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30, 2016

香港的本土派主要是「去大陸化」

香港的激進本土派主張的是與中國大陸切割、「去大陸化」,因為他們認為香港這十幾年來過於傾向大陸,導致大陸的「壞東西」侵蝕了香港的好東西,甚至認為大陸人(包括新移民)大批到香港是侵佔了香港的資源,影響香港人利益。他們並沒太在意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對香港的影響。他們有些是希望香港繼續或擴大國際化,淡化「大陸化」色彩。所以他們其實是「排內(地)」並非排外。
不過,卻有些人誤以為這些本土派自我隔絕於世,這是錯的。

星期六, 3月 26, 2016

香港與中華民國

香港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千絲萬縷,源遠流長。中共1949年建政前後,大批國民黨人或不願意受中共統治的人遷到台灣,但也有很大一部份避居或逃往香港,其中部份是支持中華民國/國民黨人士,他們因各種原因而無法(或不想)去台灣,於是逗留在香港,而當時的調景嶺是親中華民國人士的重要聚居區,因此,早年的香港,每逢雙十國慶等日子,很多地方都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海飄揚(圖)。中華民國立法院也曾長期有來自香港的「僑選立委」。
更有意思的是,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一批頂尖足球員,因認同中華民國而代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比賽,取得佳績。當時的中華民國足球隊,可能一半以上隊員是香港球員,而且大部份是主力。那年代也是中華民國足球的全盛時期,隨著後來香港球員礙於規定不能夠再代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足全面本土化後,水準即一落千丈。
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前,中華民國政府把港人視為「僑民」,赴台灣升學的香港學生屬僑生,而且是所有僑生中的大宗。港生赴台讀書即可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男港生若畢業後欲繼續留在台灣,則須服兵役,但如一年內累積居台日子不到一定時數,則免役,因此大部分居台港澳僑生(男生)都會利用這一方式來免除兵役。不過,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香港學生(以及1999年後之澳門學生)不再是「僑生」,而是「港澳生」,最大的分別是不能拿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了。
說到香港回歸,當年有人認為,香港主權應回歸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清朝割讓香港給英國的《南京條約》正本,存於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
至今,香港仍有一批人士親中華民國,但礙於台灣近二十年的本土化,連中國國民黨也不再怎麼提「中國」,這批人也頗感無奈。


早年香港街頭掛滿中華民國國旗(網絡圖片)

香港人的政治光譜:親共vs反共

港人的政治光譜:親共vs反共
親共
親共在理念上認同共產黨,如許多民建聯、工聯會成員
因務實而親共因為做生意等原因而選親共自由黨、經民聯成員大概可歸此類
認知問題因目前的香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上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作中國的代表,認為(或誤認為)中共等於中國,因而選親中)。
從反共到親共近三十年來中共的國有可取之處是經發展迅猛國力大增大批人口脫貧因此改變立場

反共
民主中國論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香是中國一部分但不認同中共中共不民主、沒人權、無法治,不認為中共代表中國,因此反共,也支援中國大陸的民主和維權運動;其中少部分則認同中華民國大部份泛民成員屬此類
港獨派
A:本土派認為香與中國大陸有巨大分別,他們擔心越來越多大陸的「壞」東西湧進香港,會取代原來香港的好東西,會侵蝕香港的核心價值,所以不認為香民主化需與中國大陸掛鈎,因此應獨立(或至少與中國大陸有明顯的區隔)
B:極端本土派認為香應獨立建國且傾向只認同在香出生人士尤其對大陸背景香居民新移民,尤其是不懂粵語者或粵語不佳者反感
2016年2月28日,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不同政黨的候選人拉票

星期日, 3月 13, 2016

香港的廣東話教學是重要文化資產

最近,香港有人提議學校用普通話(台灣說的「國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說的「華語」)教中文(簡稱「普教中」),認為有助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引起社會爭議。我也反對,我認為,香港用廣東話教學(包括教中文)是人類珍貴的文化資產;中文程度的高低,絕對與「粵教中」或「普教中」無關,甚至有專家認為,廣東話比普通話更古雅,用廣東話學中文更適合。
環顧全球仍用中文的華人社會,只剩下香港和澳門仍用非普通話教學,單就這點,已是值得保留(不提其他的諸如有人認為粵語比普通話更古雅優秀等原因)。在全世界用中文的華人社會,除了普通話外,只剩下廣東話可以完整、完全的讀出每個漢字,在香港和澳門,可以完全用廣東話進行不管是庶民或學術活動。這已足以列為文化遺產。即使在台灣,也難以做到完全用台語進行學術活動(例如教學、演講等,也許少數人可以,但屬極少數特例)。這都是香港從未間斷使用廣東話教學的成效(我懷疑年輕一代廣州人都未必能夠用粵語讀每個漢字)。
也許有人說,只是用普通話教中文,其他科目仍用廣東話教,還是可以保留廣東話;也有人舉例指廣州人在學校也是讀普通話,但在家也在講廣東話。但我相信,長此以往,這還是會影響廣東話的傳承,尤其在說普通話的大陸新移民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任何可能削弱廣東話的動作,都令人擔憂廣東話在香港的前景。
我贊成香港的學生該學普通話,但可另開普通話課,不需要普教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不應強制哪一種方式,由學校自行決定(事實上,長期以來香港都有少數學校以普通話教學)。


元朗愈喬二公祠

非廣東話華人語言在香港的消失是文化的損失

香港極端本土派組織的青年領袖梁天琦說,他的新移民母親只和他講廣東話,並沒和他講普通話,其實這在香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尤其在戰後),即來自中國大江南北不同省份的人,很多在香港只講廣東話,不講自己的家鄉話(包括普通話/國語),在家裡也不教自己的子女家鄉話。這批人很多並不是少數,而是不小的群體,例如上海與江浙人、潮州人、閩南人、客家人等,在香港也有組織同鄉會。儘管那些非粵語人的第一代新移民本身的廣東話也不標準,但他們依然堅持與子女只講廣東話。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新移民在香港不懂廣東話會被歧視,擔心說家鄉話會被人笑或投以異樣眼光,這些第一代新移民因此只好捨棄本身的母語,這不是健康之心態,在文化上更是相當可惜的事。與子女說家鄉話和學好廣東話是可以並行的,不應偏廢。當中最難以令人理解的是香港的原居民,也放棄了自己的母語(客家話等),這種文化的損失已不可彌補,因為語言一旦沒人講就失去了意義,只要一兩代人時間,就會消失。香港的原居民語言連本土都消失了,回不去了!


新界元朗的鄧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