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15, 2007

善行:16個非政府組織的理念與實踐

《善行:16個非政府組織的理念與實踐》
出版:經典雜誌社

多災多禍的苦厄世間裡,為彌補各國政府資源分配不均、援助效率不彰,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紛紛成立。歷經兩年時間,採訪小組深入歐洲、非洲、亞洲、澳洲二十國;從總部到田野,從前線到後勤:從聖潔之殿到黑暗之心,從南亞海嘯的驚世現場、印巴地震的斷裂山谷到東非的苦旱大地。本專題忠實見證這股善勢力的崛起、凝聚、散布與傳遞。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subject/2007/ngo.htm

序:
謹記善行,禮讚人性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你曉得全世界只要有錢可賺的地方,哪怕是非洲的剛果盆地,都可見到台灣人的身影!」希可爾──我的法國記者好友,在他九○年初甫結束非洲長期特派後,旅經台灣時我們的一個對話。「對!那是我們自豪的台灣經濟奇蹟!」我不假思索地回應著,相對那是股市蓬勃,財大氣粗,所謂的「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


當時我們有著最吵雜但也出手最大手筆的旅行團;夜晚笙歌酒酣,出手闊綽浪擲千金的生意人似乎是成功的表率,追求金錢的累積也成了全民的運動。「大家樂」、「百家樂」,於是「貪婪之島」、於是「賭博之島」,就輕而易舉地代表著是時的台灣!


「但是,全世界任何一個需要人幫忙的地方,我卻看不到一個台灣人!」這個朋友嘗試幫著他剛目睹非洲的乾旱,募些鑿水井的錢,但他徵詢著周遭的友人,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迴響。這句話言者或許是無心,但對聽者的我可是一個重擊!


我曾於八○年代末期穿梭於泰緬邊境採訪,或是扁舟橫渡薩爾溫江、蜿蜒於彎曲水徑,或是匍匐於溽暑叢林中;除了擔心政府軍突來的狙擊外,印象最深的還是一群群多數倉皇棲身於小竹棚並控訴著如何遭受緬甸軍政府迫害的難民,同時簡陋的野戰醫院裡,所躺的多是瘧疾患者。那趟旅程結束後,我試著在媒體上書寫所見所聞,當時僅天真地認為,現況報導後,台灣一定有團體來接手後援的處理。當然,結果是完全沒有任何的詢問。那對我自以為是的伸張社會正義乃至國際正義,不消說是澆了一大盆冷水!


如果靜下心來思考當時的環境,對國際社會冷漠的台灣人,其實不應被過度責怪。或是源於政府的自尊心,或是奇特的大漢族沙文主義,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並不特別著重於此領域,我們猶不知台灣本土的第一個自發性行善團體「東勢義渡會」,我們對加拿大籍的馬偕醫生、英國籍的甘為霖牧師在百年前對當時猶處蠻荒瘴癘島夷,無論在醫療、或在盲人身上的奉獻尤仍未知。更遑論對於日治時期投入社會底層、一生獻身乞丐拯救的施乾及其所成立的「愛愛寮」無所問聞;乃至戰後台灣貧童服務先驅的「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與「世界展望會」,還有美國牧師娘孫理蓮成立的「基督教芥菜種會」(旨在服務弱勢中的弱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民與道德,僅是考生們用來填充聯考命題下的填鴨,無意義的八股政治教條口號,占據了渴求新知的莘莘學子腦袋,在聯考的競爭壓力下,分數至上,於是數載同窗,卻又等於是考試制度下的潛在敵人,我們追利但不逐義。在先天不足,後天更失調的大環境下,期望大多數島民有著服務與利他的知識與行為,不啻是緣木求魚!


一九九七年應慈濟基金會的邀約,赴衣索比亞拍攝記錄該會自一九九三年即於當地曼斯基夏(Menz & Gishe)區援建的十五間診所與兩座衛生中心,其中一幕適逢診所內的一位新生兒誕生,除了分享喜悅外,竟令我感動良久,海拔二千三百公尺的偏僻高原一角,寬敞明高的產房,當地醫護人員仔細地呵護,僅在幾年前這一切都還是不可能,如果任何產婦有緊急狀況,得用克難的床板由人抬著走八個小時的山路才能找到赤腳醫生診治。但眼前目睹的這一切,竟是由遠自台灣而來的愛心所匯築而成,這是第一次體會到「當台灣人的自豪與感動!」


當時負責慈濟基金會國際援助的徐祥明主任也不勝感慨地說,前幾年鄰國盧安達的大屠殺,基金會也廣邀國內的醫護人員一同前來幫忙,但連詢問的電話都沒幾通,最後派遣慈濟醫院的王英偉醫生前來。但他們一行與合作的世界醫生組織(Mecins du Monde,MDM)在法國機場忙著載運醫療器材,一位甫度完假的法國女生,好奇地問他們在忙些什麼?他與她細說原委,這個女生隨即表明自己是合格的醫護人員,可否馬上加入他們!


自己爾後參加了幾趟的慈濟國際援助活動,從北朝鮮到阿富汗,尤其二○○一年底由外交部安排嘗試由伊朗進入的那次最是感觸甚深,在阿富汗戰火猶烈,部分邊界封鎖之際,隨行的國內援助團體相率打退堂鼓時,仍能看到MDM與德國世展會的援助工作者,不顧安危,先後投入火線中的阿富汗西北境內,當場體會助人情操竟是震撼的,是由衷佩服的。


近年隨著慈濟基金會與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力行與發揚,海外援助的行為逐漸得到國內同胞的相繼認同,在南亞海嘯的發生之際,慈濟醫療體系的醫生相率志願投入異國的義診隊伍,而慈濟志工所動員的龐大募款隊伍,總是能順利地匯集國內乃至全世界的愛心。


但是,要如何從華人最大的慈善組織到成為世界頂尖的NGO?這是我們亟欲追索的。於是《經典》過去兩年來分遣同仁或至非洲深處或到亞洲邊陲,或在歐洲總部,翔實帶回十六個NGO的真實報導,從發軔到遂行,從國內到海外。這一篇篇結合人類大愛的善行記載,除了禮讚人性外,也期望能讓國內的相關團體,知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一起為善競爭。


如果說本書有什麼遺憾,那恐怕是:某一知名世界性慈善團體的國內分部,因著不知名原因一直不願接受《經典》的採訪,致使我們也無法報導該組織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義行!


猶憶,那回在泰緬邊境曾巧遇一個在當地經營木材生意的台商,當他得知我們一行隔天準備入緬境內時,留下一句話:「你們老闆到底給了什麼利益,讓你們如此賣命!」我當時笑了笑,沒作答。但現在我會這樣回答:「如是利『義』的事,仍勇往直前!」


「台灣無以為寶,以愛為寶,以善為寶!」證嚴法師如是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