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03, 2006

書評:《Logo的文化史》

書評:《Logo的文化史》
作者:錢定平
出版社:中華(香港)
  在現今這個高度商業化的世界,各家企業為了加深人們的印象,除了標榜自己的產品如何優質之外,設計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誌,也就是Logo,也是必需的動作。如今,人們活在Logo的海洋中,如何在芸芸Logo之中脫穎而出,更是一們大學問。麥當勞的M字Logo,許多尚未入學的小孩一眼就能認出,並吵著要父母帶他去吃,就可見Logo的威力。了解Logo的文化淵源及演進,不僅可以從另一種視角解讀歷史,想要借Logo提升形象的企業及Logo設計人,也可從中獲得啟發。
  研究文化演進的錢定平,羅列了全球中世紀以降的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Logo意識,寫成了這本《logo的文化史》,為讀者編織出作為文化符號的Logo的跨文化發展之網。從書中,讀者可以認識到,其實動物才是運用Logo的大師,例如身上的條紋、頭上的彎角等,而人類真正意義上的Logo,起源在希臘,同家族的家徽有某種關聯,又肯定和部落的圖騰有關。直到後來,Logo被運用至商業上,成為商標,就被賦予不同的文化意涵。從美學和符號學角度探討,代表家族、王室、機構團體、企業等等的不同Logo,也成為一種藝術品,以及人類歷史演進的某種象徵。
  作為中國學者,作者在書中闡述了不少Logo在中國的演進。例如中國的符牌、酒旗、招紙等實物標符,都是Logo早期發展中樸直簡潔而憨態可掬時期的例子。
  在龐貝的一個廣場上,矗立著一尊羅馬山林農牧之神法怒斯的青銅象,它赤身露體,男性生殖器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因為在古羅馬人的意識裡,男根是豐收的象徵。當地的性博物館,有一根象徵男性陽具的石柱,就是一家麵包店的Logo。
  在歐洲,「紋章」和盾牌是Logo的濫觴。盾牌上的圖案,大都和家族的文化血統有關,再往遠處推,就可能起源於古代的圖騰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古時在戰場上用於辨別敵我及振奮軍心的盾徽圖騰,一些已經化身為大學、學會等的標誌,一些更「商業化」為該家族企業的Logo了。這是盾牌形的Logo在早年大行其道的原因,例如BP石油、Porsche汽車等,都採用盾牌形Logo。
  其實,早在四千年前烙在牲口上的火印,就已經是Logo的一種了,後來甚至對人,例如奴隸、犯人者也燙上火印,反映了人類史上一段不光彩的時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印,是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英法戰爭時期英國王室的「闊箭頭」印。烙印的英文叫brand,正是商標之意,所以,西方的不少Logo,是由早年的火印內容演變而來。
  幾乎通行全球的理髮店公共Logo:紅白相間的條紋(後來已演進成多種顏色的條紋),起源於公元前二百九十六年的羅馬帝國時代。當時理髮師是受人尊敬的職業,因為古羅馬人以剃鬍理鬚來與奴隸區別,而理髮師尚兼管醫牙、放血(一種治理手段)和治療跌打損傷,由於放血時要用白布擦拭和包紮,換下來的布沾滿血跡,理髮師的徒弟洗過後晾在柱子上,就成了紅白相間的畫面。
  從早期以實畫(例如馬、鷹、神話圖騰,或烙鐵、刀、印刷工廠、農場等行業實景及工具)、實物(例如盾牌、酒旗等)為主的Logo,到現代或後現代以線條為主的抽象式Logo,見證了人類文化的演變,本書作了深入而有趣的介紹,不過,美中不足之處是,本書那許多從網上下載、解析度低,令人慘不忍睹又沒有彩色的充滿「鋸齒」的Logo,破壞了讀者欣賞的雅興。(蕭偉基)
2004/9/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