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30, 2006

Tsunami

Tsunam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F0dy5DjEmQ&search=tsunam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DJs_5kQQ&search=tsunam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9ygYqj4rVM&search=tsunam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lPqL7IUT6M&search=tsunam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D4267QwcWA&search=tsunami

嬰兒潮一代退休的商機與隱憂

嬰兒潮一代退休的商機與隱憂
.蕭雅
  剛渡過六十歲生日的美國總統布殊,是首批踏入六十大關的嬰兒潮一代。在美國,嬰兒潮出現於二戰後的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四年間,人數預計約七千八百萬人。從今年開始,這批人將陸續退休,雖然不少論者認為這批生於安逸的一群,他們的離開職場,也許是為企業創造另一龐大商機的開始,但更令人關注的是,隨著出生率的下降,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這批人退休後的社會保障是否足夠,在職的後輩能否負荷他們的生活、醫療等開支,會否拖累政府及經濟。老齡化問題同樣嚴重的香港,當局近年也已開始作出規劃,因應這一局面。
  商機方面,保險及醫療保健是兩大主軸。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和VentureOne的數據,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今年上半年總計對一千二百一十三家公司注入了一百二十九點七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一成三,達到二零零一年以來最高水平,其中對醫療保健行業的投資增幅最大,達到二成六,總額三十八點四億美元。
  在美國,甚至出現了因應嬰兒潮而生的嬰兒潮項目公司The Boomer Project,專門為嬰兒潮擘劃設計一系列的商機,推出了市場報告、旅遊報告、零售報告等研究結果。
  最近歐美保險業正掀起一場購併潮,目標就是針對那些為嬰兒潮一代出售金融保險產品的同行。
  英國的Aviva PLC就於七月十三日宣布,以二十九億美元收購美國AmerUs Group Co.。這是不到一年時間裡,第四家經營年金業務的保險公司被收購。這充分顯示了這項針對嬰兒潮一代的金融產品之令人垂涎欲滴。分析師還列出了一系列可能被收購的中型人壽保險公司名單,包括American Equity Investment Life Holding Co.、Conesco Inc.、信安等等。
  事實上,這些年來由於競爭激烈,人壽保險業正面臨整合的壓力。許多公司都希望加強年金業務。美國嬰兒潮一代的逐步退休,意味著未來二十五年他們將從401(K)等退休計劃中提出數以十億美元計的退休金,這些釋放出來的資產遂成為各家保險公司爭奪的肥肉。年金計劃正是適合這些人購買的產品。各家保險公司為了擴大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於是積極的併購同業。
  另外,美國最大醫院集團HCA即將被其管理層等人收購,則是另一個與嬰兒潮有間接關係的事件。這項交易預估高達二百一十億美元,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全面收購案。
  HCA是因經營不善而面對重重壓力因而放盤。為何會這樣呢,原因出在美國健保制度之不完善。美國沒有社會健保,人民一般透過企業參加健保,政府僅辦理窮人健保(Medicaid)及老人健保(Medicare)。但在美國,不管有沒有健保,病重送醫時醫院不得不受理,這造成醫院之重大負擔。同時,Medicare和私人報銷制度的越趨嚴格,以及壞帳上升等問題,也影響了醫院的營運。
  在隱憂方面,一項統計顯示,年齡六十至七十歲的美國民眾,在去世之前會花掉五成八的財產,而且許多老年人為了醫療保健問題而會變賣房產籌錢。香港的研究顯示,到二零三三年,老人人口比例會高達二成七(現今約一成五),即每四名港中即有一名老人,因此,美國的情況是值得港人深思的他山之鑑。
2006/7/30

星期六, 7月 29, 2006

我的年代

我的年代:
張雨生&張惠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j2jru_7iso&search=%E5%BC%B5%E9%9B%A8%E7%94%9F
張雨生VS林志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mzkaD9awg&search=%E5%BC%B5%E9%9B%A8%E7%94%9F
七匹狼-永遠不回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mrOsxQ6d44&search=%E5%BC%B5%E9%9B%A8%E7%94%9F
京城四少(九十年代台灣連續劇主題曲):瀟灑走一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ujYDL5PHPw&search=%E7%8E%8B%E5%82%91%E3%80%80
優客李林-認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DQhQtzV2Dg&search=%E5%84%AA%E5%AE%A2%E6%9D%8E%E6%9E%97
張清芳-men’s tal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14kYBqbOYs&search=%E5%BC%B5%E6%B8%85%E8%8A%B3
陳淑樺-夢醒時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CIQ640wByw&search=%E9%99%B3%E6%B7%91%E6%A8%BA
李宗盛談陳淑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0fl_5QAxkM&search=%E6%9D%8E%E5%AE%97%E7%9B%9B
羅文與林憶蓮對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zuNCwUrk-0&search=%E7%8E%AB%E7%91%B0%E4%B9%8B%E5%A4%9C
羅文&張國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kHWQPE-U-w&search=%E7%BE%85%E6%96%87
羅文&梅艷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uIpfg-7BQU&search=%E7%BE%85%E6%96%87
許冠傑-半斤八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pqxvboPrY&search=%E8%A8%B1%E5%86%A0%E5%82%91


