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04, 2005

專訪樂施會蘭州項目幹事丁文廣

  駐蘭州的香港樂施會中國項目幹事(環境)丁文廣,四十餘歲,回族,甘肅人,曾留學加拿大學習英語,是蘭州大學生態學博士。曾在大學、政府部門以及世界銀行、歐盟中國項目工作,二零零二年一月起效力樂施會。八月中在甘肅探訪期間,我在顛簸的山路上與丁文廣進行了採訪。
  對於樂施會項目,丁文廣用兩個字總結:務實。他說,樂施會項目雖然少,但農民能真正受益,做了一兩年,生活有很大改善。他說,樂施會的管理比較好,監測力度比較大。也許觀念的原因,以前樂施會比較少和政府合作,丁文廣說,自他加入後,加強了和政府的合作,因為他認為這能推動政府改變,不過,由於體制上的限制,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政府為何做不到樂施會的扶貧成效,丁文廣認為有下列原因:扶貧機制有很多缺限,沒有人去監督;大部份貧困縣都是財赤縣,扶貧資金往往挪作他用;沒有基層老百姓參與,政策都是由上而下,不適用實際情況,是應付上面而做的形式化工作。他說,樂施會的「參與性」扶貧項目,是針對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傳統而設計,居民由「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例如在東鄉,由於羊肉是主要食用肉類,而該區居民有養羊傳統,樂施會項目就協助他們養羊。由於學農業和生態學出身,丁文廣分析了生態環境與貧窮的關係。他說,由於環境的惡化加劇貧困,貧困又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像一對雙胞胎惡性循環」。而要解決這樣的困局需要「國家公共政策加扶貧機制加教育」三管齊下。
.蕭偉基(2004)(此文經樂施會編輯處理,原刊於樂施會刊物及網站)
http://www.oxfam.org.hk/cdf/nw/donor_exp.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