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29, 2008

聞「台諜」被處決感震驚!

中國不顧國際反對,將生化學家「台諜」伍維漢槍決,我聽了很痛心也很難過。間諜罪用得上死刑嗎?單這一點,就完全抹煞了我對胡溫的好感。單這一點,台灣的統派及親北京人士就要醒醒了,不要再對中共這個野蠻恐怖邪惡政權抱任何幻想了,直到有一天他真的改過,重視人權、民主與法治。

星期五, 11月 28, 2008

(轉載自《經典雜誌》)逃生 台灣的無證外勞

逃生 台灣的無證外勞
撰文/童貴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卡洛琳終於逃走了。半夜三點,她從野雞車上打電話給我。『我跑出來了。』她說,壓低聲音,像是要哭了。『你身上有錢嗎?』我一直沒睡,心上惦記著她原訂早上九時返回馬尼拉的班機,惦記著她的淚眼汪汪和尚未還清的負債。『我有三千元。行李都在旅行社,居留證、護照都在仲介那裡。』她說得急促,聲量還是壓抑著,想來是怕被旁座的人聽到,微微顫抖,緊張⋯⋯。」

這篇曾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時報報導文學首獎的文章〈逃〉,是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祕書長顧玉玲,根據台北三重工業區的飛盟電子廠內菲律賓外籍女工卡洛琳的真實遭遇,所寫成的文字紀錄。這家備受台灣賦稅優惠保護的高科技電子產業,曾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台灣最快速成長企業」排名前二十,業務和資金流向中國大陸的同時,台灣飛盟快速萎縮與負債,資金掏空與惡性倒閉成為「標準作業流程」。最大受害者,是那些連續數月領不到薪水,還每天準時打卡坐上生產線工作的員工,其中,大部分是在母國舉債前來工作的外籍女工。

這個時候,對每月按時向外勞收取服務費的仲介而言,最方便快速又省事利多的做法,是解約,然後遣送回國。發現問題,進而被告知結局,這通常只是外籍勞工悲歌的序曲而已。

二十七歲的烏斯曼,來自印尼的蘇拉威西島,我到庇護中心探望他時,他一拐一拐地撐著支架,舉步維艱,右腳打上厚厚的石膏。一旁的顧玉玲見我們以印尼語侃侃而談時,欣慰地舒了一口氣,忍不住在一旁打岔說,這一個月以來,烏斯曼憂鬱寡言得令大家有些擔心,加上言語不通,好幾次看他和家人講完電話後那種落寞無助的神情,「看了令人不捨,但卻又無從問起。」顧玉玲說。烏斯曼似乎聽懂我們的對話,靦腆地低頭輕拍石膏,緩緩說起那段發生於一個月前的「逃生記」。

烏斯曼以漁工身分,在桃園港邊度過一年又四個月的船上歲月,睡覺以外的時間,就是捕魚和補網兩件沒完沒了的任務。休假?烏斯曼用力甩頭,露出一臉「麥肖想」的表情。如果勞力可以換來合理與應得的工資,對許多想為家人改善生活的外籍勞工而言,三年的苦工,沒有什麼委屈不能忍。烏斯曼每月從仲介領到手的薪資是台幣四千五百元,幾經數次反映,仲介仍堅持不發薪資單,連「巧立名目」的「不當扣款」的步驟都省下了。「我還有幾個漁工朋友每月只領到一千元。」烏斯曼說。

今年八月十四日,雇主毫無預警地告訴仲介把烏斯曼帶走,「我問他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只是合理地反映問題,為什麼擅自把我解雇?」一般而言,沒有答案,便是標準答案;但也並非無跡可尋。烏斯曼早已聽說在他之前的幾位外籍漁工也在一年半載後遭雇主無故解雇。在仲介宿舍等待遣返的第一晚,焦急的烏斯曼被逼得無路可退,他決定放手一搏,模仿那些聽來的逃逸情節,把兩條被單當繩索綁在自己身上與鐵窗之間,同時也把自己的性命與未來孤注一擲,「我一無所有了,更不能就這樣回去,只能逃。」凌晨兩點,他從三樓窗戶一躍而下,不料被單瞬間斷裂,他重重摔落地上,胸椎壓縮性骨折,右腿摔斷。

