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31, 2006

東南亞華商與香港淵源(修訂版)

東南亞華商與香港淵源
.撰文:蕭雅
  最近香港市民處處可見到「大眾銀行」與「大眾財務」的廣告。這是馬來西亞大眾銀行集團年初收購本港的亞洲商業銀行後,加強品牌及知名度的攻勢。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收購前後,亞洲商業銀行都與東南亞脫離不了關係,因為其原先的母公司亞洲金融集團,即有泰國華資背景。
  近年來,有幾家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企業,非常積極的開拓香港市場,他們來香港不僅是為了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或基地,也一心一意希望能在香港闖出一片天。這些企業包括新加坡的按摩椅品牌OSIM;大馬的「老行家」即食燕窩、「鑽石健康水」等。(以上公司皆華商)
  OSIM創辦人沈財福一九八三年創辦該公司,初期只是賣家居產品,後來發揮創意及銳意打造品牌,利用日本技術生產電動按摩椅,行銷全球。NEP集團的「鑽石健康水」最近宣傳攻勢凌厲。老行家的創辦人是一對夫婦,他們早年在吉隆坡的商場內幫人洗車維生,後將洗車服務提升為「汽車美容」,再發展毫不相關的即食燕窩業務。
  其實,除上述新近進軍香港之公司外,東南亞商人或企業,尤其是華商,與香港早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及血緣。原因不外是因為香港在英國殖民期間,作為遠東的重要轉口港及商埠,吸引了許多華僑投資;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對外之窗口,早年許多中國人經香港移居或「賣豬仔」或逃難到海外,中國改革開放後,更多海外華商則以香港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根據地。此外,香港也是數以十萬計回祖國後在各種運動中遭受種種磨難的南洋歸僑之最後落腳地。
  香港最大的飲品製造商「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原是在現馬來西亞發展之客家籍商人,一九三九年在香港發展豆奶生意,終成一代飲品業鉅子。不僅如此,香港兩大中式快餐集團「大家樂」及「大快活」,都是羅氏家族成員所創。因此,可以這麼說,香港人的飲食都與南洋脫離不了關係。
  香港食油及家居清潔用品集團「南順」,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加坡創辦,後拓展至馬來西亞。六十年代,創辦人之子黃大樁來港投資,後即以香港為基地,「南順」也成為香港品牌。
  香港的傳媒業也吸引東南亞華商(尤其大馬)的目光。目前最大英文報《南華早報》的最大股東,即是大馬「糖王」郭鶴年,另一大馬富商邱繼炳,也是大股東之一。有一段時間,郭鶴年甚至還是電視廣播的第二大股東,後由於港府規定一人不可成為兩種媒體的大股東,他才將電視廣播股權出售。此外,大馬木材及媒體大亨張曉卿,則是《明報》老板。大馬華商為何喜歡在香港經營媒體業,是令人好奇及值得研究之課題。星系報業(星島日報等)創辦人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也是在南洋出生、成長、發跡的富豪。
  在文化業領域,香港也與東南亞(尤其新馬)有極深關係,有一位出版及書籍經銷業者,早年是從新加坡移居香港,他就是大眾書局及世界出版社老板周曾鍔。大眾書局之前身於一九二四年由周曾鍔父親周星衢創辦於新加坡,目前已是新加坡上市企業的大眾書局,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連鎖書店。
  此外,百年中藥老店「余仁生」是一八七九年由廣東佛山人余廣在馬來西亞採錫礦小鎮「務邊」創立;顏氏家族創辦的和興百花油,其歷史則可追溯至一九二七年的新加坡及檳城。
  在金融業領域,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家族即有深厚泰國背景,其父就是著名銀行泰國「盤谷銀行」創辦人、潮州籍的陳弼臣。陳有慶及子女每年春節仍會舉家赴泰與家族團聚。陳有慶之子、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陳智思之英文全名Bernard Charnwut Chan,即有泰文在內。馬來西亞豐隆集團的郭令燦家族,一度在香港擁有道亨銀行,後賣給新加坡政府控制的星展銀行集團。馬來西亞最大華資銀行大眾銀行在香港擁有大眾財務(原名JCG),年初更收購了亞洲商業銀行。
  七十年代起,更多南洋華商為了種種原因而大肆投資香港,並以香港為基地,原因包括分散投資、東南亞一些國家出現排華或仇華隱憂、看好香港商機及前途等,其中許多是投資在房地產市場。這些南洋華裔企業鉅子包括大馬郭鶴年(嘉里、香格里拉)、新加坡黃廷芳(信和)、印尼林紹良(第一太平)及李文正(力寶)等,在香港地產領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另一與商業關係不大,但也充分顯示南洋與香港密切關係的,那就是香港大學最知名建築物──陸佑堂。陸佑(1846-1917)是廣東鶴山人,早年「賣豬仔」到馬來亞,後靠錫礦業發跡,成為一代巨富,是港大創建時的主要捐獻者。他的兒子陸運濤,是國泰影業機構創辦人,本想與邵氏一決高下,可惜於一九六四年六月在台灣空難逝世,壯志未酬(前幾年解密資料顯示,該空難乃中共特務所為)。另外,邵氏兄弟早於一九二四年即於新加坡籌備電影發行公司,二五年才在上海成立影片公司,後還在新馬拍片(包括馬來片),三四年才在港建片場。
  對華商而言,香港作為一個最適合營商的華人社會,是吸引他們的最重要因素。我們且回顧三十年至七十年前的時代,當時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已是成功的貿易港,且是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海外華商當時如果要進軍其他地區或為資金尋求更寬廣的出路,香港會是首選,很重要原因是香港是華人社會,他們認為比較容易適應(但至於所謂華人「網絡」或「鄉情」是否是重要因素,值得探索)。香港地點適中、靠近大陸,方便這些華商回鄉,也使它具吸引力。此外,再加上當時的香港物價水準與南洋相差無幾,營商成本不會太高,使南洋華商趨之若鶩。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市場」這因素,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應該不存在,因為當時中國仍是極度封閉的共產國家,相信即便再有遠見的企業家,也不會在那時看得到中國崛起的遠景。
  自由、低稅制、法治、穩定的社會狀態、完善及有效率的金融市場、方便進軍大陸、國際化,都是香港吸引外來投資,包括海外華商投資的原因。數十年來,不少海外華商將事業基地遷至香港,對香港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不少中國大陸企業也鍾情香港的優勢而投資香港。這造就香港難以被替代的地位,也是香港的福份。                       修訂於2006/8/31

馬來西亞國慶

又到了831馬來西亞國慶日了。
今年已是大馬獨立49週年。
近年經濟低迷、治安不靖,最近還加上前任首相挑起的口水戰,又再有現任首相之女婿挑起種族問題,一時之間令國人目不暇給又無所適從。
無論如何,祝福她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雖是老土,但畢竟是千百年來每一個老百姓的願望。

星期一, 8月 28, 2006

聽說中國大陸可以看到blogspot了

以往中國大陸是上不了這個博客的,但最近我從瀏覽者資料統計上發現,有少數中國的網民。我在另一個同是blogspot的博客上也發現,中國大陸網民可以看到blogspot了,真是可喜可賀,中國又邁進一步了。

