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08, 2005

中國礦難與全球化

  中國的礦難無日無之,陝西銅川陳家山煤礦十一月二十八日又發生爆炸,共一百六十六人死亡。就最近兩個月,中國各地已曝光重大礦難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六百人。在新聞片段中,這次礦難一些死難者親屬及一些生還者表示,該國營礦場其實之前已發生過火災,工人都擔心安危,但管理層說曠工一日要扣十天薪水,他們為了那三十元人民幣的日薪,只好硬著頭皮去幹活,不幸遇難。若礦工及家屬的言論屬實,國營礦場尚且如此,遍佈中國各地的大大小小合法非法的私營礦場,情況更是不堪想像。難怪雖然每次礦難後當局都深切檢討,但礦難依然不斷發生,且災情越來越重大。
  不僅在中國,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各種礦產都是當地人民用血汗,甚至用生命去開採而賣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最近已有一些環保及人權團體,推動「減少採礦」運動,而一般消費者可以直接做到的就是少買或最好不買金飾、鑽石等產品,而且最好要有一種認知──那些並不是美麗而是醜陋的東西。這是繼日常消費品後(例如人們不買在危害人權地區或苛待員工工廠生產的產品),普羅大眾可以做到的促進人間公義的事。當然,少採礦的另一大好處是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不過,問題出在於,許多礦物並非如黃金或鑽石般直接面對消費者,例如銅就是主要用作工業原料,那人們如何做到促使減少採銅呢?其實這是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剛過去的十一月二十六日的「無消費日」的宗旨:減少消費。(必須說明的是,中國的煤礦主要用作內需市場的燃料,用途與其他礦產有所區別,所以要減少礦災唯有靠真正落實與監督安全措施,以及盡早採用天然氣作燃料,即可減少礦災又比較環保,空氣比較清新。)
  雖然自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及現代化的步伐加快,以及資本主義思維的壟斷,使得追求物質及利潤成為全人類主流思維,並成為「進步」的象徵,而這也的確使人們在物質上比從前豐富許多,但過了頭的開發與無窮盡的追求發展與進步、追求經濟增長,也造成了許多失衡,尤其是人文與傳統的迷失、道德的墮落、環境的破壞等,使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呼籲人類是否應該調整已經過度的追求發展的思維。例如一九六八年成立的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就針對這些影響人類深遠的問題,於一九七二年發表了第一份報告《成長的極限》(Limit to Growth),並於一九九一年出版《第一次全球革命》(The First Revolution),當中提到許多在今天雖然已經獲正視,但改善仍牛步化,改善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的問題。(例如《成長的極限》指出:「資源耗竭、環境污染與糧食不足的危機,即將造成經濟成長的極限,而且將在無預警下突然發生,令人措手不及而造成經濟體的崩潰。因此,人類必須立刻採取與自然界和諧的關係,才得以維持永續發展的機會。」)
  對於西方所主導的現代化的種種荒謬,在此推薦一本德國作家Erich Scheurmann(1878-1957)一九二零年所著的小說Der Papalagi(中文版《帕帕拉吉》由杜子譯,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出版)。此書描述一位南太平洋小島酋長到歐洲遊歷的所見所聞,對於一切現代的事物及歐洲白人的思維方式,予以嘲諷,讓讀者重新闡釋現代文明的真正價值。
隨著一股「反全球化」風於九十年代中掀起,經某些激進反全球化份子以激烈手法抗爭及表達後,全球化的負面問題更是深入全球人心,但不幸的也模糊了世人的焦點。
  《第一次全球革命》指出,「在低度開發國家中,處於社會邊緣而被遺忘的億萬農村貧民,他們的需求必須予以較優先的考慮。......許多國家都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一方面吹噓自己的現代工業和服務,一方面營養不良和文盲卻到處可見。」所以,人類需要新經濟發展策略,這些策略包括一些低度開發國家用自己的能力作科學研究和科技轉移,創造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不是全都模仿已開發國家,因為當工業化國家的科學和科技正在迅速變革的時刻,低度開發國家進口傳統製造方法可能導致過時的工業化。
  其實,問題是矛盾且複雜的,因為當今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國是美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美國人的消費,全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都可能一蹶不振,許多人都生計難保,但他們的消費卻又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造成不公義的現象,例如採礦工人、工廠工人,甚至農民等,他們的所得比應得的要來得少,且還受到不公平甚至不人道對待(幸好經許多NGO推廣後,許多消費者現在懂得抵制那些不公義的產品,但成果仍未理想)。而談到「進步」,第三世界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都還有很大應該進步的空間,是否可以在已經發生的種種不理想的狀況(例如工人、農人權益保障不足、環境破壞,跨國企業卻成為最大獲益者等)獲得改善的情況下,追求第三世界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合理進步、繁榮(至少要脫貧及人民有基本生活與生命安全保障,這樣他們才有足夠大的內需市場,不再單純依靠歐美市場),同時發達國家也改善他們的不合理作風(諸如以本身優勢來壓榨發展中國家、國民不環保的過度消費等),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以建設共存共榮的美好人間。

撰於2004/1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