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海蝶張開音樂翅膀
作者:蕭偉基、林友順
刊於2008年第39期亞洲週刊
http://www.yzzk.com/
八十年代初台灣校園民歌風行的年代,新加坡一群二十歲不到的學生,拿起吉他彈唱用自己的心譜出的歌曲,很快在校園裏流行起來,最後演變成一場「新謠運動」(新加坡創作歌謠)。參與新謠的音樂人包括許環良、黃元成、巫啟賢、黎拂輝、梁文福、顏黎明、陳佳明、吳佳明、李偉菘、李偲菘等。
一九八六年,一批對中文音樂創作深具信心者,包括許環良、黃元成、吳劍峰、許南盛、張家強,成立了海蝶製作公司,有制度及系統地培養本土音樂人才,製作唱片。
現任海蝶集團藝人與產品定位總監許環良表示,就如六十年代美國在越戰時期催生了民歌,七十年代台灣校園民歌蓬勃發展的情況一樣,新謠也是一種知識分子尋求自我定位的現象,形成八十年代新加坡新一代人的文化風潮。
海蝶從一間音樂製作公司跨足發行音樂,原來是被形勢所逼。許環良說,二零零二年做阿杜專輯時,五家國際唱片公司都不願意發行,海蝶於是被迫全方位的做企劃、宣傳等,沒想到一炮而紅。
海蝶集團以扎實的課程訓練新人成為全方位的歌手,其訓練班長期保持四五百名學生的規模。許環良說,像陳潔儀,像藝術家多過歌手,所以塑造比較高雅的風格;阿杜原是建築工人,充滿草根,於是以其渾厚嗓音唱出動人情歌;林俊傑是典型電玩小子,就在其專輯中加入有電玩內容的《曹操》等歌曲。
台灣校園民歌也催生了馬來西亞校園華語音樂創作的「激蕩工作坊」,其創辦人包括周金亮、張映坤、王德勝等人。激蕩工作坊在九十年代推動「海螺新韻獎」,成功培育出不少馬國本地創作歌手。九七年海蝶和海螺在馬國合作,積極開發馬來西亞的音樂資源。
海蝶在二零零零年拉攏台灣著名作詞人林秋離加入,在台灣成立海蝶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兩年後推出了新加坡歌手阿杜首張唱片《天黑》,大為暢銷。零三年,中國著名作曲家畢曉世加入海蝶,北京海蝶音樂有限公司終於立足中國,通過海蝶「四地」緊密資源配合的作戰策略,推出林俊傑首張專輯,在全亞洲突破八十萬張的銷量。
近年,海蝶也進軍新媒體領域。海蝶在網上推出獅城美少女組合By2,尚未出專輯就在台灣的網站(http://by2girl.pixnet.net/blog/ )飆升至排名冠軍。海蝶正張開音樂的翅膀,以「唱響華人世界的娛樂公司」為目標。■
海蝶網址:
http://www.ob-i.com/
感恩他人,就是美化自己。 In showing gratitude, we become a more beautiful person. --證嚴法師《靜思語》Jing Si Aphorism by Dharma Master Cheng Yen
星期五, 10月 24, 2008
馬新歌手瞄準全球華人心靈
馬新歌手瞄準全球華人心靈
作者:童清峰、林友順、蕭偉基
刊於亞洲週刊2008年第39期
http://www.yzzk.com/
來自新加坡的蔡健雅,月前在台灣金曲獎一舉奪得最佳女歌手獎及最佳製作人獎,來自馬來西亞的曹格則勇奪最佳男歌手獎。其實,這是台灣流行樂壇的一個縮影。近十幾年來,台灣成熟的流行音樂製作環境,吸引了一批批的馬新歌手以台灣為基地,發展音樂事業。他們將不同風格的音樂帶進台灣,互相激盪,豐富了全球華語流行音樂的內涵,成為全球中文流行樂壇的一股重要力量。
台灣作為全球中文流行音樂中心,吸引了全球的中文歌手,但其中以來自馬新的歌手與音樂人數目較多,而且較有計劃的到台灣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台灣的唱片公司為尋找新面孔而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發掘新人,而不少馬新的年輕音樂愛好者,也以到台灣發展作為努力的方向。這些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歌手及音樂人,包括巫啟賢、柯以敏、陳潔儀、許美靜、關德輝、光良、品冠、梁靜茹、「阿牛」陳慶祥、蔡健雅、孫燕姿、戴佩妮、阿杜、張智成、張棟樑、林俊傑、林宇中、曹格、陳偉聯等,以各自的獨特風格到台灣發展音樂事業,使華語流行音樂百花齊放,為個人事業、台灣樂壇,及歌迷耳福,創造三贏局面。
其實,華僑在早期的台灣中文流行音樂及發展中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六十年代開始創作的台灣「教父級」音樂人劉家昌就是韓國華僑;七十年代嶄露頭角的作曲家譚健常就是印尼華僑,他與填詞的妻子小軒,以「夫妻檔」形式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好歌。譚健常的愛將文章,是印尼出生、馬來西亞成長、留學加拿大,畢業後到日本工作,後來也到了台灣定居,發展音樂事業,近年則轉往中國大陸發展。
台灣相對自由的創作環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海外,尤其馬新華人到台灣發展音樂事業的重要原因。馬新以中華文化相對邊陲之地,卻能夠出現不少中文歌曲創作人及歌手,受台灣輸出的文化「軟實力」影響最大。從八十年代台灣的校園民歌「催生」了新加坡的「新謠」和馬國的「激盪工作坊」等華語歌曲創作風潮,到近年台灣蓬勃的電視綜藝節目,透過有線電視及互聯網,傳送到馬新,影響了馬新年輕人的表演風潮,也間接為台灣流行音樂培養新血。例如近年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節目,就吸引了馬國年輕人參加,馬國新人林建輝就因為表現不錯而被唱片公司看中,正籌劃出片。
華語音樂市場不僅使馬新的歌手及創作人嚮往,也成為一巨大商機。就有如八十年代台灣的校園歌曲風潮萌生了滾石唱片和飛碟唱片,新加坡的「新謠」也萌生了海蝶公司。新加坡名製作人李偉菘、李偲菘兄弟,也在新加坡開設了音樂學校,為有意進軍歌壇的青少年進行有系統的培訓,其中孫燕姿就是他們的成功例子。從「新謠」時期即成立的海蝶公司,也設有演藝訓練學校,成立版權公司,培養詞曲創作者,有計劃的推廣優秀作品。海蝶的腳步更拓展到馬來西亞、台灣、中國大陸,成為一國際音樂集團。
獅城創作人受台灣啟發
海蝶集團創辦人之一、現任該集團藝人與產品定位總監的許環良表示:「台灣是華人社會中人文面比較豐富的,表現在社會的包容面。」八十年代在新加坡從事新謠創作的許環良說,轉捩點是一九八五年,當時他到台灣參與《明天會更好》大合唱,認識了羅大佑、李壽全等華語音樂中堅分子,深受啟發。此後,他經常游走台灣,從事幕後工作,吸收了很多人文養份,並思考讓新加坡歌手進入台灣發展。
台灣資深唱片宣傳傅孟儒指出,最早引進新馬歌手到台灣的是滾石唱片,該公司在新馬的海外部有計劃地發掘當地有特色的藝人,因為就行銷策略而言,當地藝人若能走出該國來台發展,很容易就變成國際議題。
來自馬來西亞的光良近年以風格清新的《童話》等歌曲,紅遍兩岸三地。他的經紀人孔勝民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畢竟華人市場很小,當地的娛樂市場都以可以到海外發展為目標,順理成章的他們就會很關注台灣的音樂市場,台灣也成為華語歌手是否走紅的標準市場。
傅孟儒指出,台灣這五年來重視歌手實力,不以外型取勝,而是以唱功為主,所以像曹格這種外型並不特別突出的藝人也能闖出一片天,到新馬發掘歌手也是基於這樣的概念,滾石最早發掘的馬國歌手是光良和品冠,後組成「無印良品」,兩人和聲優美、清純,在台灣一炮而紅,成為當年「滾石的年終獎金」。
事實上,在國際公司夾攻之下,台灣唱片公司只能另闢戰場突圍。傅孟儒指出,台灣一直希望發掘新的聲音,藉外地歌手來衝擊市場,引進新馬歌手其實是一種廣納百川的思維,值得肯定。他透露,近期內會有馬來西亞歌手龔柯允來台演出,此人歌聲、外型均很突出,「來頭不小」,極可能一炮而紅。
孔勝民表示,新馬地區歌手在創作部分比較讓人印象深刻,可能是創作上比較清新,較易為人所接受,這或跟他們生長的環境有關,他們比較純樸,所以做出來的音樂也比較清新,跟那些媚俗的歌曲有很大的不同。
許環良表示,近年國際唱片公司大舉兼併台灣的唱片公司,對音樂的發展造成破壞,原因是這些國際公司的重點是如何在短期內提升市場佔有率,以便創造最大利潤,所以就往偶像路線發展,而新馬相對的受到的衝擊較小,所以還是能夠很努力的做音樂,因而不斷有好作品及好歌手出現。
至於歌手培訓過程,孔勝民說,「藝人其實就是唱片公司的商品,只要有商機,公司就會去創造」。培訓馬新歌手主要是在加強面對媒體及服裝造型方面。以「光良品冠」為例,當年他們在馬國發的第一張專輯《掌心》,以台灣業者的眼光而言,很老土,但在馬國卻很紅。他們到台灣發展後,發行的第一張專輯也是《掌心》,但造型、設計等都要重做。
台灣種子音樂總經理田定豐說,培訓是要找出歌手的特質,從本質出發,例如創作方面加些什麼,「只是給指導,不是改造他們」。以光良為例,他的音樂定位清楚,就是「純情情歌」。
田定豐在唱片行業有二十年經驗,從底層做起,做過宣傳、企劃、製作等部門。他說,台灣是大中華流行音樂重要一部分,從八十年代滾石、飛碟唱片公司相繼成立起,音樂工業就開始成熟,到今天已執全球華人社會牛耳。
田定豐說,中國大陸崛起,台灣人才可以幫助大陸歌手成長,台灣的流行音樂在大中華最早工業化,最成熟,台灣也是一個製作中心,是搖籃,從台灣往外擴散,「台灣的地位十年內不會改變」。台灣的製作環境甚至比美歐美,孔勝民指出,台灣擁有全球最多台的「五百萬台幣的數位盤帶」。
馬國的歌手及音樂人能夠獲得當前中文歌曲最重要的市場兩岸三地的認同與接受絕不是偶然的,這不僅在於來自馬國的音樂創作有其獨特性,也因出產自馬國的歌手有先輩南來不屈不撓的打拼精神。
28舞台(28 stage)負責人黎德驊表示,馬國歌手走向海外發展的趨勢基本上可以分三個階段,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巫啟賢及柯以敏為代表人物的馬國歌手、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光良、品冠、梁靜茹及阿牛等代表歌手;近代也湧現不少歌手,他們以張棟樑、曹格等人為代表歌手。
在娛樂界擁有十七年經驗的黎德驊指出,馬國歌手及音樂創作人走向海外是必然的道路,這是因為馬國的市場太小,而馬國歌手要獲得國際的認同與接受,首先必須到台灣發展,並以台灣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的橋頭堡。不過,她指出,隨著台灣的演藝業走下坡,歌手皆往中國大陸走,一些馬國歌手也開始跳過台灣,直接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作品純樸較無商業味
馬國資深音樂創作及製作人周金亮表示,馬國歌手一般上都是在本土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後,才被安排到台灣發展,再以台灣的包裝及呈獻方式打入中國大陸市場。他說,台灣的製作費用雖然較高,不過台灣擁有所需的配備及人才,這讓作品及歌手的演藝有品質的保證。
周金亮在零一年就參與了中國音樂製作工作,這包括成都資金、香港導演、中國演員、馬國製作的《愛在陽光燦爛時》電視音樂劇、新疆開拍的《為了你幸福》等。在馬國,他則擁有音樂製作公司│音樂通勝,旗下歌手包括目前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宇珩。
周金亮認為,馬國創作歌曲能夠在兩岸三地獲得接受,這主要是馬國的音樂人創作並沒有太強的商業企圖心,保留為興趣而創作的信念,因此較沒有商業的味道。他說,馬國的歌曲創作的特色是容易唱、聽得懂,同時也唱出一般人心裏的想法,因此容易引起共鳴。「中國的歌曲讓人可以感受到鄉土的滄桑、香港歌曲則流露市井小民的心聲,而台灣歌曲則讓人感受到一個人躲在陰暗的角落敘說自身的遭遇,馬國音樂卻是讓人感染那股休閒與熱情的氣息。」
馬國不僅有著名的歌手揚名海外,也有許多創作人的歌曲獲得海外音樂人的接受,這包括早期的陳敬瑜、陳敬詩兄弟、田鳴、鄭錦昌、洪瑞業等人。洪瑞業曾為許多馬國及海外歌手創作歌曲,其中《勇氣》也帶紅了梁靜茹。此外,讓台灣歌手黃品源紅遍大江南北的《小薇》,也是出自馬國的創作人阿弟。
