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7, 2014

從黎剎到菲傭:菲律賓與香港的淵源

從黎剎到菲傭:菲律賓與香港的淵源

三年多前(2010年8月23日)在馬尼拉發生的香港遊客被劫持事件,造成八死七傷,成為港人之痛,悲劇最近終因菲律賓當局願道歉和賠償而告一段落。其實,香港開埠一百七十多年來,與菲律賓的關係極密切。例如發生港客被殺慘劇的地點黎剎公園(為馬尼拉重要地標與景點),它所紀念的「菲律賓國父」黎剎(José Rizal,又譯厘沙路),即與香港有深厚淵源。
黎剎有華人血統,祖先是柯姓福建晉江人,他是在菲第六代,於1861年生於當時仍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賓。根據維基百科介紹,黎剎天資聰慧,懂二十二種語言。黎剎擁有多個學位,他最早是在菲律賓著名的Santo Tomas大學讀醫科,是一位眼科醫生,隨後曾在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並在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留在海德堡大學執教。在此期間,他創作大量文學作品揭露西班牙殖民者的黑暗面。
黎剎與香港的淵源始於三十歲那年,即1891年。他在當年12月與家人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列拿士地臺門牌二號,並在中環德己立街5號開業當眼科醫生,直到翌年六月離港返菲從事反殖活動。香港政府多年前已於黎剎故居所在區域設立牌匾(見圖),有興趣者可往參訪。
黎剎與香港的淵源還不只那短短的半年,因為他在菲律賓搞革命期間,認識了來自香港的愛爾蘭裔女子約瑟芬·布蕾肯(Josephine Brecon),彼此相戀。這段革命愛情可歌可泣,他被西班牙殖民政府判處死刑,於1896年12月30日行刑。臨刑前,應未婚妻約瑟芬·布蕾肯要求,黎剎與她舉行了刑場上的婚禮,並寫下了絕命詩《永別了,我的祖國》,終年僅三十五歲。他的壯烈犧牲也引爆了菲律賓革命,最終脫離西班牙統治。
黎剎就讀的Santo Tomas大學,在黎剎畢業八十幾年後培養了一位後來叱吒香港醫學界的女中豪傑──麥列菲菲。1964年畢業於Santo Tomas醫學系的麥列菲菲,是1941生於菲律賓的港人之女。她的父親列汝斂曾任香港聖士堤反學校校長,二戰時逃難到菲律賓,並生下了麥列菲菲等三名女兒。麥列菲菲是精神科醫生,在英國受訓和服務幾年後,於1968年到香港服務,從此定居香港,並曾擔任港大醫學系主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主席等公職。(題外話:麥列菲菲名字看似不像華人,此乃錯覺。列是其姓氏,麥是冠夫姓。她雖已離婚,但沒改姓名。)
黎剎祖先的祖籍──福建晉江,則是許多菲律賓華人的來源地。有意思的是,菲律賓華人也或多或少和香港有關係。菲律賓華人約百萬之眾(現總統阿奎諾三世的母親、前總統科拉桑,即是許姓福建人的後裔,在菲屬名門望族),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間,不少從福建晉江等地移居到菲律賓的華人,須先到香港住上幾年,才能辦妥依親等手續順利移居菲國,而這批當年暫居香港的華人,當中不少曾在香港讀書,因此也學會粵語。
香港有一個菲律賓人領風騷鼇領域,那就是早年的樂手,在歌廳、夜總會、錄音室等,都可見菲籍樂手身影(其實早在解放前的上海,菲籍樂手就在夜上海的音樂圈佔一席之地)。香港著名女歌手杜麗莎和男歌手杜德偉,都是菲中混血兒,父親都是菲律賓樂手。杜麗莎父親Fernando Carpio,為六、七十年代香港知名的爵士樂鼓手,有「香港鼓王」之稱。杜德偉父親Ollie Delfino則是樂隊領班,娶了上海時期著名國語女歌星張露,生下了杜德智、杜德偉兄弟。
港菲情緣逾百載,至今仍在延續。。。
今日香港人對菲律賓這個國家的最直接印象,非菲傭莫屬。從八十來代至今,由菲傭照顧成長的香港人,可以說已經進入第二代了。然而,香港人對這個人數逾十萬、朝夕相對、共處一室的第二大或第三族群(人數僅次於華人,與印傭不相上下),又認識多少呢?


