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經濟特別區vs大馬柔南經濟區(新版)
.蕭偉基
中國的崛起,對東南亞國家造成頗大的衝擊,因為中國以「吸金大國」及低成本「世界工廠」之姿,將原本不少設於東南亞的工廠吸了過去,東南亞各國於是紛紛尋找出路,而彼此加強策略性的合作,也許是可行之道。從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最近宣布的一些新計劃,可發覺到這些國家正在著急的想辦法,以因應挑戰。這些大計,都與多年前盛極一時的「成長三角」有關,但如今都已變調。
「成長三角」於一九八九年首先提出,其中一個是結合新加坡、印尼鄰近新加坡的幾個外島(如峇淡島、賓丹島等)及馬來西亞半島南部的柔佛州,彼此分工合作,共同追求「三贏」。
但馬、新、印三國之間有多諸多的恩怨情仇,各懷鬼胎,彼此看不順眼對方(尤其馬、新這對冤家),談合作真是談何容易?再加上之後的金融風暴等影響,成長三角於是成了「停滯三角」,峇淡島竟淪為部份新加坡人尋花問柳之地。
事實上,這成長三角由始至終都只是新加坡主導,印尼配合,馬來西亞一直都不積極,甚至還在柔佛州建立Tanjung Pelepas港口,一舉以低價搶走了獅城港口的大客戶,完全沒把所謂的成長三角看在眼裡。近日馬來西亞宣布給予中國等地遊客落地簽證待遇,但只限從機場入境者,經新加坡以陸地入境者不在此列。這足以顯示大馬不願新加坡從中分一杯羹的心態,兩國關係之不佳可見一班。
以當時成長三角的分工也可看出,馬來西亞的地位是尷尬的。新加坡的如意算盤是,可以利用印尼的外島建立低成本的大型工業園區,新加坡則作為金融與物流中心,即扮演所謂的大腦角色,柔佛則提供資源。但柔佛的面積比峇淡還大,建立再大的工業園區都可能,所以對這樣的安排不滿是肯定的,也可看出新加坡推動成長三角的背後目的。
上月,新加坡與印尼正式宣布,在峇淡、賓丹及卡里文三個島開發三個「特別經濟區」,這意味著所謂的成長三角正式壽終正寢,因為已沒有馬來西亞的份。
根據新加坡傳媒報道,新印特別經濟區已吸引了三家能源公司投資一億二千萬美元。工業區的其中一項目標,是和新加坡的公司聯合發展一個岸外石油港口,進一步鞏固能源中心的地位。
新加坡與印尼共同開發峇淡島等外島已倡議多年,為何現今才有大動作呢?據了解是因為新加坡覺得現任印尼總統蘇西洛能力較強之故。
也許受中國的深圳經濟特區等創造奇蹟式的成功所影響,東南亞最近掀起一股「特區」熱。除了新印經濟特區外,馬來西亞也不落人後,宣布斥資一百零二億馬元(約二百一十億港元),在鄰近新加坡的柔佛州成立「南柔經濟區」,打對台之意甚為明顯。
根據計劃,南柔經濟區佔地二千二百餘平方公里,將興建大型國際會議中心、「多媒體超級走廊」、物流中心、提升柔佛機場為區域物流機場、人造島石化廣場、亞洲最大煤炭發電站等,還有一個名為Nusajaya的區域,是興建迪士尼式主題公園的預訂地。大馬楊忠禮集團更倡議興建吉隆坡到新加坡的子彈火車計劃。
從計劃內容可以看出,大馬政府欲與新加坡一別苗頭的姿態(例如馬來西亞幅員如此廣大,為何偏偏不選其他區域而要選擇與新加坡接壤的柔佛州)。尤其是新加坡即將興趣賭場之後,馬來西亞的恐被大幅度拋離的危機感大大增加,於是趕緊的推出此世紀性大計劃。當然,一如深圳之於香港,柔佛也叨新加坡的光,這種「借力」的思維與做法,是非常聰明之舉(若在其他區域建特區,得花額外之成本來打造其優勢,如今借新加坡這現成的優勢,從中分一杯羹,有效及簡單多了)。
只是這十幾年來歷經「多媒體超級走廊」、「娛樂城」等「大白象」計劃金殺羽而歸後,人民對這超級大計劃是否能夠成功也充滿懷疑。
就如深圳與香港的關係,新加坡與柔佛的關係也錯綜複雜,由於物價較低,新加坡人大批湧入柔佛消費,但也引起新加坡政府的恐慌,宣布一些限制措施,例如新加坡汽車在離境赴馬前一定要打滿至少四分三缸的油,否則要罰款等等。而在三十年前,情況剛好相反,當時新加坡是自由港,物價也低,因而是馬來西亞人越過長堤到獅城購物。所以新加坡與柔佛是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但深港因為同屬一個中國,因而可以在中央政府的干預底下,達成雙贏的局面;而新柔因分屬兩國,彼此要發揮高度智慧,才可達成雙贏。
面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衝擊,東南亞國家也以中國為榜樣,興建各種「特區」,期望能與之抗衡,但如果各國還是各自為政,不僅不尋求合作,甚至還打對台,則成功之希望渺茫矣。
2006/8/1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