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崛起對東南亞、俄羅斯與非洲的影響之差異
.蕭雅(時事評論員)
中國最高領導人──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總理溫家寶,分別於今年初及六月訪問非洲。國際輿論咸認為,開拓中國需求急速上升的能源來源,是中國領導人訪非之重要目的。
鑑於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上升,遂有中國以經貿手段「殖民」非洲之言論出現。溫家寶六月訪非時,即多次委婉的表示,中國沒有殖民之意圖和能力,有的只是追求與非洲伙伴的互惠雙贏。
的確,非洲向來是中國的親密伙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中國學院院長姜聞然分析道,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主要憑藉反殖民化、民族獨立、經濟自立和第三世界合作等共同的政治理念和認同感來發展與非洲各國的緊密關係。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協助培訓非洲的青年外交官;五十年來中國已對非洲的九百個基建項目提供了超過四百四十億美元的援助。最近有一項頗為有趣的消息,中國也「投桃報李」,派出官員到盧旺達考察當地的反貪工作。
但隨著能源需求的上升,中國近年對非洲的外交顯然成了「能源外交」,而且是具中國特色的方式進行,那就是官方背景的中國公司敢於進入諸如安哥拉等不穩定地區投資,開拓油源。中非之間的貿易也由二零零零年的一百零六億美元,上升到去年的四百億美元。
相對於與非洲關係的親中帶疏,中國與俄羅斯關係近年卻是一片大好。中國將今年定為「俄羅斯年」,俄國也將於明年定為「中國年」。
中俄之間的親密友好不僅體現在領導人,也體現在民間與企業界。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最近宣布,已斥資五億美元,購買了六千多萬股俄羅斯石油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除了能源外,中資企業最近也看好俄羅斯的房地產業。上海實業投資集團七月二十日宣布,將投資十三億美元,在聖彼得堡開發大型房地產項目。中俄邊境由於交通的改善,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增長了一成五。
相對於與非洲和俄羅斯的親密關係,中國與近鄰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又以馬來西亞為甚)則始終保持著既競爭又何作的關係。對於馬來西亞而言,中國的崛起是一種競爭是不爭的、無可逆轉的客觀事實;合作可以說是為了生存而被迫不得不採取的姿態。
中國領導人始終強調,中國的發展不會威脅鄰國的生存及發展。但在多數時候,這只是主觀的美好願望,客觀事實卻是殘酷的。
以馬來西亞而言,由於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趨之若騖,對馬來西亞的投資已不如以往熱衷,甚至有撤出的跡象。當然,這不可全怪中國,大馬本身的人力不足、成本上升、投資優勢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曾幾何時,馬來西亞的檳城是世界電子業重鎮,近年不少外資因投資中國而縮小在當地投資,影響頗鉅。前首相馬哈迪雄心壯志於十年前推動的「多媒體超級走廊」,也落得成為「大白象」的下場。
其他行業也有類似情況,大馬半島中部的沙登鎮,曾經是全球製鞋重鎮,如今規模已萎縮七成,鞋廠由全盛時期的二百多間減少至現在的不足五十間。在吉隆坡的何清園.以往是製衣業重鎮,如今也被中國的廉價產品打得奄奄一息,轉型為批發中心。
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商人不得已需投資中國,懷著十三億人口龐大市場的美好夢想,但基於對中國國情及市場的不了解,失敗的也不在少數,只有如金獅集團的百盛超市,或著馬華商古潤金創辦的中山完美日用品公司等少數成功企業,引起眾人羨慕之情。
至於新加坡,不管國營私營,近年也都大舉投資中國,其中又以總理李顯龍太太何晶掌舵的國營淡馬錫公司最猛勇,以數十億美元投資中國的多家銀行及其他行業,但也引發如此投資是否穩當的議論。
其實,中國市場雖大,但競爭也很激烈,不少中國本土商人(以中小企業為甚),近年都積極走出國門,到海外尋求商機,在馬來西亞就不時看到他們的身影。同樣的,馬來西亞不少小商人(華商為主),也到中國各大城小鎮去鑽,不管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都會,還是在溫州、義烏、南寧等較小的城鎮,都留下他們的足跡,或從中國尋找貨源,或為自己的產品尋覓中國買主。
從數據上就可看出中馬之間的經貿關係對誰較有利。截至二零零五年馬來西亞對中國投資累計達三十四億美元,中國對馬投資僅十一億美元;二零零五年中國對馬出口一百三十一點八億美元,中國自馬進口僅九十三億美元,大馬出現三十八億美元的逆差,比零四年上升了將近一倍。
中國的經濟崛起,確實對鄰國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大家都希望,這是中國邁向小康社會過程中的陣痛,但願這種陣痛維持的時間不要太長。
2006/7/2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