黎剎(圖:維基百科)

香港政府在黎剎故居設的牌匾(圖:維基百科)

黎剎在香港行醫時的名片(圖:維基百科)

星期二, 4月 22, 2014

華人與中國的弔詭

華人與中國的弔詭
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易幟後,很多海外和香港華人,需經常接濟在大陸的家人/親人,而不少生活成問題或因各種原因而必須離開大陸的大陸人(包括因具「海外背景」而在大陸被批鬥針對者),也因此偷渡或移居香港,這成了幾代香港和海外華人的共同記憶。由於親情之故,當時的海外華人大體對中國還是有種親切感的,甚至中國貨當時都是受海外華人歡迎的,儘管南洋華人當時還不被允許去中國。
近幾年,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出境旅遊消費的中國有錢人越來越多,但暴發戶心態和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令不少人側目,於是也令香港、台灣,乃至不少海外華人開始對中國和中國人反感,而由於假貨劣貨新聞頻傳,不少中國貨(尤其食品)更是令不少人聞之色變。
弔詭吧!當年因為隔絕,所以海外華人對中國和中國人尚存好感,如今開放了,大家頻繁接觸了,反而產生了厭惡疏離感。這並不是中國一些論調說的「西方媒體煽動」哦!所以中國政府必須深刻檢討,為何連海外華人都出現「反中」心態。
當然,很多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指責,也充滿情緒性或以偏概全。中國以十三億人口之鉅,素質肯定良莠不齊,只要有小比例的壞份子,即是一個龐大數目,而媒體或網站也經常放大一些負面形象,或一再重覆的強調,以特例當作普遍現象,這對中國也欠公平。事實上,我們也應當看到中國和中國人在進步當中(包括文明素質上),當然由於規模超大,這過程需時頗長。


星期六, 4月 19, 2014

聖嚴法師「心五四」運動

聖嚴法師「心五四」運動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更多資訊,請閱聖嚴法師網站:
http://www.shengyen.org/content/about/about_02_1d.aspx

星期六, 4月 12, 2014

慈濟相關網站

佛教慈濟基金會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

慈濟香港分會

慈濟大學

慈濟醫院

大愛電視台

大愛感恩科技

靜思文化

經典雜誌

浪費食物之誤區

浪費食物之誤區
不浪費食物是美德,但有種論調認為,因為這世界上還有不少人吃不飽,所以我們不應浪費食物,因為你的食物如果不浪費的話,可以讓一些原本吃不飽的人有食物吃。這個邏輯大有問題,因為吃不飽的人有兩種可能:一:沒錢;二:當地因各種原因而無法生產或進口足夠的食物。所以你的食物就算沒有浪費,或者說你不吃那麼多的食物,那些食物也不大可能會落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上。

但以道德而言,確實不應浪費食物。

星期三, 4月 09, 2014

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共業

從近六十年歷史回顧中國經濟與其他國家/地區經濟的關係:中共掌政後,大批中國的資本家和專業人士(也包括資本)逃離,接收最多的就是台灣和香港。可以這麼說,中國大陸的閉關鎖國,造就了東亞四小龍的迅速脫貧致富(很多香港與海外華人此時需接濟在中國大陸的親人),當然勤奮的民族性也很重要。七十年代末,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形勢開始轉變,而最早一批前往投資開發的,很大比例是港商、台商和海外華商,對中國大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到了今天,全世界越來越多人受惠於中國的龐大市場,但也使不少國家地區因中國崛起而導致經濟結構轉變(例如工廠移到中國,造成本國產業空洞化等等)、貧富差距擴大、低技術低學歷人士就業難等等。
到底誰欠誰,還真難說。
一句話:人類都是共業。

中國崛起造成的衝擊

中國崛起的規模是人類史上從沒出現過的,註定會對全世界造成衝擊(包括經濟、文化、政治...),香港和台灣因為最靠近中國大陸,而且本身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不管認不認同,廣義來說肯定是),所以衝擊最大。這種衝擊不一定是政府行為造成,人口這麼龐大的國家,本身的民間行為就已可產生巨大的效應。中國崛起對世界的最大衝擊是:你再也不可忽視中國,不管願不願意!
以人類角度而言,富裕、開放的中國,肯定比貧窮、封閉的中國要來得好。
從經濟來說,中國的富裕為全球提供了巨大的商機(當然過程中中國的企業會搶了一些其他國家地區的生意)。但以文化而言,大家擔心一些中國人不甚文明或有違普世價值的行為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或擔心有很多人會為了經濟利益而討好中國,以至作出讓步,不再堅持普世價值或本身的傳統(例如台灣和香港,將來會不會因簡體字越來越常用以至取代了正體字?普通話在香港取代了廣東話的地位?)。以政治而言,中國式政治模式會不會因為其經濟上的成就而被一些國家參考模仿(例如所謂西方式民主不利經濟發展云云),也值得關注。
總括一句:中國太大,他的一點點壞處就可能釀成巨災,他的成就再大一除以十三億人口就顯得微不足道。

