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03, 2013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奇蹟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奇蹟
華人在馬來西亞是少數民族,但百年來創造了一頁頁的中華文化奇蹟,這跟華人在當地的處境有密切關係。
首先因為華人在當地是少數民族,因此有著保護本身傳統文化的迫切危機感,當然也加上一些優越感(相對於當地土著或原住民文化);但又由於華人在馬來西亞比例又不是太低,所以有足夠強大的資源與能力去維繫本身的族群文化與教育。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比例約二成四,在五十年代剛獨立時,華人比例更高達四成,若再加上新加坡,華人比例甚至近五成。這種比例是全世界華人為少數民族的國家中最高的(台海兩岸三地和新加坡以外的其他國家的華人最多也不逾當地人口一成,數量過小)。
但弔詭例子是新加坡,雖然華人高達七成以上,但由於李光耀當年深怕被馬來世界圍攻,所以積極的「去華人化」或「去華文化」,幾十年後,成了一個無根的島國。
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華人後裔,都與當地主流民族有一定程度的同化,但在馬來西亞並沒有出現,原因在於:一,馬來西亞華人比例高,因此與異族通婚的需要性非常低;二,馬來西亞華人在文化、宗教、習俗等方面(再加上一些政策因素,使華人恐懼),與當地主流民族差距太大,因此通婚極少;三,華人由於比例高,所以與其他主要民族一樣,是爭取國家獨立的一份子,因此在政策的制訂上有所參與,因而拒絕了同化政策。

馬來西亞華人在文化上的奇蹟頗多,略舉數項: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從小學到大專,是台海兩岸三地以外唯一,而且華人在小學階段受中文教育的比例高達九成以上,使到馬來西亞華人一般的中文水準高,與大中華地區無異。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屢創佳績,尤其在台灣文壇,使馬華文學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奇葩。
*馬來西亞華人舞蹈及文化界以中國傳統節氣為本創作的「二十四節令鼓」,感動及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華人社會。

*馬來西亞舞獅界人士積極發揚及創新獅藝,領先全球。
*馬來西亞慈濟人首先開設「靜思書軒」,並將此做法傳回台灣,成為慈濟文化志業一大亮點,至今,馬來西亞仍是全球最多靜思書軒的地區(比台灣還多),而馬來西亞也是台灣以外慈濟最大規模的地方。

*台灣另一佛教名山佛光山出版的《普門》雜誌,在台灣停止出版後,轉往馬來西亞繼續出版至今;而馬來西亞也是佛光山在台灣以外其中一個規模最大的據點。


*由於大馬的華人包括了福建和廣東的幾大方言族群(廣東、閩南、客家、潮州、海南、福州、廣西等),並沒有任何一族群「壟斷」,所以造成大馬華人除了懂華語、馬來語、英語外,普遍也懂多種華人方言,乃全球稱羨之語言人才,更因此而得天獨厚地熟悉香港與台灣兩地的流行文化(台港兩地都不具備此優勢)。例如大馬華人既懂香港的歌曲(廣東歌),也愛台灣的歌曲(華語歌),但香港人是不會聽華語歌的(二十一世紀之前),台灣人更因不懂廣東話而不可能聽粵語歌曲。新加坡原本也是,可惜八十年代後因李光耀強勢推動講華語運動,導致方言迅速凋零。

*孫中山於1910年在檳城創辦的《光華日報》,是現存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間中文報紙。
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傳承發揚,不僅是華人的光榮,更是馬來西亞寶貴的資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