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31, 2008

光顧洗衣店的啟發

光顧洗衣店的啟發
文/蕭雅
我這兒的商場有兩家洗衣店,各在兩端,互相可以對望。我兩家都光顧過,經比較後通常都固定光顧一家(在此稱之為甲店,另一家就稱之為乙店),主要原因是甲店的價錢稍稍便宜。後來還發現甲店的老闆娘服務態度很親切,不管交或取衣,都會很殷勤的說謝謝,令我有很好的印象。
前幾天上午,我裝了一大袋髒衣服準備拿去洗,是用了甲店的袋子裝的,沒想到去到甲店門口發現還沒開門,於是轉往另一端的乙店。(忠告商家: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不料那位老板看到我裝衣服的袋子是對手的,竟衝口而出劈頭就問:咦,怎麼拿去對面洗?對面有比較好嗎?人家都是從對面轉過來的,你卻轉到對面去。我就敷衍的回答說:都差不多。(其實我後來回想,應該就告訴你:因為你收得比較貴)雖然他不是惡意,但頗令我訝異及不喜歡(如果他真的要問,大可以以友善及讓人聽了舒服的語氣問:可否請您告訴我們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呢?以後歡迎您繼續光顧)。而且他也沒有甲店老闆娘那麼殷切,沒有「多謝前、多謝後」的,頗冷淡。
經過這次後,我想我以後大概再也不會光顧乙店了,除非不得已。
從此次事件可以得到一些訊息:商人必須要知道客戶的想法,更要了解對手的做法,不能只沈湎於自我感覺良好。像乙店老闆,都不知道自己「衰」在那裡(竟連對手的價錢比自己便宜都不知道),而且作為服務業者,竟不加強自己的服務態度,要不得也。

王小丫

今天上午,起床後因不必趕上班,打開電視,轉到鳳凰台,正在播《魯豫有約》,我通常會被這個節目所吸引,這次也不例外,嘉賓是一名叫王小丫的美女,我曾聽過其名,但不認識,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是央視名主持人,看起來像鄰家女孩般親切(雖然已超過那種年紀)。
她是四川人(難怪很多人說四川多美女),所以到北京央視後需說標準的普通話,很嚴格(對我及許多人而言,肯定是分不出來的一些音,都要抓得很準),否則她和其主管都要扣錢的(錯一個字扣二百元呢)。她舉了幾個例,例如西瓜、冬瓜的「瓜」要唸輕聲;英雄的「英」要唸前鼻音等。對了,原來剪東西的「剪」唸「繳」呢(她在節目中是如此說的)!
以上的都是插曲,重點是,她提到她小時候投稿報章時,她父親幫她取了一個筆名(她父親是報紙編輯),叫「蕭雅」,因與「小丫」諳音。天啊!我頓時呆著了,怎會那麼巧!

2008-12-31

星期二, 12月 30, 2008

白色恐怖—發泡膠(保麗龍)

