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31, 2007

請在8月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請在8月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8月3日星期五就是「全人類素食日」了,請大家發揮愛心,在這一天吃素。

每月的3、13、23日已訂爲「全人類素食日」。

面對天災頻仍、傳染病肆虐、人禍及戰亂不斷、世界環境惡化加劇,人們可以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又怎樣可以發揮一己之力來改變這局面呢?「勿以善小而不爲」,大家盡自己一份棉力,盡自己一份責任,就是幫地球、幫人類、幫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世界的亂象乃人們缺乏發心造成。吃素是培養自己一份愛心的好習慣。同時吃素又環保,又健康,助人又助己,何樂而不爲呢?

請大家在每月的3日、13、日及23日這三天吃素(取其生生不息之意),最好可以全日吃素,否則也至少吃一餐素。希望集全人類的力量,來使地球更美好!

不要以爲只吃一天素或只吃一餐素就沒有幫助,還是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爲」。當然,最好的結果是大家都長期素食。除了素食外,也請大家在這一天,盡最大努力不殺生、不用動物製品(最好能長期如此)。

世界推廣素食聯盟  啓

請傳播此函(歡迎翻譯成各種語文廣為傳播),功德無量!
祝大家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http://yummyveg.blogspot.com/
http://yummyveg.bokee.com/

好吃蛋撻

我剛剛在元朗櫻之田飽餅專門店吃了一個蛋撻,超級好吃,令我驚艷,可能是我這輩子所吃過的最好吃的蛋撻,極力推薦。我之所以會去買,主要原因是便宜,每個只售1.8港元,買五個送一個,堪稱全港最便宜。另外,我還買了一個紅豆酥,水準之作。
該店在元朗壽富街大橋街市對面。

用心飲食 Harvest for Hope:A Guide to Mindful Eating

用心飲食 Harvest for Hope:A Guide to Mindful Eating
Jane Goodall/著
Gary McAvoy/著
Gail Hudson/著
陳正芬/譯
25開 428頁 平裝 大塊文化

國際知名的珍古德博士從根本改變了人類對靈長類的看法以及與動物王國的關係,現在她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一個重要到令人難以置信而且深度個人的議題──堅持一個更永續的世界。在這本深具爭議性又鼓勵人心的作品中,她敦促我們所有人要仔細檢視人類生產與消費的食物,而一種正向的改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又有多容易。

珍古德博士以堅定但溫和的筆觸繪製出一幅全球景觀──企業擁有雨水,獲得地球上種子的專利權,並且培育出神祕的「科學怪食」。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現實,但也是我們能夠修補的現實。作者提出她充滿希望而且振奮人心的願景,以具說服力的方式主張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改變。

最可貴的是,書中提出簡單的策略,你我皆可藉以孕育出一個永續的社會。翻轉潮流不必付太多代價,只要用濾水器、吃有機食物,到農夫市場購物,喝蔭栽咖啡,並採取其它用心的措施,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的本分,收復我們的食物、健康和地球。而且,現在就可以開始。這是一本才華橫溢、賦予人們力量且無窮樂觀的書,也是我們這時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接受她的忠告,或許能在還來得及之前解救自己。

如果你想對吃的喜悅、食物的奇蹟,以及每個人日常生活方式所發揮的力量有新的覺醒,幫自己一個忙吧,弄一本來讀讀。我向你保證,你的人生在各方面將會有所改變,而且是朝向更好的方向……這是足以改變世界的少數幾本真正很棒的書之一。




Jane Goodall(珍古德)
世界一流的黑猩猩權威。國際知名的保育人士,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珍古德協會」創辦人,並獲頒許多科學方面的傑出獎項。珍古德博士著有多本備受讚揚的書,包括暢銷書《希望的理由》(Reason for Hope)等。

Gary McAvoy
為珍古德協會成立志願性質的西雅圖基地營(Seattle Base Camp),他是技術顧問,並正在撰寫小說。

Gail Hudson(蓋兒‧哈德遜)
為《另類》(Utne)和《自我》(Self)等多本刊物寫過無數自然健康方面的文章,她的著作包括:《我想用鎮靜劑》(I Wanna Be Sedated: 30 Writers on Parenting Teenagers)。

陳正芬
商學背景,集現實與浪漫、理智與瘋狂於一身,對任何事物抱持高度興趣,因喜歡閱讀、嚮往自由而從事翻譯。曾譯有《煉心術》、《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我要唸MBA》、《葛林斯班的騙局》等。。



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product.asp?book=1111FM045

十穀養生健康法

十穀養生健康法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0138012
十穀養生健康法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初版日期: 2007/6/1
作者: 徐上德 醫師
徐上德醫師現任台南徐上德診所院長復健專科醫師台大電機系、陽明醫學院醫學系雙學士
醫師高考及格
致力於養生御膳之研發和推動
【著作】《有機飲食‧無限生機》《養生御膳經典》《活力蔬果健康茶》
徐上德醫師長年研究生機飲食,資料蒐遍及兩岸三地,於少林寺方丈果林老和尚處求得長壽養生秘方十穀米後公諸社會,廣於各網站轉載達300萬人次,並幫癌症患者重拾健康,成熱門EMAIL轉寄信函。果林老和尚雖已百歲但貌似六十開外、精神钁鑠,聲若洪鐘,他說:每日吃碗十榖健康粥,將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芡實、燕麥、蓮子、麥片和紅薏仁分量混合一起加入適量水煮熟,只要每日不間斷食用,自然擁有健朗身體。一個人的健康,指身心靈都達到完整健康。要達成身體健康,定是依運動飲食兩方向著手;通常人們在飲食會吃到消極性(惰性)及積極性(悅性)兩大食物類型,平常該少吃的垃圾食物都是消極性食物,十榖雜糧,就是積極並營養均衡的食物。十穀富含的纖維質將積聚在肥胖細胞中的毒素結合,後排出體外,是人們排毒、減輕便祕最佳食物。

星期日, 7月 29, 2007

孫安迪之免疫處方 - 中草藥篇

孫安迪之免疫處方 - 中草藥篇
作  者:孫安迪
出版社:時報文化

哪些中草藥具有免疫抗癌的強力功能? 藥酒該怎麼喝才能健身而不傷身? 如何利用中草藥驅病延年? 保護免疫力的十五大中藥是哪些? 隨著自然養生風潮的全球盛行,強調溫和調養的中醫傳統與理論,不論是在應用範圍、治療成效、與西醫理論之結合等各個層面,均締造了相當耀眼的發現與突破。而中草藥含有的各種重要的免疫、抗癌與其他保健成分,更被醫學界與一般大眾所重視與追隨。繼《孫安迪之免疫處方--蔬果篇》之後,孫安迪醫師再度以免疫學權威的角度,結合醫學理論與生活保健,為讀者介紹各種中草藥的特質屬性、保健成分、療效功用,同時針對每種藥材提供簡單實用的臨床治療、服用方式與注意事項的建議提醒,以及上百則對症養生DIY藥方,幫助讀者進一步認識各種中草藥,並得以善用藥材的不同功效,強化本身的免疫抗病能力,調養元氣體質。

作者介紹
孫安迪醫師 學歷:台大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博士現職:台大醫院口腔內科主治醫師 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湖北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天津醫科大學客座教授 孫安迪醫師是知名的免疫學權威,除在國際醫學領域,率先找到復發性口腔潰瘍、貝歇氏病和口腔扁平苔癬的病因和明瞭免疫病理機轉外,也是深受歡迎的醫療保健作家和演說家。 孫醫師從中西醫結合的免疫醫學理論出發,在中視、民視、《中國時報》等各大電子與平面媒體,主持健康單元、撰寫醫學專欄,闡明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並率先提出以蔬果等日常膳食抗癌防老的免疫新主張;陸續出版多本暢銷著作,從事養生與醫學演講,以傳播實用有益的保健常識與醫學觀念,幫助大眾重塑全方位的身心靈健康。如今在海峽兩岸和全球華人間均獲得廣大迴響,各方邀約不斷,成為備受推崇的健康大師,並多次入選美、英等國編輯之多項重要世界名人錄,亞太、亞美等亞洲名人錄,以及中華民國名人錄。
作者相關著作:《孫安迪之免疫處方-十大老化警訊》、《吃出活力、吃出美麗(2CD)》、《免疫力與排毒力(2CD)》、《迎向無毒生活(2CD)》、《強化寶寶免疫力more...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140095220&actid=hotsearch

