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21, 2005

從歷史看國民黨設青年團

.蕭偉基
  國民黨新任主席馬英九計劃成立青年團,青年團總團長將兼任黨副主席,以吸納更多青年俊傑入黨,提供青年更大的政治揮灑空間,使國民黨年輕化。這乃值得嘉許的做法,對國民黨的中興大計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其實說不上什麼創新,全球許多政黨,包括早年的國民黨也都是靠青年起家,現在只不過是將之重納軌道。
  綜觀人類歷史,尤其近現代史,青年對於一個國家社會的改革,本來就是擔當主要的角色。蔣介石二戰時期就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五四運動就是由熱血青年發起的愛國救國運動。就拿國共兩黨來說,毛澤東在一九三一年三十八歲時就當上了中共第一個臨時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人民委員會主席,一九三五年四十二歲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直至一九七六年去世;蔣介石在一九二五年同樣以三十八歲之齡當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四十一歲當上國家領導人──國民政府委員長。
  相對於國民黨沒有具相當權力的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卻比國民黨來得進步。中共在尚未成立之時就已先有青年團,即於一九二零年在上海組織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一年中共成立後,社會主義青年團遂成為其青年組織,後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是為中共培育未來領導人的重要搖籃。現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即共青團出身,曾出任共青團領導人,由於他並非出自軍旅,軍方背景闕如,地方人脈也不足,「團派」成了他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及人事佈局參考,許多「團派」人馬因此得以晉身高層,對穩固胡錦濤的領導,不無幫助。  
  在馬來西亞,大部份政黨都有青年團的設置,尤其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所屬大政黨(例如巫統、馬華公會)的青年團團長皆為黨的當然副主席,且青年團扮演著壓力團體的角色,催化了黨的改革(但偶而也出現民粹主義),避免老化,也為黨培育儲備領導人才,為有志從政的青年擘劃了其政治事業的願景圖。
  青年本來就是社會、政黨乃至政府的中堅力量,尤其在早年,青年往往是改革甚至革命的重要催生及參與者,這使得早年世界上許多革命領袖或國家領導人是年輕人,當然這與革命或改革需要較充沛精力與魄力,甚至需要衝鋒陷陣的體力及武力有關,青年也往往因沒有包袱而有創新思維,血氣方剛的青年因此比長輩更適任領袖的職務。只不過到了時局穩定後,那些從年輕就坐上領袖寶座的人,大部份都不願退下,而在中國人及儒家社會,「論資排輩」又成了不得踰越的「傳統」或「倫理」,因此造成年輕人難以「上位」的現象,必須「磨練」好幾十年才能「修成正果」,所以才出現五、六十歲在國民黨還算「中生代」的可悲及可笑局面。
  國民黨背負過多這種不必要的歷史包袱,即使到前幾個月,還有馬英九太年輕的論調出現,實在是不可思議。若非挾強大民意基礎在黨員直選中勝出,馬英九這次能否當上黨主席還真存疑。請看看較無歷史包袱的民進黨,和馬英九同齡的陳水扁五十歲已當上總統,小馬哥現今已五十五歲,已是「老馬哥」了,還算「年輕」?那些人的論調真予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若此種迂腐的思維不改,馬英九還得處處考量顧慮大老的感受,其改革大計肯定窒礙難行,中興大計將事倍功半。
  不過,筆者並非認為年老者非得退下火線不可,尤其在這已步入高齡化的社會,在醫療水準上升的情況下,許多老年人還是有足夠體力精力擔當繁重的領導任務。筆者只是覺得,應按照「有能者居之」的思維,年輕年老都無妨,只要有能力,就能當領袖。
2005/8/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