺到世界末日般,患病時間加起來足足有一個月,也使整個人自始瘦了一圈)。雖然現在外表看起來比以前清瘦,但健康確實是比以前好了。
  本人對素食有濃厚興趣(其實我從小就有打算素食的傾向,只是一直未能實踐),歡迎指教,為建設健康快樂美麗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蕭偉基
2005/11/24
本人網址:
http://yummyveg.blogspot.com
http://bigdogkee.blogspot.com
中文素食網站
http://www.vegeworld.com.tw/
http://www.chinavegan.com/
http://www.vegsochk.org/
http://www.ivu.org/chinese/
http://yummyveg.blogspot.com
響應齋戒
http://www2.tzuchi.org.tw/tc-subject/html/echo.htm
新世紀飲食觀
http://www.worldwide168.com/acc/z67.htm
素食網站:
http://www.vrg.org/
http://www.ivu.org/
http://www.vegevill.org/
http://www.vegeworld.com.tw/index.asp
http://www.vegsochk.org/
http://www.veg.org.hk/
馬來西亞素食館:
http://www.mba.net.my/MyBuddhism/MainFrame-VegeShops.htm
保護動物/關懷生命網站
http://www.lca.org.tw/link/index.htm
http://www.worldanimal.net/
http://www.wspa.org.uk/
http://www.animal-welfare.org.tw/
http://www.animalsvoice.com/
http://www.spca.org.hk/

全球齋戒誦持《大悲咒》消弭禽流感

全球齋戒誦持《大悲咒》消弭禽流感

http://www.buddhismcity.net/events/birdflu/
家家戶戶網路持大悲咒(法鼓山):
http://www.ddm.org.tw/event/Mantra/index.asp

  「禽流感」來勢凶凶,世界各國政府紛啟動防疫機制,嚴正以待,全球人人惶惶不可終日。世界衛生組織更稱如果病毒演變成人傳人型態,將導至全球數百萬人死亡,有如「世紀黑死病」,世人不可輕忽,且應提前防範;為此,我們深深懇請世界各地人們響應「全球齋戒誦持《大悲咒》消弭禽流感」行動,希望以此無量無邊的功德來消弭禽流感疾病。
  我們知道,全球為防範禽流感病毒,已撲殺家禽鳥類數十億萬隻,如果病毒感染人類導致死亡者亦將達數百萬人,此種互相殺戮,冤冤相報何時了?亦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唯有以齋戒誦持無量無邊的功德才能消弭此疾病。
  為消弭禽流感病毒,以免人類、禽鳥類大量死亡,我們懇請世界各地人們響應「全球齋戒誦持《大悲咒》消弭禽流感」行動。一善念可破千災,即刻起,敬請「全球人人自動自發不分教派種族發心齋戒、全球佛教徒每天誦持《大悲咒》十八遍或一○八遍、全球各地寺院不定期舉行消災祈福法會」,直至禽流感消弭為止。
  願世界各地人們共同發心響應此行動,喫素食、不殺生,存好心、做好事,相信以齋戒誦持的無量無邊功德,禽流感疾病一定會消弭無形。願大家平安健康!
佛教城市 合十

推薦又一本高素質中文雜誌

推薦又一本高素質中文雜誌
.蕭雅
  繼《光華》、《天下》、《溫暖人間》、《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後,我最近又發現一本值得推薦的高素質中文雜誌,那就是台灣慈濟基金會出版的《經典》雜誌。這本雜誌曾獲得今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的亞洲最佳中文雜誌榮譽推薦獎。
  《經典》的採訪深入及認真、照片精彩及具藝術品味、排版及設計令人舒服及高格調,更重要的是,看完整本雜誌後除了令人對相關事物有更深入了解外,更能啟發人們對創造愛心世界與真善美社會的省思。
  《經典》十一月號的幾個專題都令我愛不釋手、啟示良多,包括有關中國邊境的北朝鮮難民專題,讓讀者一窺難得接觸與知曉的這個鐵幕國家的狀況,也對該報導的文字及攝影記者的認真及苦功表示欽佩。
  此外,同期的「非政府組織」系列深入介紹紅十字會,令人對這個世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及有特殊地位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有更深刻的認識;有關今年APEC舉行城市韓國釜山的專題報導,讓人對這個韓國南方城市,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對比了韓國南北差異與台灣南北差異的情況,很有意義;台灣首位盲人博士陳國詩的勵志奮鬥故事,可激發人心。當然,更不可不提的是深入現場目擊巴基斯坦震後災區的封面專題《傾城之慟:南亞大地震》,讓中文讀者對這陌生國度的災區慘況,能感同身受。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rhy.htm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2005/11/24

星期三, 11月 23, 2005

那門子的社會主義?