.蕭雅

  廣東人說,水為財。在中國歷史上,水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皆因大禹治水之故。所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海洋佔地球面積71%,人體的75%是水,因此各種號稱有強大功能的淨水器因而出現,也是由於各地水質日差之故。
  日本學者江本勝在《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一書中更指出,水聽得懂人話,會因人類如何對待他而以不同形貌出現。
  世界各地也有很多地方缺水,包括中國的西部地區。台灣慈濟功德會自九八年至今,在中國西北部地區興建了幾千眼用以儲藏雨水的水窖(使得當地居民不必再每天花上幾小時到遠處找水而能夠出外工作掙錢)。中國的婦聯等單位也聯同眾多企業及團體,開展了「大地之愛.母親水窖」公益項目,本港的梁朝偉、李嘉欣、林嘉欣等藝人,都是代言人。
  中國大陸近五年平均有三百一十八座城市、近二千二百萬人因乾旱而用水緊張,每年因缺水而影響工業產值二千億元人民幣。
  台灣遠流最近出版的《潤漬蒼生:證嚴法師的惜水智慧》(潘煊著)一書,提供讀者許多智慧用水,珍惜資源的方法。
  書中提到,證嚴法師的個人衛浴間的水箱蓋子經常都打開,弟其子以為故障而叫人來修理,原來這是法師自小養成的惜水節儉好習慣──她把洗過手的水用臉盆收集,再倒入沖廁所的水箱。
  因此,慈濟的各單位,處處可見惜水的環保設施與功能。其總部靜思精舍,就設計了雨水收集及過濾系統,讓其回流再使用。
  新加坡前些年採用高科技將用過的水過濾成可飲用的「新生水」,乃水資源處理之一大里程碑。
  現今的年輕港人也許沒有經歷過幾十年前「樓下閂水喉」及每隔四日供水四小時的日子,殊不知一扭開自來水洗一次手的用水量,可能已是甘肅貧瘠乾旱地區人民一天的用水量了。
  所以,惜水,也是惜福惜緣及救地球的重要一環,不要讓眼淚成為地球最後一滴水。
2006/7/25

我的外甥和侄女


小孩子總是如此可愛,無憂無慮。
外甥未滿一歲,去年十月才出世。祝福他快高長大,聰明健康!

星期二, 7月 25, 2006

環保

環保
.蕭雅

  由於人類的自私、貪婪與無知造成地球生病之故,全球有識之士正積極推動環保,以期地球及生態可以永續經營。
  一些人也許認為,環保即是節儉,那就有很多東西賣不出去,可能會影響世界經濟。這是一種迷思。尤其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專家質疑純粹追求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式,因為人類幸福快樂與否並不全然是物質使然,所以也有醞釀將環境素質等環保指標也納入GDP的呼籲。(港人近來難以見到藍天,所喝之水水質日降,所呼吸之空氣再也不清新,所以可能會對環保有深刻感受吧?!)
  其實,就算是環保,也是一門大生意,根據《環境商業期刊》(EBJ)的預測,全球環保工業產值將從九九年的四千九百八十九億美元,增長至二零零八年的六千五百六十億美元。
  台灣的慈濟基金會,就把環保工作列為重要一環。該會在台灣有數以萬計志工身體力行推動環保工作。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的一個口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慈濟的環保志工,在全台收集各種廢棄物,將可變賣的變賣,將可重覆使用的重覆使用,甚至以智慧和愛心,認真的做到廢物利用。他們可敬之處在於,將垃圾回收變賣所得捐作慈濟的公益用途,據說慈濟的大愛電視台,就是靠這些「垃圾」辦起來的。
  在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更是將環保回收的收入作為成立照顧窮人的免費洗腎中心之用。
  台灣天下文化最近出版的《與地球共生息──100個疼惜地球的思考和行動》(證嚴法師著)一書,即詳細記述了證嚴法師的環保理念及行動。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心靈環保」,只有從心開始環保,才能做到真正的環保。就如同證嚴法師所言:我們要用心來愛護地球,用雙手「膚」慰地球,讓它康復起來,重展生機。
2006/7/25

中國經濟崛起對東南亞、俄羅斯與非洲的影響之差異

中國經濟崛起對東南亞、俄羅斯與非洲的影響之差異
.蕭雅(時事評論員)