星期六, 8月 26, 2006

中國互聯網企業前途無量

中國互聯網企業前途無量
作者:任和
  面對歐美的企業鉅子,中國有什麼產業是可以與他們一拼高下,甚至有機會比他們更勝一籌的呢?答案也許就是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中國和歐美互聯網企業幾乎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差別只在於,歐美互聯網企業得力於風險資金的垂青,因而得以在二十一世紀前迅速發展。當時中國的互聯網仍在起步階段,一方面互聯網滲透率不足,二方面沒有風險資金的引進,以致發展不如歐美企業。
但九十年代末以來,國際風險資金開始看好中國互聯網市場,使得中國互聯網企業開始突飛猛進。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是因此而成立並迅速壯大的。
  中國市場上的許多產品充斥著外國品牌,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理在中國很吃香,這是中國企業需檢討的地方。然而,在互聯網市場上就不一樣了。外國互聯網企業要在中國立足及成為霸主,有著一定程度的困難。這些情況給了中國本土互聯網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迎戰外國網站。
  需知道,互聯網不單純是一種技術、商業、科技行為,由於它的載體包括了文字,因此一定程度上它是一種文化產品。中國政府對於意識形態的控制是嚴格的,這對外資進入互聯網產業形成一定的障礙。諸如中國政府設定外資參與中國互聯網企業比例、嚴格審查網絡內容等,都是外資欲進入的難題。Google、雅虎、微軟MSN等,都曾因為要在中國順利發展而被迫接受一些不利資訊自由流通的條件,甚至交出電郵內容給中國有關部門,而為歐美人士所詬病。對他們而言,這肯定是一場天人交戰,是兩難局面。要嘛他們乖乖符合中國的規定,但可能會引起國際的杯葛,要嘛不玩了,撤離中國市場。
  另外一方面是中國的本土消費文化與歐美有別,例如中國中國信用卡仍不普及,網絡交易付款方式需另闢奚徑。這方面外資互聯網企業的渠道就遠不如中國本土企業了。
  以上兩種主要情況導致了中國本土互聯網企業得以和外資同行一較高下甚至凌駕其上的局面。一旦在中國站穩腳跟,憑著這擁有世界第二多網民國家(相信很快就會成為最大)的經營實力,要在世界上叱吒風雲,就容易得多了。
  因此,從最近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外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是略遜於中國本土同行,他們因此也以別的方式來參與中國互聯網市場,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透過與中國同行合作、合資等方式,「借力」進軍中國互聯網市場,以不放過在中國分一杯羹的機會。
  以下為近年多例外資互聯網企業表現不如中國同行,或者因此而與中國同行合作的例子:
  雅虎去年宣布將其中國業務的控制權轉讓給阿里巴巴,並向後者投資了十億美元,使得阿里巴巴更上一層樓。
  亞馬遜在二零零三年收購了中國的購物網站「卓越網」,雖然亞馬遜在全球是龍頭,但在中國的表現卻不如本土的當當網,原因是中國信用卡不普及,當當網採用了另兩種付款方式:貨到付款和郵購。為了確保物流系統的順暢,當當網與中國約一百七十個城市的五十家運送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
  全球拍賣網龍頭eBay也曾藉收購一家中國企業進軍中國,但其業績卻不如本土的淘寶網。其中重要原因是,淘寶網向賣家提供免費服務。eBay去年底也「從善如流」,開始向賣家提供免費服務。
  中國國情的不同,保持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及競爭力。不過,一旦中國與國際接軌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中國本土互聯網企業也許得面對更大的挑戰。
26/8/2006

書介:《外國執政案例選編》

書介:《外國執政案例選編》
主編:陳薔娥
出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蕭雅
  中國近年積極推動「科學發展觀」,他國經驗也成了中共學習的目標。中共寧波市委黨校系統教研人員主編的《外國執政案例選編》一書,從世界各國的執政案例中選編了八十餘個案例,不僅可作為中國大陸官員的參考,其實亦可作為香港官員的取經對象。
  本書分政黨和政府篇、經濟篇、教育文化篇、反腐倡廉篇、首腦篇,以及軍事篇,含蓋數十個國家。
  特首曾蔭權剛於月前訪問了新加坡「取經」,而這本書中舉得最多的例子可能也是新加坡,由此可見中國(包括香港)對新加坡的羨慕之情。
本書第一篇例子就是〈新加坡權威政黨體制的特點及其啟示〉。編者的點評值得一讀:「在西方政治文明的挑戰、先進制度和技術的強勢壓力下,一個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國家,是對西方亦步亦趨,還是洋為中用?是簡單照搬,還是創造性學習?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共產黨人認真思考和密切關注。」由此可見,中國正站在是否民主化的十字路口上。
  〈越南共產黨:“唯一的選擇”與“革新思維”〉一篇,似乎更切合中國的實況。越共最近實施領導人差額選舉,引起海內外華人的省思:同是共產黨,為什麼越南可以,中國不可以?本文簡單的記述了越南近年來在政治上的改革,尤其是舉行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選舉一項,似乎對中共產生頗大的衝擊。
  本書所選案例並非全是成功例子,也有可供殷鑑的滑鐵盧例子。例如〈前東歐國家共產黨組織建設的教訓〉一文,就舉出了東歐國家民主集中體制受到嚴重破壞、組織規模過度膨脹、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被淡化、黨在青年中的影響萎縮,極大地削弱了黨的競爭力。
  在經濟篇,〈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強制儲蓄的社會保險模式〉、〈美國政府強調以減稅來刺激經濟〉、〈英國稅收激勵創業投資〉、〈德國財稅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日本小泉政府的財政結構改革〉等文,都頗具參考價值。
  在教育文化篇,〈國外一流大學給我們的啟示〉一文的點評表示,「從世界一流大學的實際來看,依靠的不是大學的樓有多高、面積有多大,而在於大學有沒有優秀的人才,能不能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學生前來就讀,大學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是大師級的學者。」最近中國的尖子紛紛捨國內大學而躋進香港的大學,以上的點評似乎給予為名為利多於為教育付出的中國學術界一記當頭棒喝。
  在〈蘇東捨棄“喉舌”的慘痛教訓〉一文,指出原蘇東各國執政黨之所以失去執政地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發揮好「喉舌」的作用。其點評表示,原蘇東各國執政黨由於媒體的「報喜不報憂」脫離實際情況而失去人民的信任。
  古往今來,執政成功或失敗例子俯拾皆是,但是否能真正落實,才是成功之關鍵,否則出再多這樣的書也無濟於事。
2006/8/26

星期四, 8月 24, 2006

感恩

感恩
.蕭雅


感恩一詞最常見於台灣,尤其是佛教團體。通常它又與「惜福」連在一起使用。

在慈濟,人人都把感恩掛在嘴邊,初時可能會不習慣,但久而久之就會使人感覺窩心和貼心。慈濟人是把感恩代替「多謝」,我覺得非常好,將感謝提升了層次與境界。

我們每天要感恩的事實在是太多了。早上起身,感恩上天又給了自己一天。吃早餐,要感恩做早餐的人,還要感恩農夫及工人,這一切一切的結合,才令我們有早餐可吃。

昨天下大雨,在巴士站等了十分鐘,終於等到巴士來了。一些人可能會有不耐煩的表現或情緒。但加入慈濟後,我被感恩的氛圍所熏陶,感恩司機在這樣大風大雨的情況下也繼續開工,讓我有車可搭。