那門子的社會主義?
.蕭雅

  以「為人民服務」為口號,打著低下階層人民「出頭天」旗幟上台的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作所為已顛覆了原本的宗旨。這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一切向錢看,貧富差距懸殊,農民、窮人看不起病、讀不起書,另人不忍卒睹。
  這些不合理情況不僅發生在遍遠的西北地區,就在相對富裕的廣東省也不難找到。就像我的祖籍地,位於粵北與福建接壤,華人首富李嘉誠家鄉汕頭隔壁的大埔縣。
大埔縣是客家人地區,由於地屬山區,交通不便,百年來當地居民多半往海外尋出路,乃一著名僑鄉,目前該縣人口五十餘萬人,據估計海外同鄉(含港澳台)亦有五十萬人之多,這還不計大部份已在國內其他地方謀生的縣民。
  家父的一個哥哥,現年七十餘歲,馬來西亞出生,二十歲時回鄉,育有五名子女,其中四人都離鄉往廣州、深圳、東莞等地謀生,只剩一名兒子及媳婦仍留家鄉照顧年老體弱多病的父親及母親。而我這名堂哥的兩名兒子也都在外讀書或找工作。
  在家鄉謀生困難,堂哥只能將五畝地改種價值較高的煙草,每年十一月種至下年七、八月,收入可達七千至一萬二千元不等。接著再種稻。另有小片土地種自食的蔬菜,並養雞鴨等食用。
  堂哥一家四口就靠這些錢維生,但他的兒子讀的一間名不見經傳的所謂「大專」,一年的學雜住宿生活費等,一年就要一萬多元,等於一整年的收入都完全成了兒子的教育費。
  伯父體弱多老人病,購買了一個氧氣筒在家備不時之需,偶而需進醫院治療,但進一次醫院住個幾天,就得花上好幾千元,絕對是脫離大部份人民的負擔水平。
  另有幾位堂兄姐,由於沒有戶口在城市,孩子每學期都得付上一千元的「借讀費」才能進學校受教育。令人納悶,這是那門子的社會主義?

2005/11/23

中國官員的進步

中國官員的進步
.蕭偉基

  週前我到廣東省大埔縣參加第五屆世界大埔同鄉聯誼會暨文化旅遊節,場面之盛大及準備工作之週到出乎許多與會華僑及港澳台胞之意外。一個五十二萬人口、年財政收入不到一億元人民幣的山區窮縣,能夠辦到如此成功的活動,實不簡單。近幾年大埔的基建及縣城之快速發展,許多地方由黃泥路變成了水泥柏油路,新穎住宅及商鋪林立,寬敞的西湖公園,以及中山紀念堂(全國第一座,建於一九二九年)和中國葡萄酒之父、當年南洋首富張弼士故居等旅遊景點之設計,令人耳目一新。
  最令我意外的還是,見識到中國新一代年輕官員的幹勁及自信。他們的作風及表現靈活,不同於老一輩官員的死板。這可從梅州市委書記劉日知的演講中充份顯現出來。劉日知的演說不是照稿宣讀,而是充滿自信及富親切感的表現。他一開頭即以感性不肉麻的口吻讚美了大埔縣的好山好水,還說他連節假日也不回廣州而選擇到大埔觀光。
  到了演說結尾時,他話峰一轉,即談到了月前發生的死了一百多人的興寧煤礦慘劇,並說政府不迴避責任及問題。此種勇於承擔的表現,令人讚賞。
  不過,為何許多華僑寧願捐錢也不願在大埔投資,除了當地交通不便及基建不足導致成本高令人卻步外,是否也有一些人為的問題呢?誠如本港大埔籍慈善家田家炳在會上言簡意駭、語重心長的表示,最重要的是「政通人和」,即要使到投資者對在當地投資感到有信心及愉快,「不應有的麻煩不讓他遇上,應該有的權利要讓他得到」,那才能吸引資金,才能自立。

2005/11/23

星期二, 11月 15, 2005

歡躍之旅與中國雜技

歡躍之旅與中國雜技

我最近看了索拉奇藝坊的「歡躍之旅」(Saltimbanco),有些感想。在節目中,我看到的是充滿歡樂、歡笑、色彩、人性;與人為本;與觀眾有許多互動;柔中帶剛的場面。看到劇中表演者各種高難度的演出,馬上令我興起拿她們和中國雜技團、馬戲團作比較的念頭。

  自小開始,我看過不少主要來自大陸的中國雜技團的演出,他們的幾乎賣命式的表演,往往令我看得目瞪口呆、覺得不可思議,但她們就是太剛強了,毫無柔性可言,甚至令我有種覺得殘忍的感受,認為她們一定是經過長期不人道的訓練,才有這種成績。尤其中國雜技團喜歡以身體去表演各種器物,例如一個小姑娘以腳尖頂一張大桌子或一排椅子,看起來毫無美感、硬梆梆的。其實,索拉奇表演者的演出難度和功力比中國雜技團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她們主要是以純肢體表演,極少玩器物,不會令我有殘忍的感覺。

  再說馬戲團,我覺得這根本就是一種虐待動物的不人道的玩意兒,我再也不會去看了。

作者:蕭雅
日期:31-1-2000

你貼我撕,創造經濟?

你貼我撕,創造經濟?
.蕭偉基

  日前在旺角某巴士站等車,由於彌敦道發生交通意外之故,呆站了逾半小時,看到了一幕現代社會的荒誕情景。
  當時為傍晚時分,一「靚仔」模樣的年輕人,拿著一疊已貼上雙面膠的貸款公司街招,速度奇快的在巴士站欄杆、站牌柱子等處,一張張的貼上,然後急步離開。
  過了約莫十幾分鐘,一位中年婦女出現,她以純熟的「技術」,將手在欄杆及柱子上快速的游移了一遍,很快的「沙沙」聲將那些垃圾街招又撕了下來,偶有幾張撕不乾淨,殘存一小張紙頭在欄杆上。
  這有趣的「你貼我撕」城市即景,由兩位小人物擔綱,我在想,如果那兩人同時出現,會是什麼場景呢?或許那婦人會站在一旁,待那小子貼完後才行動去撕下,因為那畢竟是他們兩人的工作。想深一層,這社會及世界是否很荒誕呢?很多所謂的「就業機會」或「經濟成長」,原來是如此無聊地創造出來的。就如同近百年前德國作家Erich Scheurmann著作《帕帕拉吉》(Der Papalagi)所描述的一位南太平洋小島酋長在歐洲城市的所見所聞一樣,對所謂的現代化作了深刻的反諷及省思。