  中國最高領導人──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總理溫家寶,分別於今年初及六月訪問非洲。國際輿論咸認為,開拓中國需求急速上升的能源來源,是中國領導人訪非之重要目的。
  鑑於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上升,遂有中國以經貿手段「殖民」非洲之言論出現。溫家寶六月訪非時,即多次委婉的表示,中國沒有殖民之意圖和能力,有的只是追求與非洲伙伴的互惠雙贏。
  的確,非洲向來是中國的親密伙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中國學院院長姜聞然分析道,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主要憑藉反殖民化、民族獨立、經濟自立和第三世界合作等共同的政治理念和認同感來發展與非洲各國的緊密關係。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協助培訓非洲的青年外交官;五十年來中國已對非洲的九百個基建項目提供了超過四百四十億美元的援助。最近有一項頗為有趣的消息,中國也「投桃報李」,派出官員到盧旺達考察當地的反貪工作。
  但隨著能源需求的上升,中國近年對非洲的外交顯然成了「能源外交」,而且是具中國特色的方式進行,那就是官方背景的中國公司敢於進入諸如安哥拉等不穩定地區投資,開拓油源。中非之間的貿易也由二零零零年的一百零六億美元,上升到去年的四百億美元。
  相對於與非洲關係的親中帶疏,中國與俄羅斯關係近年卻是一片大好。中國將今年定為「俄羅斯年」,俄國也將於明年定為「中國年」。
  中俄之間的親密友好不僅體現在領導人,也體現在民間與企業界。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最近宣布,已斥資五億美元,購買了六千多萬股俄羅斯石油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除了能源外,中資企業最近也看好俄羅斯的房地產業。上海實業投資集團七月二十日宣布,將投資十三億美元,在聖彼得堡開發大型房地產項目。中俄邊境由於交通的改善,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增長了一成五。
  相對於與非洲和俄羅斯的親密關係,中國與近鄰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又以馬來西亞為甚)則始終保持著既競爭又何作的關係。對於馬來西亞而言,中國的崛起是一種競爭是不爭的、無可逆轉的客觀事實;合作可以說是為了生存而被迫不得不採取的姿態。
  中國領導人始終強調,中國的發展不會威脅鄰國的生存及發展。但在多數時候,這只是主觀的美好願望,客觀事實卻是殘酷的。
  以馬來西亞而言,由於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趨之若騖,對馬來西亞的投資已不如以往熱衷,甚至有撤出的跡象。當然,這不可全怪中國,大馬本身的人力不足、成本上升、投資優勢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曾幾何時,馬來西亞的檳城是世界電子業重鎮,近年不少外資因投資中國而縮小在當地投資,影響頗鉅。前首相馬哈迪雄心壯志於十年前推動的「多媒體超級走廊」,也落得成為「大白象」的下場。
  其他行業也有類似情況,大馬半島中部的沙登鎮,曾經是全球製鞋重鎮,如今規模已萎縮七成,鞋廠由全盛時期的二百多間減少至現在的不足五十間。在吉隆坡的何清園.以往是製衣業重鎮,如今也被中國的廉價產品打得奄奄一息,轉型為批發中心。
  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商人不得已需投資中國,懷著十三億人口龐大市場的美好夢想,但基於對中國國情及市場的不了解,失敗的也不在少數,只有如金獅集團的百盛超市,或著馬華商古潤金創辦的中山完美日用品公司等少數成功企業,引起眾人羨慕之情。
  至於新加坡,不管國營私營,近年也都大舉投資中國,其中又以總理李顯龍太太何晶掌舵的國營淡馬錫公司最猛勇,以數十億美元投資中國的多家銀行及其他行業,但也引發如此投資是否穩當的議論。
  其實,中國市場雖大,但競爭也很激烈,不少中國本土商人(以中小企業為甚),近年都積極走出國門,到海外尋求商機,在馬來西亞就不時看到他們的身影。同樣的,馬來西亞不少小商人(華商為主),也到中國各大城小鎮去鑽,不管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都會,還是在溫州、義烏、南寧等較小的城鎮,都留下他們的足跡,或從中國尋找貨源,或為自己的產品尋覓中國買主。
  從數據上就可看出中馬之間的經貿關係對誰較有利。截至二零零五年馬來西亞對中國投資累計達三十四億美元,中國對馬投資僅十一億美元;二零零五年中國對馬出口一百三十一點八億美元,中國自馬進口僅九十三億美元,大馬出現三十八億美元的逆差,比零四年上升了將近一倍。
  中國的經濟崛起,確實對鄰國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大家都希望,這是中國邁向小康社會過程中的陣痛,但願這種陣痛維持的時間不要太長。
2006/7/22

星期一, 7月 24, 2006

聯航奇遇記

聯航奇遇記
.蕭雅

  三週前因事而要從香港往新加坡,詢問旅行社最便宜機票,想訂廉價航空已太遲,退而求其次訂時間奇差的聯合航空。票價一千二百多,旅行社職員一再強調稅要五百多元,這是以往不會發生的事(以前只會順便一提),原因是稅實在是加得太高了(以往可能僅一、兩百元),職員怕顧客誤會,所以一再提醒。稅高之其中一原因當然是因為近年油價高企而調高的燃料附加費。另外,據說美國航空公司為加強安檢而額外僱用的保安人員,費用也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此次是我在九一一後首次坐美國航空公司,安檢之嚴密真是令我大開眼界。不管在香港還是新加坡機場,乘客攜帶之所有隨身行李,都要鉅細無遺的一一拿出來檢查。而在新加坡機場,情況更誇張,在聯航check-in櫃檯處,一大片區域都被圍起來以方便安檢之進行。因此,耗費了不少時間。
  這次坐聯航,也讓我體驗到美國航空公司的競爭力已下降。在香港等待起飛時,竟然突然間機艙內漆黑一片,空調也停止運轉,過了一兩分鐘後始報告,原因是電力出現故障。印象中這樣的窘況我只在一次乘坐中國內陸班機時遇到過。此外,聯航班機內的電視螢幕之落後,也令我驚訝,其色彩之黯淡無光,彷彿二十幾年前的彩色電視,令我完全沒有看的慾望。
  看來,美國航空公司水準真的有待提升。
2006/7/23