華語歌曲獲得不同養份
在光良、品冠等人在海外受歡迎後,也激發了馬國華語歌手與創作人的信心,讓他們看到本身的方向與前景,這刺激馬國的演藝事業發展,使馬國歌手能夠源源不絕的到海外發展,為全球華人演藝圈提供多元化的歌手與作品。
不過,新馬歌手在台灣能闖出一片天,並非易事。亞神音樂平面媒體企劃莊東翰指出,東南亞各地語言不同,華語只是其中一種,語言跟發音都會影響表現,在這種情況下,馬新歌手卻能以華語歌曲闖入台灣市場,顯示出台灣流行音樂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莊東翰認為,東南亞各地對華語流行音樂都有正面貢獻,「它們使華語歌曲這棵植物得到各種不同的養分」,而得以欣欣向榮。■
作者:童清峰、林友順、蕭偉基
刊於亞洲週刊2008年第39期
http://www.yzzk.com/
來自新加坡的蔡健雅,月前在台灣金曲獎一舉奪得最佳女歌手獎及最佳製作人獎,來自馬來西亞的曹格則勇奪最佳男歌手獎。其實,這是台灣流行樂壇的一個縮影。近十幾年來,台灣成熟的流行音樂製作環境,吸引了一批批的馬新歌手以台灣為基地,發展音樂事業。他們將不同風格的音樂帶進台灣,互相激盪,豐富了全球華語流行音樂的內涵,成為全球中文流行樂壇的一股重要力量。
台灣作為全球中文流行音樂中心,吸引了全球的中文歌手,但其中以來自馬新的歌手與音樂人數目較多,而且較有計劃的到台灣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台灣的唱片公司為尋找新面孔而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發掘新人,而不少馬新的年輕音樂愛好者,也以到台灣發展作為努力的方向。這些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歌手及音樂人,包括巫啟賢、柯以敏、陳潔儀、許美靜、關德輝、光良、品冠、梁靜茹、「阿牛」陳慶祥、蔡健雅、孫燕姿、戴佩妮、阿杜、張智成、張棟樑、林俊傑、林宇中、曹格、陳偉聯等,以各自的獨特風格到台灣發展音樂事業,使華語流行音樂百花齊放,為個人事業、台灣樂壇,及歌迷耳福,創造三贏局面。
其實,華僑在早期的台灣中文流行音樂及發展中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六十年代開始創作的台灣「教父級」音樂人劉家昌就是韓國華僑;七十年代嶄露頭角的作曲家譚健常就是印尼華僑,他與填詞的妻子小軒,以「夫妻檔」形式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好歌。譚健常的愛將文章,是印尼出生、馬來西亞成長、留學加拿大,畢業後到日本工作,後來也到了台灣定居,發展音樂事業,近年則轉往中國大陸發展。
台灣相對自由的創作環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海外,尤其馬新華人到台灣發展音樂事業的重要原因。馬新以中華文化相對邊陲之地,卻能夠出現不少中文歌曲創作人及歌手,受台灣輸出的文化「軟實力」影響最大。從八十年代台灣的校園民歌「催生」了新加坡的「新謠」和馬國的「激盪工作坊」等華語歌曲創作風潮,到近年台灣蓬勃的電視綜藝節目,透過有線電視及互聯網,傳送到馬新,影響了馬新年輕人的表演風潮,也間接為台灣流行音樂培養新血。例如近年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節目,就吸引了馬國年輕人參加,馬國新人林建輝就因為表現不錯而被唱片公司看中,正籌劃出片。
華語音樂市場不僅使馬新的歌手及創作人嚮往,也成為一巨大商機。就有如八十年代台灣的校園歌曲風潮萌生了滾石唱片和飛碟唱片,新加坡的「新謠」也萌生了海蝶公司。新加坡名製作人李偉菘、李偲菘兄弟,也在新加坡開設了音樂學校,為有意進軍歌壇的青少年進行有系統的培訓,其中孫燕姿就是他們的成功例子。從「新謠」時期即成立的海蝶公司,也設有演藝訓練學校,成立版權公司,培養詞曲創作者,有計劃的推廣優秀作品。海蝶的腳步更拓展到馬來西亞、台灣、中國大陸,成為一國際音樂集團。
獅城創作人受台灣啟發
海蝶集團創辦人之一、現任該集團藝人與產品定位總監的許環良表示:「台灣是華人社會中人文面比較豐富的,表現在社會的包容面。」八十年代在新加坡從事新謠創作的許環良說,轉捩點是一九八五年,當時他到台灣參與《明天會更好》大合唱,認識了羅大佑、李壽全等華語音樂中堅分子,深受啟發。此後,他經常游走台灣,從事幕後工作,吸收了很多人文養份,並思考讓新加坡歌手進入台灣發展。
台灣資深唱片宣傳傅孟儒指出,最早引進新馬歌手到台灣的是滾石唱片,該公司在新馬的海外部有計劃地發掘當地有特色的藝人,因為就行銷策略而言,當地藝人若能走出該國來台發展,很容易就變成國際議題。
來自馬來西亞的光良近年以風格清新的《童話》等歌曲,紅遍兩岸三地。他的經紀人孔勝民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畢竟華人市場很小,當地的娛樂市場都以可以到海外發展為目標,順理成章的他們就會很關注台灣的音樂市場,台灣也成為華語歌手是否走紅的標準市場。
傅孟儒指出,台灣這五年來重視歌手實力,不以外型取勝,而是以唱功為主,所以像曹格這種外型並不特別突出的藝人也能闖出一片天,到新馬發掘歌手也是基於這樣的概念,滾石最早發掘的馬國歌手是光良和品冠,後組成「無印良品」,兩人和聲優美、清純,在台灣一炮而紅,成為當年「滾石的年終獎金」。
事實上,在國際公司夾攻之下,台灣唱片公司只能另闢戰場突圍。傅孟儒指出,台灣一直希望發掘新的聲音,藉外地歌手來衝擊市場,引進新馬歌手其實是一種廣納百川的思維,值得肯定。他透露,近期內會有馬來西亞歌手龔柯允來台演出,此人歌聲、外型均很突出,「來頭不小」,極可能一炮而紅。
孔勝民表示,新馬地區歌手在創作部分比較讓人印象深刻,可能是創作上比較清新,較易為人所接受,這或跟他們生長的環境有關,他們比較純樸,所以做出來的音樂也比較清新,跟那些媚俗的歌曲有很大的不同。
許環良表示,近年國際唱片公司大舉兼併台灣的唱片公司,對音樂的發展造成破壞,原因是這些國際公司的重點是如何在短期內提升市場佔有率,以便創造最大利潤,所以就往偶像路線發展,而新馬相對的受到的衝擊較小,所以還是能夠很努力的做音樂,因而不斷有好作品及好歌手出現。
至於歌手培訓過程,孔勝民說,「藝人其實就是唱片公司的商品,只要有商機,公司就會去創造」。培訓馬新歌手主要是在加強面對媒體及服裝造型方面。以「光良品冠」為例,當年他們在馬國發的第一張專輯《掌心》,以台灣業者的眼光而言,很老土,但在馬國卻很紅。他們到台灣發展後,發行的第一張專輯也是《掌心》,但造型、設計等都要重做。
台灣種子音樂總經理田定豐說,培訓是要找出歌手的特質,從本質出發,例如創作方面加些什麼,「只是給指導,不是改造他們」。以光良為例,他的音樂定位清楚,就是「純情情歌」。
田定豐在唱片行業有二十年經驗,從底層做起,做過宣傳、企劃、製作等部門。他說,台灣是大中華流行音樂重要一部分,從八十年代滾石、飛碟唱片公司相繼成立起,音樂工業就開始成熟,到今天已執全球華人社會牛耳。
田定豐說,中國大陸崛起,台灣人才可以幫助大陸歌手成長,台灣的流行音樂在大中華最早工業化,最成熟,台灣也是一個製作中心,是搖籃,從台灣往外擴散,「台灣的地位十年內不會改變」。台灣的製作環境甚至比美歐美,孔勝民指出,台灣擁有全球最多台的「五百萬台幣的數位盤帶」。
馬國的歌手及音樂人能夠獲得當前中文歌曲最重要的市場兩岸三地的認同與接受絕不是偶然的,這不僅在於來自馬國的音樂創作有其獨特性,也因出產自馬國的歌手有先輩南來不屈不撓的打拼精神。
28舞台(28 stage)負責人黎德驊表示,馬國歌手走向海外發展的趨勢基本上可以分三個階段,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巫啟賢及柯以敏為代表人物的馬國歌手、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光良、品冠、梁靜茹及阿牛等代表歌手;近代也湧現不少歌手,他們以張棟樑、曹格等人為代表歌手。
在娛樂界擁有十七年經驗的黎德驊指出,馬國歌手及音樂創作人走向海外是必然的道路,這是因為馬國的市場太小,而馬國歌手要獲得國際的認同與接受,首先必須到台灣發展,並以台灣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的橋頭堡。不過,她指出,隨著台灣的演藝業走下坡,歌手皆往中國大陸走,一些馬國歌手也開始跳過台灣,直接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作品純樸較無商業味
馬國資深音樂創作及製作人周金亮表示,馬國歌手一般上都是在本土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後,才被安排到台灣發展,再以台灣的包裝及呈獻方式打入中國大陸市場。他說,台灣的製作費用雖然較高,不過台灣擁有所需的配備及人才,這讓作品及歌手的演藝有品質的保證。
周金亮在零一年就參與了中國音樂製作工作,這包括成都資金、香港導演、中國演員、馬國製作的《愛在陽光燦爛時》電視音樂劇、新疆開拍的《為了你幸福》等。在馬國,他則擁有音樂製作公司│音樂通勝,旗下歌手包括目前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宇珩。
周金亮認為,馬國創作歌曲能夠在兩岸三地獲得接受,這主要是馬國的音樂人創作並沒有太強的商業企圖心,保留為興趣而創作的信念,因此較沒有商業的味道。他說,馬國的歌曲創作的特色是容易唱、聽得懂,同時也唱出一般人心裏的想法,因此容易引起共鳴。「中國的歌曲讓人可以感受到鄉土的滄桑、香港歌曲則流露市井小民的心聲,而台灣歌曲則讓人感受到一個人躲在陰暗的角落敘說自身的遭遇,馬國音樂卻是讓人感染那股休閒與熱情的氣息。」
馬國不僅有著名的歌手揚名海外,也有許多創作人的歌曲獲得海外音樂人的接受,這包括早期的陳敬瑜、陳敬詩兄弟、田鳴、鄭錦昌、洪瑞業等人。洪瑞業曾為許多馬國及海外歌手創作歌曲,其中《勇氣》也帶紅了梁靜茹。此外,讓台灣歌手黃品源紅遍大江南北的《小薇》,也是出自馬國的創作人阿弟。
華語歌曲獲得不同養份
在光良、品冠等人在海外受歡迎後,也激發了馬國華語歌手與創作人的信心,讓他們看到本身的方向與前景,這刺激馬國的演藝事業發展,使馬國歌手能夠源源不絕的到海外發展,為全球華人演藝圈提供多元化的歌手與作品。
不過,新馬歌手在台灣能闖出一片天,並非易事。亞神音樂平面媒體企劃莊東翰指出,東南亞各地語言不同,華語只是其中一種,語言跟發音都會影響表現,在這種情況下,馬新歌手卻能以華語歌曲闖入台灣市場,顯示出台灣流行音樂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莊東翰認為,東南亞各地對華語流行音樂都有正面貢獻,「它們使華語歌曲這棵植物得到各種不同的養分」,而得以欣欣向榮。■
星期日, 7月 27, 2008
香港近年出現的幾本文化雜誌
香港近年出現的幾本文化雜誌
瞄 MUSE (主持人:林沛理)
http://www.musemag.hk/
文化現場 (主持人:趙來發)
http://www.cforculture.com/
讀書好 (主持人:梁文道)
http://www.books4you.com.hk/
瞄 MUSE (主持人:林沛理)
http://www.musemag.hk/
文化現場 (主持人:趙來發)
http://www.cforculture.com/
讀書好 (主持人:梁文道)
http://www.books4you.com.hk/
星期六, 6月 28, 2008
2008香港文學節&香港書展
2008香港文學節&香港書展
第七屆香港文學節
2008.6.27 - 7.14
http://www.hklf.org.hk/
2008香港書展
2008.7.23 - 7.29
http://hkbookfair.hktdc.com/chi/
第七屆香港文學節
2008.6.27 - 7.14
http://www.hklf.org.hk/
2008香港書展
2008.7.23 - 7.29
http://hkbookfair.hktdc.com/chi/
星期三, 7月 11, 2007
星期三, 5月 16, 2007
《溏心風暴》有什麼好看?