2005/11/15

星期五, 11月 11, 2005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他的寬度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他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樣樣勝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現代生活十則

現代生活十則
嘴巴甜一點  腦筋活一點
行動快一點  效率高一點
做事多一點  理由少一點
肚量大一點  脾氣小一點
說話輕一點  微笑露一點
.釋淨空

健康十訣:

健康十訣:
少言多行.少慾多施.少憂多眠.少車多走.少憤多笑.
少肉多菜.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食多嚼.少衣多浴

實踐素食,有利環保,愛護生命,心靈快樂,地球平安,人類健康
香港素食會:http://www.vegsochk.org
雅味素食:http://yummyveg.blogspot.com

香港佛教聯合會六十周年慈善嘉年華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六十周年慈善嘉年華會
節目豐富,極力推薦之活動,共沾佛喜,讓您充實心靈,滿心歡喜。
2005年11月13日(星期日)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
維多利亞公園
另有慈善齋宴,11月15日(星期二)下午七時於灣仔香港會展中心新翼五樓大會堂舉行。
查詢網址:http://www.hkbuddhist.org

健康之道(尸羅精舍):

健康之道(尸羅精舍):
http://www.szelotemple.com/
請廣為宣傳,好心有好報!

推介《國家地理雜誌》

推介《國家地理雜誌》
推介本期(十一月號)《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專題〈揭開長壽的秘訣〉及有關尼泊爾毛派革命的報道〈你所不知道的尼泊爾革命〉。
  前者探討健康長壽的秘訣,不僅要活得久,還要身心都健康及快活才有意義。其中飲食及宗教信仰都是重要一環。大部份都是飲食清淡、多菜少肉,甚至素食,並且有虔誠的宗教信仰,重視心靈健康,以及家庭生活。可供全人類參考。
  素食有助健康長壽在此又獲得證實,中國近代高僧虛雲大師據說高齡一百二十(即使有誤差相信亦相距不遠)。《國家地理雜誌》也提供輕鬆茹素之指南,並提到,亨利.福特、富蘭克林、達文西等名人皆茹素或提倡素食之名人。
  《國家地理雜誌》現場報道「毛派」欲推翻王室的歷時數十年之鬥爭,造成這個原本應該是平靜的佛國,腥風血雨,令人噓唏。
2005/11/11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w

星期三, 11月 09, 2005

中國佛教復興在台灣

中國佛教復興在台灣
.蕭偉基


  佛教雖是在印度開始,但時至今日,全世界佛教最蓬勃及最積極推動佛教發展與前進的,非台灣莫屬。當然那是所謂的以大乘為主的「漢傳佛教」,將之視為中國本土宗教,也未嘗不可。
  由於當年中共治理下的中國大陸,極端反對宗教,因此如果沒有了台灣和香港,漢傳佛教之沒落情況甚至滅亡,是可想而知的。這樣的反宗教心態,也埋下了中國大陸今天如此多偷雞摸狗現象的禍根。
  不過,要不是因為大陸當年對傳統及宗教的壓制乃至破壞,就不會有那麼多知識份子及僧人逃到台灣及香港,台灣也不容易成為今天的漢傳佛教聖地。
  自太虛大師提倡推動「人間佛教」(或人生佛教)以來,再經印順等大師接續香火,為佛教揭開不同的面貌,以至台灣「四大山頭」(北部法鼓山、中部中台禪寺、南部佛光山、東部慈濟)的出現,使佛教進入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這四大山頭中,除慈濟的證嚴法師是台灣本省人外,其餘三位(即聖嚴、惟覺、星雲)皆大陸赴台僧侶,證嚴也是浙江籍印順導師之弟子。在香港,覺光、永惺、暢懷等高僧大德皆大陸南來僧人。
  台灣佛教界之創新宣教策略,以「企業化」形式來經營僧團佛教組織,使到台灣「四大山頭」及眾多其他佛教組織,都得以在世界各地成立分會,將影響力擴展至台灣之外,是復興漢傳佛教之一大功臣,也是正式外交活動備受打壓的台灣的另一在世界「發聲」的重要形式(儘管佛教界強調不涉入政治,但客觀上的確有此效果),由此即可見台灣之靈活生命力與創意,堪稱又一項「台灣奇蹟」或「台灣經驗」。

