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30, 2005

另類Crossover   

另類Crossover     .蕭雅
  現在流行crossover,在時刻講求增值的年代,任何可能有一丁點幫助的玩意兒,都會有人受落(此話也可用在女人減肥的情況)。此外,在這人心虛浮、工作/家庭/生活壓力沉重的當兒,一些聲稱有助抒緩壓力的活動或課程,近年也應運而生。
  近年在香港廣受歡迎的喜劇「多面手」(也可稱之為千面人,不過可能有些敏感)詹瑞文,不久前就曾經開過以戲劇手法訓練市場業務人員(對象主要是保險業、傳銷業等以佣金維生的人)的課程,有效與否不得而知,因我沒有訪問過上過課的學員,但阿詹此舉可謂「吃住條水」,相信他做過市場調查,其市場開發及宣傳能力,可能高過那些自稱(或被逼自稱)做Marketing的人。最近他又開新課,這次的對象是服務業工作者。
  以佛教及東方哲學為主的法住文化書院,最近也針對社會上流行及日漸重視的理財話題,開了「理財治療心法」等短期課程,嚐試將東方哲學文化內容與理財crossover一番,希望能夠指點迷津。這類課程實質效果如何有待驗證,但若至少能在心理上予有需要人士慰藉一番,我想就已功德圓滿了,也可活化大部份人眼中古板嚴肅無用的東方哲學文化。
2005/5/30
劇場組合(詹瑞文):
http://www.theatreensemble.com/
法住文化書院:
http://www.dbi.org.hk

元朗

元朗是香港頗有特色的地區,與大部份人眼中的大都會形象或龍應台所謂「中環價值」的香港有所區別,不妨上以下這兩個網站參考。當然,有空的話,請抽空親身光臨,當別有一番滋味。目前元朗正在辦一些旅遊項目。
http://www.yl.com.hk/
http://www.go2yl.com/index2.asp

阿麥書房

http://www.mackiestudy.com/
這是香港一間很小型的另類非主流二樓書店,很有創意及企圖心,串聯台、港及澳門的非主流或主流書店/出版社/藝文人士,一起搞許多有意思的活動。你一定要上他的網站,因為一上去就播許多好聽的歌與音樂給你聽,很棒!

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

--摘自Mitch Albom所著Tuesdays With Morrie。此書談作者與他大學老師Morrie在後者生命中最後時刻的時光。此句是Morrie引用Levine的話。
Mitch Albom官方網站:
http://www.albom.com/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Morrie(摘自Mitch Albom所著Tuesdays With Morrie,此書談作者與他大學老師Morrie在後者生命中最後時刻的時光。)

星期日, 5月 22, 2005

《董落曾上演義》vs《東宮西宮》

.蕭雅
  孫中山先生說過,政治是眾人之事,的確如此,你不理政治,政治卻找上你。所以,雖然政治大部份是爾虞我詐的齷齪遊戲,但很多人仍樂此不彼的在其中遊弋,因為它的吸引力太大了。
  明報主筆劉進圖撰寫的《董落曾上演義》,將關於董建華下台曾蔭權上台的來龍去脈及後勢分析,以及相關的香港政圈大事及密聞,以故事性手法演繹,一共二十回合的政林爭霸戰,高潮迭起。此演義可讀性頗高,資料及訊息豐富,也有不少內幕詳情,相信進圖兄花了不少時間與心血完成。
  拜董建華之賜,香港人突然政治起來,連帶也豐富了戲劇、文學等創意產業的內容,胡恩威及林奕華編導的《東宮西宮》系列舞台劇,爆滿數十場,一再重演,令人大跌眼鏡。如果你喜歡看完全虛構及諷刺性的《東宮西宮》,也建議你看《董落曾上演義》,從傳統的文字篇章中,領略真實的香港政治變化大事。真實與虛擬一併欣賞,相互輝映,也許你就真的「化」了。
2005/5/22

曾上董下演義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Index.cfm?SpecialsID=47
這是明報主筆劉進圖撰寫的關於董建華下台曾蔭權上台的來龍去脈及後勢分析,將香港政圈大事以故事性手法演繹,可讀性頗高,資料及訊息豐富,相信進圖兄花了不少時間與心血完成。
如果你喜歡看胡恩威及林奕華編導、完全虛構及諷刺性的《東宮西宮》系列舞台劇,也建議你看《曾上董下演義》,從傳統的文字篇章中,領略真實的香港政治變化大事。真實與虛擬一併欣賞,相互輝映,也許你就真的「化」了。
2005/5/22

港台青年網站

台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
http://www.ypa.org.tw/
香港青年協會:
http://www.hkfyg.org.hk/new/
三十會(香港):
http://www.30sgroup.org/
...仍有許多待錄...

星期六, 5月 21, 2005

台南幫:台灣企業人情味的寫照

.蕭雅
  戰後數十年,台灣人胼手胝足,創造了令人驚艷的經濟奇蹟,而從台灣許多多一輩企業家身上可以聞到的那股重情義的濃濃人情味,更是世界企業發展史上的值得研究的案例。五月十八日去世、享年九十三歲的「台南幫」企業集團創辦人吳修齊,和他的伙伴之間超過一甲子的情誼,就是最好的寫照。
  「幫」這個字乍看之下也許會覺得有貶義,但在此處僅是代表同鄉之意,就有如中國傳統的「商幫」。「台南幫」,顧名思義,就是台南人組成的一個商業集團。
  台南幫及其最早成立的企業台南紡織,也許香港人對它很陌生。而事實上在今天的台灣,其知名度也遠不如台南幫內許多其他後進企業。但說到7-11及統一食品,香港人就會熟悉了。沒錯,台灣的7-11及統一食品都是台南幫旗下公司或品牌。
  出生於台南鄉下的吳修齊只有小學學歷,小學畢業後到一布行當少年工,一九五四年,該布行老板侯雨利邀約吳修齊、吳尊賢兄弟,一起創辦台南紗廠(台南紡織前身),並由台南政商名人吳三連任董事長。現任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後來也加入。高也是台南人,吳修齊是他的表姐夫,和吳一樣,也只有小學學歷。
  一九六七年,當時三十八歲的高清愿擔任台南紡織業務經理,他希望創業經營麵粉及飼料業,吳修齊一口答應,當年成立了統一企業,在這批老企業家的穩健經營下,統一企業遂成了台灣甚至亞洲首屈一指的食品業集團。統一企業總部至今仍屹立台南縣永康市。今天,統一企業的年營業額達一千七百三十九億台幣,淨利二十六億台幣。統一近年積極進軍大陸,在大陸與另一家台商康師傳是食品業(尤其是方便麵業界)引領風騷的代性企業,也是台商在大陸成功經營的佼佼者。
  一九七九年,統一企業旗下統一超商將7-Eleven引進台灣,由於當時社會風情仍不易接受這類新型商店,在苦心經營及不斷摸索調整下,虧損了六年才反敗為勝,並成為全球7-11中最亮麗的一顆星。因為統一經營的成功,7-11美國總部已將台灣經營權永久授予統一。相信到過台灣7-11的人,都會難忘那兒的方便、舒適及店員的殷勤有禮的服務態度。至今,7-11在台灣的店數已突破三千家,成為改變台灣民眾生活方式的一大推手。
  統一集團經營7-11成功後,也將星巴克率先引進亞洲(日本除外),於一九九八年開第一間店,至今分店超過一百五十家,成功將喝咖啡文化及品味帶進台灣。台灣經營成功後,統一也爭得星巴克上海經營權。
至今,統一集團已是業務涵蓋飼料、油脂、食品、飲料、物流、通路、金融、保險乃至於休閒產業的綜合性集團。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投資銀行應該爭取統一在香港上市。
  統一企業標榜「三好一公道」,即品質好、信用好、服務好、價格公道,以此屹立數十年,而吳修齊「吃人一口,還人一斗」的感恩心態,更是為人稱道。統一企業及台南幫更令人激賞的,也許是它的「傳賢不傳子」作風,那種師徒勝於父子的感情,很令人感動。高清愿就說過,「沒有吳修齊,就沒有我」。從侯雨利到吳修齊,再由吳修齊到高清愿,以至由高清愿到現任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都是一代傳一代的「師父傳徒弟」,不是父傳子,而是傳賢。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近年多家企業都採「傳賢不傳子」方式,例如許文龍的奇美集團,以及包括施振榮的宏碁、鄭崇華的台達電子在內的多家電子業集團,可說是顛覆了傳統華商的做法。
統一企業:http://www.uni-president.com.tw
吳三連基金會:http://www.wusanlien.org.tw/
星巴克:http://www.starbucks.com.tw/zh/home.asp
台灣7-11:http://www.7-11.com.tw/

