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31, 2005

社會企業探討(新版)

社會企業探討(新版)
.蕭雅

  黃大仙是老年人比較聚集的區域,不久前,竹園南村開了一間名為「銀杏館」的小食店,售賣各種糖水、涼茶、魚蛋、碗仔翅等小吃。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間完全由長者及弱勢社群運作的小食店。
  創辦「銀杏館」的是非牟利機構「樂天關懷行動」。該機構行政幹事郭同華表示,由於社會上有部份長者希望自食其力謀生,但社會上一般企業都不會聘用長者,因此開辦「銀杏館」,讓長者貢獻所長之餘,也有收入。
  香港神託會去年起也把「社會企業」概念引入學校,開設學校小食部,聘請中年婦女、精神病康復者及殘疾人士。
  但這種類似「社會企業」的概念,在香港還很新穎,沒有太多人了解,甚至產生誤會(例如一些年輕力壯的失業者質疑,連他們都沒工作,為何要請那些弱勢社群及長者),所以「銀杏館」也還在摸索階段。
  所謂「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的不同點在於,他們的優先關注點是社會責任,例如為弱勢群體服務或提供就業機會,然後再談盈利(一般企業即使如何標榜關懷社會,始終還是盈利先行),但他們又與純慈善公益團體有別,因為他們還是一家企業(有別於一般庇護工場),講求盈利,至少要能夠自負盈虧。
  其實,不少非牟利機構也會不時推出一些產品或服務,希望藉此拓闊除捐款以外的收入來源,最常見的莫過於推出一些紀念品或手工藝品,但這畢竟只是小小的配角,和「社會企業」所講求之規模及弱勢群體參與之深度與廣度,差距甚遠。「樂天關懷行動」的「營商創福利」計劃旗下即有殯儀、網上健康用品商店、資訊服務等業務,收入撥歸非牟利組織。
  近年來在各界推動之下,企業「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概念逐漸風行,例如本港的「商界展關懷」就是值得稱讚的例子。此外,在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香港心理衛生會、聖雅各福群會、基督教懷智服務處等團體的推動及培訓下,也有不少企業願意聘請一些殘疾或精神病康復者工作,但畢竟是少數。「社會企業」則是完全以弱勢社群為主體的企業,例如大部份員工皆是殘疾人士。
  「社會企業」在香港以至在亞洲都是很新的概念,但如果經營得好,「社會企業」也可以是一家具有高知名度品牌、良好信譽及業績的企業。其實,若以廣泛的「社會企業」觀點視之,YMCA酒店即是一成功「社會企業」範例。
  在台灣,也有一值得借鑑之「社會企業」範例,那就是主要由心智障礙患者(即弱智人士)工作的「喜憨兒」烘焙屋(即西餅店)。由喜憨兒基金會成立的這家企業(也靠社會及政府資助),儘管最近因一些營運上的困難而成為台灣的焦點,但九年來的成功打造,已使之成為一知名品牌,不少名人嫁娶都到那兒買喜餅。
  除了「社會企業」之外,國外還興起不少類似的扶助弱勢社群的計劃,值得其他地區仿傚。David Boyle著的《金錢的運作》(The Little Money Book)一書,即提到了多種創造另類金錢的可能,包括「社區貨幣」、「時間貨幣」、「小時幣」等,讓弱勢社群也可以藉著提供看似沒太大實質經濟效益的工作或服務(類似義工),換取金錢或生活費,或者本身所需的服務或物品。例如在芝加哥和倫敦東區,有一些學校向為同學輔導功課的學生支付「時間存款」,這些學生可以將之兌現,換回重新組裝的電腦。本港聖雅各福群會也有類似計劃,容後再談。
  不管是「社會企業」還是另類貨幣,目的都是扶助弱勢社群,使社會更和諧美好。在正常的盈利機構和非牟利機構之間,還可以創造許多的可能,例如「雙失」青年為獨居長者維修家居或送飯可以獲得津貼,為綜援領取者提供一些他們可以做得到的工作等,都是可考慮的模式,有關專家及政府可以多加參考。

2005/12/11
修訂:2005/12/3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