星期六, 7月 22, 2006

從大馬中文報業收購風波看信報賣盤爭議

從大馬中文報業收購風波看信報賣盤爭議
.蕭雅
  信報是否會被李澤楷收購,成了近半年來香港媒體界、文化界、財經界關注的大事。原因除了李澤楷的作風外,更重要的是信報作為全球華文世界一份罕見的高素質、中立、客觀的評論性報章,人們擔心一旦易手給商人後,會否變質。從信報可能易手引起爭議一事,令筆者聯想到前幾年在馬來西亞中文報界發生的收購風波。兩者雖然性質與客觀環境有所不同,但其所帶出的餘波,也許可以給香港帶來一些啟示。
  在現今社會,經營報業也是一門大生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及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都曾言,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新聞自由,只有老板的自由),以往的文人辦報,似乎已經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事。儘管如此,由於媒體扮演著傳播訊息的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器」角色,而在馬來西亞,華人作為少數民族,又賦於中文媒體頗為沉重的使命,再加諸政治因素,因此不得以純商業眼光去看待媒體的經營。
  二零零一年以前,馬來西亞有兩大中文報業集團,一為木材大亨張曉卿控制的星洲媒體集團(擁有《星洲日報》與《光明日報》),另一為郭令燦家族的豐隆集團掌權的南洋報業集團(出版《南洋商報》與《中國報》),合計佔了當地中文報業市場的八成以上。
  後來,據說是政治力的介入,豐隆集團欲出售南洋報業集團。而買家居然是執政集團中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後更牽扯出另一大買家乃張曉卿。由於張氏已擁有最大的星洲報業集團,當地華社一部份人士對張欲染指南洋報業集團以「一統」大馬中文報業江山之企圖,以及政黨介入收購報社之舉,感到不滿,部份原本就職南洋報業集團的媒體中人,更憤而辭職,後被稱為「報變」事件。
  事情仍未結束,而且是另一個開始。不久後,另一份當地全國性中文報章《東方日報》在幾經辛苦始獲政府發給出版准證的情況下,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橫空出世。
  《東方》之面世又是另一段家族與商業恩怨的結果。《東方》之創辦人乃東馬砂拉越州詩巫市福州籍木材商人劉會幹,與張曉卿(亦是砂拉越詩巫市福州籍木材商)素有商業恩怨,因此乖此機會網羅不滿「報變」事件的媒體人,另起爐灶,想要予張曉卿迎頭痛擊。
  不過,張曉卿豈是省油的燈,星洲集團遂採取種種措施來封殺《東方》,希望將之消滅於萌芽狀態,例如不許派報人及發行通路派發東方日報,使得東方要自行開發通路。兩報也因此不時在自己的報上大罵對方的不是,至今未休,實乃大馬華社之悲哀。
  馬來西亞中文報業因收購而引起之風波,也許可以給香港作為借鑑。

2006/7/21

星期五, 7月 21, 2006

咖啡經濟

咖啡經濟
.蕭雅

  咖啡,原產於非洲,後傳入阿拉伯世界,十六世紀末傳入歐洲後先成為上流社會的流行飲料,因其會刺激神經及上癮,曾被天主教人士認為是「魔鬼飲料」。不過,隨著歐洲的殖民,迅速流傳於世界各地。近年,拜星巴克所賜,又成為繼麥當勞後另一美式文化全球化的典型(當然也備受反全球化人士批判),也成為品味、小資、中產的象徵。不過,優雅的歐洲人似乎不太買星巴克的帳。
  咖啡種類繁多,主要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非洲、南美洲、亞洲的加納、牙買加、巴西、哥倫比亞、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甚至台灣等地。台灣「股神」邱永漢最近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就極度看好中國咖啡市場,甚至大舉投資在中國的雲南種咖啡。
  在近年全球咖啡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星巴克外,也有不少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企業,以充滿創意的經營手法,企圖挑戰星巴克的霸主地位,也豐富了人類飲用咖啡的口味。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台灣、越南,以及馬來西亞的咖啡企業。
  自從星巴克進軍後,台灣本土連鎖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使原本咖啡不普遍的台灣,咖啡文化迅速普及,島內的上島咖啡、真鍋咖啡、丹堤咖啡等,都是著名品牌。其中在中國大陸擁有最多連鎖店的上島咖啡,更是名列世界十大咖啡品牌(其他品牌包括Nescafe、日本UCC、丹麥的Royal Copenhagen、德國的Kreis Kaffee和Grandos Coffee、英國的Tetley和Wedgwood等)。
  此外,台灣中部雲林縣的古坑咖啡,在日治時代曾是貢品,後來荒廢了,近年在有心人士培植下重新出發,成為當地一重要資源及收入來源。
  越南是當今世界主要咖啡生產國之一,當地的一些咖啡連鎖店也有進軍全球的強烈企圖心,例如中原咖啡就在越南有數百家連鎖店,並進軍日本及中國,成為星巴克欽佩的對手。
  受前宗主國英國影響,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早有喝咖啡傳統,當地也流行不加糖的黑咖啡(即齋啡),當地人稱為Kopi-o(咖啡烏)。其實,馬來西亞曾是咖啡主要產地,後大部份改種橡膠及棕油,近年隨著咖啡熱在全球再度興起,咖啡種植告增加。
  更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飲食企業研發咖啡飲料的創意。例如CNI集團是全球首創研發出人參咖啡,以及加入據說有壯陽功能的馬來西亞植物「東革阿里」(Tongkat Ali),引起諸多當地廠商模仿。而近年進軍香港的「怡保舊街場白咖啡」,亦是一間馬來西亞公司。不過,一些喜好傳統純正咖啡口味的人士,也許未必欣賞這些新穎創意。
  香港其實也不落人後,港資的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在香港及新加坡都是知名品牌。而在新、馬,總部在美國加州的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亦佔重要一席位,與星巴克不相上下。
  作為第三世界國家重要農產品及經濟作物的咖啡,也成為樂施會等國際非牟利機構試驗公平貿易的對象,因此也產生了「公平咖啡」。
  近日有一項頗為有趣的排名出爐,那就是全球十大最貴咖啡。其中最貴的咖啡是印尼的Kopi Luwak,每磅高達一百七十五美元。其更令人驚訝之處是,這種咖啡是由當地一種稱為Luwak的動物(類似狸貓)吃進咖啡果後隨糞便排泄出的不能消化的咖啡種子所得。這是因為人們相信這種動物的選擇咖啡果能力比人強。至於受咖啡愛好人士追捧的牙買加藍山咖啡,也名列十大,每磅三十五到四十美元,比Kopi Luwak相距甚遠。
  另有一有關咖啡的有趣排名,那就是世界十大連鎖咖啡店,由星巴克奪冠,接著是日本的Doutor、德國的Tchibo、美國的Diedrich、日本的Second Cup等。
  國際咖啡組織統計顯示,全球咖啡年零售額已近七百億美元。難怪全球不少商家都對之趨之若鶩,想要分享這從苦澀中得來的甜美經濟果實。
2006/7/21