台灣有儒商文化,香港沒有?(新版)

.作者:蕭偉基
  香港成長的台灣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最近應龍應台之邀「回家」發表演講,暢談他的文化觀。這位全球手提電腦大王,即會做生意又重視文化,實在是港人的光榮。其實,像林百里這樣的「儒商」,在台灣有不少,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林百里在演講中說得對,台灣政府重視文化發展,社會文化底蘊深厚,但香港從來就是拜金及速食的社會。期盼近年颳起的文化風能改變香港的風氣,能讓香港有更多的企業家及富豪重視文化,乃港人之福。
  林百里,現年五十六歲,上海出生,在香港成長,中學畢業於國民黨背景的德明中學,後來赴台灣就讀台灣大學電機系,大學時期就與同學溫世仁(英業達集團創辦人,已於零三年去世,得年五十五歲)在實驗室做出全台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畢業後就在台灣富商三德建設高氏家族的其中一名成員高琮富的資助下,與溫世仁、葉國一、梁次震(亦是香港僑生)一起創辦「三愛電子」。林之後曾唸博士班,但未唸完。
  後來由於高琮富決定將主力放在音響開發上,林百里等人相繼離開,林百里與溫世仁在桃園望族許潮英協助下,成立了金寶電子。幾年後彼此再分道揚鑣,林百里與梁次震成立廣達電腦,溫世仁與葉國一創辦英業達。儘管後來彼此在商場上成了競爭者,但並沒有同行如敵國的情況出現,英業達在廣達最需要資金時還慷慨相助。
  三年前的年四月廿一日,已經結束營業十八年的的三愛電子的招牌重現在一家酒店的宴會廳中,因為這一天是林百里主催的三愛OB(Old Bone)會成立的日子,離台十八年的高琮富也出席,大家相擁憶舊,無限感慨在心頭。感性的林百里表示:「如果沒有三愛,我不會有今天,也許,我只是在香港的一個小工程師而已。」(見二零零二年四月台灣《商業周刊》〈林百里:沒有三愛,我只是小工程師〉,該文描述林百里這位台灣電子新貴富豪懷念當年與一群創業伙伴共同打拚的感恩之情。)   廣達電腦是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廠,林百里今天的身家千億台幣,但他時刻飲水思源,即使身處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他仍然保有一股赤子之心,而他愛收藏張大千畫作,估計花了數以十億台幣搜購,是藝術圈中人所熟知的。此外,他也成立基金會資助藝文項目。  
  至於林百里的好伙伴溫世仁,熱愛文化之情更甚,他認為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標,人文才是目標。他與漫畫家蔡志忠成立「明日工作室」,給新作家發表的機會,自己也寫了幾十本書,內容關於未來趨勢、經濟分析、經商之道等。他也耗巨資準備以網絡科技等新科技,在大陸的偏遠地區搞教育。馬來西亞檳城州的台灣僑校,當年也由英業達創辦,成為全球第一所供台商子女就讀的學校。當年各大台商在台灣的大學校園招募畢業僑生人才,英業達最關心的居然是有沒有人願意到台灣僑校教書。可惜,因操勞過度,溫世仁於一年半前正值壯年時因病逝世,可謂壯志未酬。
  林百里、溫世仁這類經商不忘文化,並且文化理想高於經商理想,且仍保赤子之心的「儒商」,在台灣仍有許多,他們賺的錢也許不是很多,但對文化事業慷慨解囊,例如在十五年前開設誠品書店的吳清友(原本經營代理廚房設備等行業);其他還有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愛拉小提琴、收藏名琴古董,甚至創立奇美博物館;辜振甫家族的和信集團創立「新舞台」劇場(是一表演場地);企業家陶傳正甚至將企業交給家人打理,自己跑去演戲,不勝枚舉。但近數十年在香港及中國大陸這類企業家似乎比較少見(所幸近半年來拜西九龍之賜,香港情況有所改善),有的只是捐捐錢作慈善這類層次較低的善舉(此處並無對香港的善長仁翁不敬或漠視之意),這也許這與台灣仍保有許多較純樸的傳統文化思想及較濃郁的文化氛圍有關,也與台灣的人情味較重有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得於成為電子大國,與不少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老一輩企業家有莫大的關係,這除了愛才、惜才之外,也是人情味的表現(從許多例子可知,這些企業家對電子完全是外行,甚至根本沒想過是否會賺錢,就給一筆錢那些年輕人「玩」電子廠)。在當年創業投資(或謂風險投資)仍未盛行的時代,若沒有許多企業界前輩的支持,台灣的電子業也難以壯大。   台灣充滿人情味的經濟發展史,是一幕幕令人感動的勵志劇,也是值得港人參考的方向。
2005/5/21
Email: kennyseow@gmail.com
註:本文原撰於2002年5月,2005年5月在該文基礎上改寫。

星期日, 5月 15, 2005

星期二, 5月 10, 2005

台灣有儒商文化,香港沒有?  