TVB《溏心風暴》有什麼好看,為什麼會造成全城話題?
坦白說,劑情真的沒什麼新意,頗老土。但勝在一眾演員的精彩演技,充份將戲劇張力展現出來,而”大契”李司棋的金句,則有畫龍點晴之效。
我許久沒有追劇的習慣,但第一天看首播的《溏心風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坦白說,劑情真的沒什麼新意,頗老土。但勝在一眾演員的精彩演技,充份將戲劇張力展現出來,而”大契”李司棋的金句,則有畫龍點晴之效。
我許久沒有追劇的習慣,但第一天看首播的《溏心風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星期二, 5月 15, 2007
經典雜誌:吉蘭丹(Kelantan)
經典雜誌:吉蘭丹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本期經典雜誌(2007年5月號)有一個專題是關於馬來西亞吉蘭丹州的,極力推薦。作者是該雜誌記者,來自馬來西亞的童貴珊。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magazine/content/106/kelantan.htm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本期經典雜誌(2007年5月號)有一個專題是關於馬來西亞吉蘭丹州的,極力推薦。作者是該雜誌記者,來自馬來西亞的童貴珊。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magazine/content/106/kelantan.htm
星期日, 5月 13, 2007
專訪﹕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
專訪﹕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
新話劇替香港說話 .蕭偉基
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聯手製作大型音樂劇,導演毛俊輝希望藉此描繪靈活拚搏的香港精神,為經歷非典疫潮後、正走出經濟低谷的香港打氣。
(原刊於2003年第48期亞洲週刊)
--------------------------------------------------------------------------------
走進位於港島上環文娛中心八樓的香港話劇團排練室,數十位團員正在為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上演的《酸酸甜甜香港地》努力排演。這齣繼一九九四年《城寨風情》後第二齣由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聯手製作的大型音樂劇,由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擔任導演。
人稱「毛Sir」的毛俊輝,大病初癒後雖然面容消瘦不少,但是他在排演完後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談起有關戲劇的話題,和藹的語氣中摻雜著興奮的心情。他說,其實兩年多前就想過三團有機會再合作,但因為各有各的安排,所以一直沒有成事,直到今年五月非典型肺炎疫潮過後,政府和藝團溝通,希望能夠搞一些節目,振興香港,為香港打氣,遂促成了這齣大劇。
由於時間緊迫,所以有關方面從現有的劇本中著手,將何冀平編劇、二零零一年上演的《明月何曾是兩鄉》改編。劇情是有關一家百年老麵檔與一家新潮意大利式薄餅店之間爭奪生意的故事,香港人靈活拚搏精神在劇中表露無遺。此劇還請到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徐日勤樂隊伴奏,陣容之龐大,近年罕見。
香港話劇團於一九七七年由政府成立,二零零一年以獨立公司形式運作,曾演出約一百九十個劇目,是目前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劇團。由於這樣的背景,是否需要揹負一些沉重的所謂「社會責任」﹖毛俊輝說,話劇團「肯定不會是香港政府的宣傳工具,但是有責任反映香港的社會、文化、人、生活,這個是藝術工作者的職責」。
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等由政府成立的藝團,兩年前開始以公司形式運作。關於這點對香港話劇團的影響,毛俊輝表示,政府的資助暫時還能夠維持原來的運作與架構(全團約五十人,演員二十三人),而且公司化後在經營方面能夠更靈活,「藝術的探索還有許多空間,否則不會進步,永遠都做最保險那齣戲」,例如可以將受觀眾歡迎的戲「再發展、加工」,《城寨風情》後來重演的效果就比第一次好。
不過,《城寨風情》的重演是很難得的,因為政府資助時總是叫劇團演新戲,例如去年的《還魂香》,收到很多觀眾來信說希望重演,但因為沒有場地,要等下一年,而下一年又要排演新戲,才能拿到政府的資助。毛希望公司化後能改變這種局面。公司化後一項較明顯的改變,是宣傳推廣活動比以前積極、活潑和有創意。毛俊輝說,以前連宣傳都是政府(市政局)做的,但當局往往並不了解戲劇。他形容以前是「靜悄悄在做戲」。
追求創意是最終目標
問到公司化是否等於自負盈虧,毛俊輝說,絕對不是,否則就很糟糕,不論是英國、美國,還是中國大陸,都需要政府資助藝術、文化﹔當然,商業劇團是另一回事。何冀平也表示﹕「一個地方一定要有一個代表性的劇團,不能為票房而犧牲特色。」毛俊輝說,美國的一些經驗可以參考,例如NewYorkPublicTheatre,有些很賣座的戲像AChorusLine,就給它商業化的出路,靠它賺來的錢來投資劇團做創作,而「創作、追求創意是劇團的最終目標」。
除了政府資助外,外國也有企業贊助文化藝術活動的傳統,但這在香港不是很普遍。毛俊輝認為這有很多原因,例如香港沒有稅務優惠、沒有這樣的傳統,而且對藝術的看法和觀念不同。
毛俊輝說,作為香港的旗艦話劇團,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沒有屬於自己的劇院,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具體創作上,這都是很重要的。他說﹕「觀眾去到一個地方,不只是看戲,而是有那種感覺,例如去到北京的人藝、首都劇場,你就覺得去到這個劇團。」何冀平也說﹕「如果沒有固定的舞台,感覺不同。」
毛俊輝回顧,他八十年代雖然在美國已建立根基卻還要返回香港,因為覺得香港有潛質,而香港演藝學院成立是最重要的原因。「當時移民潮,很多人離開,而我卻回來,因為我覺得是時候。」他表示,當時政府資助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嘗試,因此可以發現在香港幾乎每天都有不同團體的戲在各處上演,但是現在除了繼續探索新的東西,還要建立傳統。
何冀平說,香港現在走的還是「群眾藝術」路線,但以香港經濟現在這種實力與規模,不能再做群眾藝術,要有尖端藝術,「一定要有一個代表你城市風格的東西,這是一個成熟城市的標誌」。
毛俊輝現年五十五歲,上海出生,香港成長,是美國愛荷華大學戲劇藝術碩士,曾參與美國多個職業劇團及電影、電視的演或導的工作,在二零零一年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前,曾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十五年,當過戲劇表演系主任。對於香港話劇的成就,他非常驕傲地說,香港話劇除了有許多可以和全世界分享的經驗外,更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用廣東話(粵語、廣府話)演出。他說﹕「這不是講廣東話就行,而是將廣東話變成戲劇語言,知道如何應用語言的音樂感。」而他當年在美國演戲演到第十年,才算真正懂得用英語演戲。
匯聚中西文化是優勢
毛俊輝說,香港另一個優勢是有中西文化的背景,可以用兩種角度來看事情。台灣名導賴聲川也很欣賞香港的這項特色,即使是海外華人社會在這方面也不及香港。
對於話劇在香港的發展情況,毛俊輝感到欣慰的是有許多年輕觀眾,話劇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可喜的現象是全世界少有的,而且這些年輕觀眾很願意接受和嘗試新事物。
問到毛俊輝會否拍電影,他說他本身也很喜歡電影,但自從一九七二年在美國正伴入劇場行列以來,就一直都是堅守話劇的崗位。毛非常欣賞瑞典的國寶級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Bergman),因為他是非常能幹的話劇導演,也是很好的電影導演,早年他每到夏天就排演話劇,其他時間拍電影,所以他的演員演技都非常好。
當然,香港的話劇演員也是演藝精英。毛俊輝認為,香港今天能有全職的話劇演員,是成熟的表現,但其實他們是吃虧的,因為沒有在電視或電影發展,成為無名英雄,所以毛希望能有更多人支持他們,否則,不只是辜負了這群優秀的演員,「也是辜負了我,因為我在演藝學院教了十五年書,演員有一大半是我教出來的,承繼了這種藝術精神,如果得不到認同,我是很痛心的」。
原文: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j&Path=2194367562/48bj1a.cfm
香港話劇團:
http://www.hkrep.com/
新話劇替香港說話 .蕭偉基
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聯手製作大型音樂劇,導演毛俊輝希望藉此描繪靈活拚搏的香港精神,為經歷非典疫潮後、正走出經濟低谷的香港打氣。
(原刊於2003年第48期亞洲週刊)
--------------------------------------------------------------------------------
走進位於港島上環文娛中心八樓的香港話劇團排練室,數十位團員正在為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上演的《酸酸甜甜香港地》努力排演。這齣繼一九九四年《城寨風情》後第二齣由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聯手製作的大型音樂劇,由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擔任導演。
人稱「毛Sir」的毛俊輝,大病初癒後雖然面容消瘦不少,但是他在排演完後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談起有關戲劇的話題,和藹的語氣中摻雜著興奮的心情。他說,其實兩年多前就想過三團有機會再合作,但因為各有各的安排,所以一直沒有成事,直到今年五月非典型肺炎疫潮過後,政府和藝團溝通,希望能夠搞一些節目,振興香港,為香港打氣,遂促成了這齣大劇。
由於時間緊迫,所以有關方面從現有的劇本中著手,將何冀平編劇、二零零一年上演的《明月何曾是兩鄉》改編。劇情是有關一家百年老麵檔與一家新潮意大利式薄餅店之間爭奪生意的故事,香港人靈活拚搏精神在劇中表露無遺。此劇還請到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徐日勤樂隊伴奏,陣容之龐大,近年罕見。