白色恐怖—發泡膠(保麗龍)
文/米雨而米

發泡膠有生態殺手之稱,對環境影響甚大,但因發泡膠具有衛生、方便、防水、保溫、吸震等特性,仍然被廣泛使用於生活當中。
由於技術上的因素,發泡膠回收和再利用率都很低,在香港每日就有超過100噸的發泡膠被廢棄於堆填區。發泡膠和其他塑膠一樣,不易降解,且具有浮力,無論在海洋或陸地,都對大自然造成沉重的負擔。美國加州海岸委員會就指出,發泡膠是海洋主要的飄浮物,飄浮的發泡膠會被魚類和海龜當作食物,進食發泡膠後,生物會因它的浮力而無法潛入水中,有些生物更會被它阻塞消化系統而餓死。
不只對環境不好,對人體也不好,發泡膠是由苯乙烯聚合而成,簡單說就是由苯乙烯「手牽手」形成的。牽在一起的聚苯乙烯對人體是無害的,但苯乙烯的單體卻具有毒性,會損害中樞神經、腎臟和肝臟,品質不好的發泡膠,容易在製造過程中殘留苯乙烯單體,而對人體構成威脅。另外,發泡膠不耐高溫和酸,溫度超過75至95℃便會有異味和變形,檸檬和柳橙的酸性會腐蝕發泡膠,香港人最愛的西多士和熱檸茶,如果用發泡膠盛裝就一點都不可愛了。而且大部分的發泡膠更不適用於微波爐,對人體的負面影響,不下於三聚氰氨。
對於發泡膠,小米有四個建議:
1. 自備餐盒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許多發泡膠的代替品,如:植物纖維餐盒、紙餐盒等,但都比不上自備餐盒,自備餐盒可以減少廢棄,減輕堆填區的負擔。
2. 選用別的餐盒
如果不方便自備餐盒,則選擇一些並非使用發泡膠的餐廳,市面上有不少的餐廳都改用了可再利用的塑膠餐盒,那些餐盒可於微波爐使用,在回收上也比發泡膠方便。
3. 向餐廳反映
消費者有權利向餐廳反映,建議他們棄用發泡膠,改用其他材質的器皿,因為地球是你和餐廳東主共同擁有。
4. 把這段短片傳出去
這是一段由慈濟大愛台所拍的短片,簡述了發泡膠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把這個網址傳給你的朋友和家人,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訊息。
拒絕使用保麗龍(保麗龍為台灣對發泡膠之稱呼):
http://tw.youtube.com/watch?v=vFg-5k5LcPM 

本文轉載自《溫暖人間》224期
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保護自己、保護地球、保護子孫--拒絕使用發泡膠(保麗龍)

保護自己、保護地球、保護子孫--拒絕使用發泡膠(保麗龍)

保麗龍(發泡膠)害人害己害地球
請大家響應拒用保麗龍(發泡膠)產品,尤其是便當飯盒等,向提供這些用品的餐廳或商店說不,逼使他們改用對環境友善的產品(最理想的還是自備可循環使用的用具)。因為破壞環境的代價,沒有人付得起,不要貪圖一時的方便或便宜,而做了千古罪人或幫兇。
請把以下的短片(大愛台拍攝)廣為傳播,請大家告訴大家--保麗龍(發泡膠)太可怕了。

http://hk.youtube.com/watch?v=vFg-5k5LcPM

專訪:生物科技美學專家林日陞博士

專訪:生物科技美學專家林日陞博士
尋情緒藍圖解健康密碼 

文/蕭偉基

林日陞致力研究不同民族的「情緒藍圖」,發現健康密碼。他強調要自己決定生活的調味劑,才是最好的生活滋味。


--------------------------------------------------------------------------------

一頭及肩長髮、身穿簡便休閒服,再加上一個黑色大背囊,背囊裏一定能找到兩大瓶礦泉水,這種貌似「背囊客」的形象,很難令人將他與生物科技美學博士的頭銜聯想在一起。他就是目前定居香港的華裔生物科技美學專家林日陞博士。一個具有傳奇式經歷的生物科技美學專家,目前致力在做的是,研究各個不同地方民族的「情緒藍圖」,探討各地不同的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和「情緒藍圖」之間的關係,進而研究對各個民族疾病史的影響,以及如何療癒的課題。

林日陞是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孤兒,從小跟著收養他的神父浪跡天涯,足跡到過數十個國家,甚至遠至非洲的盧旺達。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也讓他學會多種語文及文化。由於環境所致,多數知識他都是自學得來,尤其是學中文的過程,尤為奇特。他是在十六歲那年向一名台灣朋友學中文,那時他在英國除了每天和台灣友人交流之外,還通過看金庸武俠小說等中文書,一面查字典一面閱讀故事來學中文。至於學其他語文,他也多是透過看書、與當地人接觸、看當地電視節目,再查字典等方式自學而成,這造成林日陞日後在做學問和研究時的一種執著和堅定的態度。