我們還要感恩建築工人造房子、發明家創造方便我們生活的用具、警察維持治安、清潔工人打掃街道、醫生治療病人、宗教界人士讓我們追求心靈的平和、娛樂圈人士讓我們放鬆緊張的心情、老師教導我們、傳媒讓我們知道天下事……。

就算是面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我們也要學會盡量以感恩的心態去對待。因為他的傷害使我得到教訓,免去下一次可能更大的傷害。雖然這不容易做到,但我們可以盡力而為。

只要時刻心存感恩,就能化解許多紛爭與冤仇,則天下太平矣。

2006/8/24

星期二, 8月 22, 2006

海外華人音樂人在台灣

海外華人音樂人在台灣
.蕭雅

  「超級女聲」在中國大陸成為一種現象,不僅「超女」紅,連評委也很。去年的評委柯以敏和今年的評委巫啟賢,都因「超女」而在大陸鹹魚翻身。很多人以為柯、巫兩人是從台灣到大陸發展,但這只對了一半,他們確實是將台灣綜藝節目的愛「損人」的「毒舌」風格帶到大陸(也因此而予人褒貶不一的評價),但他們都是馬來西亞華裔音樂人,是先在台灣浸淫、磨練多年後,才累積到大陸發展的實力。這兩人的經歷,其實就是台灣中文流行音樂界的一個縮影。
  在台灣中文流行音樂界,長期以來都有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海外華裔歌手及音樂人的足跡,他們豐富了台灣流行音樂,也是台灣至今仍是全球中文流行音樂重鎮的一股重要力量。
  有中文流行音樂教父之稱的劉家昌,就是韓國華僑。七、八十年代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好歌的譚建常,就是印尼華僑。近年以一首《童話》紅遍大陸及全球華人社會的光良,就是馬來西亞歌手。今年台灣金曲獎(新聞局主辦,是台灣最有代表性之音樂獎項)最佳新人,就由馬來西亞歌手林宇中獲得。新加坡歌手孫燕姿、阿杜、林俊傑;大馬歌手梁靜茹、戴佩妮;美國出生成長的王力宏等,都紅透半邊天。
  台灣吸納海外華裔學生(含港澳生)的僑教政策,也成了培養海外華裔歌手的一個管道。香港僑生周華健、邰正宵,都是當年到台灣讀書後再發展歌唱事業並走紅的。
  外地音樂人的湧入,對台灣以致全球華語樂壇,都有莫大的好處。全球華語流行音樂精英的合作,擦出音樂的新火花,大大提升了華語流行音樂的質與量。  
  台灣雖然近年來飽受盜版打擊,但台灣的華語流行音樂仍然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各地的幕前幕後華語音樂人,莫不以能在台灣有一席之地為榮。這種結果也使台灣的流行音樂百花齊放,奠定作為華語流行音樂界領導者的地位。中國大陸雖然市場大,人才也多,但台灣在製作、創作、行銷、企劃、國際化程度方面也還是勝大陸一籌的,所以近幾年來,不僅是香港、新、馬、大陸、美國等華人較多的地區的華人音樂工作者到台灣發展,連泰國、南韓、日本都有到台灣出華語唱片的。  
  提到促進台灣流行樂壇的百花齊放,不能不提滾石唱片及李宗盛。滾石唱片十幾年來不遺餘力的引進外地(包括大陸)歌手及音樂人,在外地錄音及製作,由非台灣樂手伴奏,當然也推廣台灣音樂及音樂人到全球,推動全球音樂交流功不可抹。甚至近幾年來在台灣頗受歡迎的南韓歌手、樂團及音樂,滾石也是最早引進台灣的唱片公司之一。
  長期在滾石唱片的李宗盛(近年已離開),在九十年代初就到馬、新尋找新靈感,孫燕姿的老師、新加坡著名的雙胞胎兄弟製作人李偉菘、李偲菘,最早也是在李宗盛的邀請下,才積極的跨入台灣的製作領域。馬來西亞的編曲人Mac Chew及Jenny Chin,更是李宗盛的「御用」編曲者,李宗盛製作的專輯,許多更是由馬來西亞的樂手伴奏。最近為了尋求更寬廣的空間,李宗盛多在大陸發展。  
  當然,外地音樂人湧入台灣的現象也不能不提台灣社會的演變,八十年代,許多香港、新、馬歌手在台灣都不被接受的,像早年張學友、梅艷芳、巫啟賢等,在台灣都賣不好,甚至被歧視,連出片機會都沒有(如巫啟賢)。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灣社會開放,人民(包括唱片公司老闆;電視台、電台節目主持人及各媒體)接受外來事物的程度大大的提高,海外歌手才能紅起來,香港的「草蜢」應是這段期間第一個能在台灣大紅的外地華語歌手(雖然他們的國語令人不敢恭維),香港的四大天王及王菲等天后更是銷量破百萬張。接著,唱片公司為了增加新鮮感及開拓音樂領域,就積極引進海外歌手及創作者,例如滾石唱片就是最積極的,尤其是李宗盛。
  最近這幾年,情況有一些改變,唱片公司引進海外華人歌手,已不標榜其身份,甚至將之徹底改造成台灣味道,如滾石的多位大馬美少女歌手(李心潔、梁靜茹等)。當然,大部分歌迷早已不會因為歌手是來自那裡而捧場,而是根據音樂或外貌,一切視乎唱片公司的行銷手法是否成功。美國的華人歌手自八十年代末起也紛紛進軍台灣,其中一些是台灣移民第二代或在美國留學的台灣人,他們的充滿美國舞曲或R&B風味的華語歌曲,在台灣大受歡迎,表表者包括LA Boyz、李玟、順子、王力宏、陶吉吉、黃立行。  
  許多海外歌手為了要在台灣出片,也老早已經作好準備,盡量台灣化,如大馬的光良、品冠;新加坡的許美靜、陳潔儀、孫燕姿。當然也有例外,一些海外歌手或創作人因為其有異於台灣本土主流流行音樂風味的音樂而在台灣受落,如大馬的阿牛。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能在台灣走紅的外地歌手,本身都有創作能力,如戴佩妮、阿杜、蔡健雅等。不過,馬、新的華語流行音樂其實一直以來也都是深受台灣影響的。  
  其實,海外華人音樂人早就在影響著台灣著台灣流行音樂了。不過八十年代末之前的能走紅台灣的,大部份是「華僑」,如文章(印尼出生,大馬長大及讀中、小學,加拿大讀大學,曾在日本工作)、姜育恆(南韓)、高明駿(緬甸)、王傑(儘管他後來移民加拿大及回流香港)等,他們和後來的僅當台灣是發展音樂事業的地點,而不是「祖國」的外地華裔音樂人是不同的。但八十年代有一個異數,他就是在台灣唸研究所並娶了台灣女子的韓裔張鎬哲,以非華裔身份唱華語歌曲而走紅台灣。 
  台灣不斷的吸引全球音樂人才,為華語流行音樂注入新的生命力,是全球華語歌迷之福。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2006/8/22

素食月餅

素食月餅
台灣法鼓文化:
http://www.ddc.com.tw/92market.asp
香港:
東方小祗園齋菜
灣仔軒尼詩道 241 號地下
電話:25199148
灣仔灣仔道 111 號慶邦大廈地下
電話:28919874