星期一, 7月 23, 2007

大愛之河:慈濟印尼紅溪河援助記

大愛之河:慈濟印尼紅溪河援助記
作者:經典雜誌
出版社:經典雜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1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262386
裝訂:平裝

族群對立糾結的南洋島嶼一條貧民賴以棲身的死水二十世紀末的血腥動盪中印尼紅溪河 大愛以及合解,從這條河流說起
  紅溪河,雅加達黑色心臟,兩岸密密麻麻的簡易屋侵占大部分河道,漆黑的河水及滿布垃圾的惡臭令人掩鼻;這也是卡布村民二十年來每雨必淹的根源。
  為根本改善紅溪河的氾濫及村民惡劣的生活環境,慈濟決定號召當地華人企業家,以「取之當地、用在當地」的精神,建設大愛村以協助村民遷離。
  二○○三年七月,擁有一千一百戶的大愛村落成,二○○五年七月,大愛二村啟用,成了印尼的「模範國宅」,長年棲居在河畔潮濕簡陋老屋的居民,搬進了乾淨明亮的千戶大社區;曾經在垃圾堆中嬉戲的孩童,來到社區內的新學校認真學習……。
  慈濟,一個華人佛教團體,懷著無分種族、宗教、鍥而不捨的大愛,在印尼這個世界上最多穆斯林的國家,勇往直前付出,踏出既深刻又扎實的慈善足跡。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6881

怎樣素食最健康

怎樣素食最健康
· 作者:謝許春著
· 出版社:文經社
· 出版日期:1993年05月1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6630479
·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top
本書是素食食食療食譜 . 全書最大特色是依體型別飲食法則 , 分別就材料 ` 作法 ` 吃法 ` 療效 ` 禁忌等加以說明 , 其他特色包括 : (1) 特重療效 : 每一食譜對何種症狀 ` 何種體型 ` 何種體質應吃什麼 ` 怎樣吃 , 都詳細說明 . (2) 符合宗教上或改善健康的營養均衡需求 . (3) 經濟 : 材料均可在超巿或一般巿場買到 , 效果好 , 價不高 , 可充分 從素食生活中獲得最佳成果 . (4) 省時方便 : 以日常用具即可簡便製作 . (5) 口感好 : 作者精研中 ` 台 ` 西 ` 日烹飪 , 又精研素食四十多年 , 療 之外兼及好吃 . (6) 種類式樣多 : 含米食 ` 麵食 ` 菜蔬 ` 羹湯 ` 飲料 ` 點心 ` 漬物 ` 素菜 ` 醬料等 , 足夠吃法變化所需 . (7) 坐月子素食食譜尤為創舉 , 奉行素食的產婦同樣也有一套進補的 方法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11767

星期日, 7月 22, 2007

水窖善款

慈濟基金會正在為甘肅廣大乾旱地區民眾籌募興建水窖善款。敬請各界善長仁翁支持,多多益善,少少不拘。
http://www.tzuchi.org.tw/
電話:852-28937166

Negarakuku作者明志

http://www.namewee.com/
http://namewee.blogspot.com/

無為

今天星期天一大早十點鐘,到中環大會堂聽亞洲週刊二十週年講座,于丹與易中天教授對談「論語vs三國」,這可是兩人破天荒首次同台對談。兩位講者滿腹經綸、滔滔不絕、妙語如珠、融會古今貫通。當被問道何時開始讀經典、生涯規劃等問題,兩位都是性情中人都說,做好自己本份,一切隨緣,當初也沒想到會有如此大的迴響,也不去琢磨未來,就如于丹所言,「未來不管自己會做什麼事情,或不做什麼事情,都不必驚訝」。經典也不必賦於過於沉重的所謂文化民族復興的包袱,沒有那麼嚴重。他們的興趣純粹在於學術的探討及經典的普及,是一項好玩的事,不必那麼嚴肅及功利。就如于丹所欣賞的莊子的無為的思想。
這令我想起不久前採訪曾淵滄教授,他也說,自己從來不去做什麼生涯規劃或定位自己,一切隨緣,自己不是那麼偉大,不必去做那樣的傻事。原來,一切就是那麼的簡單。

于丹:
http://www.yudan.net.cn/
易中天:
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

星期四, 7月 19, 2007

Money is King & Best Stock

http://moneyisking.blogspot.com/
http://beststock.blogspot.com/

請在7月2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請在7月23日吃素救救地球!(請傳播此函)

7月23日星期一就是「全人類素食日」了,請大家發揮愛心,在這一天吃素。

每月的3、13、23日已訂爲「全人類素食日」。

面對天災頻仍、傳染病肆虐、人禍及戰亂不斷、世界環境惡化加劇,人們可以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又怎樣可以發揮一己之力來改變這局面呢?「勿以善小而不爲」,大家盡自己一份棉力,盡自己一份責任,就是幫地球、幫人類、幫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世界的亂象乃人們缺乏發心造成。吃素是培養自己一份愛心的好習慣。同時吃素又環保,又健康,助人又助己,何樂而不爲呢?

請大家在每月的3日、13、日及23日這三天吃素(取其生生不息之意),最好可以全日吃素,否則也至少吃一餐素。希望集全人類的力量,來使地球更美好!

不要以爲只吃一天素或只吃一餐素就沒有幫助,還是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爲」。當然,最好的結果是大家都長期素食。除了素食外,也請大家在這一天,盡最大努力不殺生、不用動物製品(最好能長期如此)。

世界推廣素食聯盟  啓

請傳播此函(歡迎翻譯成各種語文廣為傳播),功德無量!
祝大家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http://yummyveg.blogspot.com/
http://yummyveg.bokee.com/

How to earn big money via Google AdSense?

How to earn big money via Google AdSense?
如何利用你的網站透過Google AdSense無本賺大錢?

Plenty of Fish
http://www.plentyoffish.com/
Digg
http://www.digg.com/
Shoe Money
http://www.shoemoney.com/

News:
http://www.101du.cn/uMoney/245-11013.aspx

下面是Google AdSense富翁排行榜中列出的通过Google AdSense赚钱最多的8个网站:
  1.美国免费交友网站PlentyOfFish.com的站长Markus Frind,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30万美元。(关于PlentyOfFish通过网络赚钱的经验和方法详细介绍,见网络赚钱方法的专题文章“如何在三个月内通过Google Adsense赚一百万美金”)
  2.目前最火热的Web 2.0新闻社区Digg.com的站长Kevin Rose,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25万美元。
  3.Jeremy Shoemaker,通过成百上千个域名联合营销,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14万美元。
  4.著名博客Weblogs创始人Jason Calacanis,在将之出售给美国在线之前,Weblogs每天从Google AdSense获利4千美元,而现在由美国在线掌控之后,每月至少也能从Google AdSense获利12万美元。
  5.MySpace个人空间展示与设计网站Freeweblayouts.net创始人David Miles Jr.与Kato Leonard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10万美元。
  6.高级水管工Tim Carter的建筑咨询网站AskTheBuilder.com每月可为他从Google AdSense获利3万美元。
  7.专业Google AdSense用户Joal Comm每月能够从这一广告服务中获利2.4万美元,他甚至还写了一本专门介绍如何从Google AdSense赚钱的书。
  8: Shawn Hogan的商业软件网站DigitalPoint.com 每月可为他从Google AdSense获利1万美元。
Google AdSense赚钱相关内容:
·google adsense广告联盟简介
·如何申请google adsense广告联盟
·申请google adsense帐户注意事项
·google adsense广告计划政策摘要
·网站赚钱应如何选择网络广告联盟
·如何在三个月内通过Google Adsense赚一百万美金