星期二, 4月 08, 2014

印尼2014總統大選分析

印尼將在七月舉行總統大選,選民1.85億,將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總統直選。由於現任總統尤多約諾已不可再連任,所以下屆總統肯定是新人。目前呼聲最高的是鬥爭派民主黨籍的現任雅加達省長卓可威(Joko Widodo,通常稱他為Jokowi)。現年五十二歲的卓可威,民望甚高,有「印尼奧巴馬」之稱(樣子也有點像)。他在2012年當選雅加達省長前,當了四年的梭羅市長,作風親民,經常下訪,了解民瘼,對市政建設作出極大貢獻,被多個公共機構評為印尼政績最佳的市長。此次出戰總統大位,等於其雅加達省長位子做不到一半任期(按規定於2018年屆滿)。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和卓可威搭檔參選的雅加達副省長,是華人鍾萬學。
領導鬥爭派民主黨的前總統梅卡華蒂(建國領袖蘇卡諾之女),本來這次很想重作馮婦,奈何民望不高,為了黨的勝算著想,只好選擇卓可威上陣。
有意思的是,這次宣布將參選的,有一位是華人,他就是代表人民良知黨參選副總統的電視媒體大亨陳明立,而與他搭檔的總統候選人則是前三軍總司令威蘭托。
但這些人能否順利成為候選人,還需看四月九日舉行的國會選舉,因為印尼法律規定,政黨或其聯盟須獲得至少25%選票或20%國會席位,才有資格提名一組正副總統候選人。根據民調,呼聲最高的是鬥爭派民主黨和專業集團黨。因此,國會選舉雖先於總統選舉舉行,但其結果(尤其有意參選總統的大黨)很受總統選舉影響,推出高民望總統候選人的政黨,可以拉抬國會選舉選情。(文:蕭偉基)

星期一, 4月 07, 2014

Cina與巫統

Cina與巫統
印尼和馬來西亞對華人、中國的稱呼都是Cina,但印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之前,是使用閩南語音的Tionghoa(中華Tiongkok(中國)來稱呼華人與中國的,而Cina則被視為有歧視含意的「支那」,是排華的前總統蘇哈托在一九六七年發動政變上台後所使用的對中國與華人的稱呼,以報復印尼華人「親共」。印尼總統尤多約諾最近決定取消稱華人為Cina的法規,改為用Tiongkok(中國)和Tionghoa(中華。但印尼也有輿論認為,Cina一詞已使用了數百年,並無辱華之意。
其實「中國」之外文名China,在不同語文中有相近發音但不同的拚法,是否有歧視則視乎個別情況,像印尼文和馬來文,基本上可歸類為同一種語文,但印尼文稱Cina有歧視含意,馬來文則沒有。
Cina聯想到,馬來西亞執政黨「巫統」,其全稱是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簡稱UMNO,即「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之意,簡稱「巫統」。其實「巫」是馬來人(Melayu)中文古稱之一「巫來由」的簡稱,至少可追溯到清代。

星期五, 4月 04, 2014

特例:新加坡、韓國

新加坡很成功,創造奇蹟,很多國家都希望能夠學習,但我認為,李光耀是曠世奇才,十億人裡面都未必找到一個。這是我一直抱持的觀點,別國想學都學不來,也羨慕不來。雖然有人擔心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是否仍能如此成功,但他打下的根基很穩,可預見的未來應該都不會有大問題

另一特殊例子是韓國,全民長期緊繃的憂患意識與危機意識,培養了超呼尋常的凝聚力與民心,坦白說已不符人性。當然以色列是更極端例子(外加猶太人的聰明腦袋)。

新興媒介與傳統思維之衝擊

網絡社交媒體為何總是傾向反對派(而且幾乎是一面倒)?幾乎全世界都如此。這是因為反對派在傳統媒體缺乏發聲管道嗎?有些國家地區確實如此,但並非全部。政治立場之分歧很多人可以接受,但許多網友在社交網站的粗暴發言,確實令一些人不舒服,並憂慮這股虛擬暴戾會往真實世界延伸(事實上已經出現)。說起來其實這就是新興媒介與傳統思維之衝擊,也激發人們思考如何使網絡世界更健康(當然包括有人提議更嚴格的規範乃至審查)。但我相信一旦越來越多傳統媒體增加在網絡的比重,以及越來越多不同立場與色彩的人都到網上發聲,會拉近不同立場者在網絡世界的比重。自然界的平衡法則會在網絡世界出現。

星期一, 3月 17, 2014

中共如何才能贏得民心?

中共如何才能贏得民心?
*實施黨內民主
*開放報禁
*開放黨禁 為創黨和執政以來所做過的一切錯事壞事誠心謝罪道歉,道歉對象包括所有受害者及其家屬、後裔──中國大陸人民、台灣人民、中華民國國軍、歸僑、海外華僑華人、其他...
*在中國實施民主



星期一, 2月 24, 2014

吉隆坡觀音寺




位於吉隆坡怡保路三英哩的觀音寺,是一間規模頗大的廟,記得小時候那裡有中醫師駐診,我有時生病母親都會帶我去那裡看病。長大後已許久沒再進過,所以這次春節回家特去參拜。

星期六, 1月 25, 2014

媒體老板應該...

媒體老板應該:
1.不經營其他生意。
2.不能有太強烈的企圖心,包括在媒體行業的企圖心,例如要當什麼媒體大亨。
3.不能有太強的政治立場。
4.不能有這樣的思維: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最正確、最中立;自己做的事最對;自己最偉大。
但環顧世界,大概找不到了。

星期日, 1月 05, 2014

願眾生吉祥、素食普及!

