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4, 2013

人人開懷

人人開懷
2012年10日我參與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在大嶼山的供僧活動,此圖片攝於大嶼山觀音寺,中間的老和尚是年近九十的住持融靈大和尚。有趣的是,當佛青的同仁與大和尚交談時,一位印度裔女子過來向大和尚問好。印度女子說流利廣東話,所以和大和尚用廣東話交談,大和尚說:「妳的廣東話說得比我好呢!」(大師是外省人,所以廣東話口音重)印度女子說:「我是香港出生的嘛!」她還是皈依香港的漢傳佛教的呢!當天她穿的衣服還是寫著《心經》的設計。這張照片我非常喜歡,因為人人都笑得很開心,充滿正能量。

星期五, 1月 18, 2013

台灣和香港如何面對中國崛起?


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香港和台灣都出現相同的局面,經濟上先是產業外移到大陸,以至本土產業空洞化,隨後則是要靠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來拯救。事實上,中國大陸的崛起,在規模上是人類史上所僅見,沒有先例可循。以宏觀而言,富有的中國大陸肯定比貧窮的中國大陸要對全球有利(環境問題可能除外)。但微觀而言,中國大陸在崛起的過程中對全球各國各地其實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沒有人能夠逃避,而香港因為與中國大陸最接近、關係最密切,所以首當其衝,其次則是台灣,再來就是其他周邊國家與地區。
而香港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又多了一層「中國」的意涵。由於中國大陸不是民主國家,所以港台兩地對於與中國大陸的交往都有所恐懼和焦慮。但港台作為比較小的經濟體,而香港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事實上不可能擺脫中國的影響,也無需抗拒中國(因為無效)。如果思考得更深遠,要從根源上著眼,台港應該思考如何促進中國在政治上民主與自由,在法治上與國際接軌。其目的並不在於削弱中國的實力,而是保障中國的永續發展,如此對於台港兩地也是一種保障。以台港過去累積的人文軟實力,這是可以做到的,勿妄自菲薄。

星期日, 10月 07, 2012

東南亞的回教化與中國鎖國有關係

東南亞的回教化與中國鎖國有關係
回教是一個很強勢的宗教,當年的絲綢之路和唐三藏玄奘取經之路,所經過的中國西北部和中東地區,原本都是佛教盛行之地,但千年後的今天,很多地方甚至連佛教遺跡都不存,取而代之的是回教。
同樣的情況也在東南亞出現,十六世紀之前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勢力範圍,但之後隨著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商船大舉湧入,東南亞也開始了回教化。
近年,由於西歐當地白人基督徒的生育率奇低,而所吸收的來自北非和南亞的回教徒新移民,卻維持高生育率,此消彼長之下,回教徒比率逐漸升高。看來不久之後,在一些西歐國家(尤其南歐),像西班牙和法國,回教徒很有可能成為最大族群。而以全球來看,回教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多信徒的宗教了,能與之抗衡的,剩下因普遍不主張節育而仍有高生育率的天主教徒。
回教當年在東南亞之所以能夠「勢如破竹」,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與中國有關。明朝中期之前中國是世界的航海大國,眾所周知的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所率船隊數以百計,人員更達數萬,這種規模是空前絕後的。當時馬來半島的馬六甲是世界航運貿易中心,鄭和七下西洋有六度到此地,馬六甲當時的國王曾數度親自率領龐大代表團到中國朝貢,傳說中中國也曾把漢麗寶公主嫁到馬六甲,名義上馬六甲是明朝的藩屬國,並靠著中國的保護而免於被北方的暹羅入侵。
遺憾的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明朝王帝再度實施嚴格的海禁,不只民間不能出海,就連官府也停止出海,甚至連鄭和七下西洋的許多寶貴資料都因而無存,這導致中國的鎖國,其實力空缺由當時雄心勃勃的阿拉伯商船所填補,由於他們信仰回教之故,也把回教傳入東南亞,使到回教勢力在東南亞急速擴張,例如原信仰印度教的馬六甲王國第四任君主就決定改信回教,把回教定為國教,把國王名稱改為回教式的「蘇丹」,這一年是一四四五年,距離鄭和船隊最後一次下西洋回國僅十二年。
中國的鎖國不僅從此積弱,也間接導致回教勢力在南洋稱雄。

星期五, 9月 21, 2012

純素VEGAN集團/組織

純素VEGAN集團/組織
愛家Loving Hut:世界最大的純素餐廳及食品業集團
http://www.lovinghut.com/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 善待動物組織http://www.peta.org/

PETA Asia Pacific 亞洲善待動物組
http://www.petaasiapacific.com/

PETA提供齊全的純素與保護動物資訊,包括人類各種食品/用品中有哪些是有有害動物成份的,有哪些是純素的,並告訴大家如何用純素方式來生活。

星期六, 9月 08, 2012

中國的大隱患是社會矛盾大

中國的大隱患是社會矛盾大,二十年來都是靠超高速的經濟成長掩蓋著,只要一慢下來,所有問題就會爆開,也沒有人能預期會有甚麽後果。
為甚麽大陸的領導人這麽緊張經濟成長能否保八,因為不保不行,所有問題都會出來,可能連政權都會倒。