.作者:蕭偉基
  香港成長的台灣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最近應龍應台之邀「回家」發表演講,暢談他的文化觀。這位全球手提電腦大王,既會做生意又重視文化,實在是港人的光榮。其實,像林百里這樣的「儒商」,在台灣有不少,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林百里在演講中說得對,台灣政府重視文化發展,社會文化底蘊深厚,但香港從來就是拜金及速食的社會。期盼近年開始的文化風能改變香港的風氣,能促使香港更多的企業家及富豪重視文化,乃港人之福。  
  林百里,現年五十六歲,上海出生,在香港成長,中學畢業於國民黨背景的德明中學,後來赴台灣就讀台灣大學電機系,大學時期就與同學溫世仁(英業達集團創辦人,已於零三年去世,得年五十五歲)在實驗室做出全台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畢業後就在台灣富商三德建設高氏家族的其中一名成員高琮富的資助下,與溫世仁、葉國一、梁次震(亦是香港僑生)一起創辦「三愛電子」。林之後曾唸博士班,但未唸完。
  後來由於高琮富決定將主力放在音響開發上,林百里等人相繼離開,林百里與溫世仁在桃園望族許潮英協助下,成立了金寶電子。幾年後彼此再分道揚鑣,林百里與梁次震成立廣達電腦,溫世仁與葉國一創辦英業達。儘管後來彼此在商場上成了競爭者,但並沒有同行如敵國的情況出現,英業達在廣達最需要資金時還慷慨相助。
  三年前的年四月廿一日,已經結束營業十八年的的三愛電子的招牌重現在一家酒店的宴會廳中,因為這一天是林百里主催的三愛OB(Old Bone)會成立的日子,離台十八年的高琮富也出席,大家相擁憶舊,無限感慨在心頭。感性的林百里表示:「如果沒有三愛,我不會有今天,也許,我只是在香港的一個小工程師而已。」(見二零零二年四月台灣《商業周刊》〈林百里:沒有三愛,我只是小工程師〉,該文描述林百里這位台灣電子新貴富豪懷念當年與一群創業伙伴共同打拚的感恩之情。)
  廣達電腦是全球最大的手提電腦廠,林百里今天的身家千億台幣,但他時刻飲水思源,即使身處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他仍然保有一股赤子之心,而他愛收藏張大千畫作,估計花了數以十億台幣搜購,是藝術圈中人所熟知的。此外,他也成立基金會資助藝文項目。
  林百里在香港演講時說:「政治是一時的,經濟是長期的,文化是永遠的。」而他的好伙伴溫世仁,熱愛文化之情更甚,他認為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標,人文才是目標。他與漫畫家蔡志忠成立「明日工作室」,給新作家發表的機會,自己也寫了幾十本書,內容關於未來趨勢、經濟分析、經商之道等。他也耗巨資準備以網絡科技等新科技,在大陸的偏遠地區搞教育。馬來西亞檳城州的台灣僑校,當年也由英業達創辦,成為全球第一所供台商子女就讀的學校。當年各大台商在台灣的大學校園招募畢業僑生人才,英業達最關心的居然是有沒有人願意到台灣僑校教書。可惜,因操勞過度,溫世仁於一年半前正值壯年時因病逝世,可謂壯志未酬。
  林百里、溫世仁這類經商不忘文化,並且文化理想高於經商理想,且仍保赤子之心的「儒商」,在台灣仍有許多,他們賺的錢也許不是很多,但對文化事業慷慨解囊,例如在十五年前開設誠品書店的吳清友(原本經營代理廚房設備等行業),但近數十年在香港及中國大陸這類企業家似乎比較少見(所幸近半年來拜西九龍之賜,香港情況有所改善),有的只是捐捐錢作慈善這類層次較低的善舉(此處並無對香港的善長仁翁不敬或漠視之意),這也許這與台灣仍保有許多較純樸的傳統文化思想及較濃郁的文化氛圍有關,也與台灣的人情味較重有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得於成為電子大國,與不少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老一輩企業家有莫大的關係,這除了愛才、惜才之外,也是人情味的表現。從許多例子可知,這些企業家對電子完全是外行,甚至根本沒想過是否會賺錢,就給一筆錢那些年輕人「玩」電子廠。在當年創業投資(或謂風險投資)仍未盛行的時代,若沒有許多企業界前輩的支持,台灣的電子業也難以壯大。
  台灣充滿人情味的經濟發展史,是一幕幕令人感動的勵志劇,也是值得港人參考的方向。
2005/5/10(註:根據2002年5月所撰文章的基礎上寫成)

林百里格言

政治是一時的,經濟是長期的,文化是永遠的。
--香港成長的台灣電子業企業家、手提電腦大王、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林百里

星期一, 5月 09, 2005

騙子

.蕭雅
  相信許多用電郵的人都曾經收過一封或多封某非洲人士的來函,說他的親戚有一筆錢在某銀行,因該國政變沒辦法領取,需勞煩應用您的戶口,但您必須先付一筆手續費云云。這就是著名的尼日利亞「四一九騙局」,取名自該國相關的法例第四一九條。這騙局以往是以信函或傳真方式進行,都是寄給那些達官貴人或有錢人,極少寄給一般人,但電郵普及後,他們就改採「漁翁撒網」方式。這種把戲已有數十年歷史,但「長做長有」,有一個統計顯示,每年仍能騙得一億美元。所以,尼日利亞成了全球惡名昭彰的騙子大國。
  另一個也相當有名的騙子國家,是意大利。我有一次和一位大馬朋友往廣州,那朋友就差一點被一位意大利騙子所騙。他在一汽車內停下假裝問銀行在何處,又假裝要你拿鈔票出來看是什麼樣子。
  其實,騙子到處都有,中國大陸也不少。我就試過在上海南京路被兩位妙齡女子纏住,說什麼幾天沒吃飯又找不到工作,我給了她們幾塊錢她們又得寸進尺說要打電話回家,不夠錢,我只後即刻離開,沒想到沿途有更多這一類人,所幸我都能避開。我的朋友在廣州及深圳也碰過這情況。
  更糟的是,中國大陸人行騙行到去外國,簡直是丟臉。在吉隆坡機場就有一些大陸人假裝掉了證件沒錢回,向「獵物」尋求「資助」。
  在香港,我有次和一位外國華裔朋友在尖沙咀也遇到一位印度裔騙徒,說替你算命再打開一本簿子希望你把錢放進去。這手法看來和「祈福黨」類似。
  在馬尼拉及最谷,外國人也得小心被騙,尤其是搭的士時。
  看來,騙子其實是無處不在,但那些小騙子看來又以落後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居多,所以,貧窮是一種罪惡,這話有點道理。不過,意大利則例外,他們雖是先進國家,但大小騙子都一樣多,可能民族性使然(希望這樣寫不會構成歧視罪)。
  騙術五花八門,大家切記在任何時候都得提高警覺,而且還要忌貪,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好處。
2005/5/9