FB或微信或網站看到朋友和人們貼的肉食「美食」照,感覺痛心,為這些因為人們的口腹之慾而喪命的眾生哀悼,也慚愧自己沒能影響更多人吃素。各位素友,加油。願眾生吉祥、素食普及!

星期一, 12月 09, 2013

廈門金門遊後感

廈門金門遊後感
2013112225日,我赴廈門和金門一遊,感覺很好。
最特別是經廈門坐船到金門的「小三通」,我的馬來西亞護照上,中國和中華民國的出入境章同蓋一頁。
廈門和金門都有大量的僑民後裔在南洋,所以對我而言有親切感。廈門鼓浪嶼的許多南洋背景和外國背景的古大宅,真是令人目不暇給,真不愧有「萬國建築博覽館」之譽。大宅也存在於金門,金門更是保留了大量閩南古大宅,當然也少不了南洋風味中西合壁大宅。不管是廈門和金門,這些大宅有一個共通點──超大。
廈門鼓浪嶼和廈門市內一些地方(尤其中山路步行街)更是湧現不少創意十足的店,其中不少是小店,不管是店名或裝潢,乃至產品和包裝,都創意十足且精緻,也充滿小資風情,而且那些售貨員大部分都很親切、友善(看來大部分是外地人)。由於靠近台灣之故,很多產品(尤其是食品)都標榜「台灣風味」,更有不少號稱台灣食品專賣店。但我感覺廈門已青出於藍,他們的創意已超越台灣(當然價格也與台灣不相上下,甚至超過)。
廈門的「哈台」風甚至成了冒牌和山寨業者的商機,不少熱門景點都有人在賣冒充台灣品牌的煙酒,例如「大總統牌」香煙等。這情況導致廈門當局都在景點貼出告示「溫馨提示」顧客不要上當。我很好奇誰會去買呢?本地人?(應該不會受騙吧?!)台灣人當然更不可能上當,看來應該是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人了。而一堆其他的號稱來自台灣或具「台味」的食品、精品、伴手禮店,就更難辨別真偽了。
這次赴廈門,最特別是入住可能是中國唯一的素食酒店──廈門如是酒店,非常有意思,極力推薦!此酒店不貴,兩晚才五百多人民幣。店內常辦許多佛教講座等活動,也有來自台灣佛光山法師來主持的活動。
對於素食者而言,廈門要找素食店其實不是那麼方便,儘管市內有不少佛寺,例如南普陀寺等名寺,但寺院區以外似乎沒什麼素食餐廳。
1125日到集美陳嘉庚故園一遊,下午兩點左右肚子餓想找東西吃,由於我是素食者,所以就找找看有沒有適合的餐廳或食物,結果就在園區大學附近找到一家叫「媽媽的菜園」的素食餐廳,走上樓去店員說已差不多賣完,但還有兩道菜,就免費吧,所以我就享用了這愛心午餐和湯。後來有一對講粵語的母女也進來享用。走時我不好意思所以問了店員一下,原來可以把錢投到類似「功德箱」的捐款箱。所以我就掏了兩元人民幣投進去。等到我下樓才發現原來有寫著:每位八元。我真是慚愧。順便一提,此餐廳面積頗大,內有佛像和經書。
在集美大學附近的車站,有一對老夫妻在看站牌研究路線,一位中學生經過就主動告訴那對老夫妻如何搭車,令我留下良好印象。而廈門的機場和碼頭,可能由於客人少的關係,關員和安檢人員都很友善親切,女性安檢人員甚至配上卡通化的「藍精靈」徽章,有趣。而廈門機場過關卡時,更是一名長著明星臉的實習女關員,漂亮極了,旁邊有位資深同事指導。安檢時我發現那裡的儀器過於「敏感」,一直響,所以要勞煩女安檢員「搜身」式檢查。
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一到了金門,一過關卡,關員那種親切話家常,又比廈門更上一層樓,我想這是台灣永遠的優勢──人。我填入境表時將相機遺留在桌面上,不知如何是好,還好那位關員友善,通融我過去拿回(護照暫留在他那裡,再過關時取回)。
到一個地方,我最喜歡與的士司機聊天。在中國的大城市,的士司機幾乎皆外來人,有趣的現象。廈門我搭過幾次,開車的有河南人、安徽人、江西人,安徽人講的普通話像台灣的標準國語,有趣的是他虧了一下河南司機,說他們的形象不好。那位江西人說十五六歲就離鄉,曾在廣東多個城市「漂」!
在鼓浪嶼,不少食品店也愛標榜「祖母」或「古早」風味,儘管他們都不是老店,有些甚至只開了幾個月,而且產品大部分都是工廠做的,但味道確實不錯。
除了古早味,「慢活」也是現今的賣點,鼓浪嶼的許多創意小店,甚至包括郵政局和新華書店,也推出郵寄信用卡活動。
到了金門,我住的慢漫民宿有三個館,即三間閩南式古大宅,而我住那間是叫「將軍第」,是當年薛氏家族的大宅,出過將軍,故名之。民宿管理員告訴我,我入住那天三個館只有我一個人住,而之前和之後都是滿座的。更奇特的是,冬天幾乎不下雨的金門,在我住那晚,竟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所以我在下大雨的冬夜,一個人住在金門古大宅。順便一提,金門的民宿大部分在市區以外,吃東西和購物皆不便,需叫計程車或搭公車。民宿也請了一些金門大學學生當工讀生管理員,而另有一位管理員是嫁到金門多年的廈門婦女,口音為台灣腔,非常和藹可親。
我在金門包了一輛計程車,翁姓司機無所不談,包括他家中的許多私事。他是金門人,曾在台北讀過高職,後就回金門,曾做軍中生意,賣飲料給軍中福利社。但由於取消戰區之故,軍人大減,生意難做,於是改開計程車。他對金門的景點歷史瞭如指掌,自誇導遊都比不上他。他先後娶了兩位妻子,都是越南人,第一任太太早已帶同兒子回越南。他說金門早年不少人娶越南太太,後來就是大陸太太。
但翁先生對金門經濟大吐苦水,政府的很多大計講了多年都無法落實,國軍大減後經濟一落千丈,如今因為兩岸已直航,小三通人數也大幅減少,我搭的船看來乘客只有二三十人左右。翁先生直言,他目前開計程車的收入,只是以前做生意時期的十分之一。
這次的金廈遊,我感覺廈門是宜居之地,其氣候環境宜人,人文也深厚。但當然有不足之處,例如在赴鼓浪嶼的船上,就有媽媽抱著男孩就地小解。而在中山路步行街,我連續兩晚碰到一名稱「兩天沒吃東西」的年輕女生,要我給她買東西吃,我當然沒理會。還有更絕的是,我一抵達廈門機場,進廁所時赫然發現有位仁兄上大號竟然沒關門,我還在疑惑:是否沒門呢?後來去了另一間廁所察看,才發現是有門的。
廈門機場有一排供手機插電的插座,非常貼心的設施。而廈門的公車大部分只需一元車資,非常便宜。有一點比香港和台北更親切的做法,那就是廈門的公車都是有廣播站名和顯示的,是每一輛都有,而且是逐站停的,要下車的人不需按鈴,要搭車的人也不需招手。
我在廈門機場又發現一「奇觀」,那就是在兩三個小時中,幾乎是沒有一人光顧機場中的咖啡廳和專賣店,我疑惑他們到底如何生存?因為他們請的員工也不少,以咖啡廳為例,單單是服員就有四五人。


