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華人文化中心
香港電台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啟播、不久前播畢的節目《華人移民史》,可說是繼《傑出華人系列》後,港台又一次面向全球華人的大製作。事實上,這恰恰展現了香港在全球華人社會中的特殊地位。環顧歷史,一百多年來,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香港總是扮演全球華人中介地的地位,如今雖已回歸十二年,此角色並沒有淡化。今天,台灣的媒體已沒有多大興趣去做類似《華人移民史》的節目,中國大陸則因政治或立場因素,其媒體即使做這類節目,恐怕也會帶有偏頗或強調「政治正確」的立場。只有香港,至今仍最有資格和能力去做這類節目。
中西合璧、超越左右(或左右逢源),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對香港的描述,由於一百多年來(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前後),相對台海兩岸而言,香港處於較自由的狀況,於是吸引了不少各界華人精英移居香港,包括從中國大陸南來的(包括大批南洋背景歸僑),也有從台灣、東南亞等地來港發展或避難或碰運氣的,於是香港乃有了唐君毅、錢穆等創辦的新亞書院,於是以全球中文受眾為對象的中文版《讀者文摘》和《亞洲週刊》,以及鳳凰衛視,皆設立於香港。
在文化藝術領域,除了中國大陸及台灣背景專才外,很多香港人也許不知道,其實香港也吸引了一些東南亞華人的專才。最近表演自傳性質現代舞蹈節目《功和豆腐》的王榮祿,就是一名已在香港發展二十年的馬來西亞籍華裔舞蹈家。他於一九八九年加入香港香港舞蹈團,其後自創南群舞子、不加鎖舞踊館等團體,到世界各地去表演,也為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等編舞。
焦媛實驗劇團最近上演的《鄧瑞霞70年代國語金曲導賞音樂會》,導演王嘉翊就是新加坡籍華裔演藝工作者。他於二零零二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之後在港發展,現任春天舞台執行監製及導演,並充分運用其南洋背景豐富了節目內容。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的男高音柯大衛,亦是曾在香港演藝學院考取高級聲樂表演文憑的大馬人。
香港中樂團第二號人物--駐團指揮周熙杰,亦有馬來亞西背景。他中學時期在大馬就已拜師學習中樂,其後赴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攻讀電腦和音樂,九六年獲音樂碩士學位,零二年加入香中樂團,積極協助大小演奏會指揮及編曲配器等工作;他亦將東南亞獨特風格融入作品中。
事實上,香港文化藝術及娛樂事業與南洋關係密切,南洋華人為香港娛樂業作出貢獻,由來已久。「丑生王」梁醒波即是新加坡華僑,年輕時在新馬表演粵劇,二戰前才赴港,並在一九六七年開始演出無線電視的《歡樂今宵》。巧的是,「歡樂今宵之父」蔡和平,即是新加坡華人,一九六七年以二十一歲弱冠之齡創辦該長壽節目。事實上,就連無線電視(電視廣播)創辦人邵逸夫,早年也是從上海到南洋發展,直到五十年代才以香港為基地,大展拳腳。而邵逸夫等人創辦電視廣播時,南洋背景的余仁生創辦人家族成員余經緯,亦有份參與。大馬籍的南華早報大股東郭鶴年,早年亦是電視廣播大股東之一。香港另一重要中文報《明報》,老闆亦是大馬籍木材大亨張曉卿。
最近無意中聽到香港電台第五台節目《好歌安哥》,就介紹了多名早於五、六十年代就來港發展的馬、新歌手,包括鄺玉玲、張萊萊、藍娣、舒雲等,可見南洋與香港的千絲萬縷關係。開創香港演藝經理人制度先河的成龍經理人陳自強是大馬人、在香港扎根的「品味人生玩家」蔡瀾則是來自星洲。香港演藝事業之茁壯,南洋精英的創意,是一大功勞。
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將邁入第三十四屆,每年上映數百部各國影片;今年邁入第三十八屆的香港藝術節,各類節目超過一百場。這些數字,在亞洲都是引以為傲的。粵劇最近成為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香港居功至偉。若沒有香港,在文革的摧殘下,粵劇恐已走入歷史。當然,小小的香港是「東方好萊塢」,早已舉世聞名。小小的香港,更有一間大大的無線電視(雖然其霸道作風令人不爽),成為全球拍劇最多的中文電視台,港劇是全球華人不可少的娛樂糧食。一首《上海灘》,雖是廣東歌,卻風靡全球華人歌迷與港劇迷。港星之多與炫,更是全球華人社會之冠。
直到今天,香港仍是南洋電影向世界出發的重要中介地,尤其是每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讓不少在東南亞國家因各種原因而無法公開上映的電影,有機會公諸以世,尤以馬來西亞電影為甚。以零九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為例,就播放了至少十三部東南亞影片,其中至少三部是世界首映。馬來西亞導演李添興、何宇恆、阿米爾.莫哈末等,影片都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過,何宇恆更獲劉德華投資拍片,而他的近作《心魔》,更讓港星惠英紅奪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香港的中介地位,不言而喻。
香港的紅館,二十幾年來都是全球中文歌手個唱聖地,似乎不在紅館開過個唱,就不能叫紅。香港近幾年每年的過百場大型演唱會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台灣(或台灣背景東南亞)歌手的個唱。而他們在香港開的場數,往往又比其他城市多。