反中共是香港主流

反中共是香港主流 ,因為大部分香港人或其父輩當年就是為了逃避共產黨才去香港的,這跟台灣有點區別,台灣有很多是跟著國民黨去的,有不少還是被動或被逼的,很多並沒直接感受到中共的可怕,香港那批是真正經歷中共統治的苦難因受不了而千方百計離開的,後來有些轉親共有很多是為了現實利益,例如做生意等。
香港人反共是發自內心真心的恐懼,當然有不少純粹是當年因饑餓而逃難到香港,所以改革開放後由於國內經濟發展迅速,所以有部分人對中共有所改觀,但很多人餘悸仍在。
香港和台灣之所以社會分化,最關鍵原因:中共。

中共與傳統的獨裁政權之別

中共與傳統的獨裁政權有別
中共與傳統的獨裁政權有別,他不是單獨的領袖或領袖家族獨裁,而是已「進化」到整個組織的獨裁專制,如果只是領袖獨裁就好辦,很容易就推翻,但一整個強大組織的專制,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它已產生了大批的既得利益者。
雖說中共獨裁或專制,但近三十年來他的領袖是有任期制的,事實上全世界可能找不到第二個同類例子,這個還真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模式」呢。
從幾十年來的歷史可以看到,中共是不斷的自我調整以適應環境而繼續生存的,這可能是史上少見,所以只能靠它自己繼續改變變好。
如果中共不是鄧小平當年實施改革開放,可能已經被人民推翻了。所以現在其實有一種論點,說起來是殘酷和「黑心」的,就是希望中共繼續腐敗繼續爛下去,甚至更壞更爛更獨裁專制,不要變好,那把他推翻的機會很高很多。
當然我們不希望這樣,而是真誠希望中共能夠不斷變好,為它所做過的所有錯事壞事謝罪,用制度和人民的制衡來使它不再重犯。

星期五, 8月 31, 2012

誠品令希慎廣場增值


終於去了香港誠品,人多,這就是香港特色,雖如此,也不失為一個看和買台灣書的好去處。我估計誠品在香港應可再開兩三間。
香港銅鑼灣的希慎廣場以優惠租金邀誠品入駐,高招,划得來,如果不是有誠品,它就是一個普通商場(雖然它是以名牌店為主,但香港這類名店商場也多得是,它也沒什麼特色),但有了誠品就不一樣,也吸引更多客流。
另外,不知道是否受誠品影響,香港的書店最近也熱衷大搞講座,慶祝創業100週年的中華書局,未來兩個月將辦約二十場各類講座。

星期四, 8月 30, 2012

香港立法會選舉活動的三大兒戲


香港立法會選舉活動的三大兒戲

民調太搞笑:一些民調只問了兩百多人就可代表數十萬人?

選舉論壇太兒戲:一些電視台辦的選舉論壇,淪為潑婦罵街和癲佬做騷的場地,粗口與外號齊飛,活像綜藝節目。不,應該是說比香港的悶蛋綜藝節目還精彩。

拉票很可笑:完全沒有冷靜期,在投票日當天都可以拉票,各候選人紛紛「告急」作最後衝刺,奇觀也!

星期二, 8月 28, 2012

為香港的服務水平平反


為香港的服務水平平反

誠品香港沒有台灣的從容和優雅,活像趕集和趁墟,顯示了兩地的分別,最關鍵原因在於一個:人多。

不少人對香港服務業(包括海關入境處)的服務態度頗有責言,但我近年從另一角度來觀察,得出不一樣的看法。很多人將之與新加坡或台北來比較,覺得這些地方服務態度比香港好(事實上不少外地人對新加坡的待客之道甚多抱怨)。但有沒有想過,香港的客流、人流量是超過台新兩地的,尤其與台灣相比,更是有好幾倍的差距,請看以下數據:

機場客運量(2011年):

香港 5,390萬,新加坡 4,600萬,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2,494

機場貨運量(2011年,公噸)

香港 390萬,新加坡 187萬,台灣(桃園國際機場)163

飛機升降次數(2011年)

香港 33萬,新加坡 30萬,台灣(桃園國際機場)16

入境旅客(2011年)

香港4,200萬,新加坡 1,320萬,台灣608

全球機場貨運量排名(2009年)

香港 2,新加坡 11,台灣(桃園國際機場)15

機場國際旅客量全球排名(2010年)

香港 2,新加坡 6,台灣(桃園國際機場)12

機場總旅客量全球排名(2010年)

