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13, 2007

專訪﹕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

專訪﹕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
新話劇替香港說話 .蕭偉基

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聯手製作大型音樂劇,導演毛俊輝希望藉此描繪靈活拚搏的香港精神,為經歷非典疫潮後、正走出經濟低谷的香港打氣。

(原刊於2003年第48期亞洲週刊)
--------------------------------------------------------------------------------

走進位於港島上環文娛中心八樓的香港話劇團排練室,數十位團員正在為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上演的《酸酸甜甜香港地》努力排演。這齣繼一九九四年《城寨風情》後第二齣由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聯手製作的大型音樂劇,由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擔任導演。

人稱「毛Sir」的毛俊輝,大病初癒後雖然面容消瘦不少,但是他在排演完後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談起有關戲劇的話題,和藹的語氣中摻雜著興奮的心情。他說,其實兩年多前就想過三團有機會再合作,但因為各有各的安排,所以一直沒有成事,直到今年五月非典型肺炎疫潮過後,政府和藝團溝通,希望能夠搞一些節目,振興香港,為香港打氣,遂促成了這齣大劇。

由於時間緊迫,所以有關方面從現有的劇本中著手,將何冀平編劇、二零零一年上演的《明月何曾是兩鄉》改編。劇情是有關一家百年老麵檔與一家新潮意大利式薄餅店之間爭奪生意的故事,香港人靈活拚搏精神在劇中表露無遺。此劇還請到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徐日勤樂隊伴奏,陣容之龐大,近年罕見。

香港話劇團於一九七七年由政府成立,二零零一年以獨立公司形式運作,曾演出約一百九十個劇目,是目前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劇團。由於這樣的背景,是否需要揹負一些沉重的所謂「社會責任」﹖毛俊輝說,話劇團「肯定不會是香港政府的宣傳工具,但是有責任反映香港的社會、文化、人、生活,這個是藝術工作者的職責」。

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等由政府成立的藝團,兩年前開始以公司形式運作。關於這點對香港話劇團的影響,毛俊輝表示,政府的資助暫時還能夠維持原來的運作與架構(全團約五十人,演員二十三人),而且公司化後在經營方面能夠更靈活,「藝術的探索還有許多空間,否則不會進步,永遠都做最保險那齣戲」,例如可以將受觀眾歡迎的戲「再發展、加工」,《城寨風情》後來重演的效果就比第一次好。

不過,《城寨風情》的重演是很難得的,因為政府資助時總是叫劇團演新戲,例如去年的《還魂香》,收到很多觀眾來信說希望重演,但因為沒有場地,要等下一年,而下一年又要排演新戲,才能拿到政府的資助。毛希望公司化後能改變這種局面。公司化後一項較明顯的改變,是宣傳推廣活動比以前積極、活潑和有創意。毛俊輝說,以前連宣傳都是政府(市政局)做的,但當局往往並不了解戲劇。他形容以前是「靜悄悄在做戲」。

追求創意是最終目標

問到公司化是否等於自負盈虧,毛俊輝說,絕對不是,否則就很糟糕,不論是英國、美國,還是中國大陸,都需要政府資助藝術、文化﹔當然,商業劇團是另一回事。何冀平也表示﹕「一個地方一定要有一個代表性的劇團,不能為票房而犧牲特色。」毛俊輝說,美國的一些經驗可以參考,例如NewYorkPublicTheatre,有些很賣座的戲像AChorusLine,就給它商業化的出路,靠它賺來的錢來投資劇團做創作,而「創作、追求創意是劇團的最終目標」。

除了政府資助外,外國也有企業贊助文化藝術活動的傳統,但這在香港不是很普遍。毛俊輝認為這有很多原因,例如香港沒有稅務優惠、沒有這樣的傳統,而且對藝術的看法和觀念不同。

毛俊輝說,作為香港的旗艦話劇團,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沒有屬於自己的劇院,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具體創作上,這都是很重要的。他說﹕「觀眾去到一個地方,不只是看戲,而是有那種感覺,例如去到北京的人藝、首都劇場,你就覺得去到這個劇團。」何冀平也說﹕「如果沒有固定的舞台,感覺不同。」

毛俊輝回顧,他八十年代雖然在美國已建立根基卻還要返回香港,因為覺得香港有潛質,而香港演藝學院成立是最重要的原因。「當時移民潮,很多人離開,而我卻回來,因為我覺得是時候。」他表示,當時政府資助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嘗試,因此可以發現在香港幾乎每天都有不同團體的戲在各處上演,但是現在除了繼續探索新的東西,還要建立傳統。

何冀平說,香港現在走的還是「群眾藝術」路線,但以香港經濟現在這種實力與規模,不能再做群眾藝術,要有尖端藝術,「一定要有一個代表你城市風格的東西,這是一個成熟城市的標誌」。

毛俊輝現年五十五歲,上海出生,香港成長,是美國愛荷華大學戲劇藝術碩士,曾參與美國多個職業劇團及電影、電視的演或導的工作,在二零零一年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前,曾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十五年,當過戲劇表演系主任。對於香港話劇的成就,他非常驕傲地說,香港話劇除了有許多可以和全世界分享的經驗外,更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用廣東話(粵語、廣府話)演出。他說﹕「這不是講廣東話就行,而是將廣東話變成戲劇語言,知道如何應用語言的音樂感。」而他當年在美國演戲演到第十年,才算真正懂得用英語演戲。

匯聚中西文化是優勢

毛俊輝說,香港另一個優勢是有中西文化的背景,可以用兩種角度來看事情。台灣名導賴聲川也很欣賞香港的這項特色,即使是海外華人社會在這方面也不及香港。

對於話劇在香港的發展情況,毛俊輝感到欣慰的是有許多年輕觀眾,話劇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可喜的現象是全世界少有的,而且這些年輕觀眾很願意接受和嘗試新事物。

問到毛俊輝會否拍電影,他說他本身也很喜歡電影,但自從一九七二年在美國正伴入劇場行列以來,就一直都是堅守話劇的崗位。毛非常欣賞瑞典的國寶級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Bergman),因為他是非常能幹的話劇導演,也是很好的電影導演,早年他每到夏天就排演話劇,其他時間拍電影,所以他的演員演技都非常好。

當然,香港的話劇演員也是演藝精英。毛俊輝認為,香港今天能有全職的話劇演員,是成熟的表現,但其實他們是吃虧的,因為沒有在電視或電影發展,成為無名英雄,所以毛希望能有更多人支持他們,否則,不只是辜負了這群優秀的演員,「也是辜負了我,因為我在演藝學院教了十五年書,演員有一大半是我教出來的,承繼了這種藝術精神,如果得不到認同,我是很痛心的」。

原文: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j&Path=2194367562/48bj1a.cfm
香港話劇團:
http://www.hkrep.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