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偉基
中國終於入世了,除了農業受最大衝擊外,汽車業也是另一大受打擊的行業,原因在於在國家幾十年來(中國一九五三年已有第一家汽車廠--中國第一汽車)的保護傘下,汽車業已成為一個毫無競爭力,也毫無經濟規模與效益的行業。
中國全國現有一百一十多家汽車製造廠,拼裝廠更有四百多家,但一年的總產量僅一百多萬輛,不及美國通用汽車一家公司的兩成。如此的規模,當然不具經濟效益,因此消費者也受損,因為他們被迫購買品質一般但價格卻不合理的產品。更可悲的是,國家的汽車工業技術,也永遠處在落後的水平。目前中國汽車業還不具備整車自主開發能力,現有的產品不是合資就是模仿,知識產權基本是外國的,真正「國產」之路還很遙遠。雖然中國有自行開發的發動機,但與國際水平仍有一段距離。
中國就如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汽車業顯然成為一項被視為是否工業化、國家進步與否的「圖騰」,「國產車」背負著沉重的使命。台灣同樣早在一九五三年已有第一家汽車廠(裕隆汽車),但那是與日產(Nissan)技術合作的,迄今仍未改變,台灣至今仍未有一家完全自主開發、不依賴外國技術的的汽車廠。不過,台灣後期已改變將汽車業視為「圖騰」的做法。
在馬來西亞,首家「國產」車公司於一九八四年成立,是與日本三菱(Mitsubishi)合作的,在政府對進口車課以高達百分之百以上的關稅後,國產車才顯出其價格競爭力,因此近幾年國產車在大馬新車市場的佔有率高達七成以上,然而,這明顯是剝削消費者及扭曲經濟資源的政策。由於多年來的「技術合作」看不到成果,本國的汽車業人員根本得不到技術轉移,掌握不了核心技術,大馬首相馬哈迪對三菱頗為失望,因此在幾年前成立第二家國產車公司,改與法國的雪鐵龍(Citroen)合作,但成效似乎也不佳。
此外,印尼在前幾年蘇哈圖時代也搞過國產車,由其幼子托米負責,結果當然是以失敗告終。
汽車不再成為一種「圖騰」,還原其普通消費產品的本質與面目,顯然是發展中國家要走的方向,因為這樣才能利民惠民。
2001/1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