香港 11,新加坡 18,台灣(桃園國際機場)30名以後

在這樣大的人流壓力下(幾達甚至超過了負荷的臨界點,別忘了香港是一個這麼小和擁擠的城市),香港服務業水準仍在近十幾年大有改善,且效率極高,整體社會也不會因為人太多而失去秩序,我覺得是不簡單的。大家讚揚台灣的好客及服務水平,當然有其先天人文底蘊深厚、民風純樸、好客傳統等因素,值得稱許,但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台灣的遊客、人流量是現在的三倍或五倍,他是否仍可保持目前的素質呢?他是否可以有香港今天的效率、秩序和水準呢?仍有待驗證。
另外,關於社會秩序,新加坡是靠嚴刑峻法來維持,香港則是在自由中展現秩序,難得。

星期日, 8月 19, 2012

香港的親共與反共

香港的親共與反共
香港作為中共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施一國兩制,面積更小的澳門也叨了香港的光,成為另一個特區。一國兩制,實為一重要制度,但為什麼會有一國兩制呢?有人說是為了要給還未統一的台灣作示範。這話沒錯,但中共政權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需要繼續維持香港與國際接軌的的資本主義制度,也是重要因素。
在香港,親中共和反中共陣營,互相角力,各陣營基本可分為以下類型:
甲:親中共
  基於信念或現實利益因素而傾向支持中共者,包括大部分的建制派。
乙:反中共,又可分以下幾種:
  一:反中共民主派:反對中共的專制與不民主,他們的訴求是民主、人權、自由、普世    價值,並希望大陸也能夠與這些普世價值接軌,也聲援大陸的民運和維權運動。基本上區分中共與中國,大部分只是反中共而不是反中國。
  二:親中華民國派:認同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
  三:自治派:以陳雲為首,他們認為在中共統治幾十年後,中國已等於中共,而中共是一個諸多不是的「萬惡政權」,在他統治下的人民基本上已無可藥救的惡劣、不文明、素質低下,但由於它的人口眾多,香港的區區七百萬人是無力與之抗衡的,是不必妄想可以改變中國的,而且越跟中國接觸得多,就越會被他們拉過去(洗腦/統戰/收編。。。)。他們也擔心港人事事插手大陸事務,會予中共借機干預香港的藉口,所以此派主張香港要實施高度自治,只需與中國大陸維持互惠的經濟利益關係即可,政治、文化乃至社會事務上不可涉及,否則會劣幣驅遂良幣。他們還認為,中共大量破壞乃至毀滅傳統中華文化,因此自治甚至可保存香港仍存續的優秀中華文化,否則中華文化將岌岌可危。
  四:港獨派:極度厭惡中共及中國,甚至中國人,認為香港是香港,中國是中國。
  五:親英派:支持香港由英國繼續治理,認為這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星期五, 8月 17, 2012

2012香港立法會選舉預測(2012/8/17預測,排名不分先後)

2012香港立法會選舉預測(2012/8/17預測,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島:單仲偕,鍾樹根,何秀蘭,葉劉淑儀,王國興,陳家洛,曾鈺成
 九龍東:黃國健,胡志偉,陳鑑林,黃洋達,梁家傑
 九龍西:譚國橋,蔣麗芸,黃毓民,毛孟靜,梁美芬
 新界東:梁國雄,葉偉明,劉慧卿,葛珮帆,陳克勤,范國威,黃成智,田北俊,陳志全
 新界西:梁志祥,麥美娟,田北辰,陳強,梁耀忠,李永達,李卓人,譚耀忠,曾健成
 超級區議會:何俊仁,李慧琼,陳婉嫻,白韻琹,馮檢基

星期四, 8月 16, 2012

2012香港立法會議員選舉預測(排名不分先後)


2012香港立法會議員選舉預測(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島:單仲偕,鍾樹根,何秀蘭,葉劉淑儀,王國興,陳家洛,曾鈺成
九龍東:黃國健,胡志偉,陳鑑林,黃洋達,梁家傑
九龍西:譚國橋,蔣麗芸,黃毓民,毛孟靜,梁美芬
新界東:梁國雄,葉偉明,劉慧卿,葛珮帆,陳克勤,范國威,黃成智,田北俊,陳志全
新界西:梁志祥,麥美娟,陳樹英,田北辰,陳強,梁耀忠,李永達,李卓人,譚耀忠
超級區議會:何俊仁,涂謹申,李慧琼,陳婉嫻,白韻琹