星期日, 8月 20, 2006

馬來西亞積極建立回教金融中心

馬來西亞積極建立回教金融中心
.蕭雅

  回教金融,一個香港人感到陌生的名詞。但拜中東產油富國皆回教國所賜,擁有龐大資產的回教國家,是世界金融界不可忽視的巨大市場。然而,由於穆斯林在投資、處理金錢事務方面,需遵守可蘭經的一些規定,以致他們不能通過全球普遍適用的以西方主導的金融體制來進行金融交易,遂有符合回教教義及律法的回教金融應運而生。其中,馬來西亞是發展回教金融最成熟之國家,最近更雄心勃勃欲打造成國際回教金融中心。
  根據可蘭經及回教教義,回教徒不得收取或付給現金利息、不能銷售或購買那些在不知情下後果堪虞的物品、不能銷售或購買不潔或非清真(not Halal)的產品或服務、不能賭博及從事任何和既有法律或學者定下的原則有所衝突的條件或行為。
  因此,在回教銀行和金融業,經營放貸業務者和銀行,必須和貸款者共同承擔創業風險,不應該有預先固定的利息。
  馬來西亞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發展回教金融業,至八十年代初就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回教銀行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馬的回教債券業務,今年上半年,大馬新發行企業回教債券已佔當地債券市場的七成一,發行額二百三十億馬元。大馬的CIMB Banking Group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回教債券發行機構。一九九六年以來全球發行的四百一十億美元回教債券中,就有三百億美元是在大馬安排或發行的。
  大馬中央銀行八月中旬宣布多項計劃,以期打造世界回教金融中心,以分享回教國家估計高達一萬億美元的可投資資產。這些計劃包括:提供外幣回教金融服務的現有回教銀行和回教保險公司,獲准成立外幣業務單位;釋出有條件的回教銀行及回教保險執照;成立大馬回教金融中心執行委員會等。
  事實上,大馬發展回教金融的成績有目共睹,也吸引了外資銀行及金融機構的參與。繼去年發出三張回教銀行執照給科威特金融機構、卡塔爾回教銀行及沙特阿拉伯Al Rajhi Banking後,今年二月再加批出四張回教保險執照,其中一張是給予匯豐保險。此外,大馬渣打銀行也於上月推出相信是世界首項的回教外幣換匯服務。
  大馬的回教金融市場甚至吸引了日本的興趣。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計劃在明年一月前,在馬來西亞發售三億至五億美元的回教債券,吸引中東國家的石油美元投資亞洲。
  不過,大馬欲打造回教金融中心的大計,也面臨挑戰。其中一項挑戰是,回教金融的定義呈紛歧。畢竟大馬屬於世俗化的回教國,非回教徒佔人口比例達三成以上,他的一些回教金融的規定可能比純回教國家來得寬鬆,會是吸引這些回教國家資金的一項障礙。
  舉例而言,大馬的回教房地產信託基金,容許百分之二十的租金收入來自不符回教教義(例如經營不符回教教義行業)的物業,但在大部份中東回教國家,這是違反回教教義的做法。
  此外,大馬也面對新加坡的競爭。新加坡交易所與倫敦富時(FTSE)發Yasaar於今年二月推出回教股價指數(Shariah Indxe),成為亞洲第一家推出回教股價指數的交易所。目前,以新加坡為基地的基金資產大約有三千五百億美元,其中約一百三十億美元來自中東產油國。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去年就造訪杜拜三次,吸納當地資金到獅城相信會是訪問的重點。
  據估計,目前全球回教銀行的資產總額約二千五百億美元,且每年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成長。因此,回教金融是一項方興未艾的產業,或許也可成為香港金融業北望神州之外的另一項選擇。
2006/8/20
創新及年輕化的裝修行業
.蕭雅

  在做生意講求包裝、創意、策略聯盟、crossover的今天,即使以往傳統上由「阿叔」級人士經營的裝修行業,在一些年輕人的創意經營下,也有了一番新面貌。
  旺角弼街、新填地街一街,是香港建築材料商店集中地之一(另一處為灣仔駱克道)。當天我一進入弼街的恆通建材廣場,就有「原來此處另有天地」的感覺。那有如大商場般的形式,令我產生深刻印象。原來建材、裝修這行業,已一改以往給人粗魯的形象。
  更令我驚喜的是,一家名為「鋁窗王」的鋁窗裝修公司之經營手法,完全顛覆了「老叔父」的模式。
  他們注重品牌、設計、年輕化,並設有網站。他們抓緊香港計劃立法強制規定業主一定要驗鋁窗的時機,聘請了一批問卷調查員作市場調查及獲取準客戶資料,再派專人以專業形象(如穿制服、有證件、具專業知識)到府上檢查及報價,並以各種套餐價格來吸引客戶。他們也宣稱工程期間包第三者保險;完工後提供安全合格證書及三年保用期等等。他們還實行crossover,例如送家居保險等,作為gimmick。他們也許不以價格取勝(這是最沒有意義及最低層次的經商手法),但透過專業形象及優質服務,相信可以獲得追求更高品質的現代人的青睞。
  可以預見的是,在競爭激烈的趨勢下,各行各業都會以更具創意的面貌出現,否則就會被淘汰。

2006/8/20
鋁窗王網站:
http://www.windowsking.com/

高明的宣傳策略內情

高明的宣傳策略內情
.蕭雅
  香港消委會月前發表報告,駁斥一些淨水機廠商聲稱他們的水機處理過的水能夠促進健康云云,指這些說法沒有根據,誤導消費者。
  其中近年大灑金錢登廣告的大馬品牌鑽石健康水,馬上就連續登了幾天大篇幅廣告來反駁斥消委會的指控,被公廣/廣告界人員認為是背後有高人在指點其宣傳策略,速度之快、效率之高,顯然是有備而來。這肯定是廣告業的經典案例(不只香港,應是世界級)。
  鑽石水並未全盤否定消委會的說法,甚至第一篇的標題就直言:消委會沒有錯。只不過指其說法太籠統,以及那只是「最低標準」的「官方說法」,而消費者應有更高要求,鑽石水就符合了這些高要求。
  其中香港才子梁文道在其於某報專欄中的說法最堪細嚼,他指鑽石水的廣告指消委會的是「官方說法」,即將自己塑造了「被打壓」的「非主流論述者」形象,非常成功,就好像將自己比作當年被視為異端的哥白尼般。
  說實在的,鑽石水宣稱有許多功能,但至今為止也沒有直接或間接產生什麼副作用,所以也奈何不了他。
  我有幸在不久前的一次飯局中,與曾是鑽石水高層(負責市場及技術,現已離開自起爐灶)同桌,聽了他說的許多有關鑽石水的內情,包括他們從前不重視這類危機處理,因為多年前一次的疏忽造成極大損失,所以使他們改變思維。  
  甚至不久前香港壹周刊「踢爆」鑽石水的某些「功效」,原因是因為他們與壹周刊之間的廣告談不妥,鬧得不愉快。(這亦為外人不知的內情)
  至於連鑽石水為何會叫鑽石水,也有一段不太為外人知的「古」。我的一位曾在大馬某電台從事廣告業多年的同學告訴我,鑽石水銷售商當年找他們做宣傳時,一直想不到好名字,後來在彼此腦力激盪下,以Amway的直銷人員高聘級「鑽石」為品牌,並大肆宣傳,於是有了鑽石能量水(後改為鑽石健康水)的品牌。
2006/8/20