2005/11/.9

台灣農業及飲食精品在香港

台灣農業及飲食精品在香港
.蕭雅

  最近在灣仔無意中發現一家名為「台灣珍品」的店,入內參觀一番,被所展售的台灣農業及飲食產品所吸引,包括椹桑汁、各類果醋、麻糬、高山茶、各類糙米、有機米、茶梅、南瓜酥等,琳琅滿目,令人食指大動。
  原來這是一家由官方輔導成立的「台灣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所開的店,專門展售推廣台灣的精緻農業飲食產品,在香港共有旺角及灣仔兩店。
  由於成本高,台灣的農業產品面對大陸及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論價格絕對難以匹敵,因此台灣有關方面及專家想出精緻化農業,是正確的路線。相同農產品,如走普通路線,台灣的價格可能比其他地方(如大陸)貴百分之三十,但一旦講究強調品質、賣相、口味、營養、格調(當然還有包裝)後,即便價格貴上五成或更多,還是會吸引不少「識貨」人士。
  台灣的農業科技其實相當發達,飲食方面的進步與勇於嚐試,也不遑多讓。近年在香港地鐵沿線開的多家「西龍傳香飯糰」(QQ Rice)小店,就是值得一讚的例子。該店引進台灣技術,將東方傳統的米食改頭換面,注入各種不同口味及風味,比上海「粢飯」及日本壽司更多元化,再配於米漿或豆漿等,而且強調重視營養及健康。
  台灣近年也勇於將飲食精品在外推廣,香港不少超市都有專櫃售賣,銅鑼灣「利園」地下的Gourmet(和黃旗下),就有一醒目之專櫃展售,讓我一解饞癮,並回味十幾年前在台灣讀書時的歲月(其實當年的台灣食品也沒有今天般多元化)。
  從珍珠奶茶、鳳梨酥、永和豆漿到飯糰及「台灣珍品」(奇怪的是,永和豆漿並沒有進軍香港),可以發現台式飲食的創新及向外拓展之能力,我想除了口味外,行銷策略也不可忽視。
2005/11/9
西龍傳香飯糰:
http://www.qqrice.com.hk/
台灣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
http://www.tasc.org.tw/

星期日, 11月 06, 2005

「文本」的世界(新版)  

「文本」的世界(新版)  
.蕭雅
  這是一個「文本」或「紙本」的人類世界,自從人類有文字以來就如此,一切以文字記載為依據,甚至成了唯一的依據,所以出現了許多為了做這些事而創造的工作,例如秘書、文員等,處理paper work。但「文本」世界也造成不少荒謬事發生,香港媒體最近踢爆廣東當局提供的魚場名單不正確的離譜事件,就是眼前一實例。
  人類社會很多事情都按「文本」辦事,例如法官判案,法官基本上不會到案發現場去查看,只會按涉及各造的「文本」內容判案,因此「文本」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尤其一些權威機構或人們普遍認為具公信力的機構的人士,例如警察(雖然很多人存疑)、法庭、醫院或一些專業組織或個人(如律師、醫生、學者教授專家、會計師等)。
  「文本」也是官僚的溫床,因為大家都只按本子或所謂的「制度」辦事。官僚不只是公家機關或政府部門才有的現象,其實在幾乎所有的大企業及牟利或非牟利機構(包括大中小學等教育及學術機構、以醫人濟世為懷的醫院或公益團體)都會出現,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大家都只做份內事,稍離份內一丁兒的事都不關己。
  由於「文本」的重要,很多時候又出現如何在「文本」中取巧,以在不違反規定或違法的情況下逃避一些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事,當然不少是「打擦邊球」的情況。例如買保險時填寫身體健康及就醫情況時,就經常出現這種情形,以規避可能加保費或限制某些權益的結果出現。雖然這不一定是「公平交易」及百分之百誠實的情況,因為這可能對涉及的其他人不公平(如其他保戶、保險公司)。但只要不是大事,大家也就一隻眼開一隻眼閉了。反正世界就是如此,只能盡可能做到(例如讓各方相互制衡監督、避免造假),不可十全十美,像法官判案,就是一件不一定公平的事,但人們只能接受。
  對於人類現代化,包括「文本」世界的諷刺,上世紀二十年代由德國作家艾利希.蕭曼(Erich Scheurmann)著的《帕帕拉吉》(Der Papalagi)一書有令人會心及發人深省的描述。此書以一位到歐洲遊歷的南太平洋酋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內容,對「現代化」或所謂「現代文明」大大嘲笑了一番。
  人類世界,為何要那麼複雜,沒事找事做呢?不過,一切已不能回頭,因為沒有「文本」或「制度」的世界肯定是天下大亂,所以大家也只好活在「文本」的框框裡,但對「文本」過於依賴也顯然是不正常及不正確的。
2005/9/3

註:我竟然無意中發現還真有一本書叫做《文本的世界》,是大陸學者楊大春所撰,為一本哲學書,副題是「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乃「後現代思潮叢書」之一。
2005/11/6

批判傳媒(最後修訂版)

批判傳媒(最後修訂版)
.蕭雅(曾從事傳媒工作近十年)