星期日, 7月 22, 2012

香港服務糟

香港的服務水準向來引人詬病,雖然近十幾年已有改善,但不足之處,乃至不及格之處,仍有很多。我的大馬朋友夫婦兩人日前到香港玩,太太是第一次到香港。他們向我投訴,當天搭國泰班機晚上九點多到香港機場,很多人在排隊等候入境,但那裡卻只開了兩個櫃台,有其他的入境櫃台職員,到了下班時間竟無視人龍而逕自收工,所以等了很久才過關。他說,在新加坡,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工作人員早就會安排疏導人流(我深有同感,新加坡甚至連深圳都會這樣做,方便客人)。事實上,我還有另一名大馬朋友的遭遇更惡劣,從港澳碼頭入境時,職員是用丟的把護照還他。我諒解工作量的繁重及壓力,但不能接受連基本的禮貌都無法顧及。學學新加坡,機場關卡職員都會說歡迎等問候語,笑容可掬。
朋友也對香港的士司機的不重視儀容不敢苟同,例如只穿著背心開車。我了解香港的很多的士司機是個體戶,不像新加坡或深圳等城市,是集團式經營(所以可以要求司機員工在服裝儀容乃至禮貌上符合要求),但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司機們應該要"自覺"吧?!政府在這方面是否有使得上力的地方呢?
山頂纜車,也是惡夢一場,排長龍,售票處只有一名大媽職員露出晚娘臉孔,入閘上車人擠人。我不明白為何纜車公司不要增加售票櫃台。(順便一提,我這次還是生平第一次在山頂纜車站著呢!)
灣仔金鳳茶餐廳給人的印象也不佳,因為店太小之故,所以人太擠,只有外面那位店員的笑容及招呼(其本上是不斷道歉)還可以接受,裡面的不管寫單或送餐的店員,都是"古惑仔"模式,甚至送餐時還令人感覺是用"丟"的,語氣也不佳。基本上這店我再也不去了。當時我們三人被安排在一張圓桌"搭台",後來發現旁邊的四人座"卡位"有空,我們就自己過去了,沒想到沒多久店員就說那是四人座位有人要進來了,我們又只好再回去之前那張圓桌擠,但後來發現那張四人座坐上去的一直都只有三人(那不是跟我們一樣嗎),而且還把手提電腦放在桌上使用(研判可能是店員或老板認識的朋友),真是豈有此理!

Green Compassion供購買及消費不含殘害或壓榨動物成份產品的網站

Green Compassion供購買及消費不含殘害或壓榨動物成份產品的網站

綠色的慈悲 Green Compassion
www.GreenCompassion.US
慈愛動物組織
www.MercyForAnimals.org
供購買及消費不含殘害或壓榨動物成份產品的網站
彼德時尚購物廣場
www.PetaMall.com
純素寵物食品
www.VegePet.com
www.VeganCats.com
素皮鞋/環保布鞋
www.MooShoes.com
純素維他命及補充品
www.VeganEssentials.com

星期二, 7月 10, 2012

20120708《經典》【唐風綢繆】海角世遺 澳門華人文化的守與破

澳門之勁


澳門之勁
賭城:一個小澳門,竟成世界最大規模賭城。
古城:大半個澳門都被列為世界遺產,面績比例之高,可能是世界之冠。
中外門戶:西方與中國最早交流之地。
殖民:中國第一個被殖民的地方,也是歷史最長的被殖民的地方,整整略過了整個清朝的統治。
外族:澳門有相當多的土生葡人,繁衍已數百年歷史,是中國地方罕見的外族繁衍,並與本土結合。
鄭觀應:世居澳門,近代中國影響力甚大的思想家、實業家、慈善家,其《盛世危言》傳播甚廣,包括啟發了孫中山。
中西融合:澳門的中西融合程度是全中國之冠。

