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06, 2008

台灣大愛抗緬甸無情風

台灣大愛抗緬甸無情風

(亞洲週刊2008年6月15日號)
http://www.yzzk.com/

台灣的靈鷲山、中華民國搜救總隊等團體的救援隊伍,成為首批獲緬甸當局批准進入災區的外國救援人員,給予災民及時的救助,凸顯台灣人道團體長期默默耕耘的表現,備受肯定。

五月二日至三日,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夷平數萬房屋,超過十三萬人死亡,逾四萬一千人失蹤,無家可歸者多達一百萬人,比四川大地震還要嚴重。
風暴在低窪地區伊洛瓦底三角洲卷起巨浪,大量村民遭巨浪吞噬,稻田到處都是屍體,聯合國稱緬甸全國近半人口受災。由於目前是緬甸雨季,仍是滿目瘡痍的災區情況並不樂觀,有專家估計,如果災情處理不善,一旦傳染病爆發,再加上飢荒,可能會有五十萬人死亡,因此救援工作刻不容緩。
緬甸發生傷亡慘重的風災,但軍政府因對西方國家有高度戒心,禁止國際救援隊伍進入緬甸協助救災,只要求金錢和物資協助,不過台灣的搜救隊卻獲准進入,包括五位中華民國搜救總隊的隊員、靈鷲山佛教教團(http://www.093.org.tw/ )心道法師和四位工作人員啟程前往緬甸協助救災。
靈鷲山救援隊伍得以進入緬甸災區,跟出生緬甸,長期關注當地教育及社區服務的心道法師有關。心道法師身世坎坷,五歲父亡、母離散,在台灣出家後,十多年來數度返鄉尋母,他抱持回饋之心,做很多護持佛法的事,以寺院為中心提供社會救助與關懷,包括成立托兒所、孤兒院、有機農場及禪修中心,務實而長期地保持與當地政府、寺院的合作關係,而深受信賴。
外傳軍政府克扣救濟物資,不管人民死活。參與救援行動的靈鷲山人士指出,媒體報道太誇張,事實上,軍政府與人民一起救災,只是軍政府的行動不是很有效率,而外界不實的報道,更加深軍政府對國際救援的疑慮,質疑救援背後有政治目的。
災區沿途設有崗哨,軍警對台灣首支賑災團隊睜一眼、閉一眼,並未刻意刁難,救援團隊由僧侶駕車,載著四輛卡車的水、乾糧、醫藥品,從仰光往南沿著伊洛瓦底江,展開救災行動,包括致送白米、食物及賑濟現金,協助受損的寺院、民房修建,在救援中,平均每二十秒送出一件物資。在首波十天的賑災行動中,已有四十二個村鎮的八萬多名災民受惠。
救援團隊深入偏遠災區,看到生還者因為長期泡在水裏,再加上雨季來臨,整天都置身在潮濕黏膩的環境中:有些人因外傷而產生膿腫、潰爛,有些人集外傷、寄生蟲及慢性病於一身,令人不忍卒睹。
沿海有很多村莊被水患吞噬。緬甸南部一處村落,有三百多戶,一千多人,被高達三點五公尺的巨浪捲走,無一生還,緬甸人不敢打撈屍體,他們的理由是死者不是他們村裏的人,但救援團隊教導他們,屍體不處理會滋生病菌,造成更大污染,並示範如何打撈屍體,他們才開始動手。
靈鷲山帶回來的畫面顯示,有最初期進入災區,生還者在救難所臨時安置的情況,有當地居民喝水溝水、以棕櫚葉迅速重建簡陋的家園;有的人連鍋碗瓢盆都沒有,只能用衣服包米;有當地居民高溫酷熱、缺乏糧食、衛生條件極差而引發嘴角、身體潰爛等惡疾。世界衛生組織指災區已出現霍亂案例。
深入災區三週的性月法師,回憶起災民在災難中顯現的偉大母愛,仍感動不已。她說,有一位抱著孩子的媽媽被困在孤立無援的河中,進退不得,在危急中,她怕水淹沒,緊緊將小孩抱在頭上,整整一天一夜,等待救援,後來水勢暴漲,水浸濕她的耳朵,等救難人員趕到,她已經耳聾。另有一名母親將剛出生十幾天的小孩放在臉盆,置於頭頂上,保住了小生命。