星期六, 8月 12, 2006

多哈回合失敗對中國的影響(新版)

多哈回合失敗對中國的影響
.任和(時事分析員)


由於各國的分歧無法解決,歷時約五年的多哈回合談判已於七月底正式破裂。多哈回合的失敗,也意味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失敗。如果世貿體系崩潰,受衝擊最大的可能是崛起中的中國。
 
五年前展開的多哈回合談判,主要目的在於通過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來促進全球經濟發展,並改善全球的貧困情況。談判各方在削減農產品關稅和農業補貼的幅度問題上產生了爭執,世貿同時進行的服務貿易和工業品貿易談判也陷於停頓,使世貿處於十字路口。

如今,多哈回合不能如期達成協議,將可能迫使更多國家轉向雙邊貿易磋商,因為操作起來簡單得多。但是,對於落後及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絕非上佳之選,因為這使得他們在與經濟強國談判時,籌碼不足,處於劣勢。

相對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可能因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而受影響,受衝擊更大的可能是中國。其他發展中國家原本即處於邊緣及劣勢(即使相對於中國),多哈回合若能達成協議,是使他們能夠有翻身的機會(僅是機會,也不一定成真)。然而若失敗,他們也沒有什麼損失,頂多只是保持現狀。

但對中國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華盛頓智囊機構國際經濟研究所不久前曾經發表一份報告表示,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依賴的是其強大的出口,而保障這一強大出口的前提,就是需要一個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

2005年中國外貿總額突破一萬四千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位。中國外貿連續四年增長超過百份之二十,2005年順差更是04年的三倍多,達到一千零一十八億美元。

從一些例子即可看出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對中國帶來的好處。中國的低工資與高產能,使得其許多產品橫掃全球。雖然美國、歐洲等國家及地區,都曾醞釀要重新對中國的紡織品等設限,但中國的產品的確靠其價廉物美而暢銷全球。

更甚的是,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使中國獲得了以往由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佔重要一席位產品的市場,包括紡織品、鞋類、小商品等市場。過去由於有全球配額制度,使得中國的紡織品、成衣等產品,出口數量愛限制,包括港商在內的不少紡織業者,因此都把工廠設在孟加拉、柬埔寨、乃至非洲等地。但隨著配額制度的取消,中國「搶」走了很大部份原本由這些國家供應的市場。今年五月份以來,孟加拉的成衣廠工人就多次上街示威,要求改善待遇,並且導致有工人死亡,工廠焚燬。雖然這不是直接與中國有關,但由於中國的市場佔有率擴大,使得這些國家的工廠經濟困難,是間接導致事件的原因。

聯合國發展項目委員會週前發布的報告就指出,亞洲窮國也曾嘗試過開放和與國際接軌,他們的市場比其他地區窮國市場更開放及自由,但未能趕上中國的步伐。

隨著中國的角色日漸重要,如何在積極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又不落人口實,是中國政府的一大挑戰。當然,很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自身必須盡速加強體質,才可避免被全球化所淘汰。各國不可能期望中國放慢發展腳步來等他們趕上,必須自立自強,才能與世界及中國共同進步、繁榮。

2006/8/12

記一名好業務人員及推薦亞洲週刊西藏專題

在七月份的香港書展期間,我參與了慈濟基金會的志工活動,在慈濟攤位當義工。剛巧慈濟對面就是明報及我以前任職的亞洲週刊的攤位,我於是就過去寒喧了一番。我特別要稱讚的是當時亞週攤位的一位男性臨時推廣人員。當他知道我服務於佛教坊後,即刻就送上了一本專訪達賴喇嘛為封面的亞洲週刊(2006年6月18日號)給我,反應之快令我有些訝異。
我細看這期亞洲週刊後,發現專訪達賴喇嘛(紀碩鳴撰稿)是近來亞週最成功的專題之一。我覺得,往年一直都榮獲多項新聞獎項的亞洲週刊,此專題極有可能再奪殊榮。
此專題精彩及吸引人之處除了專訪達賴喇嘛外,還深入報導了西藏流亡政府及流亡藏人的情況,並穿插相關的歷史資料,是近年中文媒體中難得一見的如此詳細和用心報導西藏的專題。
蕭偉基
2006/8/11

深圳車展2006九



雙辣妹拉小提琴

深圳車展2006八



拉丁舞表演

深圳車展2006七


辣妹拉小提琴

深圳車展六

深圳車展2006三



四川變臉1

深圳車展2006四





四川變臉2

深圳車展2006五




四川變臉及噴火3

深圳車展2006二



辣妹小提琴表演
Kenny攝於2006/8/11

深圳車展2006一


為什麼熱褲上會有ROC字樣?

新印經濟特別區vs大馬柔南經濟區(新版)