星期五, 6月 29, 2012

香港之勁

香港之"勁"
國父之地: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菲律賓國父黎剎、越南國父胡志明,都曾在香港活動,甚至把香港作為重要革命基地。
中介/窗口地位:由於地理位置使然,香港長期是優秀的中介地,也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窗口。
接收難民之地:二戰後到七十年代中,香港長期持續大量接收來自中國大陸的逃難人群,數百萬人,可能是世界之最。
廉政公署ICAC:香港在七十年代廉政公署成立之前,就跟很多第三世界一樣,貪污嚴重,甚至比很多貪污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想到短短二三十年時間,貪污(尤其政府部門)基本絕跡,長期保持世界最清廉地區榮譽。
大樓建築物管理:香港的物業管理效率和水準很高,很專業,因此香港的建築物很多雖已數十年,但仍完好耐用。
社工制度:香港的社工制度完善、專業,人才眾多。
大學水平:香港的多所大學長期在世界評比中名列前茅。
金融業: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自由、安全及高效率,吸引全球資金。
港口業/物流業:香港是國際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高效率,專業。
粵劇:香港是傳統粵劇得以繼續生存並發揚光大的基地。
廣東流行曲:香港是廣東流行曲的搖籃和基地。
粵語電影:即港產片,一個小香港,是全世界電影重鎮,以粵語電影傳揚全世界。
電視劇/電視節目:TVB為主的電視台,創造港劇風靡全球華人(乃至非華人)社會的奇蹟,TVB是全球製作最多電視劇的電視台之一。
《歡樂今宵》:TVB的長壽綜藝節目,曾一度創下世界最長壽綜藝節目的紀錄(1967年啟播至1994年,共播出6613次,連續27年每星期有五晚直播)。
武打片:香港開創的電影奇葩,影響全球,誕生了李小龍、成龍等巨星。
武術指導:因武俠片而產生的香港獨有工種。
武俠小說:大師皆雲集香港,寫出眾多傳世經典。
漫畫:老夫子、龍虎門等,都燴炙人口。
地鐵與公共交通系統:全世界效率最高、最完善的地區。
八達通:全世界最成功的電子支付卡系統。
新聞與言論自由:全球華人社會之冠。
中英雙語:香港應該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可以普遍通用中英雙語的地方。
方言為主: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用方言(粵語)教學的地方,是其珍貴財產。
便服(休閒服)品牌:香港的便服品牌眾多,價格便宜,實用耐穿;服務、產品舒適度及價格等遠勝Uniqlo、Zara等國際品牌。
糖水:香港的糖水、甜品創新種類繁多。
風水:香港的風水堪輿師眾多,每年的命理運程預測書更是奇觀。
香港國際機場:亞洲最繁忙、世界第三繁忙國際機場
捐款世界第一:香港人樂善好施,每遇全球各地災難,皆慷慨解囊,2004年南亞海嘯香港人均捐款更高居世界第一。
購物天堂:名店雲集,因售價較低而吸引全球顧客。
郊野公園:香港有四成土地被列為郊野公園,不可開發,比例甚高,近在咫尺。
填海:由於土地不足,開發不易,香港填海之地甚多。
有蓋天橋:香港的有蓋天橋連接各建築物,比例之高,是世界前列。
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設施:香港密度甚高,大部分居民在步行範圍內可抵達。
思想自由:相較於台海兩岸,香港的自由吸引了眾多不願在國共兩黨政權底下服務的學人,佼佼者是新亞書院及後來的中文大學,還有眾多在香港教書的教授學者。
新儒家:錢穆、唐君毅、牟宗三、余英時等大師,曾以香港為基地推廣新儒家。
饒宗頤:國寶級、世界級國學大師。
東華三院:起源於1870年,一百四十餘年歷史,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歷史最久的華人慈善機構,服務國際化。
南華體育會:逾百年歷史,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華人體育組織。
民主:一九八九年六月百萬人上街聲援中國民運(當時香港人口約五百萬,上街人數比例之高人類史上僅見);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爭取民主;全球雖一仍大規模紀念六四的地方。
書展:每年近百萬人入場的香港書展,全球最大的華文書展。
經商便利:開公司、商業登記等極簡單。
金飾店:品牌及店數眾多。
藝術品拍賣:全球最大。
紅酒:全球紅酒中心。
演唱會:紅館是全球華人歌手的個唱「聖地」。
天后媽祖:香港有逾百間天后廟,密度之高可能冠全球。
海洋公園:亞洲最成功及著名的本土主題公園。
籌款活動多元化:為各慈善機構籌款的活動多元化,包括電視現場籌款(此模式已擴散到其他華人地區)、「賣旗」、「行路上廣州」等。
公益機構NGO:香港有眾多本土和國際性的NGO,服務全球。
電車:狹窄的港島街道,仍保留逾百年歷史的有軌電車,難得。
竹棚架:現代化的香港,工地仍使用傳統的竹棚架,可能是全球僅見,但穩固程度尤勝鐵架。
九巴:擁有數千輛巴士,全球最大巴士公司。
宗教團體辦學:香港各種宗教團體皆辦學,琳瑯滿目。
間諜/特務雲集:從開埠迄今,長期「左右逢源」,並且自由,所以是全球各地派間諜特務來收集情報的重地。
中國的體育搖籃:中華民國早期國家足球隊,隊員幾乎都是香港南華會隊員;香港人容國團等,在乒乓球賽為中國取得史上第一個體育項目的世界冠軍‧‧‧‧‧‧
示威之都:香港幾乎每天都有不同訴求的示威活動,每年七月一日回歸紀念日的示威人數,更是數十萬人,但仍井然有序。
一國兩制: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制度,全球矚目。
燒炭自殺:香港人「發明」並傳到其他地方。
媒體:香港媒體,尤其紙媒,以黎智英的壹傳媒集團為首,狗仔隊歪風影響其他中文媒體。
國際性中文媒體雲集:亞洲週刊、鳳凰衛視、讀者文摘‧‧‧‧‧‧
小方塊報紙專欄、連載小說等:香港中文報紙之特色。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電視台:亞洲電視(前身:麗的映聲--麗的電視)。
Uncle Ray:主持節目最長時間的世界紀錄(超過四十年)。
認股證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量是世界之最。
大嶼山天壇大佛:世界最大戶外青銅座佛。
香港賽馬會:全球最成功的公益性博彩機構.。
李嘉誠:全球華人首富。
邵逸夫:全球華人影視大亨,全世界最高齡上市公司主席,創辦獎金媲美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
數學家輩出:小小的香港,竟培養出兩位世界級數學家:蕭蔭堂、丘成桐,都當過哈佛大學數學系主任。
居住空間:地小人稠,地產商無良,人均居住面積可能是全世界最小。
蘭桂坊:一條小街成就為名聞全球的酒吧街。
涼茶:源自廣東的涼茶在香港保存、發揚並創新。
夜景:香港夜景之亮麗壯觀,天下無敵。
兒童刊物:《兒童樂園》等一度是全球重要的中文兒童刊物。