星期四, 7月 20, 2006

中馬政商關係比較

中國檯面上的大企業,大部份不是國有就是產權存在灰色地帶。在馬來西亞,也有相似情況。一些早年由華人成立的敏感性行業大企業(如銀行),有許多後來為政府所買去。然而,更多的所謂後來崛起的土著企業家,他們當年的資金來源,不少也是政府。所以這些公司的產權其實也存在灰色地帶。比較中馬兩國的政商關係,應該是很有意思的題材,我會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進行。
蕭偉基

中國公司應如何成功投資美國?

中國公司應如何成功投資美國?
.蕭雅
  中國海洋石油去年提出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收購美國UNOCAL,因政治因素而告吹;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也引起美國一些政客的反對。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導致美國政商界對中國的投資感到懼怕呢?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David M. Marchick及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Edward M. Graham在《遠東經濟評論》發表的〈中國公司如何打破美國投資壁壘〉一文,詳細分析了個中原因。
  該文比較了八十年代日本大舉投資美國使美國人恐慌,以及最近對中國企業投資所產生的恐懼,認為兩者有性質上的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點是,日本企業大部份是民營企業,而有實力在海外大舉投資的中國企業,卻多數為中國政府所有或控股。
  文中指出,政府擁有企業所有權會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企業的決策到底是從商業利益,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
  當然,是否有間諜行為也是美國所重視的。美國政府擔心某些中國公司可能被利用來為間諜活動掩護。
  其次,對美國決策者來說,中方的收購還會引出許多不同的經濟問題需考慮。例如,日本公司大量資金是以全新投資的方式流向美國製造業;而中國公司在本國製造業領域已經擁有不少相對優勢,例如低廉勞動成本,他們投資美國主要目的並不是想要在美國建立製造基地,而是更重視借此發展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管理技能和全球化品牌。
  此外,中國公司熱衷於某些具戰略意義領域的收購,例如能源,更是增加了美國政治和國土安全方面的憂慮。
  作者認為,中國公司想要成功進入美國市場,還需要更精明老道地處理交易可能引起的政界反對聲浪。為此,中國公司需要表明態度,承諾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遵守美國法律、做一名好僱主;中國公司應該重點在那些他們擁有明顯無形資產優勢(例如更好的產品或加工技術)的領域投資,就像大部份日本企業做的那樣。
  看來,中國的崛起對全世界而言,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無前例可循。因為歷史上從來未有過這麼龐大人口的國家,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經驗,而其開放又是帶著相當程度的政治思維。所以,不管美國或是中國,都要歷經一段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建立互信,對世界的繁榮穩定作出重大貢獻。
2006/7/20

簡樸生活行者的體驗貧窮之旅

簡樸生活行者的體驗貧窮之旅
.蕭雅

  什麼是「行者」?區紀復就是行者。當然,不明就理的人,很可能會以「傻佬」來形容他。
  這位十多年來親身實踐簡樸生活的行者,已成為台灣甚至香港追尋簡樸烏托邦人士的偶像及榜樣。他告訴大家,只要有心,就能做到,而且做得很快樂。
  區紀復是澳門人,先後在台灣及瑞士供讀化學,在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台塑集團任高職。一九八八年正值四十歲的人生事業高峰期,他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與志同道合者,在台灣偏遠的花蓮海濱,建立「鹽寮淨土」,過著極度簡樸、不追求物質的生活,除了落實環保、護生、素食外,也為了追求靈性的提升(區是天主教徒)。
  除了在台灣實踐簡樸生活,區紀復更於九五年與一群同道中人,花了三個月時間,到非洲及印度進行「體驗貧窮」之旅。他和後來成為他太太的追隨者黃秀娟,三年前出版了詳細紀錄這段難得旅程的書,可以作為有志者的重要參考。
  從旅途中飛機上餐點中的一塊肉,就可看出區紀復對惜物惜福的堅持與執著。由於他是素食者,所以他就把飛機餐中的肉包好,以便到了非洲時可以給有需要的當地人吃。同行伙伴有的反對,認為這麼長的旅途那塊肉很可能壞掉。但區堅持,他認為即使真的壞掉也可以給狗吃,總比被航機服務員當垃圾扔掉來得好。
  作為追求人類平等的一份子,他說,在非洲的一個多月裡,時常提醒自己,「要懷著謹慎的心情來表達我們的關懷」,不要踏上以往歐洲白種人殖民者帶有優越感的舊轍。
  途中他們在埃塞俄比亞一旅遊區吃飯,同行的當地一位醫生說,能有機會在外面吃飯,就應叫多一點,不要吃完,留一點給窮人。這讓區紀復想起,在所謂「文明社會」的麥當勞,食物過了一段時間就要丟到垃圾桶,真是情何以堪。
  區紀復說,他去非洲是為了體驗那裡的貧窮與缺乏,以對照一下鹽寮的簡樸生活。雖然大部份人都覺得鹽寮的生活已幾近原始人,但區紀復去了非洲之後覺得,鹽寮已是個天堂。他表示,這是人類人明走到十字街頭必須停下來反思的一個頓點,「去過非洲才更確信這些想法不假,真是事實」。
  不久前,香港明周大篇幅報導了這位奇人行者,據說他在香港望東灣的青年旅舍也建立香港的簡樸淨土,看來香港有福了。
2006/7/20

