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發現中國》有感
古代大部份民族都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全部或者是世界的中心,不曉得天外有天,所以中國人才會自稱自己的地方為中國。那麼,西方人,也就歐洲人,最早又是怎樣看待中國的呢?從法國人雅克.布羅斯(Jacques Brosse)著的《發現中國》(耿昇譯,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中,就可以知道西方是怎樣「發現中國」的。
西方發現中國或對中國(其實不僅中國,包括全球)有興趣,扮演最重要角色的,無疑就是基督或天主教傳教士了。不管他們是真誠傳福音,或是懷有為其政府開疆闢土的不懷好意的目的,基督宗教(含基督教和天主教)對中國(當然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近五百年來的演變,尤其是近兩百年來的歷史,絕對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當然,這種影響力不一定是壞的,也有好的,例如將現代天文學、醫學等傳進中國,也在中國開設許多學校,對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功不可沒。
一位異端教派傳教士於公元635年到中國,並在那裡創建一個「景教會」,可謂第一個成功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宗教。但基督宗教在中國一直沒有進展。西方人最初還以為中國人是回教徒。來自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即使懂得蒙古語,並在元朝當官(隨後還有幾位傳教士在中國當官,大部份是主管天文的官職),但對傳揚基督教收效不大,反倒是其著作使西方人更了解中國並對中國更有興趣。直到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孟德高維諾(Jean de Montcorvin)才在北京建立第一個基督教教團,並出任北京的第一位天主教大主教。
傳教士們為了使中國人接受基督宗教,嘗試在中國傳統中找出與基督教義相符之處,例如十六世紀時,意大利籍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就穿儒生服裝,研究孔子,發現儒學不會與基督教教義水火不相容。他說:中國古文中「上帝」、「天主」若不是基督徒們崇拜的唯一的神,又是什麼呢?利瑪竇這一招果然管用,等到他於1610年在北京去世時,在中國已經有三百多座天主教堂了。其繼任人湯若望神父(Adam Schall)是一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語言學家,更進入欽天監當官,從此監正這個職位一直由耶穌會士擔任,直到十九世紀初。
不過,所謂黨中無派,稀奇古怪。耶穌會以與中國傳統結合的傳教方式,在中國大放異彩,造成一些其他教派的妒忌(當然也涉及歐洲多國的國家利益之爭),一名多明我會士與一位方濟各會士控告他們對中國禮儀的寬容調和態度,包括允許受歸化者如同先前一樣從事尊孔和祭祖活動。1645年,教皇英諾森十世抨擊這些崇拜活動,開始了一場持續了一世紀的「禮儀之爭」。
西方的基督宗教是很務實的,在Mary Pat Fisher著的《21世紀宗教》(尤淑雅譯,台灣貓頭鷹出版社、世界宗教博物館合作出版)中,也提及基督宗教在非洲傳教時,就結合了當地的擊鼓和舞蹈,以利當地人接受。這種重視非洲靈感來詮釋基督信仰的模式,與傳統歐洲莊嚴肅穆的崇拜方式迥異。
西方基督宗教的以當地為本的傳教方式的成功,也許也側面反映了為什麼西方大企業能叱吒全球。
但是,中國也並非沒有對歐洲造成影響,除了令歐洲人喪膽的蒙古大軍外,更早之前其實中國的陶瓷、建築與絲綢早已影響著歐洲了。所以陶瓷英文才會叫做china。
不同民族、國家、文化甚至宗教間的交流融合,其實千年來都在不斷進行著,為什麼還有一些各種不同的「基本教義派」看不透呢?
蕭偉基
2003/5/1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