古雅中文:市面仍常見不少古雅中文,如「面斥不雅」、「送官究治」等。
啟德機場:全球最獨特的鬧市機場,飛機就從建築物頂上掠過,驚險萬分。
中國禁書:大陸自由行旅客在港搜羅中國禁書,成為香港出版及書店行業中一奇葩。
足球聯賽:香港甲組足球聯賽成立於1908年,至今歷史逾1世紀,為全亞洲首個成立的職業足球聯賽。另一項香港足球比賽──香港高級組銀牌淘汰制足球錦標賽,亦為全亞洲歷史最悠久的足球錦標賽,創辦於1896年。香港足球會為全亞洲首家現代足球會,成立於1886年,香港流浪足球會則為全亞洲首家職業足球會,成立於1958年。
殘疾人體育:香港成績斐然,屢奪殘奧項目金牌。
蘇樺偉:世界殘疾運動飛人,屢奪世界冠軍,創世界紀錄,奪殘奧金牌。
余翠怡:香港輪椅劍擊好手,累積已獲七面殘奧金牌,包括破天荒在2004年雅典殘奧獲四面金牌。
SARS:2003年的SARS,香港是原發地之一,也是重災區,雖然死了近三百人,但事後回望,香港的危機處理效率仍高於其他地區,更難得的是塑造了罕見的香港人團結守望相助的契機。
移民:八十年代中國決定收回香港主權,以及之後的八九六四事件,導致大量的香港人移民,數以十萬計(或更多),大部分是中產階級以上,這比例可能是全世界最高。但隨著香港回歸中國後形勢沒變壞,加上他們的移民國經濟不佳,「搵食」不易,以及生活形態及文化不能適應等因素,大批外流港人又回流香港。
長壽:2011年香港女性平均壽命86.7歲,男性80.5歲,皆為世界最長壽。
隧道:小小的香港,建有超過十條的隧道,包括三條過海隧道。
公屋:香港逾四成人口住在低租金的公營房屋。
黃飛鴻:香港拍的黃飛鴻系列電影約一百部(關德興主演了大部分),可能是同系列影片數目之多的世界之最。
越南船民: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港英政府以人道理由接收高達二十萬名的越南船民,是第一收容港,到二零零五年才完全解決這問題。以人均面積計算,香港可能是世界上接收最多越南船民的地區。
誠品:誠品書店第一家海外分店於2012年8月在香港銅鑼灣開業。
城市論壇:全球華人社會中極少見(可能是唯一)的公開、電視直播的民意論壇,由不同立場的人針對特定議題發表意見、交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辦者香港電台是公營機構,但節目能維持中立,不僅不會偏政府,甚至經常還「反政府」呢!
「賊王」張子強:綁架兩位城中首富及家族成員,共勒索超過十億港元,可能是世界紀錄。
學民思潮:世界少見的中學生社會組織與壓力團體,在反國民教育科運動中發揮巨大的社會動員能量,甚至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由中學生主導而取得成功的社運。
中小學校服:活潑、多元化,堪稱全球華人社會之最。
中文報業:百年來香港的中文報紙百花齊放、多元紛陳,而《中外新報》(1858-1919)是世上第一家用活體鉛字排印的中文報紙,《循環日報》(1874-1947)更是世界上第一家華資中文報紙,2002年創刊的香港《都市日報》則是世上第一家免費中文報紙。
展覽之都:會展中心等場館每年舉行多項大型國際展覽。
外傭:每到星期天和假日,數以萬計菲傭和印傭,分別齊集中環和維多利亞廣場,甚為狀觀。
勞斯萊斯:全球人均勞斯萊斯名車最多的地方。
居住環境:人均居住面積超狹窄、環境不理想(例如大部分居所內的睡房面對廁所,抑或一進家門就看到廁所...)
營商環境:全球營商最便利的城市之一。
排隊:港人超愛排隊,連買樓都需要排隊。
炒賣之城:什麼都可以炒一番,包括的士牌、郵票等。
店舖租金:高居世界第一。
地鐵經營模式:以發展地產來補貼建設,並創造巨大利潤,為其他地區所效法。
廣告多元創意:巴士上之「路訊通」、地鐵站及列車之各種形式廣告等。
賀歲片:香港首創,並影響其他華人社會模仿。
邊境人流:與深圳接壤之多個口岸,每天進出人數多達數十萬,高居世界前列。
中國電影之父:1909年之《偷燒鵝》或1913年之《莊子試妻》(黎民偉拍)是全香港和中國的第一部電影。
漫畫:有一項調查指,香港的《古惑仔》是全球最多期數之漫畫。
置業難:全球置業最難的城市。
報章風月版:在報刊上設色情資訊版,為害甚廣。
功夫:因大陸解放而移居香港的各派武林高手,加上功夫武打電影的流行,使香港成為傳承中國功夫之重地。
水貨:近年成為中國大陸民眾買水貨重地,尤以奶粉為甚,甚為壯觀,亦對香港本地人造成諸多不便。
藥房之都: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大陸自由行遊客到香港購買藥品、奶粉、日常用品等,在熱點地區藥房越開越多,蔚為奇觀。
中英雙語社會:香港社會上九成以上用中文(廣東話),但學校是以英文為主,也就是說學校和社會是割裂的,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個,但這也造就其成為華人社會中少見的中英雙語社會(儘管有人認為它中英文都不行)。
高樓:香港高樓密度之高,在全球名列前矛。香港建高樓的速度也稱雄世界,三、四天即可建成一層樓。
老鷹:香港是全球老鷹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老鷹在維多利亞港高樓大廈間盤旋,特色也!
台灣天后的歸宿:林青霞、林鳳嬌、鳳飛飛、張清芳等台灣「天后」級明星,都嫁到香港。
中國政治內幕爆料書籍/雜誌:即所謂揭露中國政治內幕的「禁書」或「政論雜誌」。由於大量中國大陸遊客到香港,一些出版社就趁機推出大量這類出版物,大受陸客歡迎。
歸僑落地生根: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各種政治運動和文革風起雲湧,大批有「海外關係」的南洋背景歸僑與僑眷因而受牽連,想辦法逃離大陸,因大部分無法再回到南洋,於是香港成為最終落腳之地。
奢侈品之都:由於免稅及可靠(少假貨)之故,中國大陸民眾喜歡到香港購買各種奢侈品,於是各種世界名牌奢侈品店在香港開到成行成市。
台灣高官子女謀生之地:包括馬英九女兒女婿、副總統吳敦義兒子、前副總統連戰之子連勝文等,都正在或曾在香港工作與生活,其中許多是從事投資銀行業。
與南洋深厚關係:大批南洋歸僑從大陸到香港定居;香港食品及餐飲業最重要集團維他奶/大家樂/大快活,是南洋背景羅氏家族所創辦;大批南洋背景商人從戰前到戰後到香港投資,甚至將基地轉移到香港,自己也到香港定居;港產片/港劇/香港出版物在南洋華社大受歡迎。。。
學運:由黃之鋒領導的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以及大學生組織「學聯」,成功發動多項大型抗爭活動,甚至影響形勢發展。
「佔領」:爭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運動,擴大到「佔領銅鑼灣」、「佔領旺角」等,都是香港最熱鬧繁華的核心區域,而且是佔領主要道路,總人數約十萬,持續多天,秩序井然,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佔領」運動。
城邦:香港自治論者陳雲認為,香港是當今世界上幾乎唯一的「城邦」,值得珍惜與自豪。
(註: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星期六, 6月 23, 2012