書籍資料:
書名:體驗貧窮
作者:區紀復、黃秀娟
出版:晨星/台中

簡樸大師區紀復尋覓香港淨土

http://www.mingpaoweekly.com/htm/1962/bb01.htm
明報周刊

中國和印度吸引外資更上一台階

中國和印度吸引外資更上一台階
.蕭雅
中國和印度將是本世紀最受看好、成長潛力最大的國家,除了大量廉價充沛勞力外,為了方便服務及供應當地龐大市場,也是吸引外資不斷大量進駐的重要因素。各界更應重視的,應該是眾多大型外資企業投資中、印的轉變。早年外資投資中、印,大部份是在勞力密集的低技術領域,但近年在高技術領域的投資有上升的趨勢。

Booz Allen Hamilton Inc.和歐洲管理學院(INSEAD)最近完成的調查顯示,在一百八十六家公司由目前至零七年的研發部門選址中,高達四分之三選址在中國或印度。調查還發現,至明年底,將會有高達三成一的這些公司的全球研發部門員工,在中國或印度工作。

以往,鑑於對中國或印度的信心仍不足,許多外資企業不敢冒冒然將研發部份設在中國或印度。今天為什麼會有此改變呢?負責這項調查的Booz Allen副總裁Barry Jaruzelski表示,大部份企業的回答是,市場準入和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因為研發部門需要靠近工廠,或在客戶所在國有自己的人員,方便提供更即時及高效率的服務。

通用電氣的回答也許可以作為一準繩。他們表示,除了成本考量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有助於為本地客戶提供支持服務,「會讓客戶感到更像是自己人」。

當然,在中、印設研發部門,也會遇到文化隔閡、專業水準差距,以及效率問題,但隨著中、印學術及專業水平的提升,大量高學歷人才輩出,以及多年來外資湧入,使之與國際逐漸接軌的情況下,基於成本的重要考量,外資還是覺得利大於弊。

此外,在跨國公司國際外判業務佔重要一席地的印度,最近也吸引許多跨國IT公司進駐,包括微軟、IBM、電子資訊系統、Accenture等大型外資IT公司,都紛紛擴大對印度的投資。例如IBM宣佈未來三年內將在印度的投資擴大兩倍至六十億美元。此舉將使其在印度現有的四萬三千名員工的陣容明顯擴大。

這趨勢可能會對不少以經營外判業務而撈得盤滿砵滿的印度本土企業,例如Infosys、Wipro、Tata Consultancy Servicers等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因為跨國企業進駐,與這些公司一同爭奪印度的人才,很可能使得薪金水漲船高,一向依賴低工資而賺大錢的印度本土IT企業,可能因此而使得薪金成本上升,打擊盈利。預計這也將使得印度IT企業出現整合的局面,包括被外資收購。

2006/7/20

星期三, 7月 19, 2006

台灣創意小學

台灣創意小學
.蕭雅


台灣確實是創意澎湃的地方。七月份台灣光華雜誌報導,多間面臨「殺校」危機的迷你小學,紛紛化危機為動力,開辦各種不同的經營方向,提升價值,積極轉型,「讓學校的使用人數與價值變大了」。
這些微型小學大部份位於偏僻的「海角天涯」,有其特殊的景觀,但由於這些地方的人口外流嚴重,所以可預見的將來都不太可能會收足學生,所以他們也就大膽的開創新穎的經營路線,甚至一躍成為媒體寵兒。例如台北縣山村裡的漁光國小,就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歷史生態,以及產業環境,辦了四大系列、二十主題的「遊學套餐」,包括特色產業系列、自然生態系列、探索體驗系列、深度踏察系列等,成為島內遊學第一名,每年吸引許多其他地方慕名而來的師生及家長,讓城市地區的學童有不同的體驗。
位於台灣東北角海濱的和美國小,以其具特色的「海洋教室」,培養孩子成為智勇雙全的「海洋尖兵」,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而且他們每年還在海上舉行浮潛畢業典禮呢!Cool得很。
此外,已經辦了十多年的「森林小學」系列,讓孩子擺脫填鴨式框框,在大自然學堂中快樂的學習,學懂對大自然的尊重,「不只懂得知識,更熱愛知識」;「不僅懂得愛自己,愛同學,也更愛家人」。

2006/7/19

值得尊敬的李寶猜師姐

值得尊敬的李寶猜師姐
.蕭雅

李寶猜師姐是台灣人,在香港經營事業發了達,但三年前發現患了末期癌症,因緣際會下到了慈濟做義工。即使在最後的日子,帶著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也歡喜的為有需要的人服務。而最後她也在往生後將大體捐給醫學院作研究之用。她在患病後,有感而發,決定吃素。本期《溫暖人間》雜誌有她的最後專訪,還附送專訪的DVD,值得大家閱讀及觀看。請為有這樣偉大情操的菩薩默哀。
2006/7/19

網址:
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星期五, 7月 07, 2006

慈濟好書

慈濟好書
今年是台灣慈濟基金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多家大型出版社特與慈濟基金會旗下靜思文化共同出版幾本代表慈濟公益事業的書,值得一讀。這個讓台灣驕傲、讓全球華人光榮、讓佛教贏得尊重的團體,也值得大家多多深入認識與支持。
以下是這幾本書的資料:
《與地球共生息:100個疼惜地球的思考和行動》
證嚴法師著,天下文化與靜思文化共同出版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32/sale.asp
《潤漬蒼生:證嚴法師的惜水智慧》
潘煊著,遠流與靜思文化共同出版
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A4A02
《大愛相髓》
作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時報文化與靜思文化共同出版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B9&id=BQ0906
《過關》
證嚴法師著,聯合文學出版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Z53303-02&companyname=%E8%81%AF%E5%90%88%E6%96%87%E5%AD%B8

