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14, 2005

東南亞華商與香港淵源

.蕭偉基
  近年來,有幾家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企業,非常積極的開拓香港市場,他們來香港不僅是為了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或基地,也一心一意希望能在香港闖出一片天。這幾家企業包括新加坡的按摩椅品牌OSIM、肉乾企業美珍香;大馬的「老行家」即食燕窩、「卡士」汽車美容、「鑽石能量水」、家電品牌Pensonic、私立大專學院INTI College。(以上公司皆華商)
   OSIM創辦人沈財福一九八三年創辦該公司,初期只是賣家居產品,後來發揮創意及銳意打造品牌,利用日本技術生產電動按摩椅,行銷全球。美珍香則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新加坡牛車水開始經營的肉乾行。NEP集團的「鑽石能量水」以傳銷方式銷售,最近強勢宣傳。老行家及卡士是同一個老板,夫婦兩早年在吉隆坡的商場內幫人洗車維生,後將洗車服務提升為「汽車美容」,再發展毫不相關的即食燕窩業務(值得一提的是,「老行家」甚至已成為香港名牌)。Pensonic則於一九八二年創於檳城,Pen即代表檳城,sonic即聲音之意(該公司還有一復古造型家電品牌Lebensstil Kollektion)。INTI學院則是大馬最知名私立學院之一。
  其實,除上述新近進軍香港之公司外,東南亞商人或企業,尤其是華商,與香港早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及血緣。原因不外是因為香港在英國殖民期間,作為遠東的重要轉口港及商埠,吸引了許多華僑投資;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對外之窗口,早年許多中國人經香港移居或「賣豬仔」或逃難到海外(當然一些因各種原因而留港),中國改革開放後,更多海外華商則以香港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根據地。此文將談談多家與東南亞有深厚淵源的香港企業。
  香港最大的飲品製造商「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原是在現馬來西亞發展之客家籍商人,一九三九年在香港發展豆奶生意,終成一代飲品業鉅子。不僅如此,香港兩大中式快餐集團「大家樂」及「大快活」,都是羅氏家族成員所創。因此,可以這麼說,香港人的飲食都與南洋脫離不了關係。
  香港食油及家居清潔用品集團「南順」,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加坡創辦,後拓展至馬來西亞。六十年代,創辦人之子黃大樁來港投資,後即以香港為基地,「南順」也成為香港品牌。
  「生力啤」這一香港名牌,其實是來自菲律賓(非華商)。
  不僅飲食業,香港的傳媒業也吸引東南亞華商(尤其大馬)的目光。目前最大英文報《南華早報》的最大股東,即是大馬「糖王」郭鶴年,另一大馬富商邱繼炳(馬聯香港、星晨旅遊大股東),也是大股東之一。有一段時間,郭鶴年甚至還是電視廣播的第二大股東,後由於港府規定一人不可成為兩種媒體的大股東,他才將電視廣播股權出售。此外,大馬木材及媒體大亨張曉卿,則是《明報》老板。大馬華商為何喜歡在香港經營媒體業,是令人好奇及值得研究之課題。
  談到媒體業,當然不得不提星系報業創辦人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也是在南洋出生、成長、發跡的富豪。不過,現今他們家族的虎標萬金油、全球的星系報業,都已落入他人之手,令人不勝唏噓。
  在文化業領域,香港也與東南亞(尤其新馬)有極深關係,這不僅是因為馬新華人早年經常閱讀香港出版的書、小說、漫畫等原因,而是有一位出版及書籍經銷業者,早年是從新加坡移居香港,他就是大眾書局及世界出版社老板周曾鍔。大眾書局之前身於一九二四年由周曾鍔父親周星衢創辦於新加坡,目前已是新加坡上市企業的大眾書局,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連鎖書店。
  此外,百年中藥老店「余仁生」是一八七九年由廣東佛山人余廣在馬來西亞採錫礦小鎮「務邊」創立;顏氏家族創辦的和興百花油,其歷史則可追溯至一九二七年的新加坡及檳城。
  在金融業領域,南洋華商也不缺席。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家族即有深厚泰國背景,其父就是著名銀行泰國「盤谷銀行」創辦人、潮州籍的陳弼臣。陳有慶及子女每年春節仍會舉家赴泰與家族團聚。陳有慶之子、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陳智思之英文名Bernard Charnwut Chan,即有泰文在內。
  七十年代起,更多南洋華商為了種種原因而大肆投資香港,並以香港為基地,原因包括分散投資、東南亞一些國家出現排華或仇華隱憂、看好香港商機及前途等,其中許多是投資在房地產市場。這些南洋華裔企業鉅子包括大馬郭鶴年(嘉里、香格里拉)、新加坡地產鉅子黃廷芳(信和)、印尼首富林紹良(第一太平)、印尼華商李文正(力寶)等,在香港地產領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另一與商業關係不大,但也充分顯示南洋與香港密切關係的,那就是香港大學最知名建築物──陸佑堂。陸佑(1846-1917)是廣東鶴山人,早年賣豬仔到馬來亞,後靠錫礦業發跡,成為一代巨富,是港大創建時的主要捐獻者。他的兒子陸運濤,是國泰影業機構創辦人,本想與邵氏一決高下,可惜於一九六四年六月在台灣空難逝世,壯志未酬(前幾年解密資料顯示,該空難乃中共特務所為)。另外,邵氏兄弟早於一九二四年即於新加坡籌備電影發行公司,二五年才在上海成立影片公司,後還在新馬拍片(包括馬來片),三四年才在港建片場。
  對華商而言,香港作為一個最適合營商的華人社會,是吸引他們的最重要因素。我們且回顧三十年至七十年前的時代,當時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已是成功的貿易港,且是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海外華商不管基於任何原因,當時如果要進軍其他地區,香港會是首選,很重要原因是香港是華人社會,他們認為比較容易適應。香港地點適中、靠近大陸,方便這些華商回鄉,也使它具吸引力。再加上當時的香港物價水準與南洋相差無幾,營商成本不會太高,使南洋華商趨之若鶩。試想想,當年那些南洋華商如果要進軍海外,他們可以或有膽量去那裡呢?中國大陸及台灣不開放及社會不安定,資金及人的出入諸多限制,根本不方便經商;日本不是華人社會,成本也較高;歐美一來地點太遠,二來非華人社會,對之有恐懼感,而且成本也較高。所以,這些華商都湧來了香港。香港這特色至今未變,且這也是香港在過去數十年得以茁壯的重要原因。
  自由、低稅制、法治、穩定的社會狀態、完善及有效率的金融市場、方便進軍大陸市場、國際化,都是香港吸引外來投資,包括海外華商投資的原因。數十年來,不少海外華商將事業基地遷至香港,對香港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不少中國大陸企業也鍾情香港的優勢而投資香港。這造就香港難以被替代的地位,也是香港的福份。
原撰於2005/2/27                           修訂於2005/8/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