Google AdSense:
https://www.google.com/adsense/login/zh_TW/index.html
https://www.google.com/adsense/login/zh_TW/?hl=zh_TW&gsessionid=-yatpTfr3uo

星期二, 7月 17, 2007

內地人對香港觀感

http://news.qq.com/a/20070630/001401.htm
兩個剛來香港工作不久的內地人對香港的觀感,值得一看。基本上是正面的,認為香港值得內地學習的地方很多。

星期六, 7月 14, 2007

中國洪水災民亟待救援

中國洪水災民亟待救援

近日中國持續暴雨,嚴重影響長江流域的四川,而淮河沿岸的安徽、河南及江蘇三省,更遇上自1954年以來第二大的洪水,水位不斷上升,災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亟待救援。

截至本月10日,連場豪雨已造成七個省市:

逾3,600萬人受災,死亡人數達131人

40多萬間房屋損毁

農作物損失逾260萬公頃




宣明會迅速回應
除了繼續在貴州、湖南及廣西災區進行救援及重建工作外,宣明會亦即將抵達四川廣安市評估災情,計劃向災民派發大米以濟燃眉之急。並同時密切留意安徽災情,隨時展開救援工作。香港世界宣明會已撥款港幣78萬元,協助災民度過難關。

請即伸出援手,回應千萬受災同胞!



捐款支持:你的慷慨捐款,可支持宣明會向中國水災災民提供救援物資。請即電捐款熱線2394 2394或填妥及交回捐款表格。
恒生銀行 286-364385-002
中國銀行 012-883-0-002666-2

http://www.worldvision.org.hk/appeal/china/emer_frame.html

香光精舍

今天六月初一,第一次去了在住處附近的一間精舍──香光精舍(釋寬濟住持)。住了洪水橋三年,最近在元朗區佛誕活動的刊物上,才發現到原來步行十分鐘之遠處,竟然就有一間給人如此舒適感覺的佛堂,相當不錯。這間精舍不是很大,但也相當寬敞,法會等活動也很多。看來以後會多多前往。

香光精舍地址
元朗洪水橋田夏路26號
電話:852-29442023
佛教法界學會Buddhist Dharma-Dhatu Association
網址:
http://www.hkstar.com/~e4503973/home.html

星期四, 7月 12, 2007

星期二, 7月 10, 2007

全球觀音大法會

全球觀音大法會
http://www.guanyinworld.org/
2007/7/30-2007/8/1
農曆六月十七至十九日
大会联络地址:
3rd Floor, Wisma Rampai, Jalan 34/26, Taman Sri Rampai, 533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电话号码: 603-4149 8225
传真号码: 603-4149 8225
电邮:
info@guanyinworld.org

星期六, 7月 07, 2007

專訪:居港二十年新加坡人曾淵滄

專訪:居港二十年新加坡人曾淵滄

  踏入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曾淵滄的辦公室,牆上貼滿了他拍的照片。這位已經以香港為家二十年,太太是香港律師,兩個兒女在國際學校讀書的新加坡人,興趣廣泛、創意點子很多,也熱心社會服務,並充分將自己的學術專長融合在日常生活及事務中,而不只是活在象牙塔中,所以可以稱得上是「另類教授」。
  太太是香港人,是曾淵滄會在二十年前到香港來的重要因素。曾淵滄回憶,一九八六、八七年間,他在楊協成集團已工作了幾年,想轉換環境,加上當時新加坡經濟不景氣,他在工作上也面臨壓力,所以尋找新工作。很幸運的,當時有五個工作機會等著他,其中新加坡兩份,香港兩份,以及台灣一份。在比較了薪水、發展空間等因素後,他選擇了城市大學教職。他說,香港的薪水比新加坡高,即使到了今天,以他的副教授工作為例,薪水也高過新加坡。
  在香港和新加坡的發展空間方面,曾淵滄指出,二十年前確實是香港的發展空間比較大,因為當時新加坡較保守,但近年來新加坡也急起直追,尤其第三代領導人李顯龍上台後,比較沒有包袱,所以也在走「改革開放」路線。整體而言,他認為,港、新兩地都有美好的前景。
  氣候因素也是曾淵滄喜歡香港的其中一個原因。相對於新加坡的長年炎熱,香港還是有所變化。對於近年很多人關注的香港空氣污染問題,曾淵滄說,他絲毫不感覺到這是個問題,他說那只是政客及傳媒誇大的課題。
  對於香港與新加坡的較勁或分別,曾淵滄說,其實兩地分別不大,真正可以較勁的地方也不是太多,「我只看到兩方面是有競爭的,分別是吸引跨國企業成立地區總部,以及金融市場」。但近年兩地金融市場的發展已各走各路,唯一還有競爭的是地區總部。
  對於兩地的定位,曾淵滄說得非常清楚,「新加坡是國際城市,香港是中國城市」。他說,新加坡較香港優勝的是人民英語水平較高,「基本上滿街都是講英語,一個美國人到新加坡,即使在小販中心,也可以看到英文餐單,可以用英語點餐,覺得跟在他們老家沒什麼分別」,但在香港大部份茶餐廳,不懂廣東話及中文的人就沒辦法點餐了。不過,背靠中國大陸,始終是香港難以被取代的優勢。
  在《曾淵滄看香港》一書中,他提到,香港因為受惠於國家政策的傾斜,大量國企來港上市,所以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股票交易中心,而新加坡則走向世界,在新加坡外匯市場交易的不是新加坡元,而是美元、歐元、日圓、馬來西亞元、印尼盾等等。而這就是兩地的分別,也是香港面臨的挑戰。
  新加坡仍然有製造業,而香港幾乎完全沒有,也是兩地的分別。曾淵滄說,這是因為勞工政策所致,新加坡吸引外勞,所以製造業仍然可以生存,而香港沒有外勞政策,所以沒有了工業。
  在《曾淵滄看香港》中,他建議香港政府應該大量吸引各地專才,才能維持競爭力,優化人口結構。他舉新加坡為例,該國在過去十餘年間人口由三百萬增至四百多萬,靠的就是大量引進外國人才,尤其是中國大陸人才。他說,香港的引進專才計劃把對象限制在世界級頂尖人才,是不切實際,對提升競爭力沒什麼幫助的「面子工程」,幾年下來只吸引了不到一百名專才,對提升經濟完全沒幫助。他認為,香港應該仿傚新加坡,吸引兩百萬名各地專才,而他對專才的定義是,只要能夠月入兩萬港幣,就算是專才,而這批人就可大大提升香港中產階級人口比例,對促進香港經濟大有幫助。
  投資專欄作者,是許多香港人熟悉的曾淵滄的身份。的確,由於他多次對股市的準確預測,使他的專欄成為散戶明燈,成了香港各大媒體的寵兒,書籍一紙風行。又由於他的新加坡背景,每每有哪些可以作港、新兩地比較的新聞,他都成為記者訪問的人選。他在幾年前還被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深水埗區議員。其實,由於喜歡搞活動之故,擔任公職或服務於社會團體,是曾淵滄早在新加坡時就有的「嗜好」。他說,他早在一九八二年剛從英國回新加坡不久,就成立了新加坡影藝研究會,當時會員兩百人,到他離開新加坡時,已經成長到有三千名會員,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攝影團體。另外,新加坡華人社團「龍頭」新加坡宗鄉總會,他也是發起人之一。
  對於投資,曾淵滄憑著實戰多年的心得,再結合本身數學的專業學術背景,自創了對恆生指數直線迴歸分析法,並稱之為「曾氏通道」。曾淵滄說:「我在投資上所賺的錢,是當教授一百年都賺不到的。」
  對於目前香港股市屢創新高,炒得瘋狂,曾淵滄說,新加坡漲得更厲害,今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只漲了百分之八,而新加坡股市同期已漲了超過百分之二十。他對於投資者的忠告是: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很多人漲得高時追,跌得急時出,所以虧損,投資需克服這個心理問題,見好就收,就能避開金融風暴,就好像在九七金融風暴及二千年科網股爆破時,他都能全身而退一樣。
  對於未來自己會不會回新加坡發展,曾淵滄說了一句:隨遇而安。他說自己沒有必要去計劃,也不由得自己計劃,而他也不會去做定位自己的事,就像當年他也沒想到自己會到香港來一樣。