新印經濟特別區vs大馬柔南經濟區(新版)
.蕭偉基
  中國的崛起,對東南亞國家造成頗大的衝擊,因為中國以「吸金大國」及低成本「世界工廠」之姿,將原本不少設於東南亞的工廠吸了過去,東南亞各國於是紛紛尋找出路,而彼此加強策略性的合作,也許是可行之道。從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最近宣布的一些新計劃,可發覺到這些國家正在著急的想辦法,以因應挑戰。這些大計,都與多年前盛極一時的「成長三角」有關,但如今都已變調。
  「成長三角」於一九八九年首先提出,其中一個是結合新加坡、印尼鄰近新加坡的幾個外島(如峇淡島、賓丹島等)及馬來西亞半島南部的柔佛州,彼此分工合作,共同追求「三贏」。
  但馬、新、印三國之間有多諸多的恩怨情仇,各懷鬼胎,彼此看不順眼對方(尤其馬、新這對冤家),談合作真是談何容易?再加上之後的金融風暴等影響,成長三角於是成了「停滯三角」,峇淡島竟淪為部份新加坡人尋花問柳之地。
  事實上,這成長三角由始至終都只是新加坡主導,印尼配合,馬來西亞一直都不積極,甚至還在柔佛州建立Tanjung Pelepas港口,一舉以低價搶走了獅城港口的大客戶,完全沒把所謂的成長三角看在眼裡。近日馬來西亞宣布給予中國等地遊客落地簽證待遇,但只限從機場入境者,經新加坡以陸地入境者不在此列。這足以顯示大馬不願新加坡從中分一杯羹的心態,兩國關係之不佳可見一班。
  以當時成長三角的分工也可看出,馬來西亞的地位是尷尬的。新加坡的如意算盤是,可以利用印尼的外島建立低成本的大型工業園區,新加坡則作為金融與物流中心,即扮演所謂的大腦角色,柔佛則提供資源。但柔佛的面積比峇淡還大,建立再大的工業園區都可能,所以對這樣的安排不滿是肯定的,也可看出新加坡推動成長三角的背後目的。
  上月,新加坡與印尼正式宣布,在峇淡、賓丹及卡里文三個島開發三個「特別經濟區」,這意味著所謂的成長三角正式壽終正寢,因為已沒有馬來西亞的份。
  根據新加坡傳媒報道,新印特別經濟區已吸引了三家能源公司投資一億二千萬美元。工業區的其中一項目標,是和新加坡的公司聯合發展一個岸外石油港口,進一步鞏固能源中心的地位。
  新加坡與印尼共同開發峇淡島等外島已倡議多年,為何現今才有大動作呢?據了解是因為新加坡覺得現任印尼總統蘇西洛能力較強之故。
  也許受中國的深圳經濟特區等創造奇蹟式的成功所影響,東南亞最近掀起一股「特區」熱。除了新印經濟特區外,馬來西亞也不落人後,宣布斥資一百零二億馬元(約二百一十億港元),在鄰近新加坡的柔佛州成立「南柔經濟區」,打對台之意甚為明顯。
  根據計劃,南柔經濟區佔地二千二百餘平方公里,將興建大型國際會議中心、「多媒體超級走廊」、物流中心、提升柔佛機場為區域物流機場、人造島石化廣場、亞洲最大煤炭發電站等,還有一個名為Nusajaya的區域,是興建迪士尼式主題公園的預訂地。大馬楊忠禮集團更倡議興建吉隆坡到新加坡的子彈火車計劃。
  從計劃內容可以看出,大馬政府欲與新加坡一別苗頭的姿態(例如馬來西亞幅員如此廣大,為何偏偏不選其他區域而要選擇與新加坡接壤的柔佛州)。尤其是新加坡即將興趣賭場之後,馬來西亞的恐被大幅度拋離的危機感大大增加,於是趕緊的推出此世紀性大計劃。當然,一如深圳之於香港,柔佛也叨新加坡的光,這種「借力」的思維與做法,是非常聰明之舉(若在其他區域建特區,得花額外之成本來打造其優勢,如今借新加坡這現成的優勢,從中分一杯羹,有效及簡單多了)。
  只是這十幾年來歷經「多媒體超級走廊」、「娛樂城」等「大白象」計劃金殺羽而歸後,人民對這超級大計劃是否能夠成功也充滿懷疑。
  就如深圳與香港的關係,新加坡與柔佛的關係也錯綜複雜,由於物價較低,新加坡人大批湧入柔佛消費,但也引起新加坡政府的恐慌,宣布一些限制措施,例如新加坡汽車在離境赴馬前一定要打滿至少四分三缸的油,否則要罰款等等。而在三十年前,情況剛好相反,當時新加坡是自由港,物價也低,因而是馬來西亞人越過長堤到獅城購物。所以新加坡與柔佛是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但深港因為同屬一個中國,因而可以在中央政府的干預底下,達成雙贏的局面;而新柔因分屬兩國,彼此要發揮高度智慧,才可達成雙贏。
  面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衝擊,東南亞國家也以中國為榜樣,興建各種「特區」,期望能與之抗衡,但如果各國還是各自為政,不僅不尋求合作,甚至還打對台,則成功之希望渺茫矣。

2006/8/12

中國成為世界汽車大國

中國成為世界汽車大國
.蕭雅
號稱華南最大規模、歷史最悠久的第十屆深圳國際汽車展,週前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我也去參觀了。展場彙集近四十家國內外知名品牌汽車,包括賓利、勞斯萊斯、法拉利、平治、瑪沙拉蒂、世爵(Spyker)等名車。兩輛價值五百萬人民幣的荷蘭世爵跑車,已全部賣出,還有四人現場訂購。足見中國富人階級的興起,為全球奢侈品帶來巨大商機。

整個車展猶如歌舞綜藝秀,與國外車展不遑多讓。美女襯托香車當然是少不了的劇目,謀殺了不少菲林,以及吸引一些志不在車的男士之眼球。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品牌華晨汽車的展台,雙辣妹拉小提琴、四川變臉噴火秀、男女拉丁舞高手貼身表演、美少女性感熱舞等,一堆看似與汽車沒太大關係的表演,都為了吸引男性為主的觀眾而上場。

主持人還說,華晨汽車展示了其中華文化的氣質。納悶矣!汽車與中華文化到底如合結合,我倒是在其汽車上看不出來。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成為汽車大國已是指日可待之事。2000至2004年間,中國汽車產量從200萬輛倍增至500萬輛;2005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570萬輛和575萬輛,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市場。不過,令環保人士擔心的是,這會否成為全世界環境的重大負擔?這得靠專家去解決了。

2006/8/12

影響人吃素

影響人吃素
昨天我去了深圳,中午隨意往某間餐廳吃飯,點了餐牌上唯一的素食餐──羅漢齋煲仔飯。後來有一位顧客也坐在同一張桌子,侍應向他介紹了多款餐,他都沒興趣,後來問侍應我吃的是什麼,侍應說是羅漢齋煲仔飯,並強調是「無肉、全素」的,那位仁兄就說好,就點這一種。我很高興,因為我點了這唯一的素餐,影響了至少一個人在那一餐也吃素,至少在那一刻減少了人間一些殺業。
2006/8/12

星期五, 8月 11, 2006

歡喜迎生日

  讀完今期《溫暖人間》(第182期),心中滿是歡喜。除了因為這是一本好雜誌外,更重要的是,從中我知道我略盡棉力,間接促成了一件好事。
  當我得悉慈善家田家炳老先生的義舉後,我覺得一定要想辦法讓社會上多一點人知道及學習其偉大情操和善行,以創造和諧社會。於是我先是替亞洲週刊做了一篇專訪田老的稿,接著我認為這樣還不夠,於是極力建議《溫暖人間》派人專訪田老。通過我的聯繫,《溫暖人間》於去年年中左右,終於由劉潔芬小姐專訪了田老,而採訪當天,我也到現場,再次為田老的深情善舉所感動。該文作為《溫暖人間》的封面專題,於去年某期的《溫暖人間》刊出。
  原來該文刊出後,真的感動了一些人。其中一位就是本期《溫暖人間》所報導的寬覺居士。她讀了該篇報導後,決定把保險箱中的所有首飾捐給《溫暖人間》義賣,以協助籌募該刊的出版經費,讓人間更溫暖。
.蕭雅
2006/8/11(本人陽曆生日前夕)

星期三, 8月 09, 2006

深圳車展2006



為什麼靚車一定得配美女?為什麼又稱為「香車」?汽車與美女拉小提琴又有何關係?
說穿了,又是男性主導的世界將女人物化的結果。
不過,這種美麗的畫面,我還是挺喜歡的。你呢?

文/攝影:蕭雅

星期一, 8月 07, 2006

大馬外勞

根據馬來西亞內政部的統計,今年(2006)三月三十一日大馬合法外勞共有1,850,063名。最多的六個國家是:
印尼  1,215,036
尼泊爾 200,220
印度  139,716
緬甸   92.020
越南  85,835
孟加拉 58,878
真是一個畸形國家,本身並不富裕,卻請了一堆外勞來工作。
註:大馬人口約2,400萬,故合法外勞佔約7%,但非法外勞因無法統計,故不知其數,據說沙巴的外勞佔了將近一半。不知是真是假?!