香港話劇團於一九七七年由政府成立,二零零一年以獨立公司形式運作,曾演出約一百九十個劇目,是目前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劇團。由於這樣的背景,是否需要揹負一些沉重的所謂「社會責任」﹖毛俊輝說,話劇團「肯定不會是香港政府的宣傳工具,但是有責任反映香港的社會、文化、人、生活,這個是藝術工作者的職責」。
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等由政府成立的藝團,兩年前開始以公司形式運作。關於這點對香港話劇團的影響,毛俊輝表示,政府的資助暫時還能夠維持原來的運作與架構(全團約五十人,演員二十三人),而且公司化後在經營方面能夠更靈活,「藝術的探索還有許多空間,否則不會進步,永遠都做最保險那齣戲」,例如可以將受觀眾歡迎的戲「再發展、加工」,《城寨風情》後來重演的效果就比第一次好。
不過,《城寨風情》的重演是很難得的,因為政府資助時總是叫劇團演新戲,例如去年的《還魂香》,收到很多觀眾來信說希望重演,但因為沒有場地,要等下一年,而下一年又要排演新戲,才能拿到政府的資助。毛希望公司化後能改變這種局面。公司化後一項較明顯的改變,是宣傳推廣活動比以前積極、活潑和有創意。毛俊輝說,以前連宣傳都是政府(市政局)做的,但當局往往並不了解戲劇。他形容以前是「靜悄悄在做戲」。
追求創意是最終目標
問到公司化是否等於自負盈虧,毛俊輝說,絕對不是,否則就很糟糕,不論是英國、美國,還是中國大陸,都需要政府資助藝術、文化﹔當然,商業劇團是另一回事。何冀平也表示﹕「一個地方一定要有一個代表性的劇團,不能為票房而犧牲特色。」毛俊輝說,美國的一些經驗可以參考,例如NewYorkPublicTheatre,有些很賣座的戲像AChorusLine,就給它商業化的出路,靠它賺來的錢來投資劇團做創作,而「創作、追求創意是劇團的最終目標」。
除了政府資助外,外國也有企業贊助文化藝術活動的傳統,但這在香港不是很普遍。毛俊輝認為這有很多原因,例如香港沒有稅務優惠、沒有這樣的傳統,而且對藝術的看法和觀念不同。
毛俊輝說,作為香港的旗艦話劇團,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沒有屬於自己的劇院,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具體創作上,這都是很重要的。他說﹕「觀眾去到一個地方,不只是看戲,而是有那種感覺,例如去到北京的人藝、首都劇場,你就覺得去到這個劇團。」何冀平也說﹕「如果沒有固定的舞台,感覺不同。」
毛俊輝回顧,他八十年代雖然在美國已建立根基卻還要返回香港,因為覺得香港有潛質,而香港演藝學院成立是最重要的原因。「當時移民潮,很多人離開,而我卻回來,因為我覺得是時候。」他表示,當時政府資助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嘗試,因此可以發現在香港幾乎每天都有不同團體的戲在各處上演,但是現在除了繼續探索新的東西,還要建立傳統。
何冀平說,香港現在走的還是「群眾藝術」路線,但以香港經濟現在這種實力與規模,不能再做群眾藝術,要有尖端藝術,「一定要有一個代表你城市風格的東西,這是一個成熟城市的標誌」。
毛俊輝現年五十五歲,上海出生,香港成長,是美國愛荷華大學戲劇藝術碩士,曾參與美國多個職業劇團及電影、電視的演或導的工作,在二零零一年出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前,曾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十五年,當過戲劇表演系主任。對於香港話劇的成就,他非常驕傲地說,香港話劇除了有許多可以和全世界分享的經驗外,更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用廣東話(粵語、廣府話)演出。他說﹕「這不是講廣東話就行,而是將廣東話變成戲劇語言,知道如何應用語言的音樂感。」而他當年在美國演戲演到第十年,才算真正懂得用英語演戲。
匯聚中西文化是優勢
毛俊輝說,香港另一個優勢是有中西文化的背景,可以用兩種角度來看事情。台灣名導賴聲川也很欣賞香港的這項特色,即使是海外華人社會在這方面也不及香港。
對於話劇在香港的發展情況,毛俊輝感到欣慰的是有許多年輕觀眾,話劇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可喜的現象是全世界少有的,而且這些年輕觀眾很願意接受和嘗試新事物。
問到毛俊輝會否拍電影,他說他本身也很喜歡電影,但自從一九七二年在美國正伴入劇場行列以來,就一直都是堅守話劇的崗位。毛非常欣賞瑞典的國寶級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Bergman),因為他是非常能幹的話劇導演,也是很好的電影導演,早年他每到夏天就排演話劇,其他時間拍電影,所以他的演員演技都非常好。
當然,香港的話劇演員也是演藝精英。毛俊輝認為,香港今天能有全職的話劇演員,是成熟的表現,但其實他們是吃虧的,因為沒有在電視或電影發展,成為無名英雄,所以毛希望能有更多人支持他們,否則,不只是辜負了這群優秀的演員,「也是辜負了我,因為我在演藝學院教了十五年書,演員有一大半是我教出來的,承繼了這種藝術精神,如果得不到認同,我是很痛心的」。
原文: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j&Path=2194367562/48bj1a.cfm
香港話劇團:
http://www.hkrep.com/
星期一, 5月 07, 2007
星期四, 4月 26, 2007
文革及毛澤東成了賺錢工具
文革及毛澤東成了賺錢工具
中共新中國成立以來,層出不窮的政治運動,令人目不暇給,一些經歷其中的中國人,更是惡夢熒纏終身。當然也有部份人將之當作人生的笑話一場。滋味如何,端看各人心態。但是,有誰會想到,在文革博物館都不允成立的情況下,各種當年的政治圖騰,竟成了資本主義大潮下的賺錢之設計。例如中國新派油畫家以幽默筆法重畫文革圖畫乃至「偉大領袖」毛澤東畫像,令人莞爾之餘,亦顯示了部份中國人已走出這些歷史傷痕的陰霾,勇於面對自己的歷史,乃至拿來開玩笑。這也不失為一種民族自信的表現。更始料未及的是,這類畫作,近來竟屢創拍賣天價。此外,文革圖騰也被不少設計師拿來當作各類設計的藍本,成為創意工業領域令人矚目的一環。
以下是知名中國畫家王廣義的部份作品:
http://www.kwaipo.com/main_chi.html
中共新中國成立以來,層出不窮的政治運動,令人目不暇給,一些經歷其中的中國人,更是惡夢熒纏終身。當然也有部份人將之當作人生的笑話一場。滋味如何,端看各人心態。但是,有誰會想到,在文革博物館都不允成立的情況下,各種當年的政治圖騰,竟成了資本主義大潮下的賺錢之設計。例如中國新派油畫家以幽默筆法重畫文革圖畫乃至「偉大領袖」毛澤東畫像,令人莞爾之餘,亦顯示了部份中國人已走出這些歷史傷痕的陰霾,勇於面對自己的歷史,乃至拿來開玩笑。這也不失為一種民族自信的表現。更始料未及的是,這類畫作,近來竟屢創拍賣天價。此外,文革圖騰也被不少設計師拿來當作各類設計的藍本,成為創意工業領域令人矚目的一環。
以下是知名中國畫家王廣義的部份作品:
http://www.kwaipo.com/main_chi.html
星期日, 4月 22, 2007
Bowling For Columbine
最近美國發生三十多人死亡的校園槍擊案,我重發一次寫於四年前(2003)的一篇拙作,請指教。
Kenny
Bowling For Columbine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罵以布希為恥的美國電影人Michael Moore,他製作、編劇、導演的得獎紀錄片Bowling For Columbine確實是一部很棒的片子。
此片深入的探討和分析美國槍擊案多得驚人(一年一萬多人被槍殺,應是全球最多,而且更不時有兒童持槍殺人案發生)的背後原因,一開始許多人都以為一定是美國槍枝管制太鬆所造成,但Michael Moore去過加拿大調查採訪後發現,加拿大的槍枝與人口比率比美國不遑多讓(三千多萬人口,七百萬槍枝,當然這與加拿大人有打獵傳統有關),與美國一樣,槍枝、子彈都可以在Wal-Mart等連鎖超市購得,而加拿大青少年也和美國同儕一樣,喜歡打暴力型電動遊戲、看美國暴力電影,不過,加拿大卻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與美國底特律對望的一個地方,三年來只發生過一宗槍殺案,而兇手卻是來自美國的。這與僅一河之隔的美國,簡直是兩個世界。加拿大其中一個有四十萬人口的城市,更是很多很多年以來才發生過一宗槍殺案,連當地人都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聽過槍殺案的新聞了。
Michael Moore再深入分析,發現美國和加拿大兩地人民的關於安全感的心態完成相反,加拿大人夜不閉戶;美國人家裡重重深鎖。其中一個加拿大人的話很有意思,他說美國人的心態是把壞人擋在外面;加拿大人則認為那是將自己鎖在裡面。Michael Moore親自試探,加拿大人果然是不鎖門的,他簡直覺得不可思議,他隨手就把人家的大門打開,如果在美國,這種「擅闖民居」的行為可能早已被美國戶主一槍給斃了。
Michael Moore發現,美國人是被政客及媒體的一再渲染而加深了不安與恐懼感(媒體一再充斥有關暴力的新聞,這是媒體太多,競爭太激烈的後果,也是競爭並不一定會使大家進步,而是使大家一起向下沉淪的弔詭),所以一些地區儘管近年來罪案數字沒有增加,但媒體報導罪案的次數及篇幅則大幅增加,槍枝數目更是直線上升。當然,深層原因還包括種族歧視等等,例如媒體都習慣將「可疑」的「黑人」兇手掛在嘴邊,將黑人定型為壞人。
Michael Moore追蹤一宗在其家鄉發生的六歲小孩持槍在學校殺死一名同是六歲女童案,發現該名黑人男童兇手是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每天都要來回坐三個小時的巴士,到幾十哩外工作(做兩份工,工資較高),以便符合領政府福利金的資格,但這樣一來她就根本不可能照顧其小孩,間接發生了慘劇(當時母親因沒錢交租被迫遷而搬到親戚家住)。Michael Moore以一貫的批評總統、政府和政客的口吻,強烈抨擊了美國歷來的武力對外的政策,以及抨擊許多人及政客對黑人、低下階層、弱勢群體的歧視和政府對這些人的照顧不足。有一個叫《警察實錄》的電視節目,經常出現警察抓黑人的畫面,Michael Moore質疑其製作人這種拍攝手法,並建議他拍警察捉商業罪犯的過程。結果那位製作人說做不到,因為捉涉及千百萬美元的商業罪犯,當局會像和議員討論般與嫌疑犯談判溝通,不會出現觀眾想要看的刺激鏡頭。但是如果是捉一個只偷了幾十美元東西的黑人,警察就會如臨大敵般將他包抄,過程甚具感官刺激。
當然,還有歷史原因,例如探討是否美國自立國以來就是充滿暴力(但世界上又有多少國家不是通過暴力取得獨立的呢?可能美國立國歷史尚短,所以那些暴力基因還很深吧),當然不乏白人歷來歧視黑人的內容,而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後來更變成了一種恐懼,這其實就是美國允許人民(最早時只是白人)擁有槍枝子彈的原因之一(防範黑人)。