禍首:不得自由轉換雇主

「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此,但若逃逸,或有轉機。」這是大多數外勞選擇逃逸的典型心態,在契約束縛與債務腳鐐的綑綁下,一種不得不的最後出路。

根據勞委會與移民署的最新數據資料顯示,在總計三十七萬四千一百四十七名外籍人數中,行蹤不明且未查獲的人數,共計兩萬四千零八十六名,其中超過一萬八千名是女性移工。他們分散在台灣的各個角落,有的因為「恢復自由身」而取得「更優勢」的黑市議價空間,但更多人卻因為身負「非法罪名」,而在地下仲介與雇主動輒「通報員警」的威脅中,惶惶度日,在惡性循環的勞資不對等條件下,不符法令規定身分的外勞,往往被迫在更惡劣不堪的勞動條件下飽受壓榨。

際遇或許不同,但共同點不外乎:躲藏遮掩、寢饋不安,沒有生病的權利,而且投訴無門;甚至在被查緝追捕的過程中,摔傷或意外致死的案例,時有所聞。

台灣政府與媒體向來稱他們為「非法外勞」,甚至有意無意間把「非法外勞」視為社會罪犯,這其實是個過度簡化的汙名。針對外勞團體的沉痛呼籲——「逃跑外勞不是罪犯,他們也是受害者」,移民署北市專勤隊隊長陳冠元思索良久後說,事實上,逃跑外勞涉及觸法的案例少之又少,如果有什麼罪名的話,那就是無證逾期停留、非法工作等行政疏失而已。

然而,人沒有所謂合法與非法之別,只有證件與身分有法內、法外之分。長期以來協助外勞訴訟案件的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孫則芳受訪時說,他們只能算是無證(undocumented)移工;但即便「非法」,勞雇關係依舊存在。

針對收容中心或查緝外勞時動用手銬的狀況,孫則芳表示,「他們不應該被當成重罪犯看待,他們只是違反了就業服務法、移民法等行政法規,他們根本沒有觸犯任何刑法或民法。」

從二○○三年以來,行方不明的外勞數據從數千名逐年攀升,每一個數字背後,像千絲萬縷的線頭,一旦綰接起來,都是一長串淌眼抹淚的故事,以及環環相扣的結構性問題。警政署外事單位受訪時坦言,從數字上的增長趨勢看來,顯然政策上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如果他們有心落跑,當初何必大費周章在母國舉債來台?大可以觀光旅遊身分進來工作。」天主教越南外勞辦公室資深專員李蕙玲表示,從合法轉為非法身分的過程,需要探討的是,落跑外勞為何干冒各樣風險選擇逃離契約雇主?對此,由十數個外勞團體所組成的「台灣移工聯盟」多次上書陳情,直指「元凶政策」,是勞委會為外籍勞工量身定制的法令——不得自由轉換雇主。

國際勞協為申訴的外勞進行訪談時,曾記載過這麼一幅真實畫面:數年前從印尼到南港當看護工的阿娣,工作不到一年,受照顧的阿公過世,葬禮上,阿公的八個孩子與數十位孫子、曾孫中,沒有一個親人哭得比阿娣更悲痛欲絕,外人恐怕無法理解,那撲簌簌的大部分淚水,其實是為了家鄉尚未還清的高額仲介費,以及轉換雇主的過程中,難卜多變的「風險」。

依「就業服務法」規定,雇主死亡可以轉換,但若兩個月內轉換不成,就必須離開台灣。根據多數外勞團體處理個案的經驗,仲介對協助外勞承接轉換雇主的意願不高,寧可以百般理由遣返,再取得新的外勞配額,重新賺取仲介費。李蕙玲說,其中最教人齒冷的「最新犯案手法」是,外勞入境後,仲介並未替外勞申辦任何居留證件,護照、手機被沒收,行動完全受監控,並任意帶往任何緊急需要替代人手的家庭當黑市幫傭,直到有一天,仲介覺得利用價值沒了,特意指使外勞外出買東西,轉身就報警「檢舉」自家外勞逃逸,「外勞走回來的途中就莫名其妙被抓到警察局,因為沒有合法居留證,馬上就被扣上非法罪名。」