星期日, 8月 06, 2006

懷念台灣綜藝節目

懷念台灣綜藝節目
.蕭雅


多謝youtube.com,讓我有機會欣賞台灣的眾多精彩的綜藝節目,重溫十幾年前在台灣讀大學時期的年少快活時光。

離台十餘年,最難忘就是台灣的綜藝節目,尤其我最欣賞的超級大哥級主持人「大鬍子」張菲。他那自然不造作、內化成身體一部份的演藝才華與主持功力,絕對屬於世界級,在華人社會更是無人能出其右。香港雖也貴為娛樂事業重鎮,但說到電視綜藝節目,實在是比台灣相差甚遠。

我尤其喜歡張菲與其弟費玉清搭檔主持的節目,像我在台灣時期的《龍兄虎弟》,一說一和,乃天衣無縫之「絕配」也。

老實說,近年竄紅的吳宗憲,我並不太喜歡,其深度與知識都遠不如張菲等前輩,只是徹頭徹尾的耍嘴皮子。

不過,台灣綜藝節目調侃與「損」人的特質,有時會過了頭,所以一些藝人(尤其香港藝人)會受不了。像年初的「毒舌」事件(「毒舌」乃台灣版「殘酷一叮」的評審環節,通常會毫不留情面的批評參賽者),就鬧得滿城風雨。當然,台灣的節目對待香港藝人有時也會比較客氣。

台灣綜藝節目的三級內容充斥,也是令人乍舌的,許多內容在香港肯定過不了關,但在台灣卻毫無事情的天天在播。近來更多了一籮筐的挖苦阿扁之節目。

總之一句:台灣綜藝節目精彩,值得香港學習。

2006/8/6

星期六, 8月 05, 2006

經典好看在哪?

《經典》雜誌雖是由佛教慈濟基金會所辦,但內容並無明顯宗教含意,是一本綜合性質人文雜誌,性質如同《國家地理雜誌》。但我覺得它比國家地理雜誌好看,其人文關懷程度更高,而且是以亞洲視野出發,故看起來比較貼切。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大部份內容是自己採訪,並第一手以中文撰稿,不像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般以翻譯為主,所以看起來比較舒服(翻譯的文章看起來總是有點隔閡的感覺)。
當然,國家地理雜誌(不管中、英文版)也都是好雜誌。

何處購《經典》

最近有香港朋友問我何處可買到《經典》月刊,非常抱歉除了在台灣比較方便外,其他地方可能都要直接到各地的慈濟分會才能夠買到。我會想辦法轉達慈濟相關人員,積極在台灣以外開拓更多的《經典》發行管道,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這本好雜誌。
各位可參考以下網址:
慈濟:
http://www.tzuchi.org.tw/
慈濟海外據點:
http://www2.tzuchi.org.tw/tc-subject/html/office-a.htm
慈濟馬來西亞據點:
http://www2.tzuchi.org.tw/tc-subject/html/office-malaysia.htm
慈濟香港分會:
香港九龍塘沙福道12號
TEL: 852-25754966 FAX: 852-25753922
香港新界沙田新田圍車公廟道5號 
TEL:852-28937166‧FAX:852-28937478
另外,香港中央圖書館也有展示及收藏《經典》。

賺回健康更春青

賺回健康更春青
--姚瓊琚(80歲,吃素30餘年)
■ 李玫君
  採訪姚瓊琚女士當天,熱氣逼人,才在客廳坐定,她即拿了一杯白開水讓我解渴消暑,稍後又送來一杯現做的新鮮番茄汁。採訪尚未開始,已窺見這位銀髮「水」阿嬤健康飲食的撇步。
  別以為已八十歲的阿嬤一定齒齦動搖,咬不動水果才打成汁喝。姚瓊琚女士的皓齒可是健健康康,因為很喜歡吃水果,因此有時切盤、有時做成果汁,讓同一種食材,在巧心之下有多樣 的風味。每天的早餐並非你我想像的,醬瓜罐頭及醃菜製品等等傳統老一輩的配菜,而是牛奶加上五穀粉或薏仁粉,搭配個饅頭,有時心血來潮,將葡萄乾、枸杞及蔓越梅混合,放入饅頭裡,來個中西合璧。生活對這位素食阿嬤而言,可是充滿創意與樂趣的。
  請教阿嬤平時的料理有何「撇步」?她說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少吃加工食物,即使偶爾吃豆製品如豆皮,也是以少許油兩面煎,讓豆皮不會太油。「菜葉類的蔬菜還是用川燙好,既健康又方便。」她認真地說。可見阿嬤也懂得現代醫學標榜的少油、少煙的健康料理法,難怪看起來還是「水鐺鐺」!
  不過,年輕時吃葷的姚瓊琚可不是這樣子,她常常覺得自己滿身病,還煩勞幾位在台大醫院當醫師的親友看診;吃素後,健康狀況改善很多,也較少跑醫院,這可讓當初那些醫師們嘖嘖稱奇。如今,八十歲的姚瓊琚,在家中佛堂前跪拜禮佛,動作輕緩柔軟,一點也沒有老年人的遲緩。而長期吃素,讓她感覺思路清晰靈活,更具行動力,不但長期擔任義工,還義務教授日語,沒落入「呷老就沒用」的怨嘆裡。
  「吃素真的讓我改變很多。」不僅賺回了健康,也讓心性更詳和。回首三十幾年前由食肉到吃菜,剛開始時,難免要面對拒絕葷食的誘惑,自己都也走過來了,後來,遇到事情她便以「吃飯皇帝大這等事都能棄葷投素了,那還有什麼不能『看開些』?」漸漸地,她發現隨著吃素日久,整個人都變輕爽了。
  眼前這位聲音清脆爽朗、笑可掬人的銀髮阿嬤,讓人對吃素生起的信心,吃素可以擁有較無負擔的身體;身體一輕鬆,心情也跟著放鬆。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264期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1365

星期五, 8月 04, 2006

中東危機緊急救援

中東危機緊急救援
黎巴嫩人民戰火下痛失家園宣明會展開緊急救援工作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軍事衝突已持續逾一週,導致平民死傷者的人數日漸遞增,又迫使超過50萬黎巴嫩人民離開家園,宣明會正加緊進行各項緊急救援工作,協助難民度過難關。
  黎巴嫩的領空及陸地仍處於封鎖狀態,一浪接一浪的空襲炸毀了橋樑、道路及所有港口。貝魯特機場被迫關閉,全國不同地區的交通被中斷,整個國家差不多與外界完全隔絕,令救援工作倍添困難。現時,大批黎巴嫩難民正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嚴重缺乏糧食及棲身之所。
  為了協助黎巴嫩人民度過難關,宣明會率先向當地南部比特貝爾鎮村落的2,000名難民派發糧食,包括罐頭食品,麵包、麥片粥等。另外,宣明會亦向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北面Bourj Hammoud及Sine el Fil 地區的2,000名居民派發藥物。
  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表示:「現時宣明會已接收了逾5,000名難民,並與當地組織合作,協助他們在附近的清真寺及學校尋找棲身的地方,並繼續為他們提供糧食、食水、嬰兒食品,以及藥物和衛生包等救援物資。在衝突戰火下,兒童是最無辜和無助,他們不但人身安全大受威脅,亦容易造成心靈創傷。香港世界宣明會初步撥款港幣78萬元進行救援工作,並呼籲香港市民伸出援手,協助黎巴嫩人民度過目前嚴峻難關。」
捐款可循下列途徑:
1.直接存入銀行戶口匯豐銀行 018-377077-003中國銀行 012-883-0-002666-2
2.劃線支票抬頭請寫「香港世界宣明會」或「WORLD VISION HONG KONG」
市民請將銀行收據或劃線支票連同個人資料寄「香港世界宣明會簡便回郵六十九號」收(免貼郵票),信封面請註明「中東危機緊急救援」。捐款可憑正式收據扣減稅項。
  市民如欲查詢有關「中東危機緊急救援」工作,歡迎致電宣明會熱線 2394 2394或電郵hotline@worldvision.org.hk查詢。
網址:
http://www.worldvision.org.hk/appeal/MiddleEast/emer_frame.html