在學術界,曾經或現在在香港服務的南洋精英,包括了前香港大學校長王賡武、前嶺南大學副校長饒美蛟(曾就讀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前主任鄭赤琰、政治學者黃枝連(曾就讀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股民熟悉的城市大學曾淵滄教授、領導反對拆除天星與皇后碼頭社會運動的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允中、浸會大學中文系林幸謙教授(中文大學博士)等。而香港大學最著名的陸估堂,就是紀念港大創建時的主要贊助人--二十世紀初南洋巨富陸佑。
還有很多大部份香港人都不知道的香港成就,足以展現香港是華人文化中心,例如台灣劇場名家賴聲川的七小時長劇《如夢之夢》,二零零二年由香港話劇團在香港首先作商業演出,台灣的首場商業演出則遲至二零零五年。又如已故台灣名導演楊德昌名片《一一》二零零一年即在香港公映,且是當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閉幕影片,但由於楊導不滿台灣的院線制度,一直到楊導零七年逝世,此片都未曾在台灣院線公映過。楊德昌離世後,零八年香港國際電節的楊德昌回顧展,放映了他的十二部影視作品,堪稱全球最完整,其中包括幾部在台灣都未曾亮相的作品。
香港中樂團可說是香港的奇蹟與驕傲,一個在殖民地夾縫中生存茁壯的中樂團,其成就竟遠超過台海兩岸的中國人地區中樂團。功不可抹的是其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不拘一格的大膽將新元素融入傳統的中樂,使之展現新風貌而又不突兀,在全球備受好評。香港中樂團研發之環保胡琴,更是一大功德。香港音樂評論人周光蓁即曾為文讚揚:「香港中樂團讓北京驚艷!」
周光蓁以一個香港人身份,耗十年時間,於最近完成了厚達七百多頁的《中央樂團史》(三聯書店出版),展現該樂團在特殊歷史時期的隱秘往事,也折射當時中國在外交、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發展。這本巨著展現了香港文化人的深厚功力。
談到古典音樂和民樂,不得不提一九八七年在香港創立的雨果唱片,被香港指揮家葉詠詩稱為一間「有心」的唱片公司,出版大量不暢銷但高素質的音樂唱片,尤其是中國音樂,而其創辦人易有伍先生,就是出生在新加坡,曾在香港中樂團擔任二胡/高胡演奏,並且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香港劇場「非常林奕華」作品,由林奕華導演、張艾嘉編劇、主演的《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過去一年來巡迴亞洲演出了五十多場,在香港更於最近作第三次演出,票房迅速爆滿。在中文劇場界,這是了不起的成績。林奕華新劇《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亦在大陸巡迴演出,蔚為風潮。香港實驗劇場與藝術泰斗榮念曾,亦在兩岸三地具影響力。
香港在華人文化領域展現過的巨大成就,當然還包括國寶級國學家饒宗頤;金庸、梁羽生等名家的武俠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開拓文學新版圖,豐富了中華文化;《信報》可說是今天全球碩果僅存的以高素質評論為主的中文報紙;《老夫子》堪稱華人世界影響力最大的漫畫,作者王家禧(以其兒子名字王澤為筆名發表)於一九六二年首先在香港的《明報》、《星島》等報章連載,六四年開始發行單行本;羅冠樵於一九五三年創辦的《兒童樂園》,直至一九九四年停刊,堪稱華人世界最長壽兒童刊物,豐富了無數華人的童年生活;顧家輝和黃霑是粵語流行歌曲奠基人;歐陽應霽是華人社會鼎鼎大名的設計師;就連近年的梁文道與林夕,作品都在大陸一紙風行。
已經舉辦了二十年的香港書展,以獨特的氣場營造了多元創意的文化盛宴。香港書展的自由、包容與開放,與先進的管理結合,在兩岸三地一枝獨秀。去年的香港書展入場人次達九十萬,破歷史記錄,講座及文化活動共兩百多項,締造全球最大規模的書展,並向外輸出靈感,成為其他城市借鑑的對象。
就連宗教界,例如佛教,香港也有不少來自大馬的出家人,例如已故愍生法師、其弟子演慈法師(愍生講堂/羅漢寺)、法光法師(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法護法師(東蓮覺苑佛門網負責人)等。
香港的成功,就是從從事貿易這項中介角色開始的,即使金融業也是屬於中介的一種。今天及可預見的很長的未來,香港仍然能夠吸引全球華人各領域精英匯聚,作出貢獻。除了商貿領域,其實不少香港人忽視了,在文化領域,香港也有頗大的吸引力,因為文化藝術創作最需要的是自由、中立、包容的空間,這一點,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最充裕的。此外,香港政府為文化藝術提供的資助,在亞洲是名列前茅的,再加上近年多了私人企業的資助,這對文化藝術的發展,相當重要,可以吸引更多文化藝術專才來港,畢竟有錢好辦事,藝術家也需要穩定的收入。因此,香港從來都不是文化沙漠,甚至是全球華人的文化中心(並非僅指中華文化,而是指華人的文化工作者)。這是香港可愛的地方,也是珍貴的資產,對在東南亞發展空間較小的當地華人文化精英來說,香港更是能夠成就他們的一塊福地。
1 則留言:
今年(2010年)更有十八部東南亞電影人作品上映,其中多部是世界首映。
香港的中介地位,不言而喻。
這是香港國際影展的重要功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