星期二, 11月 12, 2013

客家話在香港絕跡是人類無可彌補的文化損失

香港有粵語電影,更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生產過不少廈門語和潮州語電影,但令我納悶的是,卻不曾出現過客家語電影,而偏偏客家話是香港新界原居民的語言,嚴格來說,它應可成香港的主流語言(即使論人口數也是)。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即今天的深圳,亦是客家人地區。無奈時至今日,客家話在香港已幾近絕跡,在深圳亦只屬少數語言。

客家話在香港之絕跡,是人類無可彌補的文化損失,因為它是香港新界原居民的語言,這與其他族群(如潮州人、上海人、閩南人)等在香港的後裔不曉祖籍話,是兩回事。

星期二, 11月 05, 2013

我對香港免費電視發牌風波的看法

香港政府發免費電視台的考量是避免對市場衝擊太大,並聲稱如果發五個牌,必有電視台會倒閉,更頻頻放風指港視評分最低,尤其是財政實力最弱。我認為,就算若干年後真的有電視台因此而倒閉,但在這若干年間,市民也曾經享受過更多的電視節目選擇,對整體社會而言,也曾經創造過不少就業職位,對香港的創意產業發展發揮過作用,因此若要評估整體得失,我認為三牌全發是更理想的,也可減輕民眾對政府的不滿。

如果香港政府發三張牌,根據顧問報告將會有電視台會倒閉,預估若干年後會倒閉的幾鐵定會是亞視。但亞視多年來旱已是沒存在價值、浪費大氣電波的電視台,其員工數目也不見得會比港視多。所以讓亞視倒閉對社會的影響肯定小於不發牌給港視。

星期二, 10月 22, 2013

HKTV可轉型為電視製作公司

HKTV可轉型為電視製作公司
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網絡公司不獲發免費電視牌照,我建議,如最終仍無法翻盤,應該轉型為製作公司。
香港作為華人世界重要的娛樂工業基地,最欠缺的其實就是「電視製作」這一環節,原因在於長期的TVB一台獨大,包山包海,根本就沒有獨立電視製作公司的生存土壤,這對於提升香港的電視製作水平毫無幫助。
香港電視網絡轉型為製作公司,在未來電視台增加的情況下,其前景相當樂觀,因為電視台可以不必自製劇集,而獨立電視製作公司,因沒太大包袱,反可以靈活創新,將製作之節目賣給不同的電視台(奇妙電視和香港電視娛樂看來會很樂意購買),如此一來,電視台即可不必養大批演藝和製作人員。如此局面,將徹底打破某台獨大局面,也徹底改變香港電視產業生態,因為演員可以自由亮相不同電視台。獨立電視製作公司在許多國家地區都是常態,更使這些地方的電視節目水準大幅提升,香港應借鑑。