長期關注外勞與新移民議題的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表示,仲介利益鑲嵌在禁止轉換雇主的政策中,只要禁止轉換雇主的制度一天尚存,仲介便有「商機誘因」與雇主合作,任意遣返「不聽話」的外勞,並且從新來的外勞身上再賺一筆仲介費,有些雇主不但沒有任何損失,甚至還有回扣可拿。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2008年11月號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2412

(轉載自《經典雜誌》)異域 台灣 泰緬僑生的無盡漂流

異域 台灣 泰緬僑生的無盡漂流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陳弘岱

猜一個謎語:有一種東西,平常並不覺得它的存在,也鮮少會刻意去尋找,但它確實保障了你的生活,甚至讓你的生存理直氣壯?

今年三月,沒有身分證件的泰籍外配楊心梅,在大賣場順手牽羊偷了一包奶精,刻意出此下策,才換得遭警方正式遣返泰國,終於回到暌違二十一年的家鄉。

歷史大反差

沒有身分的苦,很難說得出;莫名的恐懼時時襲來,也很難輕易撥得開。

七月三日,中國大陸包機直航台灣的前一天。平時為了隱藏沒有身分的事實,必須躲在陰影下的泰緬孤軍後裔(無國籍人球),打破慣有的沉默走上街頭,集結了接近四百名泰緬僑生的抗議隊伍,從立法院遞交請願書後,井然有序地步行到自由廣場示威靜坐,入夜,甚至決意絕食抗議。

遊行中,學生們舉起「國共對立,孤軍變難民」、「國共和解,後裔變人球」、「不要『再』遺棄我們」的白布條,諷刺的是,沒有身分證明的他們,依法是沒有上街抗議的自由。

說是泰緬孤軍後裔,這孤軍的歷史又太久遠了,在戰爭久遠到引不起新鮮淚水的同時,痛,卻是真實存在著。

來自緬甸臘戌的明振威來到台灣已經九年,猶記得剛從緬甸來到台北那種興奮的感覺,回到的是「祖國」的懷抱,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氣⋯⋯,卻也從沒想到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田地。

「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負責人劉小華表示,選擇上街遊行,是因今年五月遞送一份請願書給內政部移民署,卻獲得冷淡的回應。七月四日,正值台灣各界熱烈引頸盼望與大陸正式包機直航首飛,國共之間的恩怨看來已是過眼雲煙,但,六十年前留下來的國共內戰的歷史債務,卻未能同時處理完善。這樣的歷史大反差,她認為是讓政府為這歷史共業做出反應的時機到了!

泰緬權促會的主要訴求除了要求身分證,並籲請政府將《泰緬地區無國籍華人回國求學、定居作業辦法》排入程序委員會,及進行《入出國及移民法》的修法。

當天晚間,總算獲得內政部長廖了以的回應,並承諾泰緬僑生只要在七月十五、十六日「自首」,便發給效期一年的臨時外僑登記證明。

異域 台北

一般學生擔心的是畢業即失業,但對於這一群泰緬僑生來說,擔心的卻是大學畢業了,正當居留的身分也即將消失。為了能繼續合法待在台灣,來自緬北臘戌的李美萍只好設法延修。來台八年,即使母親生病也無法返家探望,當初聽學長姐告知,在台灣只要居留滿五年即可拿到居留權,然而五年過後,規定卻延至七年,七年之後,又說以學生身分居留的年限不予計算。

許多泰緬僑生都是舉債來台唸書,抱著極高期望回到「祖國」,想不到置身的,卻是另一處異域。沒有身分證,機車駕照無法延簽;沒有健保,也就失去了生病的自由;因為身分的不合法,只能從事餐廳或打零工賺取微薄收入,有時還要面臨雇主的無理欺壓,但一切也只能把淚水往肚裡吞。

總是緊閉著雙唇、個頭嬌小、乍看之下以為是個中學生的林志保,就曾因為在路上遭警察臨檢沒有身分證明,而被關進新竹靖廬六個月之久。我小心翼翼地問他,其他學生只被關一兩個月就放出來,為什麼他會待這麼久?得到的答案卻令人心酸。林志保來自緬北一個偏遠的小鎮當陽,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為了來台就學,家裡借了一大筆錢。因無法兼顧經濟及學業的雙重壓力,他被學校退學,又因為身分問題處處碰壁,心灰意冷的他因此並不急著從吃免費牢飯的生活中 被釋放出來。在權促會的部落格中,他發表了一篇「浮萍人生」,署名「烏鴉」,他說原本浴火會成鳳凰,但自己已經被烤成一隻黑烏鴉了。