  註:本文尚未完成,仍在處理當中。
  媒體被恭維為「第四權」,記者更有「無冕皇帝」之譽。事實上,在現代化社會,媒體發揮監督政府、揭露社會黑暗面,以及讓公義得以「見天」的功能之例子,也屢見不鮮(「為民喉舌」乃過譽之讚美言詞)。最著名的莫過於美國的「水門」事件,讓堂堂總統也得狼狽下台。
  縱然有一些國家的領袖,諸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及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之流,提出「世上無真正新聞自由,只有媒體老板自由」的言論,以掩飾他們主政的國家新聞自由不足的窘境。不過,一個可容納新聞自由的社會,始終較動輒以「穩定」為由壓制媒體的社會來得文明、進步及安全。
  不過,時至今日,在惡質化競爭下,媒體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狗仔隊當道、一切向市場看的情況,使媒體的清高地位及形象幾蕩然無存,公信力也劇降,而據筆者對媒體運作的粗淺認識,謹此提出一些筆者認為值得探討及省思的媒體運作模式。假新聞、有償新聞等這類明顯違反新聞道德的東西不談,就算自命中立、客觀、遵守新聞道德的媒體,基於市場等原因,不少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要提出的是「斷章取義」。不管是廣播電視媒體還是平面媒體(此處指綜合性日報及電視與電台,即「大眾傳播媒介」之新聞),基於時間(時段)與空間(版面)的限制,不可能將事件像紀錄片般的詳細播出或刊出,因而只能撮要式的播出或刊出他們(編輯/記者/老板)認為重耍的片段或內容。又基於不同媒體有相異之立場(就算不是所謂的「黨報」,事實上也難以做到真正無黨無派、中立),往往出現「各取所需」的現象,同一個事件或同一個人講話,不同的媒體很可能就有不同的解讀。這種以本身立場引導受眾的報道方式,筆者認為頗有商榷餘地。
  當然,媒體不可能像「傳聲筒」也不應像「傳聲筒」般照單全收,否則就失去了做新聞的意義,但要如何在一件或多件新聞事件中的眾多事實中取捨,或在其中尋找更進一步發揮的線索,而又不至於偏頗,考驗媒體從業員的功力。
  在許多情況之下,我們可以發現,記者喜歡以「扑咪」形式向可能套得重要訊息的人物追逐圍繞採訪,希望能有幾句的”direct quoted”可以「交差」。這其實是一種惡劣得很的新聞處理方式。或許有人會認為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人們才會「講真話」,但試想想,一個人在如此急迫緊張又思考不足及欠周慮的情況下「被逼」講出來的東西,其「價值」及「內涵」會有多高呢?考人「急智」並不是記者的工作,但現今竟成了許多記者的主要甚至唯一任務。可悲也!
  另外,不管廣電或平面媒體,講究在標題、題要,甚至內容上採取吸引人的處理手法,因而會將一些他們覺得「好玩」的內容放大為標題(不少媒體從業員亦以「編輯的藝術」為由非常熱衷於搞這玩意兒),此亦為一值得探討之處理手法。
  舉例而言,某人在某場合講了一小時的話,但其中有一句特別「抵死」,記者或編輯肯定會「如獲至寶」,將這句話放大,但這句話卻極有可能是某人幾百句話中最不重要的一句話,甚或是無意中講出來連他自己亦不記得講過這樣的話,也有可能是在被記者「扑咪」時隨口講的一句話,不過卻被放大為重點,以至模糊了整個新聞事件或某人講話的焦點,有時甚至很牽強(即台灣說的很「扯」)。
  媒體此種慣性處理新聞手法,也引來不少人紛紛以標新立異言行「搏出位」爭取見報,使得報紙上經常出現這類「垃圾」新聞。因此,這種純粹為取悅消費者而採取的新聞處理手法,應盡可能避免。
「立場先行」亦為媒體一大弊病。不少媒體基於本身立場,往往會在一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講話中「沙裡淘金」,從中找出符合本身立場及期望的內容,或者刻意問新聞人物有關之問題,再放大為新聞之焦點,甚至還有更惡劣的刻意忽略與其本身立場相反之內容。這乃典型「斷章取義」也。
  更甚者,一些老板將媒體視為打壓競爭對手的私器,把競爭對手的負面新聞刻意擴大處理,不僅將「小報」格局表露無遺,更是嚴重違反新聞道德之作法。有些則刻意去挖掘可打擊競爭對手、或本身不喜歡的大士/黨派/組織、或與本身立場相左的人士/黨派/組織之負面新聞,當作「獨家新聞」報導,營造在讀者心目中的「為民請命」或「維護公益」之形象。但他們不會去挖掘與其同立場人士或黨派的負面新聞。就好像台灣的《自由時報》,近半年來「挖掘」了不少馬英九主政下的台北市政府的一些缺失,並將這些新聞誇大處理。但該報從不會去主動挖掘民進黨政府的缺失。香港的某些報紙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一位讀者如果只讀這樣的一份報紙,對事件看法之偏頗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有些媒體的生存只為了迎合特定族群,所以只會選擇刊登那些族群看了之後覺得「爽」的新聞,否則銷路就會大受影響。也有一些自命為某族群的代言人,據此佔領輿論陣地。他們甚至還會搬出大道理以合理化自己的做法。例如台灣的親台獨報紙,他們的理由就是台灣的兩大報:中時及聯合,都是立場傾向統派,所以他們有必要表達相反的立場,輿論天秤才平衡。
  另一方面,現今有線電視二十四小時新聞台的出現,使不少平面媒體記者或編輯得以在辦公室內「閉面造車」也可靠著電視畫面的描述而營造「現場感」。電視媒體其實是非常「斷章取義」的(一些人士因此而從不看電視新聞),平面媒體若再從電視畫面上「抄」新聞,豈非從斷章取義中再斷章取義?此外,靠著翻譯外電甚至直接從網上取材的「綜合報道」之處理手法(一些報章甚至也將這樣的「組稿」新聞稱之為「x報專訊」),亦有值得思考的不足之處。
  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會有,在台灣,就有學者批評眾多二十四小時新聞台不事自行開發新聞素材,而是「抄」平面媒體的新聞再前往採訪,以至同質性很高,可觀性不足。
  同時,我們還須探討的是,由於人力物力等限制,不管多大的媒體機構,也難以做到在新聞事件中全面完整的「出擊」(現場記者所掌握的,往往只是事實的部份,如果只憑這些內容,很可能會作出扭曲的報導),因此為求報導「完整」,勢必從不同途徑尋找各種有關某新聞事件的訊息,再將之「合理化」為「完整」及「全面」的報導。在這互聯網時代,這當然已經是輕而易舉之事,但這是確實的事實及真相的全部嗎?會不會對讀者/聽眾/觀眾造成誤導呢?
「一面之詞」也是另一重大問題。尤其許多所謂的專訪式報導,訪問對象會借此機會替自己說好話,或說別人的壞話,但所指責對象往往沒有辯白的機會,他所說的到底有幾分真實,也難以判斷。而媒體有時以一兩個受訪對象即代表全體的作法,也值得探討。當然,基於人力物力限制,媒體不可能訪問太多人,不過,若以取巧方式處理,試圖蒙混過關,顯然是不負責任之舉。
  此外,不少媒體不時喜歡「賭一鋪」,即他們會登出未經證實的所謂「獨家報導」(很多時候是大家都登的非獨家新聞),往往在大標題中加上「傳」或「擬」或「之嫌」等字眼,彷彿有了這些字,就算報導最後證實不屬實,媒體也不必負責任。這其實是頗惡劣之做法。
  另一方面,造作的所謂「平衡報導」,往往也是一令人發噱及不敢恭維的處理手法,此模式在香港的電視新聞上最常看到。舉例而言,電視新聞報導某類民生新聞,例如某產品加價時,往往會訪問兩個市民,一個持反對觀點,一個持贊成立場。很明顯可以看出,這純粹是「為平衡而平衡」的無必要的處理方式。試想想,這樣的「平衡」報導出街後,對觀眾而言有何意義呢?或許電視新聞的目的只是想播出有人接受訪問的「真實」畫面吧?這樣的做法還有值得商榷之處,那就是所訪問的那兩人有什麼代表性呢?經常可發現那些人都只是在街上匆匆走過的情況下被「拉」來講兩句的,在這樣傖促的情況下講出來的東西,儘管不是要他講什麼大道理,但講出來的顯然也不會是什麼良言警句,而是可有可無的贅語。
  綜而觀之,世上應該難以找到真正中立、客觀的媒體。其實,從中外歷史來看,我們也不必奢求有真正中立的媒體(要媒體當社會「公器」在企業化經營媒體的時代似乎是緣木求魚),因為打從有現代意義的所謂大眾傳媒開始,絕大部份都是有其立場的(有些是由於政府對媒體的嚴格控制而窒礙了報導的空間),甚至以宣傳辦報者之理念為宗旨,就好像清末時期革命派及保皇派都紛紛辦報一樣(雖然當時他們都高舉「啟迪民智」之大旗)。
  至於媒體之功能,也有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些政府希望媒體能夠發揮穩定人心之作用,需注意「國家利益」,不鼓勵作太「出位」的報導,例如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日前就提到,「一個不假思考的新聞媒體對新加坡無益,但新聞媒體的自由應在更廣泛的責任感和國家利益的理解下實踐。新聞主編必須瞭解他們更大的責任,並要求記者也有同樣的理解。主編和記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誠信和明智的判斷能力,從而瞭解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特的國家,其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社會結構、脆弱性和國家目標」。這方面的準繩如何拿揑,以不至於損害人民知情權,考驗媒體人的功力。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還是一個社會要有容納不同觀點媒體之空間及土壤,才有助提高民眾福祉。我們當然也要體諒到,絕大部份的媒體工作者都是為了生活而需每天汲汲營營於工作中,甚至要時時「打醒十二分精神」,避免違背老板的要求及立場(儘管心中可能不願意如此),不太可能要求他們過於執著於所謂的新聞理想(這是無奈之事,世界上大部份工作皆如此,包括「神聖」的醫生及教師),而事實上大部份的新聞從業員每天的工作是緊張不已的,也不容許他們有時間靜下來思考本身工作的不足之處。儘管如此,各媒體還是得不斷加以改善,盡量做到最好;精明的消費者更應以高水準的要求來選擇媒體。