星期日, 9月 29, 2013

葉亞來故居

葉亞來(1837年生於廣東惠州,1885年卒於馬來亞吉隆坡),本名茂蘭,字德來,原籍中國廣東省惠陽縣淡水鎮周田鄉(現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客家人,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是吉隆坡的開埠功臣。他富裕後重修的故居碧灧樓已殘破不堪,我在2013928日特前往參訪,發現當天有人運來整修材料,看來是要開始整修了,希望不日可以重訪整修完成的碧灧樓。葉亞來(1837年生於廣東惠州,1885年卒於馬來亞吉隆坡),本名茂蘭,字德來,原籍中國廣東省惠陽縣淡水鎮周田鄉(現惠州市秋長鎮周田村),客家人,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是吉隆坡的開埠功臣。他富裕後重修的故居碧灧樓已殘破不堪,我在2013928日特前往參訪,發現當天有人運來整修材料,看來是要開始整修了,希望不日可以重訪整修完成的碧灧樓。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49780645056741.1073741832.100000744346552&type=1&l=14f8ed7a8c


台港的獨立女記者

台港的獨立女記者
張桂越:台灣記者,多年來主要跑國際新聞,尤其偏好華人陌生的巴爾幹半島,甚至隻身辦了一家一人通訊社,不僅提供文字和圖片,更拍攝新聞片供中文媒體使用。最近更以一人之力辦了一本《周刊巴爾幹》。

張翠容:知名的戰地華文女記者,香港背景,多年來採訪過世界各角落的戰亂地區,發掘戰亂背後的內情。

陳曉蕾:香港女記者,主要報導方向是弱勢群體、可持續發展、環保等議題。


周澄:新晉香港獨立女記者,跑過幾次國際大事新聞,看來尤好弱勢族群議題,最近去了肯亞當義工,剛抵步即遇上商場恐襲,看來註定吃記者這行飯也。

星期五, 9月 13, 2013

謝絕龜產品!

海天堂的龜苓膏沒龜,坩白說我聽了很高興,因為我一直覺得龜這麼可愛和有靈性的動物要被人吃掉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人類的飲食、醫藥、生活等,完全可以不用到任何動物成份產品,人類一樣可以過得很好又心安理得。

勢!

上市九年股價升了一百倍的騰訊,股價屢創新高,一個月前是三百七十元左右,當時已有不少"財經演員"估計他會突破四百元大關,幾乎所有分析員都看好,有的甚至認為他可達五百元。你如果不去思前想後,不去考慮他是否太貴、不合理,想也不想的就去買,那麼,你就對了,因為僅僅一個月左右時間,他近日已突破四百元,甚至突破四百一十元,一個月的回報已經10%以上。但如果考慮太多,去買了別的你認為值得買的,卻可能已經套牢。曹仁超話哉:"勢"也!何謂"勢",說得白一點,跟風也,別跟市場對抗,除非你的勢力大到可以左右市場!

 

 

星期六, 8月 24, 2013

饒宗頤紀錄片(廣東衛視)

饒宗頤紀錄片(廣東衛視)

饒宗頤(1 潮州才子 1/3


饒宗頤(1 潮州才子 2/3


饒宗頤(1 潮州才子 3/3

 

饒宗頤(2 漢學泰斗 1/3 


饒宗頤(2 漢學泰斗 2/3

饒宗頤(2 漢學泰斗 3/3

饒宗頤(3 敦煌學家 1/3 


饒宗頤(3 敦煌學家 2/3


饒宗頤(3 敦煌學家 3/3 


饒宗頤(4 甲骨大師 1/3 


饒宗頤(4 甲骨大師 2/3 


饒宗頤(4 甲骨大師 3/3 


饒宗頤(5 藝術巨擘 1/3


饒宗頤(5 藝術巨擘 2/3 


饒宗頤(5 藝術巨擘 3/3


饒宗頤(6 潮學導師 1/3


饒宗頤(6 潮學導師 2/3


饒宗頤(6 潮學導師 3/3

星期六, 8月 10, 2013

從中華隊擊敗中國隊談起

從中華隊擊敗中國隊談起

中華台北隊在八月九日的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中,破天荒首次擊敗中國隊,似乎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全台民眾樂翻天,臉書更是遭這消息鋪天蓋地的「洗版」,就連部分香港人也為台灣能夠痛宰「強國」隊而高喊「爽」!

