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我應一家出版社之邀,編了講述名牌成功故事的書。編撰過程中,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西方國家對於專利權的概念歷史悠久。我想這也是西方科技在近千年來,尤其是近兩百年來能夠突飛猛進的重要催化劑。例如IBM,其前身公司的一位人員,於1885年已將所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申請專利;德國司圖加特的Benz博物館展示著柏林專利權局1886年1月29日發出的專利編號37435的汽車,那就是Benz創辦人之一Carl Benz發明的世上第一輛汽車。
中國人喜歡自詡創造了人類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火藥、羅盤),但那都是近千年甚至兩千年前的事了。為什麼近千年來中國在科技上沒有長進了呢?原因眾說紛紜,相當普遍的說法是認為儒家思想主導的中國文化不重視科技。西方基督宗教為主的社會,普遍上科技較為發達,這令人覺得科技的發展是否與宗教有關係,例如十七世紀明、清時期到中國傳教的多位天主教神父,都是兼具科學家身份,尤其是在天文學及曆法方面,對中國產生重大的影響。明末湯若望神父成為第一個進入欽天監(天文部門)當官的西方人,並於1645年獲清順治帝委為天文部門的首長──欽天監監正,此後此職幾乎都由耶穌會會士「壟斷」,直到1805年麥安東神父為止,長達一百多年。除了天文學之外,許多神職人員也同時是數學家,例如利瑪竇、湯若望。所以,令人不得不聯想到西方的重視科技跟宗教是否有關係。即使沒有直接關係,基督宗教應該至少也不反對科技。
不過,許多人都喜歡拿歌白尼與加利略因為所發表的「日心說」(地球圍繞太陽轉學說)不見容於教會,而認為基督宗教反科學。但有一種說法卻為基督宗教平反,該說法指當時的教會不贊成日心說,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夠發達,所以教會無法證實該說法的準確性。
另一方面,古代希臘的阿里斯多德即是哲學家也是科學家,而當時基督教尚未誕生,又令人覺得似乎是西方的傳統思維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其實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的哲學很多都以探究大自然定律為主,是蘇格拉底將此種學風改變成思索人倫道德問題。因此,科學也稱為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而哲學又被稱為一切學問之母。
十五世紀教會的腐敗、宗教審判的恐怖、理性主義的興起,接著下來是文藝復興,以及之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科學的重要性大大提升。而在十七、十八世紀大行其道的啟蒙主義運動,提倡對事物採批判、懷疑態度,更被認為是當時科學得以迅速發展的前提。
此外,西方人較富於冒險,例如十五世紀以來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歐洲國家前仆後繼飄洋過海尋找新大陸,繼而發展出殖民主義,都是冒險的舉動,也是創新的思維。
除了宗教與文化的影響之外,政策及人性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似乎更大。中國經濟學家梁小民贊同美國經濟學家諾斯(Douglas North,曾獲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看法,即建立了私人產權和市場經濟,才是促進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梁小民指,英國變富的關鍵一步是十六至十八世紀圈地運動中私有產權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人們的私有產權,才能「引誘」人們去創新及發展經濟,這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建立專利制度的國家之一,也使她成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根據已知資料,世上最早出現的專利法,是1474年在威尼斯立的。)
美國華裔風險投資企業家李宗南(Charles Lee)在新著《龍與牛仔》中則指出,中國與西方之所以在科技上的差距如此巨大,原因在於,在西方,技術進步與個人收益有關,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技術知識方面有所貢獻,可以得到認可的產權,這驅動了技術的進步;但在古代的中國,一旦皇帝的某個技術人員失敗了,卻很可能被砍頭。
德齡公主在其回憶清末在紫禁城中生活的文字中也提及,當時的宮裡,「人人怕提新事物,擔心那樣會給自己招來麻煩」。
筆者則認為,教育方式也對一個國家或民族是否具創新冒險精神有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華人學生往往上課時都只是單向的聽老師講,而極少像美國學生那樣勇於發問及表達看法,東方的學校通常也是傾向單向授課,不鼓勵師生互動,限制了學生的創意(填鴨式、過於注重為考試而讀書也是重要原因)。這似乎也是受傳統文化(例如科舉制度)的影響。近年來已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對此作出檢討,希望改革能奏效,培養出有創意的下一代。
從美國的發展歷程可看出,專利制度對她的影響之大。1787年立的美國憲法中的第一條第八項,內容就是保障作者及發明人權利以促進科學及藝術發展。發明大王愛迪生,就是靠發明甚至只是改良別人的發明獲得逾千項專利,並因此而成為成功企業家。他創辦的通用電氣(GE)更是道瓊斯指數至今碩果僅存的最早的成份股。
時至今日,全球專利的情況如何呢?根據統計,美國2003年共核准專利十六萬九千多件,為世界之冠;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03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內專利授權(即中國公民所獲中國專利)及給予外國人的中國專利授權,合計達十萬多件(其中本國人佔約八萬件),比歐盟的五萬九千多件來得多。從每年增長情況看,中國的專利授權情況也是令人鼓舞的,從97年的三萬多件逐年增長至03年的十萬多件(當然這僅僅是核發專利數字,每項獲得專利的技術「含金量」多寡則另當別論)。這顯示改革開放後私有產權逐步受重視的中國,科技人員、研發機構及企業也重視申請專利保障權益,這對科技的發展有所幫助。不過,中國的盜版情況(含盜用技術)也同樣猖獗,需要下工夫整治,才能促使更多人投入研發事業。
台灣的專利核發數字則與歐盟不相伯仲,為五萬七千多件。
中國的情況令人振奮,香港的情況則令人有點沮喪。雖然香港核發的專利數字也逐年增加,從01年的一千多件增至03年的三千多件,但整體數字仍差於競爭對手新加坡(雖然新加坡的核發專利數字已從02年的七千五百多件劇降至03年的四千三百多件),而香港人獲得的專利更只有二十八件,正正顯示香港不重視科研。
此外,美國、歐盟及日本這三大專利核發國家的專利局,2004年11月19日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以加強合作,包括協調工作分享;標準化的搜尋策略、工具及專利法等。
不過,在資訊科技尤其是互聯網領域,卻有不少人反其道而行,他們不申請專利,而認為他們的這些發明,應該公開讓世人使用,最著名的莫過於寫出Linux操作系統的Linus Torvalds、中文倉頡輸入法發明人朱邦復。
源於保護私有產權的專利,是推動世界進步的重要因素,在更多國家注重專利的趨勢下,期盼世界的明天也將會更好。 ##
註:圖表
各地專利核發數字(2003)
國家或地區/本地申請者/境外申請者/總數
美國/87,901/81,127/ 169,028
歐盟/32,078/27,914/59,992
日本/沒細分/沒細分/ 122,511
中國大陸/79,695/26,365/106,060*
台灣/34,280/23,478/57,758*
香港/28/3,047/3,075
新加坡/180/4,160/4,340
*含發明及實用新型
資料來源:各地政府專利核發部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