香港不簡單

香港不簡單
作者:蕭偉基
撰於:20126


住香港十七年,對香港有一些新的體會,尤其在放在整個中國及國際大背景下,香港有其非常獨特且了不起的成就與地位:

*香港持續大量接收難民的時間是全世界最長

自從二戰後持續到七十年代中,香港長期大量接收來自中國大陸的逃難人潮,長達二十幾三十年,這批人數百萬,是香港原先人口的十倍以上,我相信這有可能人類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大量接收逃難人群。所謂「計劃遠不如變化」,英殖民政府以人道理由大量接收「難民」,使到它即使做任何規劃都不可能滿足變化,所以有人批評為何新加坡可以規劃完善,而香港不行,這對香港是不公平的,新加坡是有計劃的吸收移民,而不是像香港那樣幾毫無條件的接收。

百年來,尤其大陸易幟後,「自力救濟」的中國人或華僑從大陸或海外因逃難或避險等因素而將大批資金轉到香港,這些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逃到香港(還有台灣),以及國際間對大陸的封鎖,美國為主的西方「自由」社會並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的援助港台兩地(南韓也是受惠者,此處暫不談),使兩地經濟在戰後三十年間崛起,但也要看到兩地政策的配合,以及人民勤奮等民族性條件(君不見菲律賓當年也是有類似優勢,但數十年後,卻成為失敗之國)。