出身軍人家庭的劉小華充滿正義感地表示,台灣人可以「送炭到泰北」,卻不願意照顧從泰北回來的孩子,她厭惡這種「假面遊戲」;況且,這些千方百計、循各種管道來到台灣的孩子,如果沒能好好處理,悲觀一點的,就像前一陣子從十一樓一躍而下的台大緬甸僑生;火爆一點的,或許就為了溫飽而出去打搶,成為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事實上,劉小華為泰緬僑生(孤軍後裔)爭取權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民國八十三年她就開始為這些孩子們奔走,前後幫助了三百零七名泰北新娘、孤軍後裔,解決了身分的問題。

但,本來已經解決好的問題,為什麼十年之後又再度冒出來?

原來,為了解決泰北孤軍後裔的居留問題,當局特於當時擬定了《入出國及移民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本法施行前已入國之泰國、緬甸或印尼地區無國籍人民,應許可其居留。」針對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以前入境台灣的泰緬學生進行大赦。然而,現在出現的這八百多名泰緬學生,卻也因為落日條款的設定而於法無據,無從取得身分。

給泰緬僑生一個身分,是政府的道義責任,也是對歷史一個公允的交代。但不能忽略的是,另一股來自「留台緬甸同學會」的不同聲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123期(2008年10月號)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1882

(轉載自《經典雜誌》)他鄉油麻菜籽 台灣的婚姻移民

他鄉油麻菜籽 台灣的婚姻移民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左思量,右思量,出路在何方?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戚靠台郎,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走出角落不孤單……日久他鄉是故鄉。」這是台灣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的班歌,歌名《日久他鄉是故鄉》,歌聲悠緩堅定地訴說著,越洋來到異鄉的恓惶,以及尋求融入異鄉的企盼。

「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台灣曾經因為跨海拓殖出現過這樣一批婚姻移民;明朝以前,跨海經商的漢人也曾在南洋通婚,留下巴峇、娘惹的混血文化。從古至今,人類為了尋求更好生活,跨國移動的歷史並不陌生。

一九六八年台商因南進政策大規模轉進南洋經商,一九八七年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從彼岸陸續出現一批批婚姻移民,小小的台灣島上如今有總數約四十萬名的外籍配偶,除了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族群,這群因婚姻而落地生根的新住民,已經儼然成為台灣的「第五族」。

四分之一的「落跑新娘」

翻開內政部今年編印的《人口政策白皮書》赫然發現,在台的外籍及大陸配偶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行方不明。行蹤成謎,繼而淪入非法身分之後,經常就是進入社會底層,成為弱勢中的弱勢,很多人不得不受制於人口販子、非法集團不法剝削,落入更悲慘的景況。十萬名落跑新娘,背後代表的更是十萬個家庭的碎裂。

從婚姻中逃離,對於離婚率居高的現代社會,可能一點兒也不陌生。但是對於以婚姻為依靠,遠嫁到異國的外籍配偶來說,離婚象徵著失敗,象徵著生活頓失依憑,甚至於必須被遣返母國的命運。

徐文萍來自浙江一個小鎮,透過親友網絡遇見了現在的丈夫,目前在中和開了一家洗衣店,另兩位姊姊也都嫁給台灣郎,但其中一位在拿到身分證後,馬上辦理離婚;來自越南的阮豔娟,周遭的朋友有六成都已離婚。外籍配偶拿到身分證馬上轉身走人,這樣的狀況似乎並不少見,究竟是人情現實?亦或是迫於現實?在這座婚姻圍城內,各種樣貌千奇百態。婚姻關係是建立在感情基礎、生活照顧需求、抑或只是物質交換?圍城外,鮮能清楚知悉。

身分證:幸福門票?

