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偉基
日前受邀參加大埔旅港同鄉會的春節宴會,席間一位前輩告訴我有關華人社團的功能之演變。早年中國人離鄉背井,到海外謀生,人生地不熟又語言不通,所以同鄉或同宗(或兩者兼具者)就組織團體,作為彼此在異鄉發揮互助功能之處。此即宗親會或同鄉會的來歷。當時,如果要到海外找人,社團是最有效的打聽的地方,甚至成為剛到步者的落腳處。
時至今日,海外華人的後代大部份都能融入當地社會,甚至已不會說祖籍話及中文,這些華人社團的迫切性功能於是減低甚至消失,所以許多社團的功能僅僅是老一代成員打麻將或閒話家常(「鄉情」似乎也越來越淡薄,但也許有促進或交換「商情」的作用,呼籲海外鄉親協助故鄉發展成為這些社團僅餘的具較大意義的功能)之所在。因此,這類華人社團轉型,似乎也應該提到議程上來。
華人其實是喜歡拉幫結派的,以馬來西亞為例,註冊的華人各類社團多達五千餘個,平均一千多人就有一個社團,包括宗親會、同鄉會、行業社團、商會、兼具以上角色的社團、校友會、教育性質社團等。當然其中有不少是重疊性頗高的,因為有太多人想當龍頭,所以出現華人社團壯觀的局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甚至連生肖都可以是組社團的原因,因為大馬肖蛇人士就成立了「肖蛇聯誼會」。
華人各類社團,其實就是NGO的一種,所以如果能轉型,對所在地甚至國際社會發揮更大的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功能,可能是華人的一大貢獻,否則,就只能隨著階段性歷史任務之結束而沒落。
2005/3/1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