以香港而言,事實上港英政府所做的,就是讓這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有比較安全的生存/生活之地,讓他們有謀生(包括打工和創業)的機會,但港府並無有計劃的發展特定產業,只是以自由、寬鬆、法治等,創造有利營商的環境,並加上歷年不斷針對問題而改進的施政(包括市民施壓奏效),以及香港百年來作為中國(尤其華南)與國際交流窗口的仲介地位,使香港經濟騰飛。但這種「粗放式」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模式,經幾十年演變後,目前的形勢已大不一樣,香港已到了勢必要改變的時候。

*面對龐大的神州崛起之衝擊,香港首當其衝,可成為全球範例

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度經濟崛起,這在人類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香港剛好是最靠近中國大陸的地區,因此受其衝擊最早,影響也最大(台灣次之)。沒錯,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和廉價勞力,曾幾何時是香港的「鑽石良機」,但隨著大陸之愈發崛起並與國際接軌,香港的優勢已逐漸下降,香港如何因應,其實是對全世界都有啟發性。

*人居地小,仍井然有序

香港的土地有超過一半是不適宜開發或不適宜居住的,包括諸多的山區,以及被保留為郊野公園等(即使不是列為郊野公園,開發成本也極大),所以其實香港的可居地是非常小的,人口密度是非常大的(屬世界前列,以可居地計算,人口密度比新加坡高)。在這樣狹窄的空間中,可知香港人的壓力和壓迫感是多麼的大。但即使這樣,香港社會仍長期井然有序(例如街道雖窄仍亂中有序),難得。

*人流多,壓力大,服務態度仍大有改進

不少人對香港服務業(包括海關入境處)的服務態度頗有責言,但我近年從另一角度來觀察,得出不一樣的看法。很多人將之與新加坡或台北來比較,覺得這些地方服務態度比香港好。但有沒有想過,香港的客流、人流量是遠超過台新兩地的,以機場為例,香港一年航機起降是三十三萬架次,機場客運量高達五千多萬,貨運量三百九十萬公噸,都超過新台兩地(尤其遠超過台灣桃園機場),是亞洲最繁忙、世界第三繁忙的國際機場;香港旅客人數也超過四千萬名,也超過新台兩地(尤其台灣,外國遊客極少)。在這樣大的人流壓力下(幾達負荷的臨界點),香港服務業水準仍在近十幾年大有改善,且效率極高,我覺得是不簡單的。大家讚揚台灣的好客及服務水平,當然有其先天人文底蘊深厚、民風純樸、好客傳統等因素,但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台灣的遊客、人流量是現在的三倍或五倍,他是否仍可保持目前的水準呢?他是否可以有香港今天的效率和水準呢?

*香港是廣府文化的最後堡壘

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仍以地方語言為教學用語的社會,這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資產,使香港得以發揚具生命力的粵語文化,包括粵語電影、粵語電視劇和粵語歌曲等,而不是獨尊北京話(普通話)。

*對促進中國大陸民主化之作用

自從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百萬人上街聲援中國民主以來(當時香港人口約五百萬,上街人數比例之高人類史上僅見),香港竟意外的成為企圖促進或推動共產中國民主的堡壘。六四事件二十多年,全球剩下香港仍大規模悼念及要求平反,並難能可貴的成為中國共產黨管轄範圍內唯一能紀念六四的地方。回歸後每年七月一日的回歸紀念日,又成為香港民主派人士提出各種訴求的遊行大日子,高峰時更有高達五十萬人參加,以一個只有七百萬人口的地方而言,這種人數比例是超高的,更可貴的是總能和平進行,井然有序,甚至連留下的垃圾都少,充分顯示香港市民的素質。

*樂善好施

不少人都認為香港人冷漠自私現實,但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災難卻展現了香港人的樂善好施。南亞海嘯期間,香港人均捐款賑災金額高居世界第一,歷次的中國大陸及全球各地的災難,香港人都慷慨解囊。香港更是多個慈善組織,尤其是面向中國大陸的NGO的重要根據地,香港本土的,加上國際性的各種NGO林立,為資助中國大陸和全球各地,發揮重要作用,作出重大貢獻。

以上是正面的香港,負面的香港如下:

*八卦化、蘋果化的媒體

自從黎智英的壹周刊、蘋果日報等媒體面世以來,其狗仔隊、有違新聞倫理乃至普世道德價值觀的作風,對華文媒體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敗壞社會風氣。

*燒炭自殺

非常遺憾的,香港「發明」的燒炭自殺,也擴散到其他地方。

結論:殖民地,眾所周知的不合理的,但弔詭的是,在香港,殖民政府加上港人的各種良善的結合,以及既是邊緣又是中心的地位,竟創造了東方之珠的奇蹟。盼這光芒能持續。

延伸閱讀:
本人五年前(2007年)拙作:回歸十年看香港
http://bigdogkee.blogspot.hk/2007/06/blog-post_3495.html
(註:香港之"夯"不勝枚舉,我會另文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