歡迎香港讀者於香港書展期間到會場「佛教坊」的慈濟攤位參觀。

星期二, 7月 04, 2006

響應齋戒(素食)

淨化人心,推動環保,保護地球,造福子孫及眾生
http://www2.tzuchi.org.tw/tc-subject/html/echo.htm

家家戶戶持大悲咒祈大平安(法鼓山)

http://www.ddm.org.tw/event/Mantra/index.asp

港星館建議

港星館建議
.蕭偉基

  幾年前我曾經在一本財經雜誌上撰文,建議香港有關當局發展旅遊業時,應結合香港蓬勃及在亞洲(尤其華人社會)具重大影響力的影視娛樂行業,例如興建星光大道、「港星館」、將明星故居闢為景點,以及將港片港劇拍攝地點向遊客推廣介紹等。事隔多年後,僅星光大道及李小龍銅像在發展商的配合下完成,但坦白說,其效果不佳,並無法形成一個具強大吸引力的旅遊品牌。
  筆者認為,星光大道的缺點包括:一、沒有相關配套,內容膚淺單調:只有幾百個在地面上任人踩踏的手印,沒有更進一步的香港娛樂業的生動介紹,使其不能在遊客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二、選址有欠妥當:因該處尖沙咀海濱大道原即為香港最重要的景點,遊人主要是欣賞美麗的香港夜景,星光大道建在那兒並不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只是成為點綴,非常可惜。
  因此,筆者強烈建議,當局應興建「香港娛樂博物館」,簡稱「港星館」(Hong Kong Star’s House),內容是有關香港百多年來歌影視等有關娛樂業的演變及發展歷程,不時舉行各種不同的專題展覽(如以明星或電影公司為主角,除靜態文物外,也有動態之影片)。筆者認為,單單有關明星的文物,就已足夠吸引全球「粉絲」到來香港。
  既然目前已有星光大道,要將之遷往他處也許並非明智之舉,故筆者在既定條件及情況之下,提出「港星館」選址的建議。
  筆者認為,港星館宜與星光大道結合,興建在遊客逛星光大道時,可一併步行前往的地方,例如尖東的麼地公園或百周年紀念公園所在地(再遠處即為華人歌手舉行演唱會的最高「殿堂」──紅館)。
  若港星館無法在星光大道附近興建,本人建議可以建在與港星或香港娛樂業有密切關係或歷史淵源的地點,例如銀幕街、廣播道、清水灣(片場)、九龍塘(李小龍故居)、跑馬地(許多港星居住或聚集地)等。筆者不建議建在已是遊客景點的地方,而應該建在尚未成為景點之處,這樣才能開拓更多景點,令遊客覺得香港有許多地方玩,而不是來來去去都是那幾處地方(這是筆者認為星光大道不應建在尖沙咀海傍的主要原因)。
  如果港星館不能在上述地點興建,至少在政府規劃的未來的幾個大計劃中,應撥出部份地皮來興建,例如西九、啟德機場、添馬艦等。
  再退而求其次,若以上地點都不能興建,港星館至少可建在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毗鄰處,這樣一來,通俗及大眾化性質的港星館,也可與較具學術味道的香港電影資料館相輔相成。
2006/5/1

註:本文刊於2006/5/6信報

星期一, 7月 03, 2006

中國因素對日本政壇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因素對日本政壇產生重大影響
.蕭偉基(自由撰稿人,時事評論員,前傳媒工作者,現金融從業員)

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使全世界都不能忽視其重要性。中國因素更因此成為了一些國家及地區內部爭取政治資源(包括選票)的重要籌碼。換句話說,與中國搞好關係,就有好日子過。因為這是現實問題。

最明顯的當然是台灣。民進黨政府基於意識形態而不與大陸接觸,使得反對台獨的泛藍陣營,得以獲得與大陸溝通的良機,使得民望急升。當然這也得歸功於大陸胡溫體制下的靈活統戰手法。

另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雖貴為經濟強國,日本的企業也不得不重視中國市場。雖然小泉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東海油田、釣魚島主權爭議等問題,使得兩國官方關係降至冰點。但在野黨派、民間、企業,乃至同是自民黨內的反對小泉的大老,近年都絡繹不絕的訪問中國。中國領導人也高姿態的接見他們,似乎是向小泉示威。

其中態度轉變最為明顯的,是剛病逝的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橋本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出現了很明顯的由態度強硬轉向溫和的變化。他在出任首相時曾參拜靖國神社,並曾於一九九三年起擔任過支援參拜的日本遺族會會長。不過在離職之後,他逐漸致力於日中友好交流,多次率團訪華。

今年三月,作為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會長,橋本與其他六個日中友好團體聯袂訪華,受到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接見。

中日關係用「政治冷,經濟熱」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不受官方政治關係冷淡影響,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節節上升。去年七至十二月對華投資出現反彈,最高增幅達六成。

除了企業界外,日本在野黨人士更是以與中國加強關係來作為爭取國內選票的手法。日本反對黨民主黨主席小澤一郎,即於七月三日抵達北京訪問,並與胡錦濤主席會面。他還表示,參拜靖國神社是一個錯誤,並暗示如果民主黨執政,將會把二戰甲級戰犯靈位遷出靖國神社。