但是,美國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對許多國家和地區而言,美國人權的充分是令人羨慕的,例如死了多人的Columbine中學槍擊案(位於美國最大軍火製造商Lockheed Martin公司所在城市)的倖存者在Michael Moore的帶領下,到Kmart遞交請願信(因為兇手使用的子彈購自Kmart),希望該連鎖超市不要再賣子彈(槍枝居然是被歸類為體育用品),第一次該公司只派了公關部門的人來敷衍了事,第二次他們將一間分店的子彈全數購清,並請記者一同前往,再到Kmart交請願信,這次該公司果然有所回應,答應在九十天內停止出售該類子彈。當然,媒體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大批記者的出現)。不過,曾是影帝的美國步槍協會會長查路登希士頓也表示,根據美國憲法,人民有擁有槍枝的自由。所以,雖然美國人民有許許多多的自由,卻唯獨缺了很重要的「免於恐懼的自由」。
總括而言,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影片,不僅美國人應該看,外國人也應該看。當然,有些事情已經是不能回頭了,例如美國的槍枝氾濫問題,如果現在收緊有關規定,那麼社會上私自擁槍的就只是那些不守法的壞人了,這種情況也肯定不是好事(但這頂多也是回到原始狀況--如果美國從來都沒有允許人民擁有槍枝)。所以,就好像核武維持全世界的恐怖平衡一樣,美國的槍枝氾濫問題,看來是無望解決了,除非像片中一場搞笑劇一樣,把子彈售價提高到五千美元一顆。
蕭偉基
2003/5/25
http://www.bowlingforcolumbine.com/
Kenny
Bowling For Columbine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罵以布希為恥的美國電影人Michael Moore,他製作、編劇、導演的得獎紀錄片Bowling For Columbine確實是一部很棒的片子。
此片深入的探討和分析美國槍擊案多得驚人(一年一萬多人被槍殺,應是全球最多,而且更不時有兒童持槍殺人案發生)的背後原因,一開始許多人都以為一定是美國槍枝管制太鬆所造成,但Michael Moore去過加拿大調查採訪後發現,加拿大的槍枝與人口比率比美國不遑多讓(三千多萬人口,七百萬槍枝,當然這與加拿大人有打獵傳統有關),與美國一樣,槍枝、子彈都可以在Wal-Mart等連鎖超市購得,而加拿大青少年也和美國同儕一樣,喜歡打暴力型電動遊戲、看美國暴力電影,不過,加拿大卻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與美國底特律對望的一個地方,三年來只發生過一宗槍殺案,而兇手卻是來自美國的。這與僅一河之隔的美國,簡直是兩個世界。加拿大其中一個有四十萬人口的城市,更是很多很多年以來才發生過一宗槍殺案,連當地人都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聽過槍殺案的新聞了。
Michael Moore再深入分析,發現美國和加拿大兩地人民的關於安全感的心態完成相反,加拿大人夜不閉戶;美國人家裡重重深鎖。其中一個加拿大人的話很有意思,他說美國人的心態是把壞人擋在外面;加拿大人則認為那是將自己鎖在裡面。Michael Moore親自試探,加拿大人果然是不鎖門的,他簡直覺得不可思議,他隨手就把人家的大門打開,如果在美國,這種「擅闖民居」的行為可能早已被美國戶主一槍給斃了。
Michael Moore發現,美國人是被政客及媒體的一再渲染而加深了不安與恐懼感(媒體一再充斥有關暴力的新聞,這是媒體太多,競爭太激烈的後果,也是競爭並不一定會使大家進步,而是使大家一起向下沉淪的弔詭),所以一些地區儘管近年來罪案數字沒有增加,但媒體報導罪案的次數及篇幅則大幅增加,槍枝數目更是直線上升。當然,深層原因還包括種族歧視等等,例如媒體都習慣將「可疑」的「黑人」兇手掛在嘴邊,將黑人定型為壞人。
Michael Moore追蹤一宗在其家鄉發生的六歲小孩持槍在學校殺死一名同是六歲女童案,發現該名黑人男童兇手是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每天都要來回坐三個小時的巴士,到幾十哩外工作(做兩份工,工資較高),以便符合領政府福利金的資格,但這樣一來她就根本不可能照顧其小孩,間接發生了慘劇(當時母親因沒錢交租被迫遷而搬到親戚家住)。Michael Moore以一貫的批評總統、政府和政客的口吻,強烈抨擊了美國歷來的武力對外的政策,以及抨擊許多人及政客對黑人、低下階層、弱勢群體的歧視和政府對這些人的照顧不足。有一個叫《警察實錄》的電視節目,經常出現警察抓黑人的畫面,Michael Moore質疑其製作人這種拍攝手法,並建議他拍警察捉商業罪犯的過程。結果那位製作人說做不到,因為捉涉及千百萬美元的商業罪犯,當局會像和議員討論般與嫌疑犯談判溝通,不會出現觀眾想要看的刺激鏡頭。但是如果是捉一個只偷了幾十美元東西的黑人,警察就會如臨大敵般將他包抄,過程甚具感官刺激。
當然,還有歷史原因,例如探討是否美國自立國以來就是充滿暴力(但世界上又有多少國家不是通過暴力取得獨立的呢?可能美國立國歷史尚短,所以那些暴力基因還很深吧),當然不乏白人歷來歧視黑人的內容,而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後來更變成了一種恐懼,這其實就是美國允許人民(最早時只是白人)擁有槍枝子彈的原因之一(防範黑人)。
但是,美國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對許多國家和地區而言,美國人權的充分是令人羨慕的,例如死了多人的Columbine中學槍擊案(位於美國最大軍火製造商Lockheed Martin公司所在城市)的倖存者在Michael Moore的帶領下,到Kmart遞交請願信(因為兇手使用的子彈購自Kmart),希望該連鎖超市不要再賣子彈(槍枝居然是被歸類為體育用品),第一次該公司只派了公關部門的人來敷衍了事,第二次他們將一間分店的子彈全數購清,並請記者一同前往,再到Kmart交請願信,這次該公司果然有所回應,答應在九十天內停止出售該類子彈。當然,媒體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大批記者的出現)。不過,曾是影帝的美國步槍協會會長查路登希士頓也表示,根據美國憲法,人民有擁有槍枝的自由。所以,雖然美國人民有許許多多的自由,卻唯獨缺了很重要的「免於恐懼的自由」。
總括而言,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影片,不僅美國人應該看,外國人也應該看。當然,有些事情已經是不能回頭了,例如美國的槍枝氾濫問題,如果現在收緊有關規定,那麼社會上私自擁槍的就只是那些不守法的壞人了,這種情況也肯定不是好事(但這頂多也是回到原始狀況--如果美國從來都沒有允許人民擁有槍枝)。所以,就好像核武維持全世界的恐怖平衡一樣,美國的槍枝氾濫問題,看來是無望解決了,除非像片中一場搞笑劇一樣,把子彈售價提高到五千美元一顆。
蕭偉基
2003/5/25
http://www.bowlingforcolumbine.com/
星期二, 4月 10, 2007
精彩的巴勒斯坦電影
精彩的巴勒斯坦電影
史提芬.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將猶太人的苦難重現在銀幕上,這部由跨國大型電影公司投資、發行的大片,囊括了一九九三年奧斯卡多項大獎,叫好又叫座。此後,陸續有不少美國的主流商業電影公司,開拍以猶太人在二戰期間被納粹迫害的悲慘遭遇為題材或背景的影片,許多都獲得好評,而奧斯卡對這類影片似乎也「情有獨鐘」,今年的《鋼琴戰曲》(The Pianist)就是一例。
雖然這幾部叫好又叫座的大片,不管在劇情或技巧方面都很精湛,沒有太刻意的強調猶太人被害的悲慘鏡頭,反而是希望喚醒人們心中的真、善、美,但其實這是早已掌握美國政經甚至世界經濟命脈的猶太人,進一步掌握了歷史詮釋權的表現。畢竟世界上曾經有過悲慘遭遇的民族還很多,而且大部份至今還在苦難當中。猶太人的「過度強調」其苦難歷史,讓世人以為全世界都虧欠了猶太人,但很多的弱勢族群,仍在被世人遺忘的角落。
非常弔詭的是,當年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他們掌控的以色列,卻也同樣的迫害巴勒斯坦人。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我觀賞了三部描述有關巴勒斯坦人情況的影片,分別是《天降女忍者》(Divine Intervention)、《疾走新娘》(Rana's Wedding)和紀錄片《我的大鑊婚禮》(A Wedding In Ramallah)。巧合的是,三部都和女性有關,前兩部更是以女性為主角,而且明顯是勇敢的現代女性的象徵;後兩部則都是講婚禮。當然,三部電影中都不乏在以色列控制下,巴勒斯坦人無法正常生活的苦況的鏡頭,例如到處都有路障,檢查巴勒斯坦人、拆巴人房屋、對巴人居住地區開槍或開炮等等。但是,這幾部影片的巴勒斯坦裔導演(皆具海外背景,其中一位是女性),並沒有太多的強調以軍的暴力,其中只有那部紀錄片有較為震撼的以軍開火的真實鏡頭。
三部影片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天降女忍者》,我認為是今年我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所看的十五部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它處處以「黑色幽默」的手法來表現巴勒斯坦人對以軍的不滿,令人看了不僅沒有沉重之感,反而還能莞爾一笑。例如一位巴裔美女下車自信的走路經過路障,站崗的以軍都看傻了眼,而那個哨站竟然垮了下來。中國功夫在這部影片中竟然也派上用場,女主角化身的「女忍者」,竟然抵擋了以軍的子彈,更將他們打倒(當然這是幻想的畫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在遠處升起一個阿拉法特頭像的大汽球,令以兵大為緊張。阿Q性格,比中國人更甚。
《疾走新娘》和《我的大鑊婚禮》所表達的則是更平凡和簡單的訴求:即使在飽受壓迫和歧視,甚至子彈炮火橫飛的環境下,生活還是要過的,婚還是得結的,婚禮還是要載歌載舞、穿金戴銀、梳頭化妝......,並不是所有巴勒斯坦人都是視死如歸的「死士」,大部份都是想要安居樂業的普通人,奈何以色列政府的不講理,使他們處處受制,生活大受影響,要離開故土前往他鄉,才能過較好的日子。
《疾走新娘》的父親要趕飛機移民埃及,其女兒必須在父親上機前結婚,否則就無法和愛人相廝守,需跟隨父親移民,但由於處處是以軍設的檢查路障,證婚人被困途中,一群人於是要跑步越過路障,到那證婚人的車上,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婚禮。戲中精彩的一幕就是,女主角不慎將一袋東西遺留在路邊,草木皆兵的以兵出動偵察炸彈機器,並將這袋普通的東西「引爆」,引得全場爆笑。
《我的大鑊婚禮》則是講在美國討生活的巴勒斯坦人,回國娶妻,經過多次申請後,其妻子才獲得簽證赴美團聚。但文化的差異使這位巴裔女人始終無法融入美國,甚至幾個月後還不會講英語,也沒有一個美國朋友。 《天降女忍者》導演兼男主角Elia Suleiman在拍攝手記中寫道:「猶太人多麼偉大,繼承了多麼好的文化,而他們竟變成以色列人,用他們的猶太頭腦來鏟除我們。」就這樣,在這個承載著多少苦難和文明的土地上,兩種民族/宗教怨怨相報,看不到曙光。
您如果認為《辛德勒的名單》是好電影,應該也會欣賞這幾部巴勒斯坦電影,當然也別忘了,世界上還有很多正在受苦的民族,必須獲得關注。
蕭偉基
2003/4/21