勵馨基金會北區辦事處主任李玉華表示,相對於台灣女性在婚姻中,如果有了困難可以投靠娘家或朋友,這些外籍配偶的社會支持網絡與資源幾乎是零。二○○一年當勵馨成立庇護所時,外配人數僅占服務對象的百分之十,今年則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五。

她所輔導的一件外配個案,先生與前妻離婚,到越南娶親,回到台灣後卻發現是婚姻三人行,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外配必須獨力照顧一家老小,甚至出外賺錢養活遊手好閒的丈夫。這種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婚姻,其實等同「人口販運」,男方卻屢以「這是我們的家務事,不用外人來管!」對輔導人員惡言相向。無奈的是,這個外配案主在出入庇護所多次後,仍下不了決心斬斷這段惡緣。這種以愛為名需索無償勞動,甚至以感情為綑綁要件,要求外配賣淫從中牟利,以婚姻作為合法掩護,也是當局抓不到的主因,國家政策又該如何來規範這類所謂的「家務事」呢?

法律扶助基金會的黃顯凱律師在處理這類離婚官司時表示,這類破碎的婚姻,不管肇因於社會適應不良、或受害於政策法令不當、夫妻相處、婆媳問題……,一旦出了狀況,兩方的法律關係卻是相當不平等的。只要丈夫單方到警局報失蹤、無同居事實,有假結婚嫌疑的外配即可立時被遣返,除非,她已經領有一只護身符──台灣身分證。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目前台灣約有二十九萬名大陸配偶,十四萬名外籍(南洋)配偶。而相較於東南亞配偶入境十五天即可工作,來台三年之後可申請身分證,同是台灣媳婦的大陸配偶,來台期間除了特殊狀況(老、病、殘、貧、暴、子),六年之內無法享有工作權,又因為採年份與配額雙軌制,想要拿到身分證,必須有八年以上的長期等待。

工作權困難以及依年展期的居留條件,使得外籍配偶更需要倚賴對方,在黃顯凱經手的外配官司中,家暴占了九成,而相對於受不了家暴乾脆打包回娘家的越南外配,大部分的大陸配偶採取隱忍的態度,為了身分證,承受隨時襲來的拳腳相向。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2008年12月號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wp-trackback.php?p=2715

星期六, 11月 22, 2008

豁達長者

今天到元朗盲人安老院參加慈濟的探訪活動,幾名長者的豁達樂觀讓我大有所獲,大有啟發。其中一名回顧他的過去,告訴後輩要勤力學習,「父母生我,社會養我,生活教我」。他還說,要做人要豁達樂觀,要向前看,不要向後望。

世界無肉日 11月25日 Meatless Day (25 November)

世界無肉日 11月25日 Meatless Day (25 November)
什麽是世界無肉日?
每年11月25日爲世界無肉日,又稱世界素食日或少肉日,主要目的以關懷動物爲基礎,推廣以植物性飲食取代動物性飲食。許多平日沒有吃素習慣的人們,都在這天吃一日素或者是一餐素,甚至是從此吃素。目前全球各地有數千萬的人在這一天參與這個活動,利用群起的力量共同節制口腹之欲,不食用和消費任何狗、貓、牛、羊、豬、雞、鴨、魚等動物製品。了解更多請訪問:
http://www.meatlessday.com/
http://appedia.arc.ngo.cn/imd

1985年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林子祥10分12吋

1985年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林子祥10分12吋

此後再也沒有那樣的作品與場面了。

Close to 蔡健雅

Close to 蔡健雅
2008年11月10日鳳凰衛視《魯豫有約》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蔡健雅的音樂進化論

蔡健雅的音樂進化論
2008年11月11日鳳凰衛視《魯豫有約》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星期五, 11月 21, 2008

香港電台(RTHK)「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全紀錄

香港電台(RTHK)「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全紀錄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自1978年起舉行,是本地一年一度的樂壇盛事。大家現可重溫歷屆「十大中文金曲」各個獎項,欣賞各得獎歌手的演繹。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goldsong.htm

香港電台(RTHK)經典電視頻道

香港電台(RTHK)經典電視頻道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tv.htm
20世紀70年代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tv_70.htm
20世紀80年代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tv_80.htm
20世紀90年代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tv_90.htm
21世紀(2000年-)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tv_2000.htm

香港電台傑出華人系列

香港電台傑出華人系列
傑出華人系列
--李嘉誠、白先勇、季羨林、簡悅威、白雪仙、朱銘等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tv_personalprofile.htm