2007/7/7
蕭偉基


曾淵滄小檔案
出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大學數學系後,考取英國蘭卡士特大學運籌學碩士學位和曼徹斯特大學管理科學博士學位。一九八七年到香港,目前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管理科學系副教授及中原城市指數首席研究員,也是深水埗區議員。曾於蘋果日報創刊時出任副社長。曾擔任多家企業、機構之顧問,並是多家報刊專欄作者,先後出版了十六部專書。

http://www.ycchan.net/

星期五, 7月 06, 2007

謹守工作崗位,你一樣可以參與救援工作

http://www.msf.org.hk/public/main

謹守工作崗位,你一樣可以參與救援工作
最新活動:無國界醫生日2007無國界醫生每年派出三千多名志願人員遠赴不同國家展開救援工作,或許你暫時未能走到最前線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但在日常工作的地方,你同樣可以出一分力為他們帶來健康與希望。扣上「救援行動」襟章,支持無國界醫生日
無國界醫生誠邀各機構團體及全港市民支持「7.30無國界醫生日」。只要捐出一天或以上收入,便等同於為無國界醫生做了一天義工 , 與我們的志願人員並肩作戰,合力救助傷患。
參加者只需於2007年7月23日前填妥表格並集齊捐款交回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並在7月30日當天扣上無國界醫生日「救援行動」襟章,便可與我們攜手救援,體現無國界醫生的志願工作精神。
今年,香港特區行政首長曾蔭權先生將擔任無國界醫生日2007的榮譽行動大使,帶領全港市民一同參與7.30無國界醫生日。曾蔭權先生︰「『無國界醫生日』提醒我們,即使我們並非醫護人員或全時間義工,都可以參與救災。只要大家捐出相等於一天的收入,便等同為無國界醫生擔當一天義工,與志願人員並肩作戰,合力救急解困。」詳見全文
除了特首曾蔭權先生,我們亦邀請了其他知名人士支持無國界醫生日2007,並寫下了鼓勵字句,為無國界醫生日參加者及在前線工作的志願人員打氣﹕
消防處處長郭晶強先生
藝人傅穎小姐
藝人蘇玉華小姐
藝人側田先生

請立即行動支持無國界醫生日,如對無國界醫生日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959 4249或電郵至events@msf.org.hk 查詢。

星期四, 7月 05, 2007

太古廣場沒了food court

差不多一年沒有到過金鐘太古廣場了,日前約了人去了一趟,發現原本存在的Food Court及麥當勞都已不復存在了,整座商場清一色賣高價東西,再沒有平價物品了。或許租金提得太高之故吧!也或許是業主故意的,不想商場內有平價商店存在,以營造真正高級的形象。畢竟相對於海港城、利園等名店集中的商場,太古廣場還是略勝一籌的,他的人潮沒那麼多,所以總是較吸引那些明星名人去光顧。尤其在平日的下午時分,太古廣場總能遇到明星名人。我那天(星期三)下午六時許,就在太古廣場其中一間名店外看到某貌似女明星的人在選購,外面就有幾個狗仔隊拍照。但不認得是那一個明星,問那狗仔隊,也說不知道,顯然是不肯答我(若不知道他又在拍什麼呢?)。

星期日, 7月 01, 2007

素易購--素食購物網

http://www.vegeworld.com.tw/mall/index.aspx


素食購物網

勇於挑戰的黎智英

勇於挑戰的黎智英
台灣《蘋果日報》即將在五月創刊,寶島各大報如臨大敵。這再次顯示了黎智英這位商界鬼才的實力和影響力。撇開黎智英旗下傳媒的一些歪風不談,其實外號「肥佬黎」的黎智英,經營企業上有許多經典之作,不僅在香港企業和傳媒史上佔重要一席位,他的經商創意,甚至在全球都難得一見。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的Richard Branson,也許是另一位足與他相提並論的商業奇才。
黎智英創辦的佐丹奴(Giordano)服裝連鎖店,創造「便宜也可以是名牌」的作風,而且店員訓練有素、待客彬彬有禮,可說是使香港服務業(尤其是百貨業)水準普遍大為提升的功臣。
肥佬黎醉心傳媒,認為做傳媒的刺激程度及意義遠大於服裝業,於是在八十年代創辦了《壹周刊》,再於一九九五年創辦《蘋果日報》 ,兩者同樣是使香港平面傳媒業邁向新的里程碑。《蘋果日報》重視視覺效果,以彩色和圖片/圖表取勝,而且在創刊之前就砸重金大事宣傳,又低價上市兼送蘋果,一創刊即威脅香港報業霸主《東方日報》。《蘋果日報》的無遠弗屆影響力還在於,幾乎所有的香港報紙都改成全彩及重視視覺效果,文字反而是其次了。當然,香港乃至台灣「狗仔隊」歪風之掀起,也不能不提《蘋果日報》。
黎智英更是怪人一名,例如他在「六四」後在《壹周刊》親自撰文,並以「李鵬是王八蛋」為題,我想,全世界應該是沒有老板會如此的「率真」吧!果然,他當時仍是大股東的佐丹奴,遭大陸封殺了,要許久之後,等到他賣完所有佐丹奴股份了,佐丹奴在大陸才能重見天日。
我在呂家明著的《黎智英傳說》中看到,肥佬黎曾經因為挽留菲傭,而將她在菲律賓的丈夫也一起請來當花王,果然是一個真性情漢子。這種事情,大概也少人會做。
黎智英的管理風格也別具一格,例如以高薪挖角,但是如果所請的人不能達到預期成效,他也很不客氣的會在短時間內把他炒掉。
薄利多銷是黎智英自佐丹奴以來的經營作風,但也有人稱之為「以本傷人」,見仁見智,但對消費者總是有利的。九九年創辦的「蘋果速銷」(經營送貨到家的無店舖超市,接受電話/傳真/網絡訂貨),是另一項影響香港零售業至鉅的舉動。「蘋果速銷」雖然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在鉅額虧損的情況下告終(可說是黎一生最大的敗筆),但也產生一些影響,例如百佳、惠康兩大超市增強客戶服務,可送貨到家、接受網上購物等,而且為了與「蘋果速銷」競爭,也調低貨物價格。
如果沒有了黎智英,香港真的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當然,有人也許會說,如果沒有了李嘉誠,香港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想,兩者是有別的,黎智英對香港造成的改變,還是大於李嘉誠的,儘管他的財富不及李嘉誠。黎智英,雖然很具爭議性,但他最為可貴的是創新和勇於挑戰陳規,突破框框。香港在這低迷時刻,所需要的,也正是這點。