史提芬.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將猶太人的苦難重現在銀幕上,這部由跨國大型電影公司投資、發行的大片,囊括了一九九三年奧斯卡多項大獎,叫好又叫座。此後,陸續有不少美國的主流商業電影公司,開拍以猶太人在二戰期間被納粹迫害的悲慘遭遇為題材或背景的影片,許多都獲得好評,而奧斯卡對這類影片似乎也「情有獨鐘」,今年的《鋼琴戰曲》(The Pianist)就是一例。
雖然這幾部叫好又叫座的大片,不管在劇情或技巧方面都很精湛,沒有太刻意的強調猶太人被害的悲慘鏡頭,反而是希望喚醒人們心中的真、善、美,但其實這是早已掌握美國政經甚至世界經濟命脈的猶太人,進一步掌握了歷史詮釋權的表現。畢竟世界上曾經有過悲慘遭遇的民族還很多,而且大部份至今還在苦難當中。猶太人的「過度強調」其苦難歷史,讓世人以為全世界都虧欠了猶太人,但很多的弱勢族群,仍在被世人遺忘的角落。
非常弔詭的是,當年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他們掌控的以色列,卻也同樣的迫害巴勒斯坦人。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我觀賞了三部描述有關巴勒斯坦人情況的影片,分別是《天降女忍者》(Divine Intervention)、《疾走新娘》(Rana's Wedding)和紀錄片《我的大鑊婚禮》(A Wedding In Ramallah)。巧合的是,三部都和女性有關,前兩部更是以女性為主角,而且明顯是勇敢的現代女性的象徵;後兩部則都是講婚禮。當然,三部電影中都不乏在以色列控制下,巴勒斯坦人無法正常生活的苦況的鏡頭,例如到處都有路障,檢查巴勒斯坦人、拆巴人房屋、對巴人居住地區開槍或開炮等等。但是,這幾部影片的巴勒斯坦裔導演(皆具海外背景,其中一位是女性),並沒有太多的強調以軍的暴力,其中只有那部紀錄片有較為震撼的以軍開火的真實鏡頭。
三部影片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天降女忍者》,我認為是今年我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所看的十五部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它處處以「黑色幽默」的手法來表現巴勒斯坦人對以軍的不滿,令人看了不僅沒有沉重之感,反而還能莞爾一笑。例如一位巴裔美女下車自信的走路經過路障,站崗的以軍都看傻了眼,而那個哨站竟然垮了下來。中國功夫在這部影片中竟然也派上用場,女主角化身的「女忍者」,竟然抵擋了以軍的子彈,更將他們打倒(當然這是幻想的畫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在遠處升起一個阿拉法特頭像的大汽球,令以兵大為緊張。阿Q性格,比中國人更甚。
《疾走新娘》和《我的大鑊婚禮》所表達的則是更平凡和簡單的訴求:即使在飽受壓迫和歧視,甚至子彈炮火橫飛的環境下,生活還是要過的,婚還是得結的,婚禮還是要載歌載舞、穿金戴銀、梳頭化妝......,並不是所有巴勒斯坦人都是視死如歸的「死士」,大部份都是想要安居樂業的普通人,奈何以色列政府的不講理,使他們處處受制,生活大受影響,要離開故土前往他鄉,才能過較好的日子。
《疾走新娘》的父親要趕飛機移民埃及,其女兒必須在父親上機前結婚,否則就無法和愛人相廝守,需跟隨父親移民,但由於處處是以軍設的檢查路障,證婚人被困途中,一群人於是要跑步越過路障,到那證婚人的車上,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婚禮。戲中精彩的一幕就是,女主角不慎將一袋東西遺留在路邊,草木皆兵的以兵出動偵察炸彈機器,並將這袋普通的東西「引爆」,引得全場爆笑。
《我的大鑊婚禮》則是講在美國討生活的巴勒斯坦人,回國娶妻,經過多次申請後,其妻子才獲得簽證赴美團聚。但文化的差異使這位巴裔女人始終無法融入美國,甚至幾個月後還不會講英語,也沒有一個美國朋友。 《天降女忍者》導演兼男主角Elia Suleiman在拍攝手記中寫道:「猶太人多麼偉大,繼承了多麼好的文化,而他們竟變成以色列人,用他們的猶太頭腦來鏟除我們。」就這樣,在這個承載著多少苦難和文明的土地上,兩種民族/宗教怨怨相報,看不到曙光。
您如果認為《辛德勒的名單》是好電影,應該也會欣賞這幾部巴勒斯坦電影,當然也別忘了,世界上還有很多正在受苦的民族,必須獲得關注。
蕭偉基
2003/4/21
星期六, 4月 07, 2007
專訪﹕香港演員黃秋生
專訪﹕香港演員黃秋生
我對做明星沒有興趣
.蕭偉基
(刊於亞洲週刊)
黃秋生表示,自己比較喜歡演舞台劇,而拍電影是為了生活。他說﹕「香港電影可以給演員的空間太少,通常是給你做明星,但作為一個事業,我對做明星沒有興趣。」
--------------------------------------------------------------------------------
影帝級人馬黃秋生擔綱主演的香港話劇團作品《家庭作孽》,三月初在香港上演,全部十六場的門票在開售三天內售罄,創下佳績。該劇因而再接再厲,由話劇團演員高翰文接棒,於三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四日繼續演出。為了演出這齣舞台劇而推掉多部電影的黃秋生,二月二十日在香港話劇團的排演室接受亞洲週刊的訪問。
身為「好戲之人」,黃秋生說自己比較喜歡演舞台劇,而拍電影是為了生活。「舞台劇是一個演員應該做的,不是說電影不行,而是香港電影可以給演員的空間太少,通常是給你做明星,當然做明星賺錢多,但作為一個職業、事業,我對做明星沒有興趣」。
本身是香港演藝學院首屆畢業生的黃秋生說,會答應這次演出,首先是時間配合,其次是毛老師(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本劇導演、曾任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主任毛俊輝)的關係,第三是香港話劇團是有素質的劇團﹔而且「我可以演出那個人物,可以把握得到」。
身為成功演員,他說並非小時候就喜歡演戲,進入演藝學院對他的啟發很大,尤其是毛俊輝,簡直是「將一身的『武藝』都傳授給我」。
從《人肉叉燒包》中的變態殺手到《無間道》中的正義警察,演出過幾百部電影的黃秋生,將各種不同的角色都演得自然生動,問他如何揣摩不同的角色,他直言﹕「完全沒有揣摩,香港電影這麼差,連劇本都沒有﹔有些好的可以揣摩,很難具體的找人物性格,有時在劇本裡面,有時是神來之筆」。
前途不在市場在人心
毛俊輝曾說過最欣賞黃秋生在《野獸刑警》中的演出,黃秋生卻幽了他老師一默,說「他看我的戲太少」,很多好戲都沒看到,例如《鎗火》就不錯。他戲說﹕「那些拿不到影帝的電影都是好戲。」
對於香港電影是否有前途,他說﹕「有明天就有前途,只要明天太陽繼續出來就有前途,前途不是在市場,在人心那兒,有人心就有前途,路是人走出來的。」
至於會不會往好萊塢發展,黃秋生表示,有機會可以去,但不是所謂去發展,基地還是在香港,去好萊塢發展是不切實際的,「又不是『鬼佬』」。
黃秋生經常對各種事物表達不滿或意見,是藝人中的異數,給人「憤世嫉俗」的感覺。例如在排練《家庭作孽》時,就投訴香港話劇團的排練場地居然是在賣雞鴨的菜市場上面,而且通風系統久未更換,環境很糟糕,顯示政府不重視。問他經常有這種牢騷,是否會影響在演藝圈的發展。他不同意用牢騷的字眼,因為「不必要改善的而你覺得需要改善才叫牢騷」,他也不同意自己憤世嫉俗。他說要先定義什麼是演藝界,「跳舞、變魔術、打跟斗都會的的才是,首先我不是演藝界,我是一個演員,我是在戲劇的表演藝術方面發展,當我定位為一個演員,尤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舞台劇演員多過電影演員,(這種性格)對我來說是沒影響的」。
演員要有獨特見解
「一個文化工作者,首先應該有文化,令到自己有文化,有獨特的見解,有思想,如果不是,演的角色沒你的風格,沒你的思想,人家為什麼要看你的戲﹖」
黃秋生對董建華政府施政頗有微言,三年前在出席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禮賓府接見香港電影界人士的酒會後,就批評政府「只做表面工夫」,漠視電影業,並惹來一些電影界人士批評。他認為,「政府的計劃就是一步一步什麼都不用做,『無人負責制』、『問誰負責制』」。
談到香港眾多新晉的演員的表現,黃秋生說,很多都很好,問題是有沒有機會和繼續堅持去學習,例如余文樂、陳冠希都不錯。
問他是否對香港悲觀,他說自己是「達觀」,當年香港電影跌到谷底、人才流失時,他就覺得香港電影有希望了,因為「流失的很多不是精英,夾雜著許多『廢人』」。他還說,當年拍片時是「一拖七」,一個燈光師拖七個人,但幹活的只一個,「七個在睡覺」。電影市道走下坡後,「那些廢人就走了,剩下的就是精英」。
「香港人以前慣了逞威風、享受、『魚翅撈飯』,暴發戶心態,現在好了,真的要做事了,要增值、學習了,那些克服困難的人,將來就是社會的棟樑,那些不肯做的,就由得他『掃地出門』」。
既然如此多意見,是否有興趣從政﹖黃秋生說沒興趣,並說那是「與虎謀皮、與狼共舞」。他覺得,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出了一分力,對社會最好的貢獻。
2004/3
我對做明星沒有興趣
.蕭偉基
(刊於亞洲週刊)
黃秋生表示,自己比較喜歡演舞台劇,而拍電影是為了生活。他說﹕「香港電影可以給演員的空間太少,通常是給你做明星,但作為一個事業,我對做明星沒有興趣。」
--------------------------------------------------------------------------------
影帝級人馬黃秋生擔綱主演的香港話劇團作品《家庭作孽》,三月初在香港上演,全部十六場的門票在開售三天內售罄,創下佳績。該劇因而再接再厲,由話劇團演員高翰文接棒,於三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四日繼續演出。為了演出這齣舞台劇而推掉多部電影的黃秋生,二月二十日在香港話劇團的排演室接受亞洲週刊的訪問。
身為「好戲之人」,黃秋生說自己比較喜歡演舞台劇,而拍電影是為了生活。「舞台劇是一個演員應該做的,不是說電影不行,而是香港電影可以給演員的空間太少,通常是給你做明星,當然做明星賺錢多,但作為一個職業、事業,我對做明星沒有興趣」。
本身是香港演藝學院首屆畢業生的黃秋生說,會答應這次演出,首先是時間配合,其次是毛老師(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本劇導演、曾任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主任毛俊輝)的關係,第三是香港話劇團是有素質的劇團﹔而且「我可以演出那個人物,可以把握得到」。
身為成功演員,他說並非小時候就喜歡演戲,進入演藝學院對他的啟發很大,尤其是毛俊輝,簡直是「將一身的『武藝』都傳授給我」。
從《人肉叉燒包》中的變態殺手到《無間道》中的正義警察,演出過幾百部電影的黃秋生,將各種不同的角色都演得自然生動,問他如何揣摩不同的角色,他直言﹕「完全沒有揣摩,香港電影這麼差,連劇本都沒有﹔有些好的可以揣摩,很難具體的找人物性格,有時在劇本裡面,有時是神來之筆」。
前途不在市場在人心
毛俊輝曾說過最欣賞黃秋生在《野獸刑警》中的演出,黃秋生卻幽了他老師一默,說「他看我的戲太少」,很多好戲都沒看到,例如《鎗火》就不錯。他戲說﹕「那些拿不到影帝的電影都是好戲。」