全球化的惡例:西裝

.作者:蕭雅
  又到夏天,又是冷氣大開的時候,在香港這種石屎森林及玻璃幕牆林立、建築物之間空間狹窄、從窗外伸手可與鄰居相握的惡劣環境下,如果每家每戶都開冷氣,你就不可能不開,否則那周圍的熱氣及「毒」氣,都會一鼓腦兒全部往你家裡吹(因為你不開冷氣就勢必要開窗)。這就是一種惡得不能再惡的惡性循環。
  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很多人都對它有意見,包括我。我對全球化最嗤之以鼻的是西裝。我不知道為什麼西裝會成了全世界服裝的主流,尤其是在所謂的正式場合。在香港,更不可思議的是,即使在三十幾度的高溫下,很多行業還是規定從業員要「西裝骨骨」的上班、見客及談生意,說是代表形象云云。這是何等的受罪啊!一回到辦公室或家裡,當然就急不及待的大開冷氣了。
  離譜的是,在寫字樓,為了要遷就一群的「西裝友」,往往就將冷氣開得很冷。這根本就是倒行逆施,希望所有愛護地球的人重視。
  更糟糕的是,即使在熱帶國家如印尼,那些政治領袖也都「西裝一道」的談笑自若,真佩服他們的忍耐力,不明白為何這樣也不會暈倒?
  最近聽聞日本首相小泉有意推動在夏天不需穿西裝外套,可穿便服上班的措施,以便少開冷氣,若真能落實,這是為地球做了一件好事,是好的示範。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曾說過,他最欣賞的人類發明就是冷氣,因為他很怕熱,所以辦公室和家裡冷氣長年開在二十二度。
  近日閱報得知,立法會響應環保團體呼籲,將室溫訂在二十五度,讓許多習慣穿西裝打領帶的議員吃不消。我很納悶,為何非得穿西裝不可呢?
2005/5/9

