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11, 2009

投行港人高層回顧槓桿漩渦

投行港人高層回顧槓桿漩渦

香港人黃元山回顧在國際投資銀行打滾十一年的經歷,揭開投行神秘面紗,發人深省。



--------------------------------------------------------------------------------

金融海嘯,號稱百年一遇,因各種極其複雜無比的金融衍生工具而禍延全球,原來有一名「香港仔」,就曾經參與研發這類「打包再打包」的投資產品,他是曾任職雷曼兄弟、瑞銀、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高層,並在紐約、倫敦、香港的投資銀行界打滾十一年的黃元山。去年中已離開投行、現正修讀基督教研究碩士課程的黃元山,月前推出回顧其投行生涯的《槓桿漩渦》一書,以港式風趣筆法(因用了許多廣東話用語,所以不諳廣東話者,某些內容可能會看不懂),揭開投行神秘面紗,講述投行生涯的人生百態。

黃元山九十年代中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畢業,經兩次申請後,成功加入雷曼兄弟(於二零零四年離開),從此步入投行界。他親身近距離目睹了整個金融體系槓桿化、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以及期間的亞洲金融風暴、LTCM對沖基金倒閉引爆的危機、科網股爆破後的信貸危機等。但對於坊間許多評論指責金融衍生工具為禍全球,甚至連股神巴菲特亦指其為「大殺傷力武器」,黃元山則認為流於片面,其實巴菲特本身由始至終一直都有運用衍生工具作為對沖和投資的工具。黃元山指出,其實所有金融產品的創新、不同衍生工具的出現,都是源於市場對沖風險或分散投資等需求,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信貸衍生工具到底是「有效的分散風險技術」還是「大殺傷力武器」,往往只是一線之隔,若然走火入魔,便遺害深遠,其中最大的關鍵,乃在於人類自身的弱點。

投行曾經是不少財經學生夢寐以求的工作,黃元山在書中提到許多當中的辛酸與趣味,例如投行會提供極小量的暑期工給那些超級大客的子女,主要是為了討好其父母,算是一種「客戶服務」;某些上司會百般阻撓討教的新人下屬,以防被超越;投行學徒表面風光,雖然薪酬不低,但差不多一半要用來交稅,所以只是「身光頸靚」的「赤貧族」,還要和其他人分租房間,才能在紐約立足。

黃元山在美國讀書和工作八年,卻對美國人沒太大好感。有一次他希望美國同事能叫他的中文譯名Yuen Shan,而不是洋名Stephen,但美國上司卻半開玩笑地對他說「如果你真的改了名,我會把你炒掉」,頓時激起他的民族自尊心。很多美國人對美國以外事物幾乎完全不認識,也沒有興趣知道,甚至連他的金融界精英美國同事,也沒有護照。從那一刻開始,他決心不入籍美國,因為他不想完全融入他們的單一主流文化。反之,他後來到了倫敦工作,發現不同國籍文化的人可以共存而不需要改變自己,更接近地球村的概念。

黃元山在書中指出,這次金融海嘯亦暴露了「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不足。他說,市場並非萬能,全球監管制度有待改進,但如何平衡監管,以免扼殺市場發展,同時又鼓勵創新發展,乃一大難題。

不過,筆者卻認為,金融「創新」已過火,近十年來市場上已出現太多「衍生再衍生再衍生」的所謂「金融產品」,其複雜程度比設計上太空系統工程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其名為「對沖」或「避險」,但到底有沒有這種需要,人類社會的經濟到底是否需要藉由這些「投資」來追求所謂的「發展」,值得深思。■
(撰於2009年4月,刊於亞洲週刊)

書名:槓桿漩渦─一個i-banker 的自白

作者:黃元山

出版:天窗出版(香港九龍觀塘開源道50號106-107室)

頁數:211

定價:港幣128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