天下雜誌訪問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

天下雜誌訪問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

讓鬥狗變老虎!導演魏德聖談「海角七號」選角秘辛/魏德聖第一集
影音簡介/
海角七號電影裡,不管是演失意樂團主唱的范逸臣、演火爆交通警察的民雄,還是演熱血小米酒推銷員的馬念先,演活了每個人心中那股不甘心的精神!就像「被關在籠子裡的一隻鬥狗」,導演魏德聖這樣形容這些演員,看看他是如何激發這些等待爆發的鬥狗,變成一隻老虎?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1cdaafd1011cdae27d6b0276

負債一輩子 也要開拍「海角七號」! /魏德聖第二集
影音簡介/
「海角七號」,一部沒有大卡司的電影,卻創造出台灣的「國片奇蹟」,穩坐十大華語電影的第一名。截至10月13日,「海角七號」票房即將打破四億元,但這漂亮成績的背後,卻隱藏著導演的負債血淚。為什麼魏德聖導演相信雨後的彩虹終將出現?他擁有什麼令人學習的精神呢?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1cf48de2011cf56f93c40b2e

魏德聖導演的人生故事/魏德聖第三集
影音簡介/
魏德聖,不是電影科班出身,卻能執導出讓全台灣人熱愛的電影作品「海角七號」。電機科畢業的他,送過海報、賣過靈骨塔、當過倉庫管理,他花兩年時間,才找到進入電視電影圈的機會。魏德聖的電影夢,究竟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掙扎與折磨?誰又是他的電影啟蒙師?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1d17d4ff011d19716203178e

魏德聖:老婆一句話成就海角七號/魏德聖第四集
影音簡介/
「海角七號」是一部讓全台灣感動落淚的電影,但是這一部全民熱愛的片子,卻差一點無法開拍。已經超過四億元票房的「海角七號」,在上演前的票房預估,竟然只有一千萬元。魏德聖導演如何面對如狂潮般的負面質疑?又是誰鼓勵魏德聖,持續燃燒他的夢想?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1d29350b011d2d3eae0022f4

魏德聖的下一個戰場「賽德克巴萊」/魏德聖第五集
影音簡介/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最想完成的一部史詩電影,他曾經負債兩百萬,只為拍一段五分鐘的「賽德克巴萊」試片,不管是佈景、服裝、美術,都看得出魏德聖的用心。魏德聖為什麼十幾年來,就想拍這部講霧社事件的電影?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1d29350b011d3db268503cdb

「海角七號」 網友快問快答! /魏德聖第六集
影音簡介/
「海角七號」互看不順眼的男女主角,為什麼突然變成戀人?跨越60年的七封情書,為什麼輕易擄獲人心?網友發問,我們馬上請魏德聖導演為您解答!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1d4b913e011d4d380c56152c

台北,華文文化創意產業的沙漠玫瑰

台北,華文文創產業的沙漠玫瑰
企劃/楊秋娟 
攝影/林有成 
剪輯/林有成
影音簡介/
台北文創產業,在華文版圖中佔有先機,但人才日漸流失,卻也是整個產業最大的隱憂。如何留住人才,活絡產業鏈,台北正面臨考驗。
上線日期/2008-07-24
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ae71b4ec25a011b542ce44e261a

天下雜誌成長400--勇敢,走自己的路

天下雜誌成長400--勇敢,走自己的路
--王健民、周杰倫、李安、潘健成...的故事
http://www.cw.com.tw/issue/growup2008/story.jsp

天下影音
http://video.cw.com.tw

群聯電子董事長--大馬僑生潘健成紀錄片

群聯電子董事長--大馬僑生潘健成紀錄片
一:
http://hk.youtube.com/watch?v=oB9CapRnFbU
二:
http://hk.youtube.com/watch?v=ejeaC8zyW54
三:
http://hk.youtube.com/watch?v=2sMeFSSOSJk

