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30, 2007

做生意

做生意
  做生意最重要是為了什麼,當然是賺錢、搵食!
  還有其他目的嗎?有的,那就是爭取市場、成為龍頭或霸主等。但這樣做的目的不太可能是為了虛名,沒有生意人會這麼笨,絕對是為了未雨綢繆,打擊對手,使未來更順風順水。當然,能否成功則是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如果一家公司已經是很賺錢了,在市場上已經是居龍頭地位了,他還會四處去搞收購合併嗎?也不一而足,看老板的心態,以及他有沒有所謂的「願景」,或者危機意識(像IT行業的各大巨頭就是危機意識重重,所以經年以收購為樂)。
  而一些行業又添上了些許人文色彩(不管是真是偽),尤其是文化、媒體等行業。
  就說媒體吧!這真是一門複雜的行業,在商業與文化及社會責任之間游離。現今不可能再有文人辦報情況出現,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因為報業(電子媒體更不必說,從一開始就已經是燒錢的玩意兒)現今已成了資本密集的行當,沒有數以億計是不用玩的。但它始終又背負著些許社會責任的包袱,所以顯得暖昧。
  張曉卿控制的香港明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日前宣布合併,朝張的「全球中文報業大亨」之夢又邁進了一大步。
  張是否真有所謂打造華人媒體巨國的願景,想要以華人聲音,抗衡西方媒體的壟斷,真是只有天曉得。但看起來他對文化媒體事業有巨大興趣是假不了的,否則也不會由一個木材商人進軍報業。
  從商業角度而言,星洲日報其實已是大馬最大中文報紙,盈利也不錯,而張所控制的大馬華文四大報,更佔據了大馬八成以上中文報市場。至於明報,業績表現則不過不失,似乎仍在吃著當年金庸打下基礎的老本,在香港市場想要有進一步的發展似乎也不容易。
  若純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決定,張也許應該尋找有興趣人士以一合理價格將明報賣盤,因為從張的整個商業帝國中可以看出,明報只扮演雞肋的角色。
  但張顯然是對打造華人媒體巨國興致高昂。他知道香港市場不易為,因此開辦明報美、加版,甚至開辦前途不知在哪裡的柬埔寨及印尼的星洲日報。從這些舉動可以看出,張除了賺錢外,其實也是很有信心及興致成為全球中文報業大亨。
  當然,張打造中文媒體帝國,是否仍有其他意圖(例如與他的其他生意有無互補作用及協同效益,甚至對他及其企業集團的形象之提升有無幫助),我們不得而知,也有待日後分曉。
  我對一個現象很有興趣:東方日報三十多年來雄踞香江第一大報之位,而且整體而言盈利也還算可觀。儘管他們面對肥佬黎壹傳媒的來勢洶洶的挑戰,但他們始終堅守香港陣地,從來沒有往外發展的企圖。你也許可以說他們沒有國際化的野心,甚至可批評他們短視。但對生意人而言,賺錢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既然市場佔有率及盈利都能保持,何苦要去打沒把握的國際化之仗呢?這是我的看法。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英文南華早報身上(儘管他的老板也是馬來西亞商人)。
  又例如一間小雜貨店或小餐廳,你或許覺得其生意不過而而,抑或你覺得他們的口碑及生意都很好,應該擴張,但其老板始終不曾想過要改變或擴張或連鎖經營,因為他的老板可能覺得,賺這些錢就已經夠了,沒必要去冒險,也並非一定要使自己的店成為千秋萬載大業或天下第一不可。(蕭雅)
2007/1/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