打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到處「流浪」的林日陞表示,他很有興趣去了解每一個民族會不會有特定的「情緒藍圖」?如果有,會造成他們經常生哪一種病?會面對什麼樣的健康問題?「所以我很喜歡到各國流浪,探討不同民族的情緒藍圖,可以多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治療方式,與別人分享和交流,進而知道要如何做得更好。」林日陞的大學是在美國就讀的,擁有生物科技(美學)博士、營養學碩士、心理學碩士學位,日後更取得美容治療文憑、草本治療文憑、芳香雜環族化合物化學文憑,並成為一名五感六覺的治療師。

林日陞目前為多家企業的顧問,他說自己是一位「講故事的人」。他最喜歡在沒事做的時候到咖啡館裏坐,觀察人、幻想、看書、發呆,將這些心得和體會與各地不同文化作比較,再融入課程中,讓聽課的學生常有新鮮感。

咖啡館也給了林日陞一個很好的寫作環境,他的第一本書《令你心情開朗的食物》和第二本書《減肥不敗》都是在咖啡館中完成的。前者指出,食物種類的選擇與搭配,其實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大腦運作,甚至情緒。後者則道出人們減肥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從人體生理的基本因素來解釋各種致胖因由,從而針對性地建議適合個人的減肥方法。

林日陞說,他經常觀察別人吃東西,從中了解到心理與飲食習慣的關係。他舉一個很壞的例子,就是人們的飲食往往被客觀的「社會時鐘」牽著鼻子走,例如一個人上午十一點起床,可能就不會吃早餐,而是等到一點鐘吃午餐,就是吃所謂的brunch,但其實那個午餐時間是「社會認同的午餐」,而不是生理時鐘的午餐,因為人不管幾點起床,他的第一餐就是早餐,跳過或早午餐合著吃,這就會影響到人體吸收營養的正常性,長久以來就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失衡。又例如喝水,林日陞認為這是對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元素,人體內一定不可以缺少水份,水除了是幫助我們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之外,它還起了排毒、護膚、美容的功能,所以他外出隨身的背囊之中,一定少不了至少帶兩大瓶水。他說,水是大多數人忽略的元素,現今社會很多人吃得很好,就是喝水不夠,這對健康非常不好。

林日陞提供的「健康錦囊」是:情緒好、睡眠足、飲食對。他說,營養要「從心開始」,如果本身飲食習慣不正確,要慢慢去調整心態,「就算勉強自己吃健康的食物而不開心,是一種壓抑自己情緒的飲食習慣,一樣違反健康的原則」。睡眠充足是一切精神精力恢復的源泉。

林日陞自稱是「現代化的遊牧民族」,在二零零二年之前,他在美國、加拿大及法國工作多年,主要是從事有關護膚品的研究,以及在大學任教。由於希望在亞洲普及生物科技知識,以專業知識替人們解決健康、情緒、美容和智慧上的問題,因此回流亞洲。至於自小周遊列國帶給他什麼啟發,林日陞說,那種異於常人的成長經驗讓他比一般人更早「看得開,想得通」。他說,生活的滋味視乎它加進了什麼調味劑,是太苦?還是太甜?還是剛剛好?只是大部分人都是任由別人來加調味劑,而他就選擇了由自己來加,所以得出了自己的味道。■

亞洲週刊2009年第1期(1月4日號)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p&Path=4944230471/01bp1.cfm
http://www.yzzk.com/