蕭偉基
2003/4/13

評《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這是一本令人難忘的奇書,相信大部分讀過的人都會有這個感覺。在我讀了中國大陸版(簡體字版)的《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後不久,台北的如何出版社也推出了繁體字版,設計與大陸版一模一樣,而如何出版社以「一本你一輩子只會遇上一次的書」來形容這本書,是再貼切不過的了。難怪它能夠暢銷全球,共出了二十九種語文版本,有的版本賣了一百多萬冊。
這本書內容與一般我們看的動物紀錄片有所不同,讀了這本書後,令人感覺人類真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令人驚覺原來人類可以與一般人觀念中兇猛無比的野生動物這麼接近,甚至共同生活,就有如朋友甚至一家人一樣。更令人訝異的是,這本書的作者Tippi(蒂皮.德格雷)是一個非洲出生的法國小女孩,現年十二歲,這本書是紀錄她十歲前在非洲與野生動物、非洲土著一起生活、嬉戲的點滴,再配上她那當自然生態攝影家的父母(阿蘭.德格雷、茜爾雅.羅伯特)所拍的一百三十多張精彩圖片,看了真有令人心曠神怡之感。
小孩總是天真無邪、心靈純淨的,Tippi也許真的搞不懂為什麼大人這麼複雜,要殺害野生動物,更搞不懂為什麼同是人類,也會因為膚色或文化不同而自相殘殺。或許就像Tippi所說的,她「自己的血管裡流著非洲人的血,只不過皮膚是白的罷了」,而「皮膚的顏色根本不應該算什麼」。
在書中,可以看到Tippi和大象、鴕鳥、豹子、鱷魚、長頸鹿、狒狒、小獅子、豪豬、貓鼬、變色龍、羚羊、蛇等動物親密互動的照片,包括一般人會覺得頗為不可思議的舉動,例如與變色龍親吻、抱著象鼻、撫摸豹子、逗小獅子、與蛇玩耍等「危險」動作。其中一張Tippi閉上眼睛,讓小獅子舐其手指,以及另一張大象小心翼翼的跟在赤裸的Tippi後面,深怕會把Tippi踩著的黑白照片,不免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只覺得野生動物可愛,完全不覺得牠們可怕。
當然,野生動物始終還是有獸性的,如果人類不熟悉牠們的性格,讓牠覺得人對牠有敵意,牠為了保護自己,就會攻擊人類了。Tippi經歷過這種驚險的局面,事情是由於有兩位非洲男孩看到豹子恐慌而發生的,但幸好鎮定及富有經驗的Tippi父母處理得當,才救回了那兩位男孩。不過,Tiipi並沒有因此而疏遠了她的野生動物好友,包括那隻豹子。
Tippi提出一些與野生動物安全相處之道,以及對牠們的觀感,例如:絕不要想怕,但永遠要小心;動物從來不兇惡,但比較好鬥;害怕多沒出息等等。但是,她可能真的只屬於非洲,因為她回到法國後,發現並不能與那兒的麻雀、狗、鴿子、貓、牛或者馬溝通。
中國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對世界的影響太大了,Tippi於是在此書中文版中,希望中國的全體小朋友團結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星球,也要告訴大人們,盡一切努力愛護我們的環境,「讓人們將這種意識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吧」!
其實,近些年來,全球環保意識高漲,而保護野生動物意識也抬頭,人們對動物動之以情的事時有所聞,例如台北市木柵動物園的大象馬蘭不久前逝世,許可台北人都很傷心,而法國製作的昆蟲紀錄電影《點蟲蟲》更是掀起熱潮,使原班人馬再接再勵,開拍有關候鳥的《鳥與夢飛行》,希望《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也能發揮巨大的影響力,使這個世界更美好、祥和。(蕭偉基)
2002/12/11

評《香港金融業百年》

  作為世界第十大銀行中心、世界第七大外匯交易市場及亞洲第二大股市,金融業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而更有人形容香港的「銀行多過米鋪」,因此香港開埠一百五十多年來的金融業發展史,也側面反映香港的歷史。長期研究香港經濟史的廣州暨南大學教授馮邦彥,最近出版的巨著《香港金融業百年》,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生動描繪了香港金融業的歷史,除了供一般讀者從中了解香港的金融業發展歷程之外,所謂鑒古知今,金融業人士、相關政府官員都應該一讀此書,為香港金融業的永續發展作擘劃。
  《香港金融業百年》內容涵蓋香港的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銀業及政府有關金融政策等金融相關事項的演變,也詳細記載了百年來多次影響深遠甚至現今提起仍令人驚心動魄的金融大事,包括導致恆生銀行控股權易手給匯豐及多家銀行倒閉的六十年代銀行危機;恆隆銀行、海外信託銀行等被接管的八十年代銀行危機;導致港元大跌以致產生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的八三年香港前途信心問題;恆生指數一天急瀉三成三的一九八七年十月「黑色星期一」股災;餘波盪漾至今的九七至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等等。
  危機也是轉機,這是每次大事發生後許多人藉以自我安慰的期盼,的確,事實上每次事件後政府及民眾都會吸取教訓,亡羊補牢,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例如六十年代初廖創興銀行因以高息吸引存款並將大量貸款投入風險較高的房地產業,導致經營危機及揭開銀行擠提風潮的序幕,其時許多銀行都是採取這種冒進的經營策略,利率戰激烈,銀行界組織於是達成「利率協議」,各銀行需遵守這項協定。此外,政府也於六四年根據湯姆金斯報告,修訂銀行業條例,加強對銀行的管制,並於六五年暫停簽發銀行牌照,直至七八年才重新簽發。但時移世易,「利率協議」已於去年撤銷。
  八十年代初期的銀行危機,再次暴露了香港在銀行監管方面的漏洞,因此催生了一九八六年銀行業條例,加強銀行監理專員的職權,加強對銀行管理層素質的要求,規定對銀行股本、儲備及派息的要求,規定對資本充足比率和流動資產比率的限制。
  八七股災後,政府根據戴維森的《證券業檢討委員會報告書》,作出一系列改革,提升證券業的專業素質,並成立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賦予廣泛的監管權力,為提升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奠定基礎。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香港證券監管的缺陷逐漸浮現,例如最近「低價股風波」及中國大陸民企股賬目事件,再次考驗香港當局,一定要與時俱進,才能繼續向前。
  回顧香港的幾次金融危機,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都是銀行將貸款大量投入房地產業,比重甚至高達八成,這顯示這兩大行業是香港的經濟命脈,千絲萬縷互相糾結,稍弄不好即會釀成災難。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負資產階級」湧現,所幸銀行業未受致命衝擊,未釀成像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巨災,顯示前車之鑑已收效,政府和銀行業都已吸取教訓,早有預防,但如何使負資產效應不再擴大,就要看主事者的智慧了。
  另外,經歷二戰前銀本位制、英鎊匯兌本位制、二戰後與英鎊掛鉤、與美元掛鉤、自由浮動以至現今聯繫匯率的香港貨幣機制,在不同時代因應不同形勢而有所改變,在財政赤字嚴重、通縮持續的形勢下,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也值得深思。

(蕭偉基)