群聯電子:
http://www.phison.com/English/Main.asp

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
昨天是《海角七號》第一天在香港上映,我在回家途中看到街頭海報廣告發現,於是心血來潮迫不及待的就近到銅鑼灣時代廣場戲院觀賞。買票時發現,只剩下大約十餘張票(到開場應該是全場爆滿)。由於此片在台灣大紅,香港片商於是大做宣傳,我早料到此片在香港也應會有不錯的票房。這可能是至少近二十年在香港最受矚目的台灣電影。
看完之後的觀感:這是一部感動人的影片,我想凡達到感動人目的的都是好片。此片除感人外,還兼具娛樂、音樂、歌唱等內容,劇情不複雜。能夠大紅並不奇怪,因為它具備了紅的元素。
之前曾聽過一些觀賞過此片的人說,如果不了解此片所描述的歷史背景,可能會覺得此片不好看,或者看不懂。但照我看,我不同意那樣的觀點,我覺得即使對影片所描述的歷史背景完全陌生的人,也應該看得懂(語言不是問題,有字幕),至好也會被感動,也會覺得這部片拍得好,有充足和適當的娛樂性。況且我覺得華人世界應該大部份人都至少知道台灣曾被日本統治過吧!
另,有人(包括香港人)覺得台灣部份人會緬懷日治時期,並對此覺得不解。我覺得部份台灣人有那樣的心態,其實就和部份香港人緬懷英殖民時期相似,沒什麼特別。
2008-11-21
p.s.中文電影的共通弱點就是不會說故事,魏德聖是少數說故事能力較強的編劇及導演,我之前看他那本六年出的”失業日記”(最近再版)中已看出來。

星期二, 11月 18, 2008

世界博客協會成立

超過五百名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博客,十一月十七日在南韓首爾宣布成立「世界博客記者協會」(WPBA),以「開放、分享、貢獻」為口號,宗旨是促進全球博客的交流,並政力保護博客知識產權。
協會創辦人金基大表示,博客成為新興媒體後,許多相關研究也迅速展開,除探討博客的影響力及人氣外,博客所帶動的商業行為及獲利模式,也受到市場的矚目。
出席大會的包括互聯網組織或公司CNET(http://www.cnet.com/ )、IBNMA(http://www.ibnma.org/ )、MomentiMedia(http://www.momentimedia.com/ ),以及中國大陸的中關村在線(http://www.zol.com.cn/ )、台灣的Voofox(http://www.voofox.com/ )、美國的Digg(http://digg.com/ )與Gizmodo(http://gizmodo.com/ )、日本的Akihabaranews(http://www.akihabaranews.com/en/ )、印度的Newlaunches(http://www.newlaunches.com/ )、俄羅斯的 PCNews、意大利的Geekissimo(http://www.geekissimo.com/ )、瑞士的Blogeek(http://www.blogeek.ch/ )等網站或博客的負責人。
世界博客記者協會網址:http://wpba.aving.net/

星期一, 11月 17, 2008

香港不應立法訂最低工資

是否立法訂立最低工資引起爭議,兩方觀點截然不同。我個人反對訂立最低工資,我認為在香港這種情況下,如訂立最低工資,會讓低技術市民失業率增加,因此效果是適得其反。
在很多國家或地區,之所以要訂立最低工資,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各行各業都有外來工人,當地政府於是必須要以最低工資來防止企業大量以低工資聘請外勞,以致「搶走」本地人的工作。但是在香港,並沒有這種情況。香港的「外勞」絕大部份就是外來女傭,而政府已基於人道等理由,為她們訂立了最低工資。
由於香港已有綜援,所以其實已可以自動的調節平衡工資,不致於過低,因為如果僱主給的薪水過低,肯定請不到人,市民寧願去拿綜援。
試想一下如果真的訂立了最低工資,會產生什麼後果?如果最低工資訂得太低,根本就沒意義,因為香港本來就有綜援可以變相的調節。但如果最低工資訂得太高,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可以肯定的,僱主為了節省工資成本,會對受影響的工種進行裁員,例如原本請三個人會降到請兩個人。所以,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們,請三思,請搞清楚香港的實際情況,不要好心做壞事!