對於香港電影是否有前途,他說﹕「有明天就有前途,只要明天太陽繼續出來就有前途,前途不是在市場,在人心那兒,有人心就有前途,路是人走出來的。」
至於會不會往好萊塢發展,黃秋生表示,有機會可以去,但不是所謂去發展,基地還是在香港,去好萊塢發展是不切實際的,「又不是『鬼佬』」。
黃秋生經常對各種事物表達不滿或意見,是藝人中的異數,給人「憤世嫉俗」的感覺。例如在排練《家庭作孽》時,就投訴香港話劇團的排練場地居然是在賣雞鴨的菜市場上面,而且通風系統久未更換,環境很糟糕,顯示政府不重視。問他經常有這種牢騷,是否會影響在演藝圈的發展。他不同意用牢騷的字眼,因為「不必要改善的而你覺得需要改善才叫牢騷」,他也不同意自己憤世嫉俗。他說要先定義什麼是演藝界,「跳舞、變魔術、打跟斗都會的的才是,首先我不是演藝界,我是一個演員,我是在戲劇的表演藝術方面發展,當我定位為一個演員,尤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舞台劇演員多過電影演員,(這種性格)對我來說是沒影響的」。
演員要有獨特見解
「一個文化工作者,首先應該有文化,令到自己有文化,有獨特的見解,有思想,如果不是,演的角色沒你的風格,沒你的思想,人家為什麼要看你的戲﹖」
黃秋生對董建華政府施政頗有微言,三年前在出席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禮賓府接見香港電影界人士的酒會後,就批評政府「只做表面工夫」,漠視電影業,並惹來一些電影界人士批評。他認為,「政府的計劃就是一步一步什麼都不用做,『無人負責制』、『問誰負責制』」。
談到香港眾多新晉的演員的表現,黃秋生說,很多都很好,問題是有沒有機會和繼續堅持去學習,例如余文樂、陳冠希都不錯。
問他是否對香港悲觀,他說自己是「達觀」,當年香港電影跌到谷底、人才流失時,他就覺得香港電影有希望了,因為「流失的很多不是精英,夾雜著許多『廢人』」。他還說,當年拍片時是「一拖七」,一個燈光師拖七個人,但幹活的只一個,「七個在睡覺」。電影市道走下坡後,「那些廢人就走了,剩下的就是精英」。
「香港人以前慣了逞威風、享受、『魚翅撈飯』,暴發戶心態,現在好了,真的要做事了,要增值、學習了,那些克服困難的人,將來就是社會的棟樑,那些不肯做的,就由得他『掃地出門』」。
既然如此多意見,是否有興趣從政﹖黃秋生說沒興趣,並說那是「與虎謀皮、與狼共舞」。他覺得,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出了一分力,對社會最好的貢獻。
2004/3
專訪: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
專訪: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古典音樂演奏會,因為這不只是單向的樂團演奏、聽眾聆聽,而是將一場音樂會由各種籌備工作,包括樂譜安排、舞台準備、節目宣傳以至排練情況及正式演出,帶到觀眾眼前,演出的,是香港小交響樂團,而身兼音樂總監、指揮及主持的,是古典音樂界中少數的女性傑出指揮--葉詠詩。
曾經在香港管弦樂團擔任駐團指揮十四年的葉詠詩,去年出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秉持其父親--香港著名音樂教育家葉惠康的從事音樂教育的信念,而且更將音樂教育的層面,由其父親的兒童音樂教育,擴大至成人音樂教育。在她主持下的香港小交響樂團,最近就在元朗劇院和荃灣大會堂,舉行了名為《古典音樂速成-台前幕後睇真D》的節目,演奏莫札特的D大調第35交響曲,作品K385,「哈夫納」、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將不了解古典音樂而有有興趣的人,引進古典音樂的大門。
葉詠詩表示,香港的聽眾層面比較狹窄,而很多成年人都希望能夠接觸和認識古典音樂,奈何小時候沒機會,所以「我們認為可以為成年人搞音樂會,當然不能像搞小朋友音樂會那樣,而是需要一些噱頭,經過包裝後的教育性質音樂會」。
對於古典音樂在香港的普及程度,葉詠詩認為,香港的位置非常有利,有許多大師級音樂家都會到香港表演,但對於一個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城市,文化的根基比較淺,所以要將欣賞文化的水準提高,也不是幾十年可以做到的事。例如比較常會去聽音樂會的,往往就是那三、四千位「發燒友」。但可喜的現象是,許多老外都很驚訝,香港古典音樂會的觀眾很多都是年輕人,而在歐美國家,聽古典音樂的往往是滿頭白髮的聽眾。葉詠詩說:「這反映古典音樂在外國也不是完全沒有隱憂,他們也面臨如何吸引年輕一代聽音樂會的困境。」
不過,古典音樂本來就是西方文化的一部份,所以,即使不是刻意去聽音樂會,古典音樂已經是西方人生活的一部份,但在東方,古典音樂可以和日常生活完全沒有關係,一些人也許會問:聽古典音樂對我有什麼好處。葉詠詩表示,香港小交響樂團正構思如何將古典音樂融入香港人的生活,吸引更多人聽音樂會。
雖然香港被很多人比喻為文化沙漠,但葉詠詩認為,與其他亞洲城市相比,香港的藝團一點也不遜色。她表示,隨著七十年代經濟的起飛,香港的樂團也開始成長,香港管弦樂團有三十年歷史、香港中樂團有二十六年歷史,香港小交響樂團也有十三年歷史,而香港樂團有一些項目還比其他城方優秀,例如香港中樂團,不管在規模、歷史、管理能力上,都比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來得優勝。葉詠詩表示,要在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有如此的文化成就,政府的資助功不可抹,這些樂團都是在香港政府長期資助下成長的。
不過,隨著政府財赤,對文化藝術的資助也會減少,商業化、市場化是許多香港藝團正在走的道路。葉詠詩不諱言,政府的資助減少,會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一些教育性質音樂會,可能需要一些輔助儀器或道具,但門票又不能太高價,所以就辦不成,而且也不能請到一些高水準音樂家來演奏,但好處是在壓力之下可能會有佳作出現。但籌款人員的缺乏及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使樂團籌款工作也很艱辛。葉詠詩感慨的說,美國的一些樂團的數十名職員中,有一半是負責籌款的,但香港小交響樂團的十幾位職員中,卻沒有一位。
與有近百名全職團員的香港管弘樂團不同,香港小交響樂團的五十多名團員都不是全職的,他們需要教琴等收入才能維持生活,而教學收入往往是在小交響樂團的二至三倍。葉詠詩表示,這是因為經費問題,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未來大計之一就是有朝一日團員都能夠全職,這樣水準就能更上一層樓。
出生於廣州的葉詠詩,曾任廣州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及音樂總監,她認為中國大陸的樂團或樂師的技巧完全沒問題,較欠缺的是視野,而隨著經濟起飛,許多在外國學音樂的人才回國,對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是好事。
當了這麼多年的指揮,與各地眾多國際級樂團合作過的葉詠詩,比較過華人和日本的樂團,認為日本樂團在合奏方面比較強,因為他們的服從性比較強,但在音樂感覺方面,中國人就比較強,可能是民族性關係,中國人比較難合群,需要看指揮的功力。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古典音樂結合,作為一位華人及東方人指揮,葉詠詩表示,這是一定會有的,中國作曲家往往會將一些中國的元素,融合在西洋音樂作品中,例如七十年代的樣板戲,由西洋古典音樂伴奏,而譚盾就是將中國傳統與西洋古典音樂結合的著名例子,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資訊的發達,音樂中不同文化的融會貫通將會更普遍。
身為女性,如何能夠在指揮界中佔有一席之地,總是令人好奇的。葉詠詩說,剛起步時,不管男女都會比較辛苦,說一句話都沒什麼人聽,但「同一句話,十年後講,說服力就會強很多」。因為指揮除了音樂素養要好外,人生經驗也很重要。當然,作為一位有家庭的女性,做到指揮這項等於是是管理層的職位,在家庭和事業中會面對取捨的問題,其中一方面可能就不能全情投入。
葉詠詩的父親葉惠康一輩子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葉詠詩回顧,她父親覺得所有小朋友都要懂音樂,所以就先在三個女兒身上做試驗,成立兒童合唱團,讓親友的子女都有活動,接著再辦各項樂器班,直至成立兒童樂隊。所謂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葉家的三位女千金如今都在音樂界有一席之地,大姐葉羨詩從事兒童音樂教育工作,小妹葉亦詩是歌唱演繹指導,當然,葉詠詩的一兒一女也從小接受音樂的薰陶。
葉詠詩坦承受父親影響很大,但她覺得,其衝勁不如父親,因為葉惠康腦筋轉得比較快,要做的事就去做。雖然葉詠詩說,父親「從無到有」的創意是她所欠缺的,但這只是自謙之詞,她在成年人古典音樂教育上的創意,其實已填補了香港的一片空白。(蕭偉基)2003/10/19
香港小交響樂團:
http://www.hksinfonietta.org/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古典音樂演奏會,因為這不只是單向的樂團演奏、聽眾聆聽,而是將一場音樂會由各種籌備工作,包括樂譜安排、舞台準備、節目宣傳以至排練情況及正式演出,帶到觀眾眼前,演出的,是香港小交響樂團,而身兼音樂總監、指揮及主持的,是古典音樂界中少數的女性傑出指揮--葉詠詩。
曾經在香港管弦樂團擔任駐團指揮十四年的葉詠詩,去年出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秉持其父親--香港著名音樂教育家葉惠康的從事音樂教育的信念,而且更將音樂教育的層面,由其父親的兒童音樂教育,擴大至成人音樂教育。在她主持下的香港小交響樂團,最近就在元朗劇院和荃灣大會堂,舉行了名為《古典音樂速成-台前幕後睇真D》的節目,演奏莫札特的D大調第35交響曲,作品K385,「哈夫納」、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序曲,將不了解古典音樂而有有興趣的人,引進古典音樂的大門。
葉詠詩表示,香港的聽眾層面比較狹窄,而很多成年人都希望能夠接觸和認識古典音樂,奈何小時候沒機會,所以「我們認為可以為成年人搞音樂會,當然不能像搞小朋友音樂會那樣,而是需要一些噱頭,經過包裝後的教育性質音樂會」。
對於古典音樂在香港的普及程度,葉詠詩認為,香港的位置非常有利,有許多大師級音樂家都會到香港表演,但對於一個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城市,文化的根基比較淺,所以要將欣賞文化的水準提高,也不是幾十年可以做到的事。例如比較常會去聽音樂會的,往往就是那三、四千位「發燒友」。但可喜的現象是,許多老外都很驚訝,香港古典音樂會的觀眾很多都是年輕人,而在歐美國家,聽古典音樂的往往是滿頭白髮的聽眾。葉詠詩說:「這反映古典音樂在外國也不是完全沒有隱憂,他們也面臨如何吸引年輕一代聽音樂會的困境。」
不過,古典音樂本來就是西方文化的一部份,所以,即使不是刻意去聽音樂會,古典音樂已經是西方人生活的一部份,但在東方,古典音樂可以和日常生活完全沒有關係,一些人也許會問:聽古典音樂對我有什麼好處。葉詠詩表示,香港小交響樂團正構思如何將古典音樂融入香港人的生活,吸引更多人聽音樂會。