2002/11/10


原刊於亞洲週刊

一代中國人的寫照--讀《椰風蕉雨話南洋--海外工程憶往》有感

一代中國人的寫照--讀《椰風蕉雨話南洋--海外工程憶往》有感
  某天在公司看到一本書,陶恆生著的回憶錄《椰風蕉雨話南洋--海外工程憶往》(明報出版)。由於我也是南洋華人,所以一看到這本書就很有興趣,大概翻了一下,就非常喜歡,在大概一個星期內把這本三百多頁的書看完。
  陶恆生於一九三一年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湖北,幼年成長於北平。他是國民政府時期文化界、教育界、新聞界、政治界名人陶希聖的三公子,一生流離多個地方,除了中國大陸的多個地方外,還有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印尼、美國等等,是他那一代中國人的寫照。基本上他的中小學教育是在大陸完成的,但中間也在香港的九龍塘小學上過短時間的課。他的大學教育則是在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完成的。
  陶恆生在台灣的時間其實不長,畢業後(一九五三年)就在一家設計水泥廠的公司上班。由於背景顯赫,一些長官在接見國民黨部的人時,喜歡把這位年輕人也一起帶去,介紹這位「陶委員的三公子」,而且有時還會去「茶室」之類的特種行業場所,令他不勝其煩。
  他在台灣只工作了五、六年,就在一九五九年到那時剛獨立不久的馬來亞(一九五七年獨立,現稱馬來西亞)工作,也是做設計水泥廠的事。他原本以為只會在馬國短時間,想不到一待就待了十八年,直到一九七七年才離開。所以他把夫人和在台生的一兒一女都帶去馬國,而且還在馬國生了一個女兒。
  他在馬國首先工作的地方是在吉隆坡附近的「峇都喼」(Batu Caves),老板是著名馬國華商林添良。這個地方是在我家附近。不久後,他就轉到怡保,南洋大學創辦人陳六使開的水泥廠上班。他在馬國還考取了英國皇家特許工程師資格。作者的人緣顯然很好,所以都很受下屬員工愛戴。他離馬時,員工還在送行時掛一塊大布條,寫著希望他快點回來的字句。依依不捨之情非常強烈。
  他在怡保有一個感覺值得一提,就是他覺得當時的印度裔怡保市長辛尼華沙甘非常崇英,環保顧問指定要找一家收費奇高的英國公司,而且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怡保水泥廠的環保要求比當時的歐美國家還高。
  陶恆生在書中的一些描述,對我這位在馬國出生成長的人而言,頗有啟示。例如他特別提到一個在吉隆坡北部的小鎮的中文名字叫「萬撓」,而該地馬來文名為Rawang。陶指出,如按中文譯音應是「撓萬」,但當地人卻反過來稱之為「萬撓」。由於那個小鎮在我家附近,我從小就知道那個地方的馬來文名和中文名,但從來沒有探究過其名稱的來源。倒是這位外人,由於好奇心以及想要快點融入當地的關係(我的猜測),查了個究竟出來。我後來將此事告訴一位中學同學(馬國華人),他說曾經聽過這種說法。
  其實,不管在什麼地方,大部份當地人可能都不會對當地的歷史有太大的興趣,因為他們可能覺得,本身就是當地人了,何必再去學呢?我想這是人的天性吧!就好像大部份香港人,對香港的掌故、地名來源等,可能都不太了解,但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知道個究竟,不過,如果他們去到其他地方玩,就可能對那兒的歷史有興趣,而外地人來香港,可能也會對香港的地名知道個究竟。我的一位馬來西亞中學同學,來港玩時就對很多地名很感興趣,甚至在回台後(他在台灣深造)還特地去找資料,例如為什麼叫東涌、為什麼叫屯門、涌的意思是什麼等等。
  除了晚年移居的美國外,馬來西亞顯然是陶恆生非常喜歡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住得最久的地方之一。他經常說馬來西亞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原本是想拿馬國護照,歸化馬籍的,不過,由於馬國政府的不合理與嚴格的移民政策,白白放走了一位難得的人才。他通過多種途徑申請歸化,但無功而返,而且還讓一些騙徒有機可乘,使他大受干擾而且感覺不穩定,最後只好移民美國。
  書中除了本身的經歷外,也寫以一位外人身份看馬新政治的文章,包括五一三事件、南洋大學事件等,都有頗詳細的描述。所以這是一本不錯的報導文學。
  他在印尼的經歷是不甚愉快的。他受印尼富商林文鏡(林紹良伙伴)之邀,一九七八年到印尼工作,但因為公司內山頭林立、派系鬥爭嚴重,使他大受制肘,甚至受誣衊,因此只好在一九八二年離開,第二度移民美國(他其實在七七年離馬時已赴美,但受林文鏡力邀,加上自己對水泥業的熱愛,所以到印尼去)。
  當時林文鏡公司內的情況,是很典型的華人企業的情況。華人老板怕當地人做大,所以處處壓制當地人(包括當地華人),不給他們發揮所長的機會;公司內有許多來自台灣的人員,但又因背景各異而分派系,互相針對,甚至在老板面前大數對方的不是。老板之一林文鏡竟也聽信謠言,深怕陶恆生會對他的地位產生威脅,所以對他有意見。這也許是為什麼印尼種族問題嚴重的原因。
  他在一九八三年還曾以中立專家身份,為香港的中國水泥公司(廠址在我現居住的屯門區)和美國凱撒工程公司的糾紛案提供諮詢服務,兩造後來接受了他的建議解決了糾紛。他當時在香港有一項發現,就是來自美國的技術及管理人員,都過著高薪優裕的生活。公司為他們設立一個餐廳,免費供應豐富的午餐,但根據他的經驗,在美國通常午餐是吃得很簡單的,多只是以三明治果腹(就算有外賓到訪,中午時間他們也都不會在外頭請客,而是自個兒將準備好的三明治拿出來吃,賓客的午餐由賓客自理)。他還發現一些老美甚至不吃早餐(雖然他們有多達每天一百三十港元的伙食津貼),來那兒吃免費午餐。這個現象其實是現實的縮影和寫照,君不見許多老外可能在他們的老家混不下去,在香港卻領那令人羨慕的高得離譜的薪水嗎?難道他們真的值得這麼多錢嗎?我非常懷疑,其實就只是因為他們是老外。華人的崇洋媚外觀點,真的要改一改了。
  書中除了南洋經歷外,還有二戰時期在香港如何逃避戰火的生動回憶,其中還穿插了他父親陶希聖和兄長的文字(日記等等)。由於他父親是日軍和漢奸的目標之一,所以過程正所謂死裡逃生。
  書中當然也不乏對其家人的描述,包括其大姐在香港時與他因小事起齟齬而間接導致大姐全家決定回大陸,在大陸因背景問題而大受折磨至身心受創。這是作者很大的遺憾。因此作者也都盡量的協助大姐的兒女移民美國,而他們在美國也都學有所成,過著平靜安逸的生活。
  除了其大姐一家外,作者的幾乎所有在大陸的親戚,都因「台灣關係」而飽受批鬥和折磨。其中他的母親的六妹,終生未婚,早年因為台灣關係而被排擠,大陸改革開放後又因其台灣關係不夠強而被人看不起,甚至還被人認為她的台灣關係是假的。所以當作者或其他在台灣的家人到大陸去拜訪這位親戚時,她都大開房門,讓鄰人知道,她真的有「台灣關係」。人生最大的諷刺,莫過於此。

蕭偉基
2003/5/18

《我的大嚿婚禮》vs《我愛碧咸》

《我的大嚿婚禮》vs《我愛碧咸》
最近看了美國電影《我的大嚿婚禮》(My big fat Greek wedding)和英國片《我愛碧咸》(Bend it like Beckham),在比較之下,對兩部片有著決然不同的感覺,對前者是相當反感,對後者則極為推崇。
《我的大嚿婚禮》講述一個美國希臘裔女子與一個白人的相戀過程及其中波折,但整部片充滿令人窒息的獨尊白人的大美國意識。雖然這是一部喜劇,但將歡樂建築在醜化其他民族及文化(希臘人)的內容上,顯然是非常要不得的種族歧視。儘管這部片是以提倡不同民族、文化互相包容為訴求的happy ending結束,但不足以彌補它在整部影片中所呈現的不尊重其他民族及文化的缺陷。這部電影據說還是二零零二年美國十大賣座電影之一,真使人悲哀。
《我愛碧咸》是有關一個英國印度裔女孩想加入足球隊而遭家人反對的故事,全片不僅描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而且還提及有關男女平等、同性戀等社會上存在的歧視問題。最重要的是它不是以低趣味的歧視性劇情作為賣點,反而做到在令人發出會心微笑之餘,提供觀眾一個反思種族歧視、同性戀歧視、性別歧視等課題的空間。這確實是一齣值得一看的好戲,也是我看過的電影中最好的其中一部。

