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26, 2006

香港創意社會服務事業探索──以「銀杏館」及「時分天地」為例

香港創意社會服務事業探索──以「銀杏館」及「時分天地」為例
.蕭偉基
香港各種非牟利及公益機構「多籮籮」,近年來一些非牟利機構未雨綢繆,開拓以企業形式經營的項目,期望能達到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模式,減少社會及政府的負擔。其中「樂天關懷行動」的「銀杏館」,為長者提供就業機會,以及聖雅各福群會開辦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都是頗具創意的社會服務項目。
一、銀杏館
  謝金德,人稱「德叔」,現年六十八歲,退休校長。德叔做義工多年,目前是黃大仙小食糖水鋪「銀杏館」館長。德叔很開心能夠做到這份有意義又有收入的工作,他更希望「銀杏館」能夠做到遍佈全港十八區。
  但是,在已步入高齡社會的香港,並不是太多長者能夠如同德叔般幸運,能夠找到一份工作。
  香港的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預計將由二○○一年的百分之十一大幅增加至二○三一年的百分之二十五,但社會明顯還沒為這驚人的趨勢作好準備。除了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外,他們退休後的生活保障也是一大問題。其實,許多長者身體仍然健康,可以自食其力,不需向政府或子女「攤大手板」攞錢。可惜,絕大部份企業的思維仍停留在舊時代,不願意聘請還有心有力工作的長者。
  有見及此,非牟利機構「樂天關懷行動」去年九月創辦了為老年人及弱勢社群提供工作機會的小食館「銀杏館」,「願景」是能夠自負盈虧,讓長者及弱勢群體也可自食其力,減輕社會及政府的負擔。
  近來流行「社會企業」的稱呼,即將社會責任排在優先秩序的企業。「銀杏館」即朝此目標邁進的一家機構,在香港算是比較早應用此概念的機構。
  「樂天關懷行動」行政幹事郭同華強調,「長者就業思維要更新」。她表示,長者有豐富的人生及工作經驗,只要配合他們的生理狀況,他們也可貢獻所長,所以「他們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社會的資產」。
  以「銀杏館」為例,共請了六位長者工作,時間長短不一,平均每週返工三、四天,每天工作四至六小時,每月可以有數百至數千元的收入。同時,「銀杏館」還請了一些綜援婦女或「綜援媽媽」工作,讓她們有一個進入社會、融入工作環境的機會,以便日後可以在外面順利就業。
  坊間有不少的老人中心,但所提供的服務以「玩」為主,並且大部份是義工性質。郭同華表示,一些長者真的希望能夠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不想領取綜援或增加子女的負擔,奈何社會上沒有容納他們的工作空間。當然,也有部份在「銀杏館」工作的長者,是休閒兼職性質,打發時間之餘也有一些收入。
  長者就業不僅可以「搵食」,他們還能夠從中享受到工作的樂趣。就如郭同華所言,工作可讓長者找回自己的價值、自信與自尊,而不會感覺到被社會遺棄。自快餐店退休的麥珍,現年六十五歲,對飲食行業非常熟悉,因此退休後「轉移陣地」,到「銀杏館」貢獻所長。她說,為了有精神寄託,因此到「銀杏館」工作。她最開心是有人稱讚「銀杏館」的食物好味。
  「銀杏館」與坊間大部份非牟利機構所辦的弱勢社群就業訓練班有所不同,因為「銀杏館」是自己聘請長者及其他弱勢社群去經營,當做一個企業及品牌般經營,而其他機構大部份只是培訓性質,而且針對長者的也極少數,如此的一家具開創作風的「類社會企業」(尚不能稱為真正的社會企業),值得各界及政府重視。
附稿: 吃糖水也要入會?
只招待會員的小吃店?
  初冬下午三時許,黃大仙竹園南邨「銀杏館」內,一位長者招呼我,喝了一碗可口滋潤的白果雞蛋腐竹糖水,盛惠五元。
  我很納悶,一間糖水及小吃做得如此好吃的小食店,為何光顧的人那麼少呢?經採訪後才了解到,原來是政策及環境的窒礙,影響了這類「社會企業」的營運。
