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11, 2005

書介:《歷史上的投機事業》

書名:《歷史上的投機事業》
作者:布魯諾.霍納格、彼得.馬丁
譯者:許可達、闕旭玲
出版:左岸文化(台灣台北縣新店市民權路117號3樓)
頁數:428
定價:新台幣360元

  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之後不久的科網股泡沫,令人記憶猶新,許多國家與地區民眾在這兩次大震盪中受到重大打擊,一些甚至至今仍未完全復原。這些「受害者」也許在想,到底是做錯了什麼事呢,要承受這樣的磨難。原因就在於:源於人類貪婪天性的投機。
  人類史上已經有過無數次的投機大災,甚至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所以投機也是「事業」。德國資深證券經理人布魯諾.霍納格博士及財經記者彼得.馬丁著的《歷史上的投機事業:轉動歷史的投機大夢》(原名:《奮勇向錢》)一書,搜羅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投機大事,希望能夠為讀者找到解決未來問題的關鍵之鑰。
  打從用作交易媒介的貨幣出現在人間,投機行為就伴隨而來。本書指出,在聖經舊約全書中已有有關投機事業之記載,那就是法老王時代的約瑟,他和法老王仗著壟斷穀物的優勢,完全掌控了價格,使國內流通的現金幾乎全數流入他們的手中。
  其實,古代不少帝王君主,依靠背後「金主」的支持,才能夠連年征戰、開疆拓土,這些金主的押寶也是一種投機行為,改變了歷史,但因為那些君主不善理財及施政,所以也產生許多遺禍百姓的慘事。
  西方帝國能夠到處殖民,也得歸功於不少投機分子。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遠征重洋到陌生國度進行貿易,進而發衍生出殖民主義,其實本身就是一件投機行為,因為當時遠洋航行的風險極大。東印度公司之得以成行,因為背後有許多願意承擔此巨大風險的投資者,而該公司一上市即獲得空前成功,可見當時人們渴望賺大錢的投機心態。
  綜觀歷史,人們的投機心態也有助世界的發展和進步,最明顯的就是投機客以大量資金炒作鐵路股,加速了歐美的鐵路建設,使得全世界在首條載客鐵路建成的五十五年間,完成了長達三十八萬公里的鐵路網。不過,越漲越高的鐵路股,最終也難逃泡沫破滅的命運,導致不少投機者焦頭爛額。
  談到二十世紀之前的投機,最著名的莫過以十七世紀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投機熱,當時瘋狂的程度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人們願意拿一座城市的價格去交換幾株鬱金香,成為投機的經典案例。
  進入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投機風暴就是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華爾街崩盤。二十年代初,一戰剛結束,人人憧憬和平後的建設,市面一片榮景,股市最終也越炒越高,偏離基本面,終於在一九二九年大崩盤,歐美許多銀行都受波及,全球元氣大傷,華爾街指數要花將近四分之一世紀時間,到了一九五零年代,才重新回到一九二九年的高點。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黑色星期一」的全球股市崩盤也相當驚人,其原因更是值得深思,既沒有大型銀行突然倒閉,也沒有任何驚人的詐欺案,只是因為投資人對未來感到不安:利率要繼續調高嗎?資訊科技的發達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在這波崩盤中,電腦設定當股價在一定價位時自動賣出的「停損指令」,加劇了市況的下跌,全球一片恐慌。
  黑格爾說過,「歷史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不吸取歷史教訓」,所以,儘管人類已吸取了不少教訓,但基於貪婪的天性,可以肯定的是,投機悲劇會不斷的重演,就如本書兩位作者所言:指數永遠都是一位最正直的法官,或許是要點時間,但它最終都會做出公正的裁判。  (蕭偉基)
撰於2004/1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