星期六, 12月 20, 2008

亞視可找詹瑞文做CEO

「電訊魔童」王維基拋下自己生意去做亞洲電視ATV的CEO,原想為亞視找一條出路(甚至是生路),竟鬧得滿城風雨,成為城中笑話,實乃始料未及。由此可見亞視問題之複雜性。阿Q一點的看,鬧劇對亞視而言,也未嘗不是好事,至少讓人感覺到還有這家電視台的存在,我還一度以為事件是亞視當局的「苦肉計」呢(藉此提高早已奄奄一息的收視率)。
亞視數十年之積弱,創業五十幾年來盈利的日子大概不足十分之一,在全世界民間企業經營史上,這也許可以算是一項「奇蹟」。我覺得,會造成這種局面,或許跟香港人的普遍性格有關。
在一個七百萬人口的國際化現代化大都會,竟然只有兩家無線電視台,而且只能養活一家(即TVB),而這一家的收視率竟然數十年來幾乎長期維持八成以上的收視率,這也是一項與香港的國際化不匹配的「奇蹟」,令人不可思議。
不僅電視,諸君看看香港的報業,七百萬人口中,中文報兩大集團三大報的市場佔有率高達八成以上,並只能養活一家英文報,顯見香港人的思維單調與貧乏。愚認為,這是香港人「埋堆」文化所致,因為大家都談那些東西,都看那家電視台,都看那幾家報紙(雖然水準不高),如果你不去看,也許就無法埋堆。這與新加坡人的「怕輸」文化,即香港的「唔執輸」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TVB之慣性收視已根深柢固了幾十年(基本上我覺得這與節目水平無太大關係,亞視不少節目素質及創意甚至比TVB強),亞視要擺脫這種局面,非得大刀闊斧、另闢蹊徑不可,甚至要顛覆香港人慣有之思維。我建議,亞視當局不要被王維基風波所嚇怕,繼續朝這方向去找那些不按牌理出牌的能人來當CEO,是亞視要重生的不二法門。我建議亞視不妨考慮詹瑞文,我覺得他有這能力。

Clinton Foundation's Donors

Clinton Foundation's Donors
克林頓基金會捐款者
http://www.clintonfoundation.org/contributors
http://www.clintonfoundation.org/contributors/pages/page_1.html

William J. Clinton Fund 柯林頓基金會

http://www.clintonfoundation.org/

星期三, 12月 17, 2008

感動人心好書

誠意推薦三本我最近看過的好書,三本書的作者可說都是用生命在寫這本書:
《憂鬱病,就是這樣的--一個憂鬱病患者的自白》,李子玉著,香港三聯書店出版
《從震央回來--一對香港姊妹親歷四川大地震》,潘小文著,星悅工作室出版
《高潔的靈魂--高耀潔回憶錄》,高耀潔著,明報出版社出版

ATV王維基語錄

亞洲電視唔可以再做中央台......

亞洲電視領導層與員工會面 - Part 1 2008年12月9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RYSW2Xe4pg

亞洲電視領導層與員工會面 - Part 2 2008年12月9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4IY9DmW5mY

亞洲電視領導層與員工會面 - Part 3 2008年12月9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1m1_uyWqI

亞洲電視領導層與員工會面 - Part 4 2008年12月9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ANDsE_7elI

亞洲電視領導層與員工會面 - Part 5 2008年12月9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MduO6ZRew

亞洲電視領導層與員工會面 - Part 6 2008年12月9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FqBzzI844

「亞視應靠自己,不應靠北方資金支持,香港人要有尊嚴,成日只係識問『阿爺』攞錢,我覺得好丟臉!」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_jyMw6isMw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llLtBBvgyo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u3cCRpoFaM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T9gv2H2uaY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07WQDOKQJQ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aC5K6m8GxY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10xCw1jJnI

亞洲電視記者招待會 - 2008年12月4日 Part 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ptyOxat34c

Bush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Bush胡搞瞎搞八年,危害世界後,終於戲劇性的在卸任前夕做了一件好事--娛樂全人類

GEORGE BUSH SHOE ATTACK!



http://hk.youtube.com/watch?v=1rwxIjQZF98

佳節到了,大家開心一下
SOCK and AWE
Hit President Bush in the face with your shoes ! Do it!
http://www.sockandawe.com/

星期三, 12月 10, 2008

Riz Khan Show

http://www.rizkhan.com/

http://english.aljazeera.net/programmes/rizkhan/

About Riz Khan Show

Now available on Al Jazeera English's LiveStation channel, the Riz Khan show is broadcast live and allows view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question world leaders, newsmakers and celebrities directly via phone, email, SMS, video-mail and fax, and now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LiveStation chatroom.