但我感覺到,整個氛圍並不是單純的因為台灣隊終於能夠擊敗一隊強敵而興奮,其中夾雜了一些複雜的情緒,也就是「中國情緒」,包括民眾和媒體的情緒,都隱約感受到一絲的敵意(並反映了中國的不得人心),很有那種被欺壓太久而終於能翻身吐氣揚眉的感覺。我想,如果台灣是擊敗美國隊,不會有這種情緒。

近年來,隨著中國崛起,在政治、經濟、國際地位等方面,中國與台灣的實力彼長此消,台灣甚至變得需越來越依賴對岸,莫名的自卑感不自覺的油然而生但不自知。在政經等領域實力愈發懸殊,民眾於是將諸如台灣籃球隊打贏中國隊,以及在中國參加歌唱比賽獲得佳績等這類「軟實力」成就,投射在現實上,填補失落,宣洩一番。

如果是香港隊打贏中國隊,我想這種情緒會更強烈。

星期六, 8月 03, 2013

台商與港商在神州之分別


台商與港商在神州之分別
以下是一些在大陸投資成功的台商例子:

大潤發:中國最大的大賣場量販店集團,約有一百二十家分店,母公司高鑫零售在香港上市。

旺旺:一間在台灣宜蘭的小食品廠,因九十年代初投資大陸而成為世界最大的米果企業,老板蔡衍明近年更成為台灣首富。

康師傅:原來只是在台灣的小食油廠,因九十年代初將速食泡麵引進大陸而發跡,連「方便麵」這名稱都是由他們所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泡麵品牌之一。

天福茗茶:由台灣著名的天仁茗茶老板李瑞河在大陸開設,目前有約一千五百家分店,是中國最大專業茶公司。台灣人在茶的故鄉大展拳腳!

徐福記食品:中國最大的糖果品牌。

克莉絲汀:中國最大的麵包、烘焙品牌,有逾千家分店。

85C2003年成立,發展迅速的咖啡、麵包、甜點連鎖餐廳集團,在中國大陸有三百多家分店。

富士康:世界最大代工業者,擁有百萬員工,是全球最大工廠。母公司為台灣鴻海集團,老板郭台銘曾多年成為台灣首富。

裕元:世界最大鞋廠,數十萬員工,主要在廣東中山。

萬國通路(Eminent)和皇冠(Crown):行李箱業者,前者是世界最大,後者亦是知名品牌。

另外還有如燈具、家具等行業的成功台商。

除了台商外,台灣流行歌曲亦佔據中國大陸各類音樂節目,還有近年紛紛到大陸發展的台灣藝人、主持人、歌手、製作人等等。。。

二十多年來,數以百萬計的台商西進大陸,馳騁神州,成果斐然。雖然當中有不少人鎩羽而歸,但也創造了多位台商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家乃至成為台灣首富。相比台商,港商由於地利之便,更早赴大陸投資,數目也很龐大,但港商因為大陸市場而冒起成為世界級企業家的,至今似乎還沒看到,也較少類似台商在某些產業稱雄中國市場的情況(中國最大女鞋品牌-擁有一萬八千多家零售店的港商百麗國際;在大陸擁有一千五百家分店的中國最大珠寶零售商周大福,以及在大陸有近二千家分店的港商中原地產代理公司,是極少數例子)。

為何台商和港商投資大陸,但成果卻有差別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原因:

一:台灣雖然比起中國大陸來說小得多,但台灣至少也是一個有著農村和城市的地方,這跟香港完全只是一個城市,是有所不同的。加上幾十年來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下,都以「中國」自居,只不過是一個小版的中國,所以台商一旦去到中國大陸,他們也較容易適應。當然,在處事方面的諸如講關係等「中國人特性」,台灣其實和大陸是頗相似的,反觀香港因為港英統治講求法治,因而港商這方面較無法適應。當然還有台商都能講普通話,大部分港商都不行。

二:在服務業方面,台灣向來以殷勤細膩著稱,再加上創意,這是勝過香港的,因而在大陸這個大市場,很容易受落。

三:在食品業方面,台灣因為有各省人民聚居,早已融合各種口味與烹調方式,因而很容易打進大陸市場。反觀香港,由於粵式食品的聲名太大,香港人因而對此有一種驕傲,反不容易融合接受其他省的飲食。這也可解釋為何香港的食品餐飲業者,進軍大陸頂多就在華南一帶,不是像台商那樣的遍佈全國。

四:製造業方面就更不必提了,台灣有深厚的基礎與人材,但香港由於港英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所以自七十年代以後就只剩下了房地產、金融、零售與服務業了。

星期二, 7月 09, 2013

印尼民主經驗與埃及民主夭折


印尼民主經驗與埃及民主夭折

埃及民主革命僅僅兩年時間就夭折,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上任僅一年就被軍方以民意之名推翻,茉莉花革命掀起的阿拉伯之春蒙受巨大挫折。這使我聯想起另一回教大國印尼的民主化之路,兩者可作對比。

埃及和印尼情況相似,兩者皆是回教大國,但值得一提的是印尼雖是全世界回教徒最多的國家,擁有近二億回教徒(佔二點四億人口中的八成六左右),但印尼在憲法上並不是回教國家,而是多元宗教國家,且規定人民必須信仰宗教(否則即視為共產黨人),且可更改宗教,其回教亦普遍被視為世俗化回教。埃及則規定回教為國教,但亦允許其他宗教存在,在八千餘萬人口中,回教徒高達九成。而埃及也不被視為宗教化強烈之國家。

