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22, 2006

從大馬中文報業收購風波看信報賣盤爭議

從大馬中文報業收購風波看信報賣盤爭議
.蕭雅
  信報是否會被李澤楷收購,成了近半年來香港媒體界、文化界、財經界關注的大事。原因除了李澤楷的作風外,更重要的是信報作為全球華文世界一份罕見的高素質、中立、客觀的評論性報章,人們擔心一旦易手給商人後,會否變質。從信報可能易手引起爭議一事,令筆者聯想到前幾年在馬來西亞中文報界發生的收購風波。兩者雖然性質與客觀環境有所不同,但其所帶出的餘波,也許可以給香港帶來一些啟示。
  在現今社會,經營報業也是一門大生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及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都曾言,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新聞自由,只有老板的自由),以往的文人辦報,似乎已經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事。儘管如此,由於媒體扮演著傳播訊息的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器」角色,而在馬來西亞,華人作為少數民族,又賦於中文媒體頗為沉重的使命,再加諸政治因素,因此不得以純商業眼光去看待媒體的經營。
  二零零一年以前,馬來西亞有兩大中文報業集團,一為木材大亨張曉卿控制的星洲媒體集團(擁有《星洲日報》與《光明日報》),另一為郭令燦家族的豐隆集團掌權的南洋報業集團(出版《南洋商報》與《中國報》),合計佔了當地中文報業市場的八成以上。
  後來,據說是政治力的介入,豐隆集團欲出售南洋報業集團。而買家居然是執政集團中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後更牽扯出另一大買家乃張曉卿。由於張氏已擁有最大的星洲報業集團,當地華社一部份人士對張欲染指南洋報業集團以「一統」大馬中文報業江山之企圖,以及政黨介入收購報社之舉,感到不滿,部份原本就職南洋報業集團的媒體中人,更憤而辭職,後被稱為「報變」事件。
  事情仍未結束,而且是另一個開始。不久後,另一份當地全國性中文報章《東方日報》在幾經辛苦始獲政府發給出版准證的情況下,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橫空出世。
  《東方》之面世又是另一段家族與商業恩怨的結果。《東方》之創辦人乃東馬砂拉越州詩巫市福州籍木材商人劉會幹,與張曉卿(亦是砂拉越詩巫市福州籍木材商)素有商業恩怨,因此乖此機會網羅不滿「報變」事件的媒體人,另起爐灶,想要予張曉卿迎頭痛擊。
  不過,張曉卿豈是省油的燈,星洲集團遂採取種種措施來封殺《東方》,希望將之消滅於萌芽狀態,例如不許派報人及發行通路派發東方日報,使得東方要自行開發通路。兩報也因此不時在自己的報上大罵對方的不是,至今未休,實乃大馬華社之悲哀。
  馬來西亞中文報業因收購而引起之風波,也許可以給香港作為借鑑。

2006/7/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