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06, 2005

當辦報成了工業

.蕭雅

  曾幾何時,中文報館不過就是三幾位憂國憂民之士,手叼香煙尋找靈感,坐在那叱叱作響的藤編破椅上,埋首憤筆疾書,盼能為改變時局,貢獻一己之棉力。這就是所謂的「文人辦報」。四十幾年前金庸就是如此辦明報的。當然更早以前的報紙皆如此,那時,辦報和「工業」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當時即使是商人非文人辦報,大多抱有一股報國為民的高尚情懷。
  如今,辦報紙成了「報業」,甚至成了傳媒工業,早已經是資本家的玩意兒,成了一門生意了。一間兩間的報館都搬進了佔地廣闊的工業區,還蓋起了一座兩座的龐然大樓,員工數以千計,不管屬於那個部門,反正都像是工人了,還坐著公司的「廠巴」穿梭於報館與車站之間。辦報,這時候竟徹頭徹尾的成了一門工業,適時稍稍填補了所謂的傳統工業搬離香港湧往神州後的空白。工業化後的報業,竟意外的作出了這種貢獻,看在老一輩報人眼裡,真有今夕何夕之感。
  但是,如此一來,辦報在這個時代成了一門資本密集的「工業」,投資額動輒數千萬港元之譜,您要「文人辦報」,門都沒有。文人,就在報老板底下打一份工吧,或許三餐能有保障。因此,今後也不再有新的「報人」出現(你能夠接受稱馬老板或肥佬黎為「報人」嗎),有的,只是「報老板」或「報業大亨」(他們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的功勞也不應抹煞)。「文人辦報」這種俠骨柔情的浪漫玩意兒,成了絕響。喜耶!悲耶!誰說得清?

2005/8/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