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11, 2005

香港社會企業探索──以「銀杏館」為例

香港社會企業探索──以「銀杏館」為例
.蕭偉基

  香港的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預計將由二○○一年的百分之十一大幅增加至二○三一年的百分之二十五,但社會明顯還沒為這驚人的趨勢作好準備。除了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外,他們退休後的生活保障也是一大問題。其實,許多長者身體仍然健康,可以自食其力,不需向政府或子女「攤大手板」攞錢。可惜,絕大部份企業的思維仍停留在舊時代,不願意聘請還有心有力工作的長者。
  有見及此,非牟利機構「樂天關懷行動」今年九月創辦了為老年人及弱勢社群提供工作機會的小食館「銀杏館」,「願景」是能夠自負盈虧,讓長者及弱勢群體也可自食其力,減輕社會及政府的負擔。
  近來流行「社會企業」的稱呼,即將社會責任排在優先秩序的企業。「銀杏館」即朝此目標邁進的一家機構,在香港算是比較早應用此概念的機構。
  「樂天關懷行動」行政幹事郭同華強調,「長者就業思維要更新」。她表示,長者有豐富的人生及工作經驗,只要配合他們的生理狀況,他們也可貢獻所長,所以「他們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社會的資產」。
  以「銀杏館」為例,共請了六位長者工作,時間長短不一,平均每週返工三、四天,每天工作四至六小時,每月可以有數百至數千元的收入。同時,「銀杏館」還請了一些綜援婦女或「綜援媽媽」工作,讓她們有一個進入社會、融入工作環境的機會,以便日後可以在外面順利就業。
  坊間有不少的老人中心,但所提供的服務以「玩」為主,並且大部份是義工性質。郭同華表示,一些長者真的希望能夠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不想領取綜援或增加子女的負擔,奈何社會上沒有容納他們的工作空間。當然,也有部份在「銀杏館」工作的長者,是休閒兼職性質,打發時間之餘也有一些收入。
  長者就業不僅可以「搵食」,他們還能夠從中享受到工作的樂趣。就如郭同華所言,工作可讓長者找回自己的價值、自信與自尊,而不會感覺到被社會遺棄。
人稱「德叔」的「銀杏館」館長謝金德,是現年六十八歲的退休校長。德叔做義工多年,覺得「銀杏館」的理念非常好。他還希望「銀杏館」能夠做到遍佈全港十八區。
  自快餐店退休的麥珍,現年六十五歲,對飲食行業非常熟悉,因此退休後「轉移陣地」,到「銀杏館」貢獻所長。她說,為了有精神寄託,因此到「銀杏館」工作。她最開心是有人稱讚「銀杏館」的食物好味。
  「銀杏館」與坊間大部份非牟利機構所辦的弱勢社群就業訓練班有所不同,因為「銀杏館」是自己聘請長者及其他弱勢社群去經營,當做一個企業及品牌般經營,而其他機構大部份只是培訓性質,而且針對長者的也極少數,如此的一家具開創作風的「社會企業」,值得各界及政府重視。
2005/12/1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