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04, 2005

馬來西亞國產車政治風波 

.蕭雅

  領導馬來西亞二十二年的前首相馬哈迪,最近因國產車問題與其接班人及現內閣中的前愛將鬧得不愉快,充分顯示了大馬國產車與政治經濟糾纏不清的怪現象。
  嗜車如命的馬哈迪,大概覺得一輩子中最值得驕傲的就是上任兩年後(一九八三年)就建立的國產車「普騰」(Proton)集團(國家汽車工業控股),八五年第一輛國產車面市,使大馬一躍成為生產汽車的「工業強國」,他本人也被稱為大馬「國產車之父」,儘管那是否稱得上國產車還很存疑。
  也因國產車是馬哈迪的命根子,他在零三年自首相一職退休後馬上就出任政府為大股東的普騰集團的顧問,繼續發揮影響力。
  不過,好景不常,馬哈迪月前炮轟政府對國產車保護不力,頒發過多的進口車准證給特定集團,使得外國車大增,影響了國產車市場,而後政府對普騰的運作表不滿,欲將身為馬哈迪人馬的普騰行政總裁馬哈里爾撤換。最近,馬哈迪更有情緒化的表現,他將普騰送給他的七輛國產車退回,並乘坐寶馬出席一場宴會。
  其實,大馬發展所謂國產車,是典型扭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政策,政府傾全力以各種方式來對其作出保護,例如對進口車課徵高達百分之百以上(甚至達百分之三百)的關稅,才使得國產車稍有競爭力。
  如今在大馬,一般的日本豐田、日產、本田轎車,售價動輒十幾二十萬港幣以上,國產車也需四萬港幣以上,更甭說平治、寶馬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被迫要購買國產車,使得國產車在過去二十年來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高達七、八成。不過,這其實是強迫人民付較多金錢卻享受不到應有品質的不合理做法。
雖然發展多年,大馬其實至今仍無法自主開發汽車,三家國產車集團中,普騰分別與日本三菱及法國雪鐵龍等外商合作;第二國產車(Perodua)與日本大發合作;Naza與韓國起亞合作。雖然普騰九年前收購了英國蓮花跑車集團,令人對其技術及品質的提升有所期待,但若做市場調查或專業調查,大馬國產車的技術及品質,相信是令人不滿意的。也因如此,在自由貿易區實施壓力下逐漸調降進口車關稅的情況下,國產車市佔率節節敗退,現今僅佔六成左右。
這樣的形勢使馬哈迪心急如焚,因此遷怒於政府的進口車政策過於寬鬆,結下與現政府不和的樑子。其實,進口車准證也是國產車政策下出現的「怪胎」。因為進口車關稅高導致售價奇高,但有能力的人還是希望開進口車,導致奇貨可居的情況出現,使得進口車業務竟成了圖利特定集團或人士的土壤。
  再者,由於發展國產車之故,在政府不斷的宣傳及洗腦之下,汽車在大馬竟成了必需品,一個成年人在大馬如果沒有汽車或不會開車,會被視為異類。但細究之下就可發現,以大馬人民的收入水平,汽車是徹頭徹尾的奢侈品,一個做了十年事的大學畢業生,一般月薪約六、七千港元,往往要付四分之一或以上的薪水供車,負擔可能比買房屋還高,簡直是畸形得不得了,大馬人卻完全不意會到這是不正常,不意會到汽車其實是消費品,一出廠就已即刻貶值。也因如此,大馬的公共交通沒有太多人光顧,在惡性循環下,使得服務奇差。
  極力鼓吹擁車文化還導致許多後遺症,例如為了要容納更多的車,不斷開發建新馬路,但城市的路面上仍奇塞無比,造成空氣及環境素質的大幅下降,藍天不再。不少人為了要買車,省吃儉用、節衣縮食,犧牲了其他的享受,這對塑造多元化生活極不利,也剝奪或大大降低了其他行業發展的機會。另有一些人,沒錢買新車,就退而求其次買二手車,但大馬對環保要求不嚴格,造成不少噴黑煙的汽車在路上行駛,破壞空氣及環境。所以,儘管有人認為發展國產車已帶動許多行業的發展,創造新就業機會,是促進大馬經濟成長的功臣,但有沒有研究過,如果將這些資源另作更公平有效及多元化的投放,效果會否更大?副作用是否較少?
  其實,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有將汽車工業視為國家進步與否的「圖騰」的謎思,例如台灣、印尼等,但國家扭曲資源投入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不值得,對人民也不公平。因此,發展中國家政府應將汽車也視為一般消費品,由市場決定,而非強力的由國家資源投入發展。
2005/9/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