作者:蕭偉基

讀《發現中國》有感

讀《發現中國》有感
  古代大部份民族都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全部或者是世界的中心,不曉得天外有天,所以中國人才會自稱自己的地方為中國。那麼,西方人,也就歐洲人,最早又是怎樣看待中國的呢?從法國人雅克.布羅斯(Jacques Brosse)著的《發現中國》(耿昇譯,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中,就可以知道西方是怎樣「發現中國」的。
  西方發現中國或對中國(其實不僅中國,包括全球)有興趣,扮演最重要角色的,無疑就是基督或天主教傳教士了。不管他們是真誠傳福音,或是懷有為其政府開疆闢土的不懷好意的目的,基督宗教(含基督教和天主教)對中國(當然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近五百年來的演變,尤其是近兩百年來的歷史,絕對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當然,這種影響力不一定是壞的,也有好的,例如將現代天文學、醫學等傳進中國,也在中國開設許多學校,對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功不可沒。
  一位異端教派傳教士於公元635年到中國,並在那裡創建一個「景教會」,可謂第一個成功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宗教。但基督宗教在中國一直沒有進展。西方人最初還以為中國人是回教徒。來自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即使懂得蒙古語,並在元朝當官(隨後還有幾位傳教士在中國當官,大部份是主管天文的官職),但對傳揚基督教收效不大,反倒是其著作使西方人更了解中國並對中國更有興趣。直到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孟德高維諾(Jean de Montcorvin)才在北京建立第一個基督教教團,並出任北京的第一位天主教大主教。
  傳教士們為了使中國人接受基督宗教,嘗試在中國傳統中找出與基督教義相符之處,例如十六世紀時,意大利籍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就穿儒生服裝,研究孔子,發現儒學不會與基督教教義水火不相容。他說:中國古文中「上帝」、「天主」若不是基督徒們崇拜的唯一的神,又是什麼呢?利瑪竇這一招果然管用,等到他於1610年在北京去世時,在中國已經有三百多座天主教堂了。其繼任人湯若望神父(Adam Schall)是一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語言學家,更進入欽天監當官,從此監正這個職位一直由耶穌會士擔任,直到十九世紀初。
  不過,所謂黨中無派,稀奇古怪。耶穌會以與中國傳統結合的傳教方式,在中國大放異彩,造成一些其他教派的妒忌(當然也涉及歐洲多國的國家利益之爭),一名多明我會士與一位方濟各會士控告他們對中國禮儀的寬容調和態度,包括允許受歸化者如同先前一樣從事尊孔和祭祖活動。1645年,教皇英諾森十世抨擊這些崇拜活動,開始了一場持續了一世紀的「禮儀之爭」。
  西方的基督宗教是很務實的,在Mary Pat Fisher著的《21世紀宗教》(尤淑雅譯,台灣貓頭鷹出版社、世界宗教博物館合作出版)中,也提及基督宗教在非洲傳教時,就結合了當地的擊鼓和舞蹈,以利當地人接受。這種重視非洲靈感來詮釋基督信仰的模式,與傳統歐洲莊嚴肅穆的崇拜方式迥異。
  西方基督宗教的以當地為本的傳教方式的成功,也許也側面反映了為什麼西方大企業能叱吒全球。
  但是,中國也並非沒有對歐洲造成影響,除了令歐洲人喪膽的蒙古大軍外,更早之前其實中國的陶瓷、建築與絲綢早已影響著歐洲了。所以陶瓷英文才會叫做china。
  不同民族、國家、文化甚至宗教間的交流融合,其實千年來都在不斷進行著,為什麼還有一些各種不同的「基本教義派」看不透呢?

蕭偉基
2003/5/11

《漫話宏觀經濟學》和《漫話微觀經濟學》

  經濟學是歷史最短的社會科學,自亞當.斯密於一七七六年出版、為現代經濟學奠基的《國富論》算起,只有兩百多年歷史,但是經濟學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探討的是如何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而歷史上許多政權的衰敗,都是由於沒有將經濟搞好之故。但是即使到了今天,許多人,包括一些政治人物及新聞工作者,仍不了解許多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以致不能很好的作出貢獻。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梁小民著的《漫話宏觀經濟學》和《漫話微觀經濟學》,以生動的故事或話題切入,深入淺出的闡述一百多個經濟學概念、理論和名詞,有助一般讀者理解經濟學。
  在中國大陸因產權問題而使許多企業家焦頭爛額之際,作者在兩本書中有關私人產權對經濟發展的功勞作出高度肯定,無疑可予相關人士作為參考。作者指出,英國變富的關鍵不是資本積累,不是工業革命,也不是海外掠奪,而是在十六至十八世紀圈地運動中私有產權制度,以及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鼓勵人們努力從事經濟活動。因此,作者表示,窮國不應再怨天尤人,指責歷史上的殖民主義,「致富之路還在於建立市場經濟制度」。
  對於中國政府近年來頻頻以假日經濟來刺激內需,作者相當不以為然。他以「消費函數理論」來說明,假日經濟並沒有增加總消費或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只是改變了消費方式和時間而已。他認為,不應該誇大假日經濟的功能,將它神化,而應從根本上解決低收入者,尤其是農民的收入增加問題。
  在中國許多企業拼命求大,以躋身全球五百強為目標之際,作者則提出忠告,指出企業並不是一味求大,而是以效益為準,那種盲目合併企業以追求進五百強的做法,往往事與願違,因為「綁在一起的小舢舨決不是航空母艦」。
  現在一般以GDP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富有,但並不能衡量出人民是否幸福,例如環境污染、人民是否有閒暇等情況,並不能從GDP中反映,甚至由於科技的進步,產品價格下降,這些都會導致GDP減少,但人民卻能生活得更好。作者因此提出「幸福不僅來自GDP」的觀念,但同意GDP是幸福與經濟福利的基礎。
  經濟學是一門會出現極大爭論,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看法的學問,例如政府應該以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調節經濟,即是永恆的問題。作者相當推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巧妙配合,使美國能夠在克林頓任內從龐大赤字變成財政出現盈餘,以及達致失業率下降、經濟穩定成長、通貨膨脹溫和的目標。因此,如何運用政策調節經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社會不斷變化,經濟學和其他學科一樣,也不斷發展,例如在一九九三年以前,世界各國一般以GNP(國民生產總值)來核算國民收入,但由於經濟日益全球化,各國經濟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項產品已難以分清是哪一國公民生產的,因此九三年後改以GDP(國內生產總值)來核算國民收入。因此,在一些可以預見的形勢發展,例如在許多國家出現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下,作為一門吸取前人經驗,對未來作出預測與部署的學科,希望經濟學家能夠未雨綢繆,提出能讓人類未來過得更美好的經濟理論。(蕭偉基)
2002/12/15

我願意  (改編自:張國榮廣東歌《我願意》)

我願意  詞:蕭偉基(改編自:張國榮廣東歌《我願意》)
----
好想牢牢抱著你
也好想醉在你懷裡
和你一起多甜蜜
星與月都妒忌

但願明白我情意
別讓我不知所以
讓我忘掉不如意
讓我傾訴心中意
我是一直一心一意

如果還是有些懷疑
願為你證明我情意
如果能讓我不再失去你
能為愛能為愛犧牲 我願意

(女)讓我不再有孤獨
(女)讓我一世也幸福 我願意


註:此詞改編於九十年代初

輾轉不眠之夜

輾轉不眠之夜 詞:蕭偉基(改編自:張國榮廣東歌《無心睡眠》)

