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志工災區暖人心
台灣慈濟志工災後迅速運送救援物資到災區,並成立安置點,將安定人心作為首要之務。創辦人證嚴法師重視把心引領出來,感召重量級企業家當志工,並架起兩岸人民堅實的心橋。
汶川大地震發生的第十六小時,台灣的慈濟基金會的救援物資就已經上路,包括三萬四千條毛毯和一萬零二百個生活袋等總計六十公噸救援物資,已裝箱往機場路上,並得到了大陸相關單位的核可、完成第一批人員的調度,而在七十二小時之後,慈濟也在四川羅江的金山鎮,成立了第一個由境外非政府組織(NGO)所設立的安置點。
四十二年前,當時年僅二十九歲的證嚴法師,可能不會想到她在台灣偏僻後山花蓮一手創立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現已是台灣最國際化的非政府組織,目前在全球六十五個國家有分會,從事的項目包括醫療、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人文教育等,已是全亞洲最有行動力的NGO。
五月十五日中午,慈濟首度發放午餐。鎮民們已在「慈濟抗震中心」安置點前排起長長的隊伍。他們拿著家中的鍋盆,有的小孩甚至帶著洗臉用盆子,準備領取熱騰騰的食物。這些「熱食」是安慰人心、建立信心的第一步。
領隊羅明憲是慈濟救援隊中最有經驗的領隊之一,他曾經負責慈濟救援伊朗大地震、朝鮮大飢荒等救助,羅明憲指出,要快速的建立救援體系最主要的兩種方式,一是醫療、一是熱食,醫療牽涉到跨海藥品使用補給及設備等問題,而恰恰兩岸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相同,所以他們決定以「熱食」來安定人心。
和目前全中國最大的安置點四川綿陽市九州體育館收容高達三萬人相比,慈濟在金山鎮的第一個安置點規模是六百人,等於是五十分之一,事實上金山鎮的災情只能算是「中度」災區,擁有全球救災實力的慈濟,為何選上人口不到十萬人的城鎮來做為第一個埋鍋做飯的灘頭堡?
事實上慈濟「勘災組」為了正式設點,曾經查看了多處災區。「對於主管機關來說,這個村落才死亡二十九人,比起其他上千人活埋的重度災區,金山鎮根本分不到任何的資源!」羅明憲指出,事實上金山鎮仍有數百名因房屋倒塌而無家可歸的災民,這些中央沒有辦法優先照顧的地區,正是慈濟要展開救助的據點。
另一方面,慈濟也觀察到這次解放軍的執行力極強,對於災區有一定的掌控力,所以慈濟決定以清理後的災區為主,而不是像在台灣九二一時直接搶進重度災區,「我們抱持尊重當地政府的原則」,慈濟救災隊發言人薛明仁強調。
一名台商則指出,對於四川許多人來說,「慈濟」這個團隊還是相當陌生,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做些什麼,而且慈濟畢竟是宗教團隊,當局可能會懷疑慈濟「會不會乘機以善事之名做傳教之實」。
不過大陸當局觀察了慈濟十七年,慈濟一直謹守「直接、重點、尊重」原則,配合當地政府。自九一年華東發生大水患,慈濟從援助安徽、江蘇、河南開始,一直到十七個省分從事援助的經驗。慈濟更在今年二月成為首家獲大陸批准成立的境外基金會。
由於地震是突發事件,沒有時間預防,瞬間造成的生命損失卻相當巨大,各單位協調也需要時間,最後在四川省宗教局的支持下,慈濟終於在十五日開始建立「安置點」,設立當天的上午,四川宗教局長全程坐鎮,了解慈濟到底在災區做些什麼事情來「安心」?