Riz Khan
Hosted by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journalist Riz Khan, the show gives you a voice in setting the news agenda on key issues and trends affecting lives around the globe.

Riz Khan will seek out the widest range of opinion, from leader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o the global economic power houses and get them to tackle the issues that are being debated on the streets and in the corridors of power.

The Riz Khan show airs live from Monday to Thursday at 2030GMT and is repeated the following day at the following times GMT: 0030, 0530 and 1400.

Biography: Riz Khan

Riz Khan is a recognised face worldwide following extensive careers with the BBC and CNN prior to joining Al Jazeera.

He was a presenter and reporter at the BBC for eight years and was the first mainstream Asian newsreader for their international network.

He hosted the news bulletin that launched BBC World Service Television News in 1991.
After presenting there for two years he was poached by CNN for their own international channel where he became a senior anchor for the network’s global news shows and special events including the historic live coverage of the Hajj.
In 1996 he launched his interactive interview show on CNN: Q&A with Riz Khan and he has conducted thousands of interviews with guests including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 Kofi Annan, Former US Presidents Jimmy Carter and Bill Clinton, the Dalai Lama and Nelson Mandela, to name a few.

Born in 1962 in South Yemen, Riz and his family moved to London when he was four. He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where he gained an honours degree in Medical Physiology.

He took a course in radio journalism in Portsmouth and joined the BBC News Trainee scheme in 1987.

In 2005 he authored his first book: Al-Waleed: Businessman Billionaire Prince, published by Harper Collins.

星期日, 12月 07, 2008

請在12月2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請在12月2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就是「全人類素食日」了,請大家發揮愛心,在這一天吃素。

每月的3、13、23日已訂爲「全人類素食日」。

面對天災頻仍、傳染病肆虐、人禍及戰亂不斷、世界環境惡化加劇,人們可以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又怎樣可以發揮一己之力來改變這局面呢?「勿以善小而不爲」,大家盡自己一份棉力,盡自己一份責任,就是幫地球、幫人類、幫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世界的亂象乃人們缺乏發心造成。吃素是培養自己一份愛心的好習慣。同時吃素又環保,又健康,助人又助己,何樂而不爲呢?

請大家在每月的3日、13、日及23日這三天吃素(取其生生不息之意),最好可以全日吃素,否則也至少吃一餐素。希望集全人類的力量,來使地球更美好!

不要以爲只吃一天素或只吃一餐素就沒有幫助,還是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爲」。當然,最好的結果是大家都長期素食。除了素食外,也請大家在這一天,盡最大努力不殺生、不用動物製品(最好能長期如此)。

世界推廣素食聯盟  啓

請傳播此函(歡迎翻譯成各種語文廣為傳播),功德無量!
祝大家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http://yummyveg.blogspot.com/
http://yummyveg.bokee.com/