在救援過程,搜救人員也見到人性善良一面。緬甸世紀風災第三週,稻田淹沒、房子沒了、親人死了,靠近伊洛瓦底三角洲附近的拿布達,兩百名孤兒暫時寄宿在寺院的大殿廊下,聽聞救援車隊抵達,匆匆追上來,但他們並不是要來排隊領救濟品,而是奔向更遠的地方,嚷著要村裏的人趕緊來領,衣不蔽體的小孩只要領到麵包,就開心得不得了,幾乎沒有人吃了又要,這個全世界最窮的十個國家之一的人民很能樂天知命。
靈鷲山公共事務主任邱近思轉述,災區沒水、沒電,即使有米也無法煮,災後頭兩天災民只能吃生米,有媽媽就把米咬碎,再餵幼兒吃。災區滿目瘡痍,大部分的房子被夷為平地,唯有寺廟較堅固,受損情況較輕微,成為臨時收容所,災民聚集在寺廟吃大鍋飯,大夥兒津津有味吃著搗碎玉米和一點鹽巴的飯。
緬甸長期限電,很多地區每天只供電八小時,風災後供電只剩三小時,救援隊很想多幫一些人,但常常要趕在天黑前就得撤走,翌日一大早天未亮再上路,週而復始。在偏遠的拿布達(戲稱「拿不到」),還有很多災民困在其中,救援隊得要乘竹筏才能進去,常見樹橫倒在河中,救援人員得穿越重重樹障才能把救濟品送到災民手中。
第一階段十日的救災行動-安頓生還者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靈鷲山救援隊除了習得如何成功融入當地,並結合當地台商資源,共同投入救災,使得救援工作更順暢外,對於颶風所造成的傷害、風災後的傷亡救難技巧等,中華搜救總隊也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發揮更立即有效的作用。
靈鷲山第二波救援團隊以醫療為主,一行十四人中,有八位是醫療專業志工,載著五百公斤的醫療器材與藥品,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以重災區四大出海口二十六個鄉鎮為主要救援中心。邱近思轉述,他們平均一天醫一百六十人,有的只能在現場做縫合小手術,希望讓急缺醫療的緬甸災民能盡快獲得專業照護,以免災情在雨季時持續擴大。
關愛無國界,風災發生後,長期從事國際救援行動的台灣世界展望會(http://www.worldvision.org.tw/ )立即發起飢餓三十救援募款行動,台灣很多教會慷慨解囊,投入緬甸災區的救援,第一階段擬先募集新台幣一千萬元(折合約三十三萬美元),協助緊急救災,陸續針對安置居民發放「一週維生包」,提供豆子、食用油、飲水、米、防水布、鍋具、毛毯、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資給受災戶。
世界展望會在緬甸西南方長期幫助甘蔗田種子計劃區大約一萬戶弱勢家庭,其中六個計劃區在緬甸受災最嚴重的南方伊洛瓦底三角洲與仰光地區。災民流離失所,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暫時棲身學校操場,因此,台灣世界展望會將增加四萬戶弱勢家庭的救災安置工作。
目前世界展望會已派遣兩支災情評估小組進入災區,初步估計前三十天緊急救援需要經費三百萬美元,提供臨時安置、淨水系統、藥品、糧食等多項物資;目前並正與軍政府密切配合投入救援工作。
此外,世界展望會在良他椰(Hlaing Theryer)計劃區提供一百萬個家庭包括衣物、防水布、毯子等救生包,在仰光及六個鄰近計劃區發放白米、飲水、提供食物給醫院傷患。整體計劃接著將以三百萬美元救援五萬個家庭。
台灣人道救援行動,在四川大地震中已經有突出表現,這次緬甸風災,更是全力協助,所引起的國際宣傳效果,比金援外交收效更大,這種愛心不落人後的表現,再次凸顯出台灣人最真摯的關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