星期日, 5月 08, 2005

我的上海之旅

  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六十七週年的日子,下午一點三十五分,我搭乘中國東方航空MU590班機,從香港飛往上海,進行四天三夜之旅。這是我首次坐飛機到大陸。原本是訂坐下午兩點班機的,後來被通知改為較遲的,因為兩點該班已取消,由於我早到機場,所以得以趕上較早的班機。我回港時也遇到班機延遲起飛的事,幸好延誤時間都不長,但也終於讓我體會到,中國大陸航班不準時的普遍情況了。因為我雖然坐飛機不多,但每年總有好幾次,不過似乎極少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只有一次坐菲航遇到過),沒想到在大陸至今僅有的兩次皆如此。
  將近下午四點,抵達浦東國際機場。原本想坐磁懸浮列車,沒想到原來他們只服務到五點半,我剛好慢了兩三分鐘,所以沒坐成,改乘機場巴士到上海市區。票價十八元人民幣。坐了約兩小時,到達三十多公里外的市區,發現上海的塞車情況挺嚴重。
  到了我住的上海明珠大飯店,發現原來是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按「涉外三星級」投資主建的,所以裡面有一家清真餐廳。那「涉外」的字眼以及我在大陸遇到的一些情況,發覺以階級鬥爭起家的中共,在它統治下的地方,階級之分反而格外強烈,而且往往是官方主導的,這是很弔詭之事。例如飯店有所謂「涉外」飯店,也就是可以給外國人住的(也許政府認為若不這樣分的話,會在外國人面前丟臉,因為不「涉外」的通常比較簡陋),裡面有一些普通老百姓不能接觸到的東西,例如一些報刊和電視節目。例如我在機場經過一家餐廳,可能是以當地員工為主要客源,但也兼做遊客生意,所以我瞄到那兒有一塊牌子,大意是寫著遊客請到某一層的字樣,也許那兒裝潢比較好,而賣給遊客的東西價錢比較高的緣故吧!早年的「外匯券」,更是階級之分的「極致」,遊客一定得使用外匯券,不可用人民幣,而人民卻一定得使用人民幣。將階級分得如此清楚,恐怕世界上沒那個國家比得上中國大陸。
  在下車處往酒店走時,我看見一群某地產公司的員工,穿著運動裝制服在一片繞圈一面喊:「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會成功。」中國人賺錢的決心,可見一般。
  第一天晚上,到了新天地,是頗有創意的設計,賦予老建築新生命,但那兒的高消費以及那些小資格調的場所,我興趣不大,我想也與八成以上的民眾脫節。由於走得太累及太餓了,第一天晚上我隨意進去一家叫「伍京堂」的連鎖餐廳吃晚餐,一碗麵加果汁和餃子,竟然花了比香港還多的五十多元人民幣。
  第二天,逛了很多名人故居,上海老建築真是多,而且很多都是有故事的,我很喜歡。走在外灘欣賞當年租界時期英、法、日、美等外國人蓋的氣派建築時,真是有一番奇特的感覺在心頭。我如果再遲幾天才去的話,也許就無法欣賞夜晚外灘的燈光了,因為當局為了電力問題,在溫度三十五度以上時就會關掉外灘景觀燈。
  到南京路步行街時,原本興致很好,後來就不太好了。因為我碰到兩位像是外地來的女孩,約十幾歲,她們說找不到工作,好幾天沒吃東西了,所以希望我請她們吃,在苦苦哀求之下,我給了她們二十元人民幣,但後來她們就說希望能夠給錢她們打電話回家,我終於了解了,她的用意並非真的要你那區區的幾十元,而是希望你能夠隨她們去某個地方,好讓她們再予取予求。我知道危險性了,所以就快步的擺脫她們。但在晚上回程再走一回時,這些人更多了(專門選單身男士下手),一些還是貌美的(當然都是年輕的),而且也有一些男的,我憤怒得很,就嚴詞拒絕,快步離開,一位乍看之下有些姿色的女子,看來也被我激怒了,在那兒跳腳。這事令我感觸良多,為什麼他/她們將聰明用在欺騙上面而不是用在正途上,為什麼在中共統治下的神州大地,這樣的事在所有城市都每天在發生?再加上其他的惡行,我覺得我這一輩子都無法認同中共的統治,我不認為他所謂的功績可以蓋過其斑斑的劣績。我的許多在大陸待過或接觸過大陸人的朋友(大馬、台灣人)都對大陸人的作風很不以為然。中共這個政權真的令人喜歡不了,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吃不飽,小孩沒書讀,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學每個學期學費也要二三百元(人民幣,下同),但他們可能一家的年收入可能也只有幾百元,即使學費是一年二三百元,他們也無法負擔,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國家,真的是放屁的共產主義。而且我知道一些國際公益機構,他們為了能順利在大陸推行公益或救援活動,不敢在台灣籌款,怕大陸不高興或怕因政治敏感而不能在大陸順利工作。真不知道是什麼政權?死要面子!
  第三天參加一個當地的團去周莊(花一百元),是很愉快的事,儘管都是商店,但是那兒的水鄉秀麗景色,我仍非常喜歡。那兒的那餐八菜一湯的合飯,頗合我胃口,名產「萬三蹄」做得不錯。回程參觀珍珠養殖場和絲綢廠,都沒買。
第四天去城隍廟和豫園,排了近半小時隊買了名聞遐邇的南翔小籠包(沒有蟹粉)一籠十六個(八元)外帶,覺得不過如此,很多其他地方的都比他好(尤其台北鼎泰豐,簡直是人間極品),可能樓上的蟹粉小籠包會比較好吧!我不知道。排隊時一位女士插隊,和一位男士用上海話吵起來,我聽不懂,不知是否和廣東話一樣,有一大堆的性名詞。但我在周莊之旅時,也有乘客在車上因座位問題有意見,不過言詞中並沒有性名詞(講普通話,可能和她是女人有關係),最嚴重的也只有一句「低素質」。
  當然,上海也有很多好的地方,尤其是計程車,我覺得是世界上服務最好的,司機都打領帶穿制服,很有禮貌,向您問好,而且有收據(大陸其他地方也有,政府規定的)。還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店。上海書城大得不得了,七層樓高(若沒記錯),也許是中國最大的,甚至在世界上也應該名列前茅(我沒去過北京的,所以不清楚)。上海書城比深圳書城大,而且設計比較好,比較舒服,燈光很亮,不像深圳書城暗暗的。不過回港後看報得知,全國面積最大的深圳南山書城剛開幕,希望其內部裝潢與設計可以媲美上海書城。除了深圳書城,在地鐵站看到的季風書店,也很有水準,面積很大,設計很好,燈光很亮(我一直強調燈光,因為發現大陸大部分地方都是燈光不足,可能和電力不足有關)。
  不過,上海的地鐵就不是太方便了,至少我要去的許多地方都去不到,不要說香港,我覺得其地鐵的便捷程度,比廣州都不如。
  茶,我發現大陸人很喜歡喝茶,在上海人人都帶著一個水壺裝茶。我以前去祖籍地廣東大埔,當地人也是一坐下來就是不斷喝茶。 皮鞋,是大陸另一奇景,尤其是男士,即使是去郊遊性質的旅行,他們也喜歡穿皮鞋,所以在海外也會常見到大陸遊客穿皮鞋,即使是去海洋公園,非常不搭調。
  與計程車司機聊天,可以知道很多事情。我回港時坐計程車到機場(因為趕時間),花了一百二十六元。我問他情況如何,他說不輕鬆,並指著牌照上的照片對我說,幾年前的他是照片上那樣年輕,現在已經老很多了。他說租車一天三百多元,油錢一百多元,每天五百元才足以保本。
  那位司機問我香港今年七一遊行人數,我說數十萬,他說經濟不是好轉了嗎,為何還那麼多?對於董建華,他的講話令我大吃一驚,他說:「董建華就是聽話嘛,像聽話的狗嘛!」想不到吧!他說他雖然沒去過香港,但知道香港計程車司機近幾年收入大減,所以怨氣很多,如果是他,也會出來遊行。當然,他也不忘向我大吹上海如何有前景的話,說可以來上海投資發展。講到崇明島(著名港星汪明荃的故鄉),他說那兒的大閘蟹不比陽澄湖差,下次來上海可以一試,而且上海市區的人會戲稱崇明島的居民為「崇明蟹」。不過,對於自然環境變差,他也很有感觸,他說現今氣候變得很怪,夏天很熱,以前頂多三十二度,現在動輒三十五度;以前黃浦江可以游泳,現在不可能;以前七月左右固定會下很長的雨,現在都沒了。實際上我覺得上海的天氣沒有香港熱(我逗留那幾天的感覺)。
  那位計程車司機說,很喜歡看港劇,不愛看大陸劇,因為覺得港劇比較生活化(雖然已是普通話版本,而不是原裝的廣東話),比較好看,他的看法是,大陸劇的演員大部分都科班出身,是讀書讀出來的,所以不夠生活化。不過,他也知道港劇中經常出現的大房子是假的,不是一段人住的,所以會提醒別人「不要受騙」。
  去上海一趟,覺得當地居民很喜歡去公園,但沒想到連公園也要收門票(當地人有月票),這在香港是難以想像的,難怪有人說香港反而是社會主義的天堂,大陸反而比香港更資本主義。所以,我去的許多景點,包括名人故居,都要收門票,票價由數元至三十元不等。
  回港後,我某一天在書店上看到兩本宋路霞寫的有關上海建築典故的書──《上海洋樓滄桑》及《上海迴夢大飯店》,便買了下來,很快就讀完,期待著下次再去時深入遊覽,而且我還寫了《上海迴夢大飯店》的書評。
  提到吃,雖然在香港時不時會吃上海菜,但遺憾的是,在上海時卻沒去那些名店,如老正興、小南國,一來天氣熱吃不下,二來一個人去有點怪,第三是時間上不允許我花時間去找那些餐廳,所以通常都是隨便找一間進去用餐。總括而言,我在上海吃的印象不深刻。
  我覺得,上海的硬件建設很好,但硬件是很容易的,有錢就行;而在軟件方面,上海(包括全大陸)都亟待加強,包括人的素質,例如上海也會看到不少人隨地吐痰;交通混亂,亂按喇叭現象不時發生;班機上的空姐禮貌不夠,笑容不足,有乘客問她東西她們回答的語氣很「倔」,給人不耐煩的感覺。真的建議她們學習台灣空姐及服務業的服務態度(包括語氣)。
  在上海(嚴格說在整個大陸),最令我感到興奮,是台灣影響力之大,尤其在飲食方面,康師傅、統一企業這種不說,大大小小的台式餐廳(大部份是連鎖店)充斥上海,什麼永和大王、真鍋咖啡等等,我還發現一間在我住的酒店附近,叫「集集小鎮」,是台式餐廳,賣擔仔麵、魯肉飯、貢丸湯等,我去吃了,不錯,他們說在大陸已有十幾家。
  繁體字,是我在上海及大陸的另一大發現。由於我是主張使用繁體字(應稱為正體字才正確)的,不認同中共的簡體字政策,所以在大陸看到繁體字還不少,覺得「復甦」有望。不僅一些保留歷史感或塑造歷史感的地方用正體字,一些中共建政後才成立的公家機構的招牌或標誌也使用,才是令我振奮的,我記憶中看到的有中國國際航空、中國東方航空、上海第二醫藥大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力等等。民間的當然更多。中共許多領導人在題詞時都喜歡用正體字,表示正體字還是比較好看、得人心的。
  一趟上海之旅,竟然讓我有如此大的感想,真是始料未及。