義賣會

義賣會

香港地藏悲願慈善功德會主辦
慈心關懷愛心義賣園遊會

特點是有很多素食產品,包括香港比較難找到的台灣的美味素食。

日期: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時間:中午12:00開始

地址:香港筲箕灣東大街11號地下A室

洽詢電話:26254737

大馬的匪夷所思

在平的世界,人才的自由流動也是特徵之一。但在馬來西亞,卻是遠遠的落後於這全球大趨勢,甚至在狀況之外。因為在馬國別說外來人才,甚至本國人都因不能發揮所長而遠走他鄉。
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都以自由、開放的心態來吸納全球各地不同領域的人才,佼佼者肯定非美國莫屬。美國之所以能成為超級大國,外國人才的湧入並願意為之效勞是一個重要因素。就說亞洲吧,新加坡這一彈丸小島,儘管人口密度已經那麼高,但還是拚命的積極吸收全球的人才,「楚才晉用」,成為國家的重要資源,發展的重要動力。就算是中東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國家:卡塔爾、阿聯酋的杜拜等,也以高薪吸引到全球人才「趨之若鶩」。香港也是一靠外來人才打造而成的典型例子。就連被視為封閉保守的台灣,近年也在這方面開放許多,允許在當地留學的僑生畢業後居台工作(手續及限制比以往放寬了許多)。但我很納悶的是,天然資源豐富、土地幅員遼闊、人口密度低、科技研發及管理實力皆不強的馬來西亞,不僅沒有吸引外國人才,甚至對於本國不同族裔公民的發揮才幹,都基於種族乃至宗教等因素(例如「馬來主權」),而有所限制。這簡直是匪夷所思!但另一「奇觀」則是,低技術的外勞(合法非法皆有)卻全馬遍地可尋,吉隆坡市中心老區,以往是華人區,現在已成外勞城,且因管理無方屢屢造成社會治安問題,而這些外勞又以與馬來人同種的印尼人居多,據說他們還可通過各種途徑很容易的申請成為馬來西亞永久居民甚至公民,反觀一些在當地住了幾十年的馬國華裔,都不能取得公民權,還是處於「無國籍」狀態。馬國本國的非土著公民因種族原因備受打壓和歧視,以致紛紛到外國工作,而馬國本國又引進一大群的低技術甚至無技術外勞,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下,這國家的前途大家可想而知!天啊!這是一個什麼國家?

星期六, 12月 06, 2008

亞視要有作為,先要改變港人慣性思維

「電訊魔童」王維基竟然拋下自己生意去打工,去做亞洲電視ATV的CEO,再次展現其不按牌理出牌的鮮明個性。希望他的期望:以創意帶領亞視擺脫困境,能夠成真,也是港人之福。
亞視數十年之積弱,創業五十幾年來盈利的日子大概不足十分之一,在全世界民間企業經營史上,這也許可以算是一項「奇蹟」。我覺得,會造成這種局面,或許跟香港人的普遍性格有關。
在一個七百萬人口的國際化現代化大都會,竟然只有兩家無線電視台,而且只能養活一家(即TVB),而這一家的收視率竟然數十年來幾乎長期維持七成以上的收視率,這也是一項與香港的國際化不匹配的「奇蹟」,令人不可思議。
不僅電視,諸君看看香港的報業,七百萬人口中,中文報兩大集團三大報的市場佔有率高達八成以上,並只能養活一家英文報,顯見香港人的思維單調與貧乏。愚認為,這是香港人「埋堆」文化所致,因為大家都談那些東西,都看那家電視台,都看那幾家報紙(雖然水準不高),如果你不去看,也許就無法埋堆。這與新加坡人的「怕輸」文化,即香港的「唔執輸」有異曲同功之妙。
由於TVB之慣性收視已根深柢固了幾十年(基本上我覺得這與節目水平無太大關係,亞視不少節目素質甚至比TVB高),亞視要擺脫這種困局,非得大刀闊斧、另闢蹊徑不可,甚至要顛覆香港人慣有之思維。我相信王維基有這能力。

王維基《頭條日報》專欄-基思More人http://www.expresspost.com.hk/blog/list_blog_express.asp?f=2LS8QNKDY5120802
http://www.hk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news_columnist.asp?kw=27

星期五, 12月 05, 2008

大馬人才在台灣

最近策劃一個僑生在台灣成就的專題,尋找一些採訪對象,發現一個現象,這些留在台灣發展而有傑出表現的,絕大部份都是大馬籍僑生(不排除因為我本身也是大馬籍,故留意的人自然而然的也偏向馬籍,因為有親切感)。我後來分析,這有幾個原因:
一、由於華裔學生在馬國數十年來遭不公平待遇,即使成績好也不一定進得了當地的大學,而到歐美留學費用又高,相對費用較低而水準又不差的台灣,遂成了不少中文能力較強的大馬華裔學生的升學選擇。需要說明的是,馬籍留台生數人數雖與港澳生不相上下,這兩地(港澳合算一地)學生估計佔全體僑生七成以上,但馬籍學生普通是成績較好的,他們只是因為在馬國受大專種族配額的限制而無法在當地升學而已,與香港的普遍因成績較差而進不了香港的大學,以致要留台,情況是有別的。換句話說,選擇留台的大馬學生,高材生比率遠高於香港學生。
二、留台馬籍學生中文能力普遍相當高,且文化等各方面與台灣較相近,相對於其他地方學生(包括香港),更容易融入台灣社會。
三、馬來西亞發展機會較台灣來得少,故部份留台生畢業後就留在台灣發展,成為建設台灣的一股力量。

