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二戰與中日
聽一些資深同事說,二戰時中共不盡力抗日的指示是來自蘇聯(即蘇共)。從蘇聯在二戰時的作風就可看出,蘇共是狡猾及奸詐的,他們在日本投降前幾天才對日宣戰,所以等於不費吹灰之力就成了戰勝國,他們指示中共也用這一招,所以中共就不積極抗日,讓國民黨去抗日,他就積極增強勢力對抗國民黨。
歷史往往由一念之差改變。張學良的一念之差,造成一發不可收拾延續至今的殘局,那就是西安事變。從事態的發展及後來的演變來看,蔣介石的「先安內再攘外」,先對付共軍再抗日也許是正確的,可惜被張學良一手破壞了。從正常情況來看,張學良當年一不遵守領袖指示,二還綁架領袖,在軍中可謂瀰天大罪,是必死無疑的死罪,但他卻仗著宋美齡好友的關係,得免以一死。
再說日本,民族主義沖昏了頭而產生的軍國主義,可以說是最差劣的選擇及表現。其實,從現實情況來看,日本與中國關係如此密切,中國的西化或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師承日本,如果不是日本採取侵略的政策,中國人其實是會很尊敬日本的,兩國是絕對能夠友好相處並帶動整個亞洲(至少東亞)的復興的,日本絕對可以做一個真正令人信服的老大。
孫中山的革命得力於許多日本友人的協助;蔣介石在日本學軍事;魯迅的前衛作風很大程度是留日時受日本影響的,而且他在日本也有許多朋友,其弟弟甚至還娶了日本太太。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日這兩種民族的關係是何等密切。
可惜,日本採取侵略的政策,而且還是非常殘暴的侵略,將一切都改變了,傷痕至今仍無法弭合。
日本當年其實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真心真意幫助中國及亞洲現代化,這是上策;二是可以看不起中國人及其他亞洲民族,但不會用到武力侵略佔領的手段;三是侵略。很不幸的,日本當時的天皇及政府,採取了最低劣的第三招。
2005/9/1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