2005/11/6

榮智健為何這麼好運?

榮智健為何這麼好運?
.蕭雅

  我曾經看過一本名為《榮氏家族》的書,裡面提到榮智健接二連三的令人即羨又妒的好運,真讓人懷疑一個人是否可以幸運到如此地步。若所言非虛,那肯定他祖上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乃至救過千千萬萬的性命。除非我將來也有這樣的機會有接二連三的好運降臨在我身上,否則我真的對榮智健的好運的真實性存疑。
  他的好運大概如下:他當年來港時將父親在港資產變賣後投資堂哥開的一家電子廠,好像是只一百萬港幣,結果在很短時間內(印象中是數年時間),該電子廠為一家美國公司以數千萬元收購。我實在納悶,天底下這麼多公司可買,而他那家電子廠也並非什麼大品牌或大公司,我不明白為什麼那家美商要以高出幾十倍的價錢來收購?如果那家不是榮家的公司,會有這樣好的價格嗎?值得懷疑。
  接下來,榮智健投資一家美國的軟件公司,該公司後來上市,股價又升了好幾十倍。又是令人納悶之事。當時(八十年代)也沒有什麼科網股熱潮。
  再接下來,更不可思議之好運出現。榮智健下注買馬,因為他廣東話不靈光,職員聽錯了,所以下錯注,買了很冷門的馬,竟然錯有錯著,就這樣買中了,因為他下注大,結果好像是贏了過百萬還是上千萬港幣,他把這筆意外之財捐了出去。
  我一直對很多大陸來港人士的財富來源感興趣,很多只來港短短幾年就能夠成為大富豪,實在是啟人疑竇。對於眾多大陸公司的背景及股權,我也有興趣研究,並將大陸的公私之間的糾葛,與馬來西亞眾多土著企業作一比較。後者也是有著那樣的問題。
2005/11/6

