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5, 2005

紅灣事件的啟示        

紅灣事件的啟示        .蕭偉基
  陸振球先生十二月十三日在明報經濟版撰文指,紅灣半島不拆會否只是「贏了戰役,輸了戰爭」?文中說,這政府、社會和發展商「三贏」的結果,代價不輕。筆者認為,陸君所言雖有理,但似乎忽略了為何會有「紅灣事件」的源頭,而且其論點也誇大了不拆紅灣可能導致的後遺症。
  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為何會有紅灣事件,這很明顯是一次政府施政不當而產生的事件。我不明白,既然居屋已建好了,為何也要配合政府停建居屋的政策而不能賣?這是政府自打嘴巴的愚蠢做法。難道政策不能靈活一點嗎?已經建好的可繼續出售,只是還沒建或正在興建的就不建或停工,那不就行了嗎?不知道為什麼政府的政策要如此僵硬的一刀切?近年來,港府這類施政不當的情況,屢見不鮮,再如此下去,管治威信日下,人民只好「自力救濟」,不相信政府,香港最重要的法治、效率等優勢,恐怕會受重大打擊。
  這次發展商不拆紅灣,可說是香港公民運動史上的重要一頁。但陸君擔憂,此例一開,恐有損香港的法治、營商環境,乃至私有產權制度。雖然這些擔憂是合理的,但我們必須看到,紅灣事件是一次特例,將剛剛建好尚未使用而且不是有問題的七棟大樓拆卸重建,這真的是離譜到了極點的天下第一大蠢事,世上再難找到第二樁。面對這樣的政策失誤,不引起民怨也難。所以,日後政府的政策只要合理,充分與市民溝通、盡量符合民意,我想,陸君的憂慮可大大減輕。
  此外,發展商這次不拆樓,乃俯順民意之舉,對於提升他們的形象,有頗大的助益。乍看之下,發展商這次可能會有損失,但無形商譽的提升,將可在未來產生難以估計的好處。先進國家的企業,尤其是大型跨國企業,一樣要面對全球種種壓力團體或合理或極端的抗爭,而且這些抗爭很多還是在先進國家內進行,企業及政府也經常屈服於社會壓力,但並不妨礙這些國家的發展與進步,也不構成他們引進外資的阻礙,而調查顯示,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業績往往也有所提升。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事出必有因,任何事情不會無端端的發生,只有合理、合乎公義的抗爭,才會得人心,過於極端的非理性抗爭,也不可能獲得廣大市民的支持而成氣候,而只有在老百姓、政府、企業的相互尊重與溝通下,才能創造和諧美好的社會,共存共榮。
2004/12/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