星期四, 8月 03, 2006

極力推薦《經典》

極力推薦《經典》
太棒了!2006年8月號(第97期)的《經典》雜誌太精彩了!封面是有關沙巴的京那巴魯山與台灣的玉山的報導。這是繼今年初的有關香港米埔與台灣關渡候鳥保留區的現場比較報導後,該刊又一次的兩地比較性質的報導。此外,本期的NGO系列是有關樂施會(Oxfam)的報導,也值得一讀。
我本身有訂這雜誌,但本期還沒收到,我在網上看到後,就迫不及待的向各位推薦。
網址: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rhy.htm

懷念客家歌王──邱清雲

懷念客家歌王──邱清雲
 
邱清雲是馬來西亞客家歌王,這位福建人,在七十年代竟然以一曲鬼馬的,充滿大馬風味(因大馬客家話參雜了一些馬來話及其他方言,故與正統的中國或台灣客家話有差異)的客家歌──《阿婆買鹹菜》,風靡全馬,據說一張專輯銷量超過十萬張,破大馬紀錄。更難得的是,他是以不是大馬最主要方言的客家歌曲而有此佳績。
他與許冠傑同年代,而他唱的許多歌都是翻唱許冠傑的歌,由張少林填客家歌詞,一樣是反映市井、社會低下階層心聲,抵死風趣,所以和歌神一樣取得佳績。
邱清雲上月不幸病逝福建,得年五十九歲。以下網站有他的部份歌曲,讓我們一起懷念。
http://www.hmusic.cn/a1/E/E0C3E6E413144E17DD44_s.html

星期二, 8月 01, 2006

online translation 很棒的即時翻譯

http://world.altavista.com/

中國崛起對馬來西亞的衝擊

中國崛起對馬來西亞的衝擊
.蕭雅

作為一個體質欠佳的鄰近國家,中國的崛起對馬來西亞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中國的龐大市場及低廉成本,對全球產生「吸金」效應,連帶的也使得不少原先在大馬設廠的外資甚至當地本土資金縮減投資甚至撤資。於是,大馬不得不重提重視農業的口號。

在吉隆坡附近的沙登鎮,多年前是全球製鞋業重鎮,但隨著中國鞋子以低成本搶灘,沙登製鞋業幾被連根拔起,由全盛時期的二百多家廠縮減到現今不到五十家。何清園的製衣中心,已轉型成批發中國衣服為主的地方。

此外,還不時在早上的街市或其他場合見到不少中國大陸民眾拿著便宜的中國貨在兜售。

曾幾何時,檳城是電子業重鎮,如今隨著外資減少,也失色很多;前首相馬哈迪當年雄心勃勃搞的「多媒體超級走廊」,更成為一大笑話。

現今,聽說在中國的義烏,每天都有不少大馬中小型企業商人在找尋門路,主要目的是找尋低價位產品。也有很多商人不遠千里希望能在中國闖出一片天,但又有幾人能夠像金獅集團的百盛超市(馬資)般成功?

更糟的是,大馬近年治安敗壞(與經濟走下坡是惡性循環?),幾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再加上長期以來獨尊馬來人的種族政策的不公平,導致華人精英出走的現象(前衛生福利局長楊永強、前證監會主席沈聯濤、王牌基金經理謝清海都是大馬人)。

備受「內憂外患」,大馬將如何因應?

這是中國經濟崛起所始料未及的後果。大家唯有等待更多的中國人富起來,才可望分享甜蜜的果實。

2006/8/1

香港是金融中心

香港是金融中心
.蕭雅

  近年,掀起香港邊緣化的恐慌。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是好事,但港人也不需妄自菲薄。以筆者從事金融業務的經驗,可以很明確的說一句,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是遠勝於新加坡的,更遑論內地的城市。
  近年雖然新加坡加強攻勢,想要分得金融業市場中更大的大餅,也吸引了數以百計中國企業上市,並且聽說他們的上市程序比香港來得user friendly。但以用家身份而言,據我接觸的東南亞人士或客戶告訴我,他們還是寧願選擇投資香港市場或購買在香港發售的金融商品或提供的金融服務。他們看好香港市場的前景(包括房地產),因為他們覺得香港背靠大陸,不會差到那裡去。而且他們也覺得香港比較自由,投資選擇也比較多。
  我有些客戶是大馬華人,據我所知,不少大馬華人都希望將部份資金移往外國,除了不是太看好大馬前景(原因複雜)外,外國投資機會比較多也是一大因素。以基金而言,大馬基於外匯管制等原因,當地可投資之外國基金數目少得可憐,所以不少有錢人將錢轉到外國,而香港是其中一個重要地方。
  一位大馬客戶是大馬一上市公司大股東,他說多年來有不少新加坡的私人銀行業務代表都經常去找他談,希望能夠做到生意,但他始終對香港的信心比較大,所以沒有將太多資金投資新加坡。
  至於大陸,有錢人更是千方百計將錢移往境外,包括香港,就連買保險也對香港的保單比較有信心。
  所以,香港仍然是亞洲金融中心,且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極有潛力躍升為世界金融中心。
2006/8/1

慈濟是台灣之光

慈濟是台灣之光
.蕭雅


  由於政府的無力造成民間「自力救濟」風盛行的台灣,民間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數一數二。其中證嚴法師四十年前創辦的佛教慈濟基金會,乃一值得台灣及全球華人感到光榮的NGO。
  說到慈濟,不能不提他們的骨髓捐贈。慈濟的骨髓資料庫資料多達二十八萬筆,是全球主要骨髓資料庫之一,也是華裔及亞裔重要的骨髓資料庫。更感人的是,透過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成功的已逾一千例,受髓者遍達二十多個國家。
  慈濟五百多萬會員響應上人的號召,在台灣的大街小巷呼籲民眾進行捐髓驗血。由於一些慈濟會員是學歷較低的長者,他們也許不了解骨髓捐贈的高深學問,只知道遵從上人的指示一定沒錯,於是就高喊「救人」兩字就成功的使到不少人響應。這是在時報出版的《大愛相髓》(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編著)一書中所描述的趣事。
  隨著專業水準的提升,目前慈濟已有很專業的解說來解開人們對骨髓捐贈的疑惑。慈濟的成員對於捐髓者,更是給予家人般的細心照顧。
  香港在慈濟捐髓事業路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幾次跨兩岸的骨髓捐贈,要將台灣捐髓者的骨髓,在二十四小時的緊張時刻內,移植到大陸的病患身上,礙於兩岸不能直通,這些骨髓只能透過香港轉運。因此,在幾次的骨髓轉運行動中,香港也參與了這動人的活動。能夠參與這一救命之舉,也是港人之福。
20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