雖然香港被很多人比喻為文化沙漠,但葉詠詩認為,與其他亞洲城市相比,香港的藝團一點也不遜色。她表示,隨著七十年代經濟的起飛,香港的樂團也開始成長,香港管弦樂團有三十年歷史、香港中樂團有二十六年歷史,香港小交響樂團也有十三年歷史,而香港樂團有一些項目還比其他城方優秀,例如香港中樂團,不管在規模、歷史、管理能力上,都比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來得優勝。葉詠詩表示,要在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有如此的文化成就,政府的資助功不可抹,這些樂團都是在香港政府長期資助下成長的。
不過,隨著政府財赤,對文化藝術的資助也會減少,商業化、市場化是許多香港藝團正在走的道路。葉詠詩不諱言,政府的資助減少,會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一些教育性質音樂會,可能需要一些輔助儀器或道具,但門票又不能太高價,所以就辦不成,而且也不能請到一些高水準音樂家來演奏,但好處是在壓力之下可能會有佳作出現。但籌款人員的缺乏及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使樂團籌款工作也很艱辛。葉詠詩感慨的說,美國的一些樂團的數十名職員中,有一半是負責籌款的,但香港小交響樂團的十幾位職員中,卻沒有一位。
與有近百名全職團員的香港管弘樂團不同,香港小交響樂團的五十多名團員都不是全職的,他們需要教琴等收入才能維持生活,而教學收入往往是在小交響樂團的二至三倍。葉詠詩表示,這是因為經費問題,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未來大計之一就是有朝一日團員都能夠全職,這樣水準就能更上一層樓。
出生於廣州的葉詠詩,曾任廣州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及音樂總監,她認為中國大陸的樂團或樂師的技巧完全沒問題,較欠缺的是視野,而隨著經濟起飛,許多在外國學音樂的人才回國,對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是好事。
當了這麼多年的指揮,與各地眾多國際級樂團合作過的葉詠詩,比較過華人和日本的樂團,認為日本樂團在合奏方面比較強,因為他們的服從性比較強,但在音樂感覺方面,中國人就比較強,可能是民族性關係,中國人比較難合群,需要看指揮的功力。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古典音樂結合,作為一位華人及東方人指揮,葉詠詩表示,這是一定會有的,中國作曲家往往會將一些中國的元素,融合在西洋音樂作品中,例如七十年代的樣板戲,由西洋古典音樂伴奏,而譚盾就是將中國傳統與西洋古典音樂結合的著名例子,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資訊的發達,音樂中不同文化的融會貫通將會更普遍。
身為女性,如何能夠在指揮界中佔有一席之地,總是令人好奇的。葉詠詩說,剛起步時,不管男女都會比較辛苦,說一句話都沒什麼人聽,但「同一句話,十年後講,說服力就會強很多」。因為指揮除了音樂素養要好外,人生經驗也很重要。當然,作為一位有家庭的女性,做到指揮這項等於是是管理層的職位,在家庭和事業中會面對取捨的問題,其中一方面可能就不能全情投入。
葉詠詩的父親葉惠康一輩子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葉詠詩回顧,她父親覺得所有小朋友都要懂音樂,所以就先在三個女兒身上做試驗,成立兒童合唱團,讓親友的子女都有活動,接著再辦各項樂器班,直至成立兒童樂隊。所謂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葉家的三位女千金如今都在音樂界有一席之地,大姐葉羨詩從事兒童音樂教育工作,小妹葉亦詩是歌唱演繹指導,當然,葉詠詩的一兒一女也從小接受音樂的薰陶。
葉詠詩坦承受父親影響很大,但她覺得,其衝勁不如父親,因為葉惠康腦筋轉得比較快,要做的事就去做。雖然葉詠詩說,父親「從無到有」的創意是她所欠缺的,但這只是自謙之詞,她在成年人古典音樂教育上的創意,其實已填補了香港的一片空白。(蕭偉基)2003/10/19
香港小交響樂團:
http://www.hksinfonietta.org/
星期五, 4月 06, 2007
星期四, 4月 05, 2007
戲院誌
這個網站叫「戲院誌」,專門談老戲院(香港為主)的點點滴滴,很有意思,搞的人也很有心。
http://talkcinema.wordpress.com/
我住洪水橋兩年多,不知道洪水橋曾經有戲院,難以想像。現今都還這麼”山卡拉”的地方,也曾經有過戲院。
我偶去元朗市中心,也去過郵局辦事,不看這個網頁還不知道,原來郵局旁邊就是電影院,真係失覺哂!
這個網站很特別,特別以戲院為主題,因為戲院承載了很多人的回憶,全世界很多地方的老戲院(那種大型電影院)都買少見少了,值得關注。
皇后戲院我在前幾年還去看過戲,現在還營業嗎?
請看:
元朗戲院 豪華重臨
http://talkcinema.wordpress.com/2006/09/18/å ææ²é¢ã豪è£éè¨/
另外,這是部份香港現今戲院的網站:
www.cinema.com.hk
www.uacinemas.com.hk
www.mclcinema.com
www.filmplay.com/
以下是另一個記述全世界老/新戲院的網站,頗為詳盡:
http://cinematreasures.org/
http://talkcinema.wordpress.com/
我住洪水橋兩年多,不知道洪水橋曾經有戲院,難以想像。現今都還這麼”山卡拉”的地方,也曾經有過戲院。
我偶去元朗市中心,也去過郵局辦事,不看這個網頁還不知道,原來郵局旁邊就是電影院,真係失覺哂!
這個網站很特別,特別以戲院為主題,因為戲院承載了很多人的回憶,全世界很多地方的老戲院(那種大型電影院)都買少見少了,值得關注。
皇后戲院我在前幾年還去看過戲,現在還營業嗎?
請看:
元朗戲院 豪華重臨
http://talkcinema.wordpress.com/2006/09/18/å ææ²é¢ã豪è£éè¨/
另外,這是部份香港現今戲院的網站:
www.cinema.com.hk
www.uacinemas.com.hk
www.mclcinema.com
www.filmplay.com/
以下是另一個記述全世界老/新戲院的網站,頗為詳盡:
http://cinematreasures.org/
星期三, 3月 21, 2007
推薦李天葆《盛世天光》
我最近看了此書,深為其漂亮與細緻文筆所折服,當然還有會引起我興趣的南洋背景。比張愛玲還張愛玲。據聞李君現已是全職作家。佩服佩服。
http://www.cite.com.tw/authors_search.php?authors_id=8445
http://johnnyseah.blogspot.com/2006_05_01_archive.html
如果有有心人將之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將是大家的福氣,相信這會是一齣好戲。
http://www.cite.com.tw/authors_search.php?authors_id=8445
http://johnnyseah.blogspot.com/2006_05_01_archive.html
如果有有心人將之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將是大家的福氣,相信這會是一齣好戲。
星期六, 2月 10, 2007
低綺戶
蘇東坡作品《水調歌頭》編成的現代流行歌曲《但願人長久》一詞中有「低綺戶」這三個字,到底那個「綺」字怎麼唸,最近成了話題。
很多年前,台灣的鄧麗君將這首歌曲唱紅,後來來自中國大陸(而且還是北京呢)的王菲翻唱,又街知巷聞。妙的是,大家都沒發覺她們將「綺」唱成yi音,而不是正確的qi音。可能大家都覺得唱成yi音很順口沒什麼不妥吧?!但為何連中文老師或專家都沒有意見,就真是怪事了。順便一提,廣東話「綺」倒是唸成yi音的。
我不是讀中文系,也沒有深究這字的讀音,但最近這話題掀起後,我猛然想起,當年在台灣讀大學時,電台有一個由鄭怡主持的節目,名稱為「綺麗世界」,明明是讀qi音的。
更諷刺的是,來自香港的張學友,這次出的唱片終於把這「綺」字的音唱對了,所以才引起話題。或許不少人認為,一個平日以講廣東話為主,連從小到大的教學媒介語都是粵語(甚至連普通話課都沒有)的香港人,他的普通話發音怎能作準呢?但據報導,張學友「老神在在」,對自己有萬分信心,絲毫不受影響。結果,他的堅持是對的。經查後,翻遍所有權威字典,發現「綺」字就只有一個讀音--qi。
連台灣及大陸人都唱錯的普通話發音,竟然由一位香港歌手「撥亂反正」過來,也可算是罕見妙事一楮。不知這與張學友本身是天津人(雖在香港出生長大),普通話基礎較好有關。
很多年前,台灣的鄧麗君將這首歌曲唱紅,後來來自中國大陸(而且還是北京呢)的王菲翻唱,又街知巷聞。妙的是,大家都沒發覺她們將「綺」唱成yi音,而不是正確的qi音。可能大家都覺得唱成yi音很順口沒什麼不妥吧?!但為何連中文老師或專家都沒有意見,就真是怪事了。順便一提,廣東話「綺」倒是唸成yi音的。
我不是讀中文系,也沒有深究這字的讀音,但最近這話題掀起後,我猛然想起,當年在台灣讀大學時,電台有一個由鄭怡主持的節目,名稱為「綺麗世界」,明明是讀qi音的。
更諷刺的是,來自香港的張學友,這次出的唱片終於把這「綺」字的音唱對了,所以才引起話題。或許不少人認為,一個平日以講廣東話為主,連從小到大的教學媒介語都是粵語(甚至連普通話課都沒有)的香港人,他的普通話發音怎能作準呢?但據報導,張學友「老神在在」,對自己有萬分信心,絲毫不受影響。結果,他的堅持是對的。經查後,翻遍所有權威字典,發現「綺」字就只有一個讀音--qi。
連台灣及大陸人都唱錯的普通話發音,竟然由一位香港歌手「撥亂反正」過來,也可算是罕見妙事一楮。不知這與張學友本身是天津人(雖在香港出生長大),普通話基礎較好有關。
韓國與日本人對中華文化的不同看法
民族性是很奇妙的東西。
不管日本還是韓國,都受到很深的中華文化及儒家文化的影響,但有趣的是,韓國及日本對這方面有著南轅北轍的做法。一個是完全不睬你;另一個是將之據為己有。
日本是極力撇除自己與中華文化的關係,深怕這會拖低他們的水準及素質,因此用種種方式來自圓其說,「日本就是日本」。
但韓國就不同了,他們是採取另一種方式。他們不僅不排除與中華文化(或漢文化)的千絲萬縷關係,甚至更進一步的將中華文化「提升」「改造」為韓國或高麗文化,例如將孔子也視為韓國人等。他們不承認自己的文化淵源於中華文化,反而說中國文化是源於韓國文化。
不管日本還是韓國,都受到很深的中華文化及儒家文化的影響,但有趣的是,韓國及日本對這方面有著南轅北轍的做法。一個是完全不睬你;另一個是將之據為己有。
日本是極力撇除自己與中華文化的關係,深怕這會拖低他們的水準及素質,因此用種種方式來自圓其說,「日本就是日本」。
但韓國就不同了,他們是採取另一種方式。他們不僅不排除與中華文化(或漢文化)的千絲萬縷關係,甚至更進一步的將中華文化「提升」「改造」為韓國或高麗文化,例如將孔子也視為韓國人等。他們不承認自己的文化淵源於中華文化,反而說中國文化是源於韓國文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