儘管小泉政府與中國齟齬不斷,但不妨礙兩國軍方交流。日本自衛隊六月下旬首訪中國南海艦隊,開拓中日交流的「第二管道」。

其實,這次是遲來的交流。帶領自衛隊軍官團訪華的前防衛廳長石破茂,曾於2003年在任時訪華,並著手實現兩國軍艦互訪,但因靖國神社問題而停擺。此次他是帶領校級中青年軍官訪華。

清華大學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教授指出,目前中日間這種「第二軌道」的交流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看來在中國政經影響力持續擴大,以及中國領導人靈活思維的推動下,中日關係的美好前景可期。經濟的重要性也使得傳統以政治為思考主軸的思維,得以變通。

2006/7/3

能源是中國大問題也是大商機

能源是中國大問題也是大商機

.余偉詩



中國經濟崛起,是世人樂見的情況,因為這標誌著一個人口大國走向脫貧之途,對全球的穩定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經濟發展衍生的環境及能源問題,作為世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國(僅次於美國),它又使世人擔心,經濟發展會對世界帶來壞處。中國也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近年一再展現其重視環保的決心。其中七月三日首次發布的《2005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單位GDP能耗指標公報》,是一重要里程碑。



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二零一零年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百分之二十的硬指標,即平均每年下降百分之四點四。不過,公報承認,今年以來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增長速度都快於經濟增速,使得實現全年單位GDP能耗降低百分之四的目標,面臨了很大壓力。中國有此隱憂,其實對世人而言是一大好事。但要達標,顯然非易事。尤其政府不能控制人們不買汽車、不消費,只好另想辦法來降低能耗。



中國政府也擘劃了未來的良好遠景:未來十五年能源結構目標是可再生能源佔百分之十六。這對於保護環境及資源,有很大幫助。



中國環境問題之一大痼疾,就是能源消耗方式還很古老,沒有效率之餘又產生嚴重環境污染問題。中國是目前唯一主要依賴煤來發電和取暖的經濟大國,它生產和消耗世界四分之一的煤。難怪乎中國近年如此多奸商開採不合安全規格的煤礦,導致礦難不絕。



此外,中國也越來越依賴石油進口,並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



因此,不管對中國本身還是對世界而言,發展再生能源,已經是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到二零二零年,可再生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爭取達到百分之十六。其中水電總裝機量達到三億千瓦,風電裝機目標為二千萬千瓦,生物質發電達到三千萬千瓦,沼氣年利用總量達到四百四十三億立方米,太陽能發電裝機一百八十萬千瓦,燃料乙醇的年生產能力達到一千萬噸,生物柴油的年生產能力達到二百萬噸。這些有異於利用煤及石油的可再生能源,種類繁多,有心者或許可以在此中得到商機,既協助中國抒緩能源問題,又能對環保作出貢獻,並且還能從這經濟大餅中分一杯羹。



2006/7/3

多哈回合失敗對中國的影響

多哈回合失敗對中國的影響
.蕭雅

由於各國的分歧無法解決,多哈回合談判已瀕臨破裂邊緣。隨著七月底最後期限的逼近,各國代表的強硬立場使得在期限前達成協議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多哈回合的失敗,也意味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失敗。如果世貿體系崩潰,受衝擊最大的並不是歐美等先進國家,也不是第三世界國家,而將是崛起中的中國。
 
五年前展開的多哈回合談判,主要目的在於通過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來促進全球經濟發展,並改善全球的貧困情況。

如今,多哈回合不能如期達成協議,將可能迫使更多國家轉向雙邊貿易磋商,因為操作起來簡單得多。但是,對於落後及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絕非上佳之選,因為這使得他們在與經濟強國談判時,籌碼不足,處於劣勢。

相對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可能因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而受影響,受衝擊更大的可能是中國。其他發展中國家原本即處於邊緣及劣勢(即使相對於中國),多哈回合若能達成協議,是使他們能夠有翻身的機會(僅是機會,也不一定成真)。然而若失敗,他們也沒有什麼損失,頂多只是保持現狀。

但對中國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華盛頓智囊機構國際經濟研究所不久前曾經發表一份報告表示,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依賴的是其強大的出口,而保障這一強大出口的前提,就是需要一個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

2005年中國外貿總額突破一萬四千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位。中國外貿連續四年增長超過百份之二十,2005年順差更是04年的三倍多,達到一千零一十八億美元。

從一些例子即可看出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對中國帶來的好處。中國的低工資與高產能,使得其許多產品橫掃全球。雖然美國、歐洲等國家及地區,都曾醞釀要重新對中國的紡織品等設限,但中國的產品的確靠其價廉物美而暢銷全球。

更甚的是,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使中國獲得了以往由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佔重要一席位產品的市場,包括紡織品、鞋類、小商品等市場。過去由於有全球配額制度,使得中國的紡織品、成衣等產品,出口數量愛限制,包括港商在內的不少紡織業者,因此都把工廠設在孟加拉、柬埔寨、乃至非洲等地。但隨著配額制度的取消,中國「搶」走了很大部份原本由這些國家供應的市場。今年五月份以來,孟加拉的成衣廠工人就多次上街示威,要求改善待遇,並且導致有工人死亡,工廠焚燬。雖然這不是直接與中國有關,但由於中國的市場佔有率擴大,使得這些國家的工廠經濟困難,是間接導致事件的原因。

聯合國發展項目委員會週前發布的報告就指出,亞洲窮國也曾嘗試過開放和與國際接軌,他們的市場比其他地區窮國市場更開放及自由,但未能趕上中國的步伐。

隨著中國的角色日漸重要,如何在積極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又不落人口實,是中國政府的一大挑戰。

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