憂鬱佔滿我思緒
始終不能把你忘
在你離開我之後
恨我怎不把你留
無奈過去不復回
每夜獨對滿天星
默訴過去一段又一段前塵往事
Woo-oh-o 情逝難追
Woo-oh-o心憔悴
你的離去令我 輾轉不眠
盼望你再回到 我的身邊
如果你是願意 再續前緣
我會永遠珍惜 這份情緣
離愁佔滿我心頭
寂寞常伴我左右
無論如何只有你
方可令我再欣喜
離愁佔滿我心頭

(註:初寫於九十年代初,改於二零零三年四月)

聽管弦樂團演奏雜感

聽管弦樂團演奏雜感
受鄰座同事黃建炎(炎子)的影響,我最近對很多事情都有深入思考的興趣(所以對很多事,即使是一些無聊事,我都盡量從中探索,看看找不找得到有用的啟示),而且更仔細觀察身邊事物,還將之寫成文章。就算因為懶而無法短時間內為文的,也都將重點記下,希望將來能如願寫成文章。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在短時間無法成文的,通常以後成文的機會就會很小了,因為靈感這種東西稍縱即逝,而且以後也可能沒有那種mood了。
昨天(五月十六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欣賞香港管弦樂團的演奏會,那是《艾德敦系列:唱吧英倫,唱吧!》,同演的還有英國男高音晏斯尼(John Mark Ainsley)。艾德敦(David Atherton)是香港管弦樂團桂冠指揮。
由於我坐在較前及中間的位置,所以可以看得頗清楚台上的情況,吸引我目光的是台上眾多小提琴手中的一位年輕女小提琴手,有一種令我心動的姿色(可能也有一點距離美吧,畢竟對其五官還是看不太清楚的)。她剛開始時是沒戴眼鏡的,後來就戴了一幅黑框眼鏡。我一直都在注意她,發現她和她旁邊那位男小提琴手不時有說有笑,在休息時(包括只有一分鐘時間那種休息)和結束時,他們都有交談,而且我發現那男的還不時的逗她笑。根據我的直覺,那位男小提琴手,應該是正在追求她。不知道是否正確。
也許我沒有太多注意其他樂手的緣故,我好像沒有看到其他樂手(共有好幾十位)之間有這麼頻繁的交流。
看了這場演奏,除了發現上述那位美女樂手外,我還有一些感想:
所謂創意或創新,其實並不一定需要革命式的(革命式也需前人打下的基礎)。在一個固定規範或框框(當然,框框也有大或小之別)裡面尋求創新,其實也是不容易,甚至更困難的。而且要創新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不錯的基本功。就以音樂來講,就是在那幾個音符之間的變化,然而不同的配搭(包括樂器、歌聲等,甚至在管弦團內,同一種樂器有多人彈奏,但不同樂手彈不同的樂段)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首曲子),千變萬化。
音樂,尤其是演奏,是不是以追求完美為終極目標呢?而所謂的完美又是否有一定的客觀標準或因人而異呢?但應該起碼有一些條件吧!如果追求完美,現在電腦這麼發達,是不是可以完全由電腦代勞呢?我想不是的,人畢竟是人,有七情六慾,所以儘管電腦可以做很多東西,但在音樂這種以感動人心為目的的活動中,人畢竟會是主角,就算將來電腦音樂真的可以做到和真人彈奏或演唱一樣,真人表演還是更珍貴及有意義的。所以unplugged才會這麼受歡迎。人不會做得像機器一樣完美,但有感情,因此這才是最重要的。有點瑕疵,才會不斷的追求完美。所以,除下那一天人變質了,變得和電腦無異,否則真人表演還是最理想的。
另外,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管弦樂團,令我想起古時候的那些名人或暴發戶所謂的「養士三千」或「食客三千」,社會需要付一筆錢來養文化人,因為陶冶心情、重視文化,是高尚的行為。

2003/5/17

評介:《曾淵滄看香港》

評介:《曾淵滄看香港》
出版商: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憑著個人投資經驗,以及所受過的嚴謹管理學與經濟學專業學術訓練,再加上其新加坡成長背景,使曾淵滄成為香港財經評論界一位有精闢觀點、獨特視角的人物。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曾淵滄教授往往一矢中的、言之有物,所提出的多是可行的見解與方案,而並非如一些所謂評論家提出的不切實際的空話。既能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又能在實務領域以通俗文筆寫出普羅大眾都能看懂的財經及政策分析文章,將枯燥繁瑣的數字及方程式,融進日常生活中,是曾淵滄的拿手本領。因此,他在近年成了媒體的寵兒,作品一紙風行。最近,香港三聯書店特將他近年的政經分析文章結集成《曾淵滄看香港》一書,帶領讀者洞察香港的財經市場走勢,以尖銳的角度剖析香港社會的優勢、不足和危機,更預測了香港的未來及希望之所寄。

書中收錄多篇有關最低工資立法的文章,曾淵滄強烈反對這項立法。他認為,硬性立法會破壞行之有效的自由市場的平衝,甚至會為香港帶來大災難。那些希望藉此立法而使工人得到保障的人士,如果如願立法成功,結果將會弄巧成拙,造成大量低技術或非技術人士失業,大量工作婦女被迫要回到廚房(他舉出歐美日的例子),所以這是一項老板、工人與整體香港「三輸」的陷阱。

消費稅(銷售稅)問題也是本書一大重點。曾淵滄在書中表示,香港政府推銷消費稅的方法是錯誤的,例如拿什麼「稅基狹窄」、人口老化等觀點,根本與市民的切身利益距離得太遠,絲毫不能打動人心。他認為,應參考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的做法,推出消費稅的同時,減低利得稅及薪俸稅,就能皆大歡喜。

身為新加坡出生成長的香港學者,對於經常被拿來比較的這兩個城市,他也有不少獨到見解。他表示,由於國情有別,香港不能照搬新加坡模式。例如上任特首董建華上任伊始就到訪新加坡,看到人家95%人民有自置居所,好不羨慕,回港就推出「建屋八萬五」政策,結果遺禍多年。他對於曾蔭權說要學習新加坡執政人民行動黨培養政治人才,也提出質疑,最主要原因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這套系統從立國始已進行,而香港從來沒有這種政黨政治文化,從何培養起?他反而認為,香港最有可能向新加坡取經的,是推動銷售稅方面。

對於香港面對的挑戰,曾淵滄分析,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非理所當然,並指出,新加坡以各種稅務優惠來打造金融中心(尤其外匯交易中心)地位,最高的優惠是完全免稅,而香港至今為止充其量也只是中國的金融中心,還得面對上海的虎視眈眈,所以香港必須有一些新的動力。不過,他也認為,中國這麼龐大的國家,讓香港、上海及深圳都成為金融中心,也不會太多。

曾淵滄對香港政府的一些官僚做法也很不以為然,例如在引進專才方面。他分析,所謂專才,並不一定是那些所謂國際級精英才是專才,只要每月能賺兩萬元港幣的,就已經算是專才了。他說,香港至今只引進了數十位專才,就大事宣傳,但那數十位頂尖音樂家、運動員移民香港,並不能對香港經濟帶來什麼幫助,只是一項「面子」工程。如果香港政府能夠改變策略,引進兩百萬名能夠月入兩萬港元以上的各地「專才」,就會對經濟大有幫助,而且改變人口結構,包括改善人口老化、增加中產階層比例等等。他舉例,新加坡過去十年,人口由三百萬增至四百萬,藉此維持高競爭力,就是靠引進大量人才(尤其中國大陸人士),而且審批簡單快速,不像香港般要什麼專家組成的評審團。

香港會不會被邊緣化?香港經濟轉型何去何從?相信這本書的出版,能帶給相關決策人士一些參考。

*蕭偉基
200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