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04, 2006

書評《大眾媒體的實在》

書評《大眾媒體的實在》
.蕭偉基
  在傳媒已高度商業化的時代,傳統的職業道德是否已在懸崖邊緣?資本主義的運作,又是否影響了傳媒的運作?德國已故系統理論大師尼克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於1994年面世的《大眾媒體的實在》(Die Realitat der Massenmedien)(胡育祥、陳逸淳譯,左岸/台北出版,2006)一書,或許可為有志研究者帶來理論參考。
  本書第五章〈新聞與深度報導〉,值得深入思考。它指出,針對新聞,我們會發現幾個典型的選擇判準:(1)訊息必須是新的;(2)衝突較受到喜愛; (3)一個特別能有效引起注意的是數量;(4)與「在地」的關連會讓一個訊息有份量;(5)違反規範(及反常的東西)也會特別受到注意;(6)當道德評價能夠加到違反規範上時,亦即當違反規範能夠被用來尊敬或鄙視個人時,違反規範就會被特別挑選出來報導;(7)為了讓違反規範能夠被辨認出來,也為了讓讀者/觀眾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意見,媒體偏好將事情歸因於行動,亦即行動者;(8)對時事性的要求使報導集中在個別情況──偶發狀況、意外事故、故障失靈、新的想法;(9)意見的表達也能被當成新聞而傳散;(10)所有的這些選擇判準都會被強化。
  作者特別提到讀者來信也是預先選擇過而刊出的──部份是由於地位、姓名或所屬組織,但也不能讓選擇太過明顯,如此一來,讀者來信一欄就能被認為是一般民眾的意見表達。
  廣告與傳媒的關係,亦是本書一大重點。本書指出,廣告的成功不僅在於經濟領域,不僅在於販賣的成功。大眾媒體系統在此也有自己的功能,而且這功能應該就是,在日常文化中將冗餘和變異之間的關係穩定下來。冗餘的產生是因為某個物品能賣出去──很暢銷,而變異的產生則是因為人們必須在市場中區別出自己的產品。於是,廣告的一個主要問題就在於持續介紹新的東西,並同時製造品牌忠誠,也就是產生出變異和冗餘。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魯曼撰寫此書時,網絡並不像今天般紅火,以致有部份代替主流媒體之勢,因此本書並不能對此現象有較貼切的論述,相信不少專家正對此作深入研究,假於時日必有相關佳作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6/6/4

左岸:
http://www.sinobooks.com.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