星期日, 11月 16, 2008

感恩

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於十一月十五及十六日舉行義賣及拍賣,為甘肅建水窖及遷村籌款。我提供了一樣相當有意義的物品拍賣,那就是兩年前(2006年)我到甘肅為亞洲週刊採訪中山完美企業援建「母親水窖」項目時,一名當地婦聯會幹部送給我的一尊小沙彌雕像,那是當地麥積山石窟的紀念品。很感恩諸位大德的共襄盛舉,最終由盧澤漢師兄投得這尊小沙彌,除了籌得一筆善款外,也等於為當地居民積福,並送上祝福給他們。

星期六, 11月 15, 2008

慈濟援建甘肅水窖及遷村

在海拔約兩千米的甘肅荒漠山區,一名婦女孤獨的走上山,一片寂靜中聽到的只是她的喘息聲。這名婦女千辛萬苦的走山路,只是為了能到遙遠的水源處提取一兩桶的用水。而這正是甘肅多個十逢九旱地區居民的寫照。
甘肅的許多海拔一千五百米至兩千米的山區,每年的降雨量只有大約二百五十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達一千毫米以上(在南方如廣東等地,年降雨量一千五百毫米以上),這導致山區居民連吃水都困難,更遑論耕作、孩子上學等,因此缺水與窮困成了連體嬰,惡性循環。為了協助乾旱地區居民擺脫缺水困境,台灣慈濟基金會早在十年前就已率先在甘肅的東鄉為居民援建水窖,至今在全中國已援建水窖一萬五千多口,其中甘肅就有八千多口,為當地居民解決基本的吃水用水問題。
多次前往甘肅勘察的慈濟志工表示,我們捐一千五百元人民幣為當地居民建一口水窖,實際上是委託當地居民為我們及後代子孫留一塊綠地,「守住我們的後花園」,因為他們解決用水問題後就可以留在當地耕作及生活,不需遠離家園而荒廢土地,而這有助防止當地沙漠化,使風沙不再吹到南方來,所以是一項助人助己的善行。
慈濟志工轉述當地一名新婚婦女的感人話語,足以證明水在當地的珍貴。該女士將她的寫上大大個「囍」字的嫁妝棉被,蓋在正在建造的水窖上,保護著它免被曬裂,她的丈夫問她心不心疼,她回答道:「只要我以後不用再每天走幾個小時山路去取水,就不心疼」。
其實甘肅居民本來有自己建造的土窖來收集雨水,但由於做得較簡陋,因此衛生情況不佳,而慈濟援建的水窖,建在地下約一米深處,集雨場也注意衛生情況,因此能保持所收集雨水的乾淨度。根據檢驗,慈濟水窖的水質大腸桿菌幾乎是零,衛生程度大大提高。此外,由於厚達十公分,耐用期限較長。基本上一個直徑三米八、體積約三十立方米球體狀的水窖,每年在夏天收集到的雨水,在當地人節約使用的情況下,足夠一個三到五口家庭用半年。甘肅因此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集水成功的缺水地區,獲得聯合國肯定。
但是,有了水窖還不夠,慈濟志工表示,怎樣讓當地的年輕人願意留在那裏,是以後要考慮的事,「在後水窖時期,希望能夠接力將愛延續到下一代」。
不過,在海拔超過兩千米的山區,由於連降雨都成問題,因此即使建水窖也無用武之地。甘肅靖遠縣的若笠鄉,過去連續五年沒降過雨,居民叫苦連天。慈濟經過勘察後,決定與當地政府合作,協助他們遷村,搬到幾十公里外黃河邊上的劉川鄉。
遷村計劃是以慈濟提供材料,政府提供土地,當地居民投工投勞方式進行,共為兩百一十戶居民興建新居。負責這項計劃的慈濟志工說,預算每戶需經費八萬人民幣,其中六萬建材費將由慈濟負責。遷村計劃預計明年十月前完成。新居的建設規劃為每戶半畝土地,其中三分之一蓋房子,三分之一為院子,另三分之一作豬舍。
慈濟志工表示,慈濟根據創辦人證嚴法師的宗旨:重點、直接、尊重、務實、及時,獲得甘肅當局的積極配合,共同幫助村民。靖遠縣政府就特別成立了慈濟項目辦公室,由副縣長領導,底下有二十幾名人員,進行慈濟援助的項目,將大愛散播在黃土高原。
註:慈濟香港分會將於十一月十五至十六日舉行義賣會,所得善款將用作甘肅建水窖及遷村。洽詢電話:(852)28937166
慈濟網址:
http://www.tzuch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