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界,大概已經沒有多少人會懷疑自由貿易的好處而鼓吹保護主義了,但是,相信仍有不少人不了解其中的奧妙,例如:為什麼自己的國家停止生產某些產品而購買外國貨,對自己會有好處?關稅可以保護本國的工作機會嗎?貿易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嗎?。擅長將經濟理論以小說形式展現的美國教授羅素.羅伯茲(Russell Roberts)所著的《抉擇》(The Choice)一書,就是一本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之爭的寓言。
作者以十八至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重返人間,與一位虛構的美國電視機廠總裁的精彩對話,闡述自由貿易的好處,解答了許多有關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的疑問,也打消了書中另一主角-虛構人物艾德.強森欲替主張保護主義總統候選人站台的念頭。
此書雖然是虛構的小說,但時空背景與現實相符,描述了一些重要的經濟事件,包括六十年代起日本產品大舉進口美國、電腦的與起、英特爾和比爾蓋茲的出現等。
自由貿易為什麼是好的呢?作者提出了「間接致富之路」的概念,例如生產電視機的工廠不再生產電視機,改而生產藥品,並將藥品出口日本,換成日本的電視機進口美國。作者以「比較利益」(李嘉圖是此理論的奠基者)解釋了這種做法,因為在自由市場之中,商人會因應現實的情況,自動調整,生產最具效益的產品。如果政府強行干涉,實施關稅、配額或補助國內企業等保護主義措施,受損的就是人民,因為人民將因此而不能享受到高素質的產品,甚至要花更多錢來購買低質量的東西。
作者還表示,一個國家通向富強之路是:聰明地利用自己的資源。而資源不僅是土地、石油、礦物質源,還包括知識技能、教育、創造性以及人的動力。他說,那就是日本在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創造經濟奇蹟的秘訣。
一些看法認為,日本官方機構「通產省」用政府基金支持日本企業,是日本取得經濟奇蹟的功臣,作者並不認同。他說,通產省曾試圖阻止本田公司生產汽車,也曾阻撓過新力公司在電子業發展。他更表示,九十年代末,向來由政府扶植重點產業和技術的日本陷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使政府主導「產業政策」或「策略性貿易政策」的主張漸失人心。
但作者顯然是以美國人的觀點來寫此書,他似乎無視於一些事實,例如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步入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國家之一,它當然有條件說自由貿易怎樣好之類的話,但他沒有指出,有多少國家是真正靠自由貿易脫貧致富的(即使美國和西歐的致富,似乎與自由貿易關係也不大;香港和新加坡則因為一開始就是國際貿易中心的定位,且人口較少,因而是特例)。當然,他說「自給自足是通向貧窮之路」也是事實,但這並不證明自由貿易(尤其是作者所主張的絕對自由的貿易)也一定會致富。況且,與國際貿易習習相關的外匯,並沒有實現完全自由兌換,全世界各國都在干預,這對自由貿易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作者並沒有提到。(別忘了,全世界不到十天的外匯交易額,就相當於一年的國際貿易額。)
說到日本,還有南韓、台灣,他們所創造的經濟奇蹟沒錯是因為他們有良好教育制度與優秀人力資源,加上極強的憂患意識。但是美國當年的扶持(美援及產品出口美國為主等政治因素)也是一大因素,然而,這都與自由貿易沒太大關係甚至背道而馳。所以,筆者想到的問題是,一個落後國家如果要致富,是不是在開始時首先要有一些保護以打下基礎呢?當然,這個保護的程度如何拿捏及怎樣保護,可是很大的技巧,而更不可缺的是一些基本因素,例如教育等等。然而,不管什麼情況,任何的保護政策都是此書作者「誓死反對」的。
作者還表示,「貿易政策的目標是為人們提供創造富足快樂生活的機會,而不是保證人人機會均等」,所以污染成份高的工業可以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因為對他們而言,吃飯、生存遠比環保來得重要。而倫敦在十九世紀時也是黑煙敝日。「如果所有國家都採用了美國標準,許多孩子可能就餓死街頭,因為他們的父母收入太低了。」這種刻薄的觀點,我想是許多人不能接受的。
《抉擇》顯然是寫給鼓吹保護主義的美國人看的,尤其在這中國產品在美國賣得「成行成市」的時候,此書當給那些主張保護主義者帶來啟示,使他們了解保護主義的缺點。但是如果能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及落後國家觀點,並更全面的闡述自由貿易與相關課題(如外匯)(當然,對事事以「其他因素不變」為原則的經濟學家而言,要做到這點確實不容易),這本書的價值會更高。
蕭偉基
撰於2003/5/18
曾載《明報月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