  由於「銀杏館」是設於「樂天關懷行動」辦公室旁,享受政府給予非牟利組織的租金優惠,因此規定他們只能當「會所」經營,為「會員」服務,不可像其他營商機構般對所有人打開門做生意,他們也不能申請到食環署的牌照(除非將來獨立經營,但成本將會提高不少,現時他們仍無法做到,不過這是他們的長遠目標)。因此,「銀杏館」門外貼著「招募會員」字樣,不少人相信被這行字嚇到,不敢進入光顧。其實,只需入內寫個名登記,就可以低廉消費享受各式涼茶、糖水、魚蛋、碗仔翅等小吃。(銀杏館電話:251651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時分天地
  魚蛋一串五元加五時分,小飾物一個六元加一時分,衫一件十五元加五時分,玻璃飾物一個十五元加五時分,去眼圈二十時分加三十元,美白面膜二十時分加十五元。讀者或許會覺得疑惑,這是那個商場的「行情」。其實,這是聖雅各福群會推動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時分天地」的場景。會員們在此兩個月一次的「來墟」中售賣貨品或提供服務,所得除了真實的港幣外,還有在此可當作交換媒介的「社區貨幣」-時分券。
  曾經參加過四次「來墟」,在那兒擺賣飾物、玩具、文具等貨品的Susan表示,在那裡賣東西的收穫不錯,除了可以賺點錢外,所賺取的「時分券」也可以到聖雅各福群會總部七樓的飯堂吃飯。
  擺賣小食的葉先生本身是在聖雅各福群會七樓的合作社經營小食生意,也乘機在「來墟」做生意。
  在「來墟」趁墟的不只是成年人,還包括小朋友。今年讀小學四年班的陸梓軒,就在「來墟」售賣他玩過的兒具。他和年紀相若的同伴,在那兒煞有模樣的叫賣,雖然沒什麼人光顧,但看他們投入的起勁模樣,仿佛過了一個開心及有意義的下午。
  「時分天地」計劃負責同事Benny介紹,聖雅各是在四年前參考外國的經驗,在香港首先搞這項社區經濟互助項目,並在大本營灣仔率先推動。「時分天地」計劃目的是以居民間服務及貨品的交換,達致「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各取所需」的經濟目標,並加強居民間的信任與溝通。
  Benny表示,這種模式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以「時分券」(或夾雜現金)為交易媒介,時分券分為一時分、五時分、十時分、三十時分、六十時分。「時分券」是以時間計算價值,一時分等於一分鐘,會員可以參與聖雅各的工作來賺取時分,例如為有需要人士理髮、協助搬運,甚至兒童參與簡單的摺《時分報》工作,都可賺取「時分券」。
  聖雅各福群會企業拓展(服務)高級經理郭偉生介紹,「時分天地」計劃目前已有約一千名會員,每個月平均有二百至三百次交換,貨品包括衣物、CD、VCD、書籍、裝飾品、家庭用品、手袋、家具、電器,乃至自行培植的黃金茹等,一手、二手貨品與服務兼備,包羅萬有。
  為了方便交易的進行,以及讓更多街坊認識及接受這種交易模式,聖雅各更在總部附近的慶雲街開設「時分天地」街鋪,擺賣會員寄賣的貨品,此處更成為一班會員的聚腳點。在街鋪中可以見到,一條褲賣二十時分,亦舒小說賣五時分,韓劇DVD賣十元加五時分。
  最熱心參與「時分天地」的關啟慶表示,這項計劃非常有意義,尤其現今社會,很多人都擁有不少不需要用到的東西(例如信用卡贈品),以及因追求時尚而經常購買新產品,導致很多東西仍然簇新卻要丟棄,這非常不環保,「時分天地」提供一個讓這些物品流通的平台。
  難能可貴的是,「時分天地」計劃不僅獲升斗小民歡迎,也獲灣仔區的商鋪支持,目前已有二十多家商鋪接受以「時分券」為部份交易媒介,這些商店包括中醫、文具店、花店、髮型屋等。
  聖雅各福群會的「時分天地」計劃,為香港的社區經濟互助及社區貨幣模式開闢了一條新路,本港其他社區的組織也不時到來觀摩,可以預見,未來各區都會有類似的社區經濟項目,百花齊放之日不遠矣。
附稿: 多元化的聖雅各福群會
  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的聖雅各福群會,如今所提供的服務已非常多元化,包括持續照顧、家庭與輔導、青年服務、社區發展服務、健康服務、企業拓展服務等,對象含括老人、兒童、青少年、露宿者、貧困人士、新來港人士等弱勢社群。該會更推出不少具創意的計劃,例如接受各界捐贈電器及年節食品,轉送貧困人士及露宿者等有需要者;開辦「眾膳坊」為露宿者及有需要者提供食物;為無依無靠的長者預先計劃後事的「後顧無憂」規劃服務等。近年聖雅各更推出收費的各種企業培訓課程,甚至開辦收費的醫療保健、美容健身服務,以開拓收入渠道為更多有需要者服務。(網址:http://www.sjs.org.hk/
2006/2/12

刊於2006/2/23明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