印尼和埃及兩位前總統的情況亦非常相似。軍人出身的印尼前總統蘇哈托通過軍事政變推翻建國總統蘇卡諾,而於一九六七年登上總統寶座,直到一九九八年因經濟原因(亞洲金融風暴)等而被人民推翻,他和子女家人等都被控涉及貪污。上台長達三十一年。兩年前被推翻的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亦是軍人出身,於一九八一年沙達特總統遇刺後接任總統,直到二零一一年被人民推翻,任期長達三十年,他本身和家人也被指涉貪。蘇哈托和穆巴拉克皆以不民主的方式治理國家,軍方角色亦極為重要。

分水嶺在此出現:印尼在推翻蘇哈托後,各方(包括軍方)先是以同意原副總統哈比比出任總統的過渡方式,循序漸進的推進民主。哈比比於九八年五月上任,做到九九年十月。隨後在九九年舉行的由印尼人民協商會議投票決定的總統選舉中,儘管屬於鬥爭派民主黨的蘇卡諾之女梅嘉華蒂聲望最高,但由於當時仍不太能接受由女性擔任總統,於是採取折衷方式,選出了德高望重的回教教士聯合會主席和全國復興黨黨魁瓦希德為總統,而梅嘉華蒂則擔任副總統。到了二零零一年,視障的瓦希德以貪污罪被彈劾,期間退役將領出身、時任安全與政治事務首席部長的現任總統尤多約諾,拒絕瓦希德有關宣布緊急狀態的請求。瓦希德於是下台,由梅嘉華蒂接任至二零零四年舉行首次全民總統直選。梅嘉華蒂於是次選舉落敗,而由尤多約諾獲勝,出任總統,尤多約諾在二零零九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連任。下一屆的總統大選將於明年(二零一四年)舉行,由於尤多約諾已不能再連任,因此將肯定選出新總統,至於會否繼續由退休將領出任總統,亦備受關注。

埃及在推翻穆巴拉克後,是以激烈手段對前朝一刀切,並馬上舉行總統普選,而選出了宗教立場較濃厚的穆斯林兄弟會領袖穆爾西出任總統。其上任後的政策,被指傾向回教化,並且經濟沒有搞好,因而引起民眾不滿,曾是既得利益者的軍方亦不支持。

從埃及和印尼的情況可看出,兩個背景相似的國家,軍方和宗教勢力是如何左右民主化的進程,稍不慎即前功盡棄。印尼近日即有國會議員警惕人民要汲取埃及民主夭折之教訓,以避免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被摧毀。


星期一, 7月 08, 2013

兩岸民間合作開出美麗之花

台灣的謝淑薇和中國大陸的彭帥搭檔,拿下溫布頓網球賽女子雙打冠軍。上海姑娘李婭莎,以新人之姿連續兩年入圍台灣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獎,並在今年成功獲獎。
這兩件事有什麼關係呢?有的,都是兩岸合作或交流的成功例子。也許都是特例,但也應對兩岸有所啟發。很重要的一點是她們都是純民間或個人行為,不是國家或政府行為。

兩岸從體育到流行音樂的融合,都開出燦爛之花,當中包括大批台灣音樂人和歌手參與大陸眾多音樂節目,大量台灣歌曲在大陸傳唱。

大馬人車債太多,國陣政府有責


大馬人車債太多,國陣政府有責

最近有數據顯示,馬來西亞人民的家庭負債大幅增加,除了房貸外,車貸之多也是大馬特色。這是由於汽車在大馬屬於必須品,基本上沒車不行。但由於政府政策之失誤──扶持扶不起的阿斗──毫無競爭力並且生產成本極高的國產車,因此對所有非國產車(即外國品牌汽車)課以極高的稅率,導致大馬的車價比很多先進國家還高,人民被逼以不合理的價格購買次一級的國產車。但大馬人民的收入卻遠遜於先進國家,於是使得車貸和汽車相關費用,成為大馬普遍家庭一個極重的負擔(車是消耗品,在美國也是必須品,但美國的車價遠低於大馬,人民收入遠在大馬人之上,因此買車根本不是問題),以致犧牲了很多其他的消費和生活水平。

由此可見,大馬國陣政府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政府。大馬其實應該積極改善和發展公共交通(尤其在城市地區),於環保和永續發展而言理應如此。但大馬政府卻反其道而行,就為了馬哈迪近三十年前為擺脫「馬來人不善搞科技和不會做生意」的情意結(老馬此情結很重)而搞的所謂國產車,而犧牲公共交通的發展,讓人人都買國產車。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理應讓人民幸福。要嘛發展公共交通讓大部分人可以不必擁車;要嘛大幅降低所有車價到普遍人民可負擔的合理水平。可以雙管齊下。但看來國陣政府做不到。

星期六, 7月 06, 2013

民主的挑戰

民主的挑戰/敵人/障礙:軍人、王室、宗教、元老、權力狂、外國勢力(美國甚)、共產政權/極權政傳統勢力、既得利益者、特權階級、保守勢力、開國/建國/獨立/解放的政權(政黨或建國英雄之家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