2004/9/12

余光中批中文水準下降

 .蕭雅   
  大詩人余光中因有感近年台灣學生的中文程度低落,而和多位文化界名人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呼籲各界重視國文教育,呼籲政府不要以政治手段「去中國化」干預國文教學。他認為,台灣近年過於重視本土化、方言(台語為主),以及英語(家長從小即送孩子上純英語幼兒園),加上文言文比率降低,以及高中國文時數減少,是導致國語文低落的原因。
  余光中認為,在本土化及全球化的雙重夾擊下,正統中文在台灣變得岌岌可危。因此,勢必要在其中取得平衡。
  余還表示,以台語教學並不能「語同文」,就像香港用粵語教學一樣,使到很多香港人不能和十三億中國人溝通,必須以此為鑑。
  余的觀點也惹來台灣一些重視本土派人士的反彈,他們認為余是大中國主義,且認為余對台語的批評不正確(其實余光中也是閩南人,不過在南京長大)。
  其實,我認為,現今學生語文程度不好,根本就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余光中和多位名家還出了一本書,回憶當年學國文時的快樂。但是現今時代已有很大的改變,現在學生的遊樂消遣太多,對大部份青少年及兒童而言,聲光的刺激怎樣都比文字的魅力大得多。再者,現代學生要學的功課及課外活動又比幾十年前多得多,誰還有那麼多「閒情逸志」去讀古文呢?
  所以,要回復余老當年的時代已是不可能,現今目標是學生能習得基本的語文溝通能力已成。
  至於余光中說方言教育會降低學生國文水準,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會不會又掉了另一個類似全球化的窠臼呢(即國文化相等於全球化的角色及威力)?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不管是方言還是國文,都是在學中國字。

2005/5/8

世乒賽的點點滴滴 

.作者:蕭雅  
  剛剛在上海結束的第四十八屆世界乒乓錦標賽,中國隊囊括了所有的五項冠軍。不管賽制怎麼改變,仍無法扭轉中國作為世界乒乓超強的局面。這次賽會還別開生面的邀請歷屆世界冠軍相聚,沒有爭鬥,只有敘舊,過去的你死我活,都盡付談笑中。不過,更令人訝異的是,幾位屬於「高齡」的中國「海外兵團」成員有不錯的表現,令多位高手敗走沙場。方興未艾的中國乒乓球海外兵團,確實是世界乒乓史上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自從香港出生的容國團於一九五九年獲得世界乒乓球賽男子單打冠軍後(這也是中國在任何體育項目的第一項世界冠軍),這項由歐洲傳入的小白球,在中國就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與任務,更成為外交的工具。此後,中國積極培訓乒乓球員,使之成了「國球」。七十年代以來,中國曾多次在世界賽中囊括所有冠軍。至本屆,中國乒乓球世界冠軍已突破一百個。  
  由於乒乓球講求靈活,不需高大的體格,因此中國人比較容易掌握,加上有「國球」的地位,所以中國很多小孩都喜歡打乒乓球,父母也喜歡小孩玩,這也造就了中國乒乓球界人才過剩的情況。所以出現了弔詭的情況,那就是原本體力的要求比其他運動來得低的乒乓球員,運動及比賽壽命應該是比較長的,甚至四十歲以後都還能應付高水準的國際賽。偏偏在中國,人才濟濟,長江後浪推前浪,那後浪可是越來越洶湧,導致中國乒乓球員很早就得退役。很多退役者(大部份是際遇比較欠佳的)因不甘心就此告別球壇,所以紛紛到外國找機會,於是有了中國乒乓「海外兵團」的出現。據估計,目前中國乒乓海外兵團成員多達三百人,足跡遍及數十個國家及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本屆世乒賽就有多達五十名海外兵團成員參加,他們的年齡介於三十至四十三歲之間。新加坡、香港、台灣和日本乒乓球,都因中國兵團而風光一時甚至長期風光(香港與新加坡)。香港目前的乒乓球代表隊成員中,原來自原大陸省隊或國家隊的,估計超過一半。
  在本屆世乒賽,「高齡」選手除了著名的瑞典球員瓦爾德內爾(四十歲)外,還有多位是中國海外兵團成員,其中「高齡」四十三歲、目前代表西班牙的男子球員何志文,竟然在第二輪淘汰衛冕冠軍奧地利的施拉格,一路打進十六強才止步,而且鬥志頑強,三場比賽都打了七局,三天內打足二十一局才分出勝負,最後爭奪八強賽中以三比四僅負瑞典名將卡爾松。  
  在女單賽,三十六歲、現代表美國的原國家隊成員高軍,三十二歲、現代表荷蘭的原山東省隊員李嬌,以及現代表香港的林菱,都闌進了八強(林菱還進了四強)。  
  現在世界排名前二十的由中國大陸出去的海外兵團成員,還有男子組的陳衛星(奧地利);女子組的李佳薇(新加坡)、劉佳(奧地利)、帖雅娜、柳絮飛、張瑞、桑亞嬋(香港)等選手。此外還有意大利的譚文玲、加拿大的黃文冠,都有不錯的表現。  
  中國乒乓選手實力過於強大,一枝獨秀,成了「世界陪中國玩」的局面,不利這項運動在世界推廣,也間接不利中國,是中國及國際乒乓球界一些人士的隱憂。  
  一些已退役及移民海外中國隊員的最新消息,也在本屆世乒賽曝露。當初遠嫁日本改名小山智麗而轟動一時的前世界冠軍何智麗,已與丈夫離婚及回用原名。當年遠嫁韓國的焦志敏,婚後生活美滿而本身也成了女強人,在中國及韓國經商,常年兩邊跑。  
  一位今年五十歲,在《米蘭體育報》報道乒乓球消息三十年的記者波薩,這次在上海採訪世乒賽期間,與新華網記者暢談了他對乒乓球的看法及採訪經歷。這位至今仍單身,將畢生奉獻給乒乓報道的老記者,與中國及世界許多乒乓高手諗熟。他還很自豪的說,他是第一個預言王勵勤會成為世界冠軍的人;他在一九九四年預言孔令輝會在一年後獲世界冠軍;九七年預測張怡寧會成為世界冠軍(當時張仍沒沒無聞)。這些後來都實現了。他還說,自己掌握了起碼一千個中國球員資料。  
  波薩還說,他看見過不少球員的眼淚,以及知道中國「讓球」的事情。他有一次看見一位優秀女球員因讓球被迫輸了比賽而躲在牆角哭泣,他上去遞了紙巾給她,那張照片他還保留著。他還說,很多事現在不能說,等他老了之後會寫一本回憶錄。我想,很多人都期待著這本回憶錄早日面世。  
  從海外乒團到囊括冠軍到一位外國老記者,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軌跡,交織著中國乒乓球的點點滴滴。
2005/5/8

