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管弦樂團演奏雜感
受鄰座同事黃建炎(炎子)的影響,我最近對很多事情都有深入思考的興趣(所以對很多事,即使是一些無聊事,我都盡量從中探索,看看找不找得到有用的啟示),而且更仔細觀察身邊事物,還將之寫成文章。就算因為懶而無法短時間內為文的,也都將重點記下,希望將來能如願寫成文章。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在短時間無法成文的,通常以後成文的機會就會很小了,因為靈感這種東西稍縱即逝,而且以後也可能沒有那種mood了。
昨天(五月十六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欣賞香港管弦樂團的演奏會,那是《艾德敦系列:唱吧英倫,唱吧!》,同演的還有英國男高音晏斯尼(John Mark Ainsley)。艾德敦(David Atherton)是香港管弦樂團桂冠指揮。
由於我坐在較前及中間的位置,所以可以看得頗清楚台上的情況,吸引我目光的是台上眾多小提琴手中的一位年輕女小提琴手,有一種令我心動的姿色(可能也有一點距離美吧,畢竟對其五官還是看不太清楚的)。她剛開始時是沒戴眼鏡的,後來就戴了一幅黑框眼鏡。我一直都在注意她,發現她和她旁邊那位男小提琴手不時有說有笑,在休息時(包括只有一分鐘時間那種休息)和結束時,他們都有交談,而且我發現那男的還不時的逗她笑。根據我的直覺,那位男小提琴手,應該是正在追求她。不知道是否正確。
也許我沒有太多注意其他樂手的緣故,我好像沒有看到其他樂手(共有好幾十位)之間有這麼頻繁的交流。
看了這場演奏,除了發現上述那位美女樂手外,我還有一些感想:
所謂創意或創新,其實並不一定需要革命式的(革命式也需前人打下的基礎)。在一個固定規範或框框(當然,框框也有大或小之別)裡面尋求創新,其實也是不容易,甚至更困難的。而且要創新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不錯的基本功。就以音樂來講,就是在那幾個音符之間的變化,然而不同的配搭(包括樂器、歌聲等,甚至在管弦團內,同一種樂器有多人彈奏,但不同樂手彈不同的樂段)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首曲子),千變萬化。
音樂,尤其是演奏,是不是以追求完美為終極目標呢?而所謂的完美又是否有一定的客觀標準或因人而異呢?但應該起碼有一些條件吧!如果追求完美,現在電腦這麼發達,是不是可以完全由電腦代勞呢?我想不是的,人畢竟是人,有七情六慾,所以儘管電腦可以做很多東西,但在音樂這種以感動人心為目的的活動中,人畢竟會是主角,就算將來電腦音樂真的可以做到和真人彈奏或演唱一樣,真人表演還是更珍貴及有意義的。所以unplugged才會這麼受歡迎。人不會做得像機器一樣完美,但有感情,因此這才是最重要的。有點瑕疵,才會不斷的追求完美。所以,除下那一天人變質了,變得和電腦無異,否則真人表演還是最理想的。
另外,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管弦樂團,令我想起古時候的那些名人或暴發戶所謂的「養士三千」或「食客三千」,社會需要付一筆錢來養文化人,因為陶冶心情、重視文化,是高尚的行為。
2003/5/1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