星期四, 11月 03, 2005

傳媒之探討(最後修訂版)

傳媒之探討(最後修訂版)
.蕭雅

  媒體被恭維為「第四權」,記者更有「無冕皇帝」之譽。事實上,在現代化社會,媒體發揮監督政府、揭露社會黑暗面,以及讓公義得以「見天」的功能之例子,也屢見不鮮(「為民喉舌」乃過譽之讚美言詞)。最著名的莫過於美國的「水門」事件,讓堂堂總統也得狼狽下台。
  縱然有一些國家的領袖,諸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及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之流,提出「世上無真正新聞自由,只有媒體老板自由」的言論,以掩飾他們主政的國家新聞自由不足的窘境。不過,一個可容納新聞自由的社會,始終較動輒以「穩定」為由壓制媒體的社會來得文明、進步及安全。
  不過,時至今日,在惡質化競爭下,媒體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狗仔隊當道、一切向市場看的情況,使媒體的清高地位及形象幾蕩然無存,公信力也劇降,而據筆者對媒體運作的粗淺認識,謹此提出一些筆者認為值得探討及省思的媒體運作模式。
  首先要提出的是「斷章取義」。不管是廣播電視媒體還是平面媒體(此處指綜合性日報及電視與電台,即「大眾傳播媒介」之新聞),基於時間(時段)與空間(版面)的限制,不可能將事件像紀錄片般的詳細播出或刊出,因而只能撮要式的播出或刊出他們(編輯/記者/老板)認為重耍的片段或內容。又基於不同媒體有相異之立場,往往出現「各取所需」的現象,同一個事件或同一個人講話,不同的媒體很可能就有不同的解讀。這種以本身立場引導受眾的報道方式,筆者認為頗有商榷餘地。
  當然,媒體不可能像「傳聲筒」也不應像「傳聲筒」般照單全收,否則就失去了做新聞的意義,但要如何在一件或多件新聞事件中的眾多事實中取捨,或在其中尋找更進一步發揮的線索,而又不至於偏頗,考驗媒體從業員的功力。
  在許多情況之下,我們可以發現,記者喜歡以「扑咪」形式向可能套得重要訊息的人物追逐圍繞採訪,希望能有幾句的”direct quoted”可以「交差」。這其實是一種惡劣得很的新聞處理方式。或許有人會認為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人們才會「講真話」,但試想想,一個人在如此急迫緊張又思考不足及欠周慮的情況下「被逼」講出來的東西,其「價值」及「內涵」會有多高呢?考人「急智」並不是記者的工作,但現今竟成了許多記者的主要甚至唯一任務。可悲也!
  另外,不管廣電或平面媒體,講究在標題、題要,甚至內容上採取吸引人的處理手法,因而會將一些他們覺得「好玩」的內容放大為標題(不少媒體從業員亦以「編輯的藝術」為由非常熱衷於搞這玩意兒),此亦為一值得探討之處理手法。
  舉例而言,某人在某場合講了一小時的話,但其中有一句特別「抵死」,記者或編輯肯定會「如獲至寶」,將這句話放大,但這句話卻極有可能是某人幾百句話中最不重要的一句話,甚或是無意中講出來連他自己亦不記得講過這樣的話,也有可能是在被記者「扑咪」時隨口講的一句話,不過卻被放大為重點,以至模糊了整個新聞事件或某人講話的焦點,有時甚至很牽強(即台灣說的很「扯」)。
媒體此種慣性處理新聞手法,也引來不少人紛紛以標新立異言行「搏出位」爭取見報,使得報紙上經常出現這類「垃圾」新聞。因此,這種純粹為取悅消費者而採取的新聞處理手法,應盡可能避免。
「立場先行」亦為媒體一大弊病。不少媒體基於本身立場,往往會在一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講話中「沙裡淘金」,從中找出符合本身立場及期望的內容,或者刻意問新聞人物有關之問題,再放大為新聞之焦點,甚至還有更惡劣的刻意忽略與其本身立場相反之內容。這乃典型「斷章取義」也。
  更甚者,一些老板將媒體視為打壓競爭對手的私器,把競爭對手的負面新聞刻意擴大處理,不僅將「小報」格局表露無遺,更是嚴重違反新聞道德之作法。有些則刻意去挖掘可打擊競爭對手、或本身不喜歡的大士/黨派/組織、或與本身立場相左的人士/黨派/組織之負面新聞,當作「獨家新聞」報導,營造在讀者心目中的「為民請命」或「維護公益」之形象。但他們不會去挖掘與其同立場人士或黨派的負面新聞。就好像台灣的《自由時報》,近半年來「挖掘」了不少馬英九主政下的台北市政府的一些缺失,並將這些新聞誇大處理。但該報從不會去主動挖掘民進黨政府的缺失。香港的某些報紙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一位讀者如果只讀這樣的一份報紙,對事件看法之偏頗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方面,現今有線電視二十四小時新聞台的出現,使不少平面媒體記者或編輯得以在辦公室內「閉面造車」也可靠著電視畫面的描述而營造「現場感」。電視媒體其實是非常「斷章取義」的(一些人士因此而從不看電視新聞),平面媒體若再從電視畫面上「抄」新聞,豈非從斷章取義中再斷章取義?此外,靠著翻譯外電甚至直接從網上取材的「綜合報道」之處理手法(一些報章甚至也將這樣的「組稿」新聞稱之為「x報專訊」),亦有值得思考的不足之處。
  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會有,在台灣,就有學者批評眾多二十四小時新聞台不事自行開發新聞素材,而是「抄」平面媒體的新聞再前往採訪,以至同質性很高,可觀性不足。
  同時,我們還須探討的是,由於人力物力等限制,不管多大的媒體機構,也難以做到在新聞事件中全面完整的「出擊」(現場記者所掌握的,往往只是事實的部份,如果只憑這些內容,很可能會作出扭曲的報導),因此為求報導「完整」,勢必從不同途徑尋找各種有關某新聞事件的訊息,再將之「合理化」為「完整」及「全面」的報導。在這互聯網時代,這當然已經是輕而易舉之事,但這是確實的事實及真相的全部嗎?會不會對讀者/聽眾/觀眾造成誤導呢?
  另外,造作的所謂「平衡報導」,往往也是一令人發噱及不敢恭維的處理手法,此模式在香港的電視新聞上最常看到。舉例而言,電視新聞報導某類民生新聞,例如某產品加價時,往往會訪問兩個市民,一個持反對觀點,一個持贊成立場。很明顯可以看出,這純粹是「為平衡而平衡」的無必要的處理方式。試想想,這樣的「平衡」報導出街後,對觀眾而言有何意義呢?或許電視新聞的目的只是想播出有人接受訪問的「真實」畫面吧?這樣的做法還有值得商榷之處,那就是所訪問的那兩人有什麼代表性呢?經常可發現那些人都只是在街上匆匆走過的情況下被「拉」來講兩句的,在這樣傖促的情況下講出來的東西,儘管不是要他講什麼大道理,但講出來的顯然也不會是什麼良言警句,而是可有可無的贅語。
  綜而觀之,世上應該難以找到真正中立、客觀的媒體。其實,從中外歷史來看,我們也不必奢求有真正中立的媒體(要媒體當社會「公器」在企業化經營媒體的時代似乎是緣木求魚),因為打從有現代意義的所謂大眾傳媒開始,絕大部份都是有其立場的(有些是由於政府對媒體的嚴格控制而窒礙了報導的空間),甚至以宣傳辦報者之理念為宗旨,就好像清末時期革命派及保皇派都紛紛辦報一樣(雖然當時他們都高舉「啟迪民智」之大旗)。
  至於媒體之功能,也有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些政府希望媒體能夠發揮穩定人心之作用,需注意「國家利益」,不鼓勵作太「出位」的報導,例如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日前就提到,「一個不假思考的新聞媒體對新加坡無益,但新聞媒體的自由應在更廣泛的責任感和國家利益的理解下實踐。新聞主編必須瞭解他們更大的責任,並要求記者也有同樣的理解。主編和記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誠信和明智的判斷能力,從而瞭解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特的國家,其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社會結構、脆弱性和國家目標」。這方面的準繩如何拿揑,以不至於損害人民知情權,考驗媒體人的功力。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還是一個社會要有容納不同觀點媒體之空間及土壤,才有助提高民眾福祉。此外,各媒體還是得不斷加以改善,盡量做到最好;精明的消費者更應以高水準的要求來選擇媒體。