新加坡開賭場對新馬關係和雲頂的影響

.作者:蕭偉基
  新加坡政府上月決定在這個島國設立兩間賭場,預計於二零零九年開始營運,引起國際關注。開賭場,對新加坡而言,確實是一項敏感而又痛苦的抉擇。此事更微妙的發展,將是新加坡和鄰國馬來西亞關係的可能變化,以及大馬籍「賭王」林梧桐旗下雲頂集團的未來方向。
  雲頂集團透過旗下雲頂國際與麗星郵輪,伙同美國環球主題公園集團,共提呈了兩份建議書,建議投資額高達四十億新幣,是所有十九份競標書中最高的,顯見其志在必得的決心。
  不僅如此,連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也出聲,表示在芸芸多份建議書中,對雲頂的兩份最感興趣。看來,挾地利及人和之勢,加上豐富的賭場經營與管理經驗,雲頂雀屏中選的機會相當高。
  新加坡開賭場,對雲頂集團而言,絕對陷入兩難的境地;對新馬關係而言,也得拿揘到恰到好處,才不致使這對活寶歡喜冤家的關係迭生波折。
  雲頂是現年八十六歲的福建籍企業家林梧桐於一九六五年興建的高原賭假區,由於與政府層峰關係良好,六九年獲當時大馬首相東姑阿都拉曼頒予賭場執照,不僅成為大馬,甚至是當時東南亞首家合法賭場。即使在亞洲其他地方,當年除澳門外,也不是有太多地方有合法賭場。
  這位沒受過正統教育,只懂華人方言及簡單馬來話的華商,當時雖已年約五十歲,仍充滿毅力、鬥志與創意,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將面積數十萬畝的荒地高山開發成國際聞名旅遊勝地,令人佩服。
  更令人驚訝的是,雲頂所在地是大馬半島中部以穆斯林居多的彭亨州,而賭博於伊斯蘭教而言,是絕對禁止的。因此,雲頂在這樣的環境下經營賭場,可謂天天都在「擔驚受怕」。也正因如此,雲頂高原除了賭場外,三十多年來不斷推陳出新,建成適合全家大小的「綜合遊樂渡假區」,以期擺脫賭場的印記。年前正式退休交棒給兒子林國泰的林梧桐,也不太願意人們及媒體稱他為「賭王」,因為畢竟太敏感了。但不管怎樣,在大部份人印象裡,雲頂還是賭場的代名詞。
  在雲頂二零零三年度業績中,休閒及住宿服務業務佔集團總收入的六成三(集團其他業務包括種植、造紙、電力、石油等,但從業績來看,顯然是「陪襯」成份居多),雖然它沒再細分賭場所佔比重多少,不過相信這六成三之中賭場肯定佔重大比例。再者,很多人就是衝著賭場才上雲頂,間接的提高了雲頂渡假區其他項目的收入。
  此外,正因為在大馬這回教國家經營賭場始終有隱憂,這種危機意識促使林梧桐積極在國際開拓賭博業,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九三年成立的麗星郵輪,目前已是國際主要郵輪公司之一。在公海上開賭,是林梧桐想要擺脫政府束縛,無拘無束經營賭業的目的。想當年,從《何鴻燊傳》(冷夏著)中讀到,這位曾肄業港大的高材生,曾大肆抨擊賭船,可見其思想之局限與僵化,不如沒受過正規教育的「老粗」林梧桐。不過,麗星郵輪的成績顯然不如預期,幾乎年年虧損,去年淨虧損九百萬美元。再者,麗星郵輪對很多人而言,「賭」的印象不是很強。
  新加坡開賭場,對雲頂而言,將使之陷入兩難的局面。作為世界上著名的賭場經營者,參與競投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它若不參與,等於守株待兔,不是辦法。
  然而,參與競投後,不管輸贏,雲頂都要面對一些尷尬情況。如果競標新加坡賭場失敗,那它未來會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若競標成功,未來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賭場(或渡假區)如何產生互補,顯然不是易事。所謂「順得哥來失嫂意」,兩地政府可能也會對它施諸壓力,尤其是馬來西亞這個集團總部及基地,如何使到政府滿意而令到經營順暢,是會讓雲頂傷腦筋的事。
  於新馬關係而言,這兩個有著歷史及文化淵源和聯繫的國家,數十年以來有著各種大大小小的糾葛,例如水供、兩國之間的長堤及大橋、大馬人民在新加坡工作的公積金問題等。當然,兩國關係也很密切,估計有超過十萬的大馬人在新加坡工作,甚至成為新加坡國民(因事涉敏感,新加坡從不公開此數字,故此僅為估計數字)。再者,新加坡人更是雲頂的「恩客」。日本野村證券估計,新加坡人每年「進貢」雲頂賭場二點四五億新元(約等於雲頂集團休閒及住宿服務業務務收入的兩成三)。這還沒算新加坡賭場未來會搶走的其他國家或地區(尤其中國)的可能會到雲頂的賭客。所以,新加坡開賭,絕對會對新馬關係產生不明朗且讓人不樂觀的變化。
2005/5/8

佛教網站

佛教城市: http://www.buddhismcity.net/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
http://www.mba.net.my/
http://www.mybuddhist.com/
馬來西亞佛學院:
http://www.mbi.edu.my/
馬來西亞觀音基金會:
http://www.guanyin.org.my/
馬來西亞素食館:
http://www.mba.net.my/MyBuddhism/MainFrame-VegeShops.htm
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
法鼓: http://www.ddc.com.tw/
佛衛電視: http://www.bts.com.tw/
慈濟: http://www.tzuchi.org.tw/
佛網: http://www.buddhanet.com.tw/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http://www.cyba.org.tw/
靈鷲山: http://www.093.org.tw/
佛光山: http://www.fgs.org.tw/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http://www.ybam.org.my/
溫暖人間慈善基金: 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香港佛教: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
香港佛教青年協會: http://www.bya.org.hk/
香港大學佛學會: http://www.hku.hk/buddhist/
香港佛教聯合會: http://www.hkbuddhist.org/
圓明佛教資訊網: http://www.longhua.org/
澳門佛教: http://www.macau-buddhism.org/
佛光大學: http://www.fgu.edu.tw/
慈濟大學: http://www.tcu.edu.tw/
玄奘大學: http://www.hcu.edu.tw/
南華大學: http://www.nhu.edu.tw/main.htm
馬來西亞八打靈觀音亭: http://www.kwaninnteng.org.my/
華梵大學: http://www.hfu.edu.tw/
志蓮淨苑:http://www.chilin.org/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http://www.budaedu.org.hk
法住:http://www.dbi.org.hk/
香港菩提學會:http://www.budhihk.com/
佛教影院:http://www.fofilm.org/
法音清流:http://www.fa-in.org/
佛教漫畫屋:http://children.bfnn.org/comic/
印順導師基金會:http://www.mysf.org/
妙華佛學會: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
溫暖人間: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Support Vegetarian!