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充分反映出大馬華人人才外流之嚴重。

星期四, 12月 04, 2008

web sites about helping to end POVERTY and HUNGER

web site about helping to end POVERTY and HUNGER
有關消滅貧窮及饑餓的網站:

http://www.poverty.com/

http://www.freerice.com/

http://www.poverty.com/more.html

http://www.thehungersite.com/

黃舒駿

黃舒駿
近日突然想聽黃舒駿的歌,上YouTube去聽,發現他真是一位天才音樂人,當年只二十出頭(80年代末)就詞曲俱佳,創作出那麼有哲理的作品來,中文流行音樂界已許久再沒出現這麼高水準的作品了。請大家欣賞:

戀愛症候群
http://hk.youtube.com/watch?v=1zC5nPNWxBI&feature=related



椰林大道
http://hk.youtube.com/watch?v=5sVku8oj1Uo

她以為她很美麗
http://hk.youtube.com/watch?v=VONhtukWlhk

雁渡寒潭
http://hk.youtube.com/watch?v=P0oCIw4MM44

馬不停蹄的憂傷
http://hk.youtube.com/watch?v=bbLhIqzwjCE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我與慈濟之緣

我與慈濟之緣
早在一九八九年,我剛到台灣求學不久,逛書店時就買了一本證嚴法師的《靜思語》(應是九歌出版的),如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我第一本在台灣買的書(此後還買了第二集)。這是我第一次與慈濟結的緣。但此後,我一直都沒有因緣再接觸慈濟。
一直到2004年夏天,我參加香港樂施會的探訪團,到甘肅作扶貧探訪,在東鄉一條路口,赫然發現一個紀念碑,感謝慈濟基金會資助的集雨抗旱工程。後來我竟接二連三的與甘肅接上緣。2006年,我應中山完美企業之邀,到甘肅採訪「母親水窖」項目,刊登在亞洲週刊。我後來才得知,原來之前在東鄉看到的感謝慈濟的紀念碑,就是感謝慈濟援建「水窖」,而最早在中國大陸援建水窖的,就是慈濟,而東鄉就是其中最早落實的地方之一。
2005年,我無意中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閱讀到一本《經典雜誌》(其擺放位置剛好在《亞洲週刊》的上面),頗有驚艷之感,即刻有一股衝動,非要訂這本雜誌不可。經一番努力,連絡上慈濟香港分會訂《經典雜誌》(至今我仍認為《經典雜誌》是最高水準的中文雜誌之一)。由於郵寄需加錢,我選擇每個月到慈濟會所去拿雜誌,就這樣,我在多位師姐的詳細介紹下,進一步的了解慈濟,並參與其志工活動,包括安朗盲人安老院探視、書展志工、馬鞍山老礦工房屋整修、賑災街頭募款等。
2008年,我為慈濟在甘肅的水窖及遷村項目作採訪,將該文刊於亞洲週刊,希望能為甘肅乾旱地區人民盡一份棉力。慈濟不久前為甘肅水窖及遷村項目舉行義賣,我捐出了一項有意義的物品拍賣,那就是我2006年到甘肅採訪母親水窖項目時,當地一名婦聯會幹部送我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的石造小沙彌紀念品,由盧澤漢師兄購得,為項目籌獲一筆善款,也等於為當地人民送上祝福。
2008-12-3

網址:
慈濟:
http://www.tzuchi.org.tw/
經典雜誌: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母親水窖:
http://www.mothercellar.cn/
完美企業:
http://www.perfect99.com/
亞洲週刊:
http://www.yzz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