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21, 2005

香港經濟的弔詭

.蕭雅
  號稱自由經濟,政府「積極不干預」的香港,一百多年來經營下來的情況,卻出現一些與自由經濟可能有點相反的現象。
  首先要提的是李嘉誠,他現今所經營之事業之繁多,在全世界都難找到對手。在香港,最大的地產發展商是他的,最大的超級市場是他的,最大的電器連鎖店是他的,最大的護理衛生用品連鎖店是他的,最大的碼頭經營者是他,兩家電力供應公司之一是他的,規模數一數二的電訊公司也是他的。
  大部份人都相信,長期以來香港都是全球經濟最自由的地區,貪污及官商勾結的情況是全球最輕微的。我想,如果香港政府不是貫徹市場自由經濟,它也許不會讓李嘉誠經營那麼多種行業,而是將各種行業分配給不同的商人經營。然而,就是因為港府的積極不干預,一切由市場決定,在「能者得」(或價高者得)的情況底下,李嘉誠憑著過人的經營能力與才華,獲得了一項又一項公用事業的經營權,所以他才有「李超人」之別稱。情況不可謂不弔詭。
  雖然香港有時自誇如何的多元化及多姿多采,但只需稍微觀察,就可發現香港人的單一性及貧乏性。三大報佔了香港八成市場;在電視領域更離譜,TVB收視率長期在七、八成以上,可謂是世界上少見的怪現象;兩大超級市場呈現寡頭壟斷的局面……
  一窩蜂及「不執輸」心態,恰是形成港人思維單一化的原因。因為每個人都如此做,港人深怕不依樣畫葫蘆會落後於人,於是每個人都看TVB,都看東方或蘋果……
  到底是香港人的思維及教育造成香港的單一化,還是那些超級大企業/大老板的經營能耐,導致香港人思維及生活的單一化呢?值得探討。
2005/6/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