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委選舉將於明年一月十二舉行,由於此次選舉採單選區單議席制,立委人數將大減一半(由二二五席減為一一三席),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遂產生了一些有趣的局面,那就是許多號稱「第三勢力」的政黨興起。但用「興起」一詞顯然是過於抬舉他們了,因為不管從歷史或現實角度來看,都不可能會有「第三勢力」的出現。
目前所謂「第三勢力」,是指在前兩大勢力即國民黨與民進黨(抑或泛藍與泛綠,或者統派與獨派)外之勢力。不過,如果純粹以除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勢力之外的「第三勢力」而言,台灣老早已經出現過了。
台灣民主化後最早的第三勢力可算是由趙少康、李勝峰、郁慕明、王建煊等國民黨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成員於一九九三年所成立的新黨,採「柔性政黨」路線。因為他們不滿李登輝主政下的國民黨本土化路線(或者早已看穿李登輝的台獨本質),因此標榜本身才是沿襲孫中山與蔣介石的「正統」國民黨路線,不排除有朝一日重返國民黨。當時憑著清新的形象,新黨也曾略有作為,也一度被視為第三勢力。
接著就是二千年宋楚瑜敗選後另起爐灶成立的親民黨。儘管這只是一個完全只靠宋楚瑜個人魅力而生存的「一人政黨」,但由於其魅力無法擋,其立委席次最高時曾達四十六席,目前仍有二十一席,是台灣第三大政黨。
至於泛綠也於零一年出現了由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台灣團結聯盟(台聯)。
不過,需要一提的是,這三個政黨都是在從原有兩大政黨人士分裂而成立的。
台灣以往的選舉是多議席制,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是走極端偏鋒路線的候選人,如果能夠取得一成的選票,也可能能夠當選。但在更改選舉方式情況下,可以預見的,兩大黨之外的其他政黨,肯定是「無啖好食」。又由於立委席次減半,目前台面上的幾大政黨的人士為獲得黨的提名而爭崩頭,不獲提名的,有許多就心生不滿而另起爐灶,例如原國民黨立委柯俊雄加入台灣農民黨等。
綜觀現時台灣已出現的所謂「第三勢力」,除前述台灣農民黨外,另有第三社會黨、人民火大聯盟、台灣綠黨等。不過觀諸這些政黨的立場,除了成為一些失意政客的暫居處外,他們的主張顯然在這樣的局面下難以獲普遍的認同,要改變人民幾十年來根深柢固的看法,並非易事。
例如人民火大聯盟及綠黨,推出的人選是搞妓女權益維護的「日日春協會」秘書長王芳萍,我不知道這樣的「理想」會獲多少人認同。又例如由一群年輕學者(以原民進黨人士為主)成立的第三社會黨,雖然提出諸如終結兩黨「民主內戰」、建立開放安全社會、推動公費選舉、推動議會內閣制修憲、親美不反中、杜絕貪污、改革司法等針對目前台灣困局而提出的冠冕堂皇主張,但難免予人過於理想、理性、象牙塔的感覺。需知道,搞政治從來不是單講理想,不耍手段就可成功的。
再看看國外的情況,不管美國(民主黨、共和黨)、英國(工黨、保守黨)、法國(人民運動聯盟、社會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社會民主黨)、加拿大(自由黨、保守黨)、澳洲(工黨、自由黨)等老牌民主國家,至少近五十年來,幾乎從來沒有過成功的第三勢力,有的只是兩黨(或兩盟)對決,幾不曾有過三雄鼎立的局面。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左右以外「第三條路」的興起,的確是近二十年來西方民主國家,尤其英美兩國曾經盛極一時的風潮,「代表作」顯然是九七年英國工黨的貝里雅,以及九二年上台的美國民主黨籍總統克林頓。他們的主張是納左右兩派的優點(雖也被批評為牆頭草),即鄧小平所言「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這種向中間靠攏的作風,一度也曾為陳水扁所嚮往並嘗試落實,無奈在台灣殘酷的現實底下,加上阿扁貪腐官司纏身,遂被束之高閣,再走激進偏鋒的老路。而國民黨近年嘗試走略偏本土路線,雖為形式所逼,仍不失為「第三條路」的實踐。
無論如何,在現實情況下,台灣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各大小「第三勢力」,在沒有既有深厚民意基礎的情況下(例如當年新黨、親民黨、台聯),要有所作為前景並不樂觀,甚至連「陪跑」的資格都沒有。
2007/12/1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