Support Vegetarian!
支持素食、支持環保!素食網站:
http://www.vrg.org/
http://www.ivu.org/
http://www.vegevill.org/
http://www.vegeworld.com.tw/index.asp
http://www.vegsochk.org/
http://www.veg.org.hk/
馬來西亞素食館:
http://www.mba.net.my/MyBuddhism/MainFrame-VegeShops.htm

星期二, 5月 03, 2005

北京統戰漂亮出擊   

.作者:蕭偉基
  從兩岸關係及京港關係最近的發展來看,中國大陸的統戰系統最近這幾個月可說是作出了近年少見的漂亮出擊。
  國民黨主席連戰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並獲得「國家領導人」規格(甚至超過)的接待,讓兩位台灣在野黨領袖受寵若驚,也讓不少台灣民眾感窩心,甚至連不少支持綠營的民眾都表示支持兩岸政府和談(年代電視台一項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同意在「一中各表和對等前提下,兩岸政府舉行會談」),逼得陳水扁政府進退失據,從揚言要「法辦」這些「媚共」政治人物,到願意與他們溝通,以至日前在訪問南太平洋三個國家時,眼見形勢已時不我予,自己講出他隨時準備與大陸舉行和平談判,且支持建立互信措施,以降低台海兩岸緊張情勢。因此可以說,籌碼已完全掌握在北京。兩岸問題時間在大陸這方,拖越久對大陸越有利,是任何人都可看出的結果,但只是沒想到情況會進展得如此快速。
  不僅如此,北京在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方面也釋出善意,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當然還包括向台灣南部農民示好的台灣部份水果零關稅進口大陸建議,這是一招「挖綠營的根」的高招。
  在宗教領域,四月下旬在海南三亞舉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政協主持賈慶林主持開幕,其講話也顯示出統戰意味的濃厚。儘管港台佛教界由於許多高僧背景的關係,大部份都傾向與大陸友好及認同中國,但北京方面仍不放過種種統戰機會,畢竟佛教在台港的影響力很大。
  從連宋相繼出訪大陸,也可以看出台灣政黨「決戰境外」的意味,當然這也是他們下的賭注,將前途押在大陸上,風險頗高,要拿捏得很好。眼見在台灣已沒有什麼搞頭,但突然間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前成為負資產的大陸情懷及包袱,現在竟然成了翻身的最好資產,真是世事難料。連宋兩人也藉大陸之行來展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宋楚瑜在連戰即將結束大陸行程返台時就表示,他這次訪大陸將表達「自由的台灣人的心聲」,且頻頻暗示(甚至可以說是明示)自己獲扁政府授權,藉此與連戰作區隔。
  其實,北京統戰系統這一連串出擊,也可以說是逼出來的。因為《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歐美都不苛同,為了緩和國際上這些大國的反彈,所以北京作出這一連串示好的動作,但錯有錯著,就這樣拉攏了不少台灣人的心。
  在香港,人大釋法原本是負面的東西,但這次有關特首任期的釋法,在北京當局鍥而不捨的遊說及解釋下,竟然有頗出人意料的效果。香港律師會四月下旬訪京與內地法律專家及港澳辦官員會面後,認為人大釋法有法律依據,不再反對釋法。雖然他們後來澄清並無改變對人大釋法立場,但為什麼之前大部份報道都指他們已不再反對釋法,顯然他們的立場是已有所鬆動,至少不再堅持反對示法。當然,上次對於居港權釋法後並無產生後遺症,使不少港人放下戒懷之心,也是這次反對釋法不再有「市場」的原因。不久前的一場反釋法遊行中,竟然只有一千多人參與,相較於同一個組織去年和前年辦的七一遊行,多達五十萬人參加,形勢及民心的變化,不可謂不大。
  另外,多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獲回鄉證,包括一些獲正常的十年期回鄉證,也是大陸釋放善意的表現。
  不過,北京方面也還是採兩手策略,自己仍握著一些籌碼,不會一下子把底牌全亮光,例如給予香港民主派人士回鄉證方面,就表示那些反對一黨專政(指支聯會幹部)的人仍不能獲發回鄉證。對台灣也一樣,「只要認同一個中國」,不管那一黨那一派,都歡迎他們訪問大陸。
  雖然北京對台港的統戰策略近期奏效,但當局仍應長期拿出真心誠意來回應台港兩地民眾的要求及心聲,才是能長久收服民心之計。
2005/5/3

連戰是中國總統?! 

.蕭雅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的前幾天,剛好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身在東南亞訪問。我不知道北京是否有「署理國家主席」這一措施,但就我在電視畫面及報章照片所看到的情景,連戰在大陸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儼然民氣超高的「領導人」。所以那幾天他在胡主席出缺期間,可以「連總統」身份代行職務。如果做一個民調,有可能連戰的支持度比胡錦濤還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值得深思,尤其是共產黨,更要反省。所以,民進黨實在也不須那麼害怕,在大陸照樣有的「混」。
  從新聞上得知,大陸許多媒體連續多天以頭版大篇幅報道連戰到訪消息,而自己的胡主席外訪消息都沒能獲此待遇。這在大陸絕對是怪事。
  在連戰所到之處數以萬計民眾挾道歡迎,高舉橫額「連哥您是中國人的驕傲」,連戰對如此厚遇應該是出乎意料且受落的。所謂近鄉情怯,對於一位五十九年未返鄉的人而言,這下子內心的激動恐是外人難以理解的。一位在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島國兩次總統選舉都落敗的政治人物,此番換一個地方,竟在十三億人口的國度,獲如此禮遇及受歡迎,看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想起連戰去年總統選舉前講過,如果當選會在上任前訪問大陸,我想如果連戰那時真當選,訪大陸的機會恐也不高,因為有「身份」的問題。因為當時連戰已是候任總統身份,訪大陸時若有那一位不識趣(或不知死)的大陸民眾,高喊或高舉「連總統好!」,大陸方面將會尷尬非常,所以一定會考慮到這一點,即使接受他訪問也會有諸多限制,不會像這次那樣的放鬆。
  連戰向以木訥「見稱」,雖有名校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也當過台大政治系主任,但不少人都對他的言詞表達及演說技巧沒有信心,本港名筆馬家輝,之前有一些具挖苦意味的文章,「教導」連戰應如何說,陶傑在連訪問後也舉出一些連戰不足之處(儘管他滿意連戰表現),不過我覺得,連戰此行是成功的,場場演說都是水準之作,那些台式選戰用語「大家說對不對?」,更是令共產黨領導下的大陸民眾,提早領略中國式民主的好玩之處。
2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