2005/11/3

星期二, 11月 01, 2005

xx到不行

xx到不行
.蕭偉基
  「xx到不行」,是台灣近年流行的用法,等於廣東話的「勁xx」,傳統正式用法應該是「xx得不得了」,沒想到不久前在某條大陸新聞上也看到大陸記者用,不過還是少見,印象中就只看過一條大陸記者(新華社)用「XX到不行」,不像台灣已經用到氾濫成災了,連名家評論(如南方朔)都紛紛使用,真是「悶到不行」!
  還有「粉絲」(fans)一詞,大陸及香港都被台灣傳染了,尤其是大陸,「粉絲」用語「多到不行」!
  不久前大陸官方下指示,希望電視節目主持人不要用港台腔(主要是針對台腔吧,港腔根本是不標準的意思)。一些大陸人真的對台灣的「嗲音」很受不了及反感(尤其是台灣女生的腔調)。不過,最近台灣引起討論的「台客」一詞所代表的以南部為主的台灣女生國語,又是另一種風味了。
  香港回歸後,媒體及政府對外國人(政治人物)及地名的翻譯,都完全照搬大陸,我(及不少人)覺得有些不妥,因為大陸是以普通話發音翻譯,要將之念成廣東話有時真的是怪怪的。況且大陸的翻譯又是囉唆及硬到不行(突然發現,「不行」這個字還很好用耶!(台灣人喜歡用「耶」這個尾音,也是令不少大陸人受不了的))。
  像Beckham,香港翻成「碧咸」是絕對符合廣東話發音的,而且很貼近原音。不管是大陸翻的「貝克漢姆」或台灣翻的「貝克漢」,用廣東話讀都是彆扭的。而且即使用普通話發音,其與英語原音的貼近及相似度,都不如廣東話的碧咸。  
  最受不了的是美國國防部長Rumsfeld,大陸翻譯成「拉姆斯菲爾德」,真是又長又臭,用廣東話念起來真的是不知所謂。台灣的「倫斯斐」還好。我猜測,如果香港不是跟大陸,而是自己用廣東話翻譯,應會翻成林仕菲。
  註:xx可以是不同的形容詞

20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