從建立安置點以來,每天上午八點之後,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遠從台灣和四川的救災隊進行長途視訊連線,「你們要把他們的心引領出來!」證嚴法師透過網絡鼓勵隊員。
經由當地警車開道,慈濟每天可以經由高速公路快速到達安置點,接著慈濟主要兵分三路:一組帶小朋友玩遊戲、教手語,讓他們可以回到帳篷後和家中長輩互動;一組到市區探訪人家;一組則開始為民眾準備熱食,慈濟人稱之為「香積組」,意指用菜香飯香讓人安心積福。
從準備熱食材料開始,災民們也開始尋回「生活步調」。由慈濟志工開出今日的菜單、婦女們前往最近市集採買當地蔬菜、食品,接著成都台商會長高土明的夫人親手帶動當地婦女洗菜、切菜,這些本來就是中國農村婦女的拿手本領,不到半小時就將材料就緒。
當地婦女看著他們小孩和慈濟的義工學習歌唱及手語。「有行動才有互動,有互動才有感動,有感動才有撼動,最後才能引眾」,救災隊發言人薛明仁說,讓災民重新「動」起來是慈濟的計劃一部分,事實上在救災帳篷之內,一家一家都擠得很綿密,每家都開伙,也容易發生爭吵,「我整天都在發呆,一直到慈濟來了」,一名婦女表示。
從十六日開始,就有許多老人帶著自己的簡單行李,來到安置點的現場逢人就詢問:「我們可不可以住進來這裏?」到了下午,遷進的人數又達到新的高峰,這時候慈濟就必須開始和大陸相關當局協商大安置區域的可能性。
在震災後的第六天,當局也允許慈濟進入「重災區」如什邡紅白鎮等設立新安置點。
事實上第一批二十六名「先遣部隊」的志工中有一半來自企業經營者及經理人,其中不乏億萬身價的大老闆,包括生產「康師傅方便麵」的頂新集團董事魏錦霓,過去一向低調的「三姊」魏錦霓只出現在天津康師傅一年一度的園遊會上,即使在最簡陋的環境之下也是架勢十足,指揮義工倒下香菇丁拌炒之後,香味也開始飄散出來。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這是出家人積蓄眾人之力的口訣,從清理烹調空間、布置發放食物長桌等,不到兩個小時,六百份的中餐已經完成。菜單包括綠豆地瓜湯、什錦粥等,排隊災民雙眼開始發亮,這些經理人雖然平時不會動手做菜,但效率一流,像領隊羅明憲自己也是一家吊扇製造公司的董事長,他一接到任務就立即出發,而且從台北到成都的機票錢、住宿費全都由自己付出,「我平均每年光花在義工的『出差費』上就達一百五十萬台幣(約五萬美元)!」
不只是領隊羅明憲,像經營印刷公司的陳金發、建設公司的志工呂芳川、水泥公司的陳振洲等,平均一年也為到全球各地做義工而花上百萬台幣。對於這些「企業家志工」來說,有的是企業決策者、有的是外商財務長,出差費事小,最「昂貴」的是時間,他們過去飛往世界各地時,都是坐商務艙,次數多到連空中小姐都熟了,但每次參加慈濟的活動,卻和團友們一起擠坐經濟艙,像有一次陳金發和慈濟出國救災,被熟識的空中小姐發現了就喊:「發伯,你怎麼坐在這裏?」讓陳金發也不知如何應對。
不只是台灣的企業家和經理人而已,還包括了大陸本地企業的CEO,像是來自重慶山外山科技公司總裁高光勇,他在重慶擁有一家一百多人的血液透析服務公司,他最大的心願就是開一家醫院,因為他每次帶自己女兒在大陸看病時,總是沒有悉心照料,感覺到大陸醫院對於人性的關懷太少,所以到台灣時,還特別去參觀慈濟醫院,才接觸到慈濟基金會,這次也從重慶直接趕來加入志工行列。
「有這麼多大菩薩們受苦受難,我們才有服務眾人的機會!」羅明憲感傷地說。而這些企業家志工們一聽到總部核准前往災區時雙眼都為之一亮,像羅本來要去美國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連機票都買好了,但是一發生川震,只好向兒子說抱歉。
慈濟企業家志工行動力的來源,除了希望爭取服務的機會,還有平時「社區活動」的經營,就已累積了大量人脈及互動,「三姊」魏錦霓就指出,平時活動就是訓練自己機動力最佳的方式,平時大家也會用簡訊傳遞資訊,對方一定會回,當外界一直很好奇慈濟為什麼行動這麼快速,有一次證嚴法師就用閩南語回答:「我們一直是在平時,而不是非常時(戰爭之意)!」
對慈濟人來說,地震是一場長期抗戰,當外界還驚惶未定時,他們卻以平常心看待,也難怪康師傅「三姊」會爽朗地對媒體說:「你們不要採訪完就走掉了啦!要留下來長期抗戰喲!」■
作者:張殿文
摘自:亞洲週刊2008年6月1日號第34-35頁
亞洲週刊網址:http://www.yzzk.com/
慈濟網址:http://www.tzuchi.org.tw/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