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許霆案及香港搶購白米潮看媒體的角色
媒體被譽為第四權,在許多地方擔負著為民喉舌、監督政府的責任,不少媒體人也因這一份使命感而感自豪。近日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發生的兩件事,折射出媒體在社會中所擔當的角色的重要性,引人省思。第一件是廣州的許霍案,第二件是香港近日市民瘋狂搶購白米。
眾所周知,在共產黨統治的這幾十年間,新聞及言論自由是幾乎等於零,尤其其媒體都在政府牢牢控制下,更是談不上有針砭時弊之效,受眾天天接觸到的,都是「黨的訊息」。所幸,近年來,在大陸部份勇敢的媒體人的努力下,大陸媒體似乎艱難地爭取了一點自由的空間。最近荒謬的許霆案得以重審,就連官員都不否認,「輿論壓力」是很重要的推動力。這在十年前的大陸,根本是難以想像的事。如果許霆案換作是發生在十年前,許霆就只能認命坐一世牢(註)。
不過,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媒體如將新聞自由運用不當,會對社會造成頗大的衝擊。今年初的藝人不雅照片事件就是一例,各界對此已有許多評論,此處不再贅述。近日香港發生民眾搶購白米瘋潮,媒體其實亦需負一些責任。近來全世界各種物價大漲,最近連亞洲人的主要糧食稻米亦受影響。媒體遂大幅報道,引發民眾的恐慌。後來香港官員遂「信心喊話」,表示白米在香港的供應無虞,但亦於事無補,幾乎全港的食米都被搶購一空,仿佛世界大戰來臨。
談到物價引發的問題,近年來各地發生的怪現象還有台灣不久前的民眾搶購衛生紙,以及馬來西亞政府的限制人民購買食油。事實上,現今全世界大部份物價瘋狂上漲,只要稍微思考就知道,投機份子的囤積居奇及炒作成份居多(否則漲幅不會那麼瘋狂)。而在現今這個如此進步的世界,任何一個不是太落後的地方,我想其主要糧食及日常用品的供給,應該不可能會出現短缺的問題,要解決的應該只是流通渠道的不暢通,斷不必以政府硬性規定限制購買的手段來因應。要知道,政府硬性規定限制購買是糟糕及愚蠢的方式,只會造成恐慌,大家先搶購一番,以致惡性循環,到時就真的會造成供給短缺,惡夢成真,價格非理性攀升,中了投機者的計。當然,人是自私的,大家都以為「大難當前」,深怕供應會短缺或以後價格會大漲,為免到時「食無米」,先搶購其實也許人之常情。政府在這節骨眼上的非常時期,也許可以做的是限制商家漲價,如果有需要的話,再由政府補貼損失予商家。
同理,媒體的大事渲染也會造成民眾的非理性瘋狂搶購,一樣會造成惡性循環,物品價格居高不下。回看香港媒體近日對有關食米及雞蛋等食糧漲價的報道,沒錯是指出了事實,而且一些媒體也簡單的提到民眾不須恐慌,但如此大篇幅及聳動的報道肯定會使民眾大為震撼,以致作出非理性的行為--搶購。因此,還是那句老話:媒體應該在報道事實與社會責任間拿捏平衝。
註:許霆案是於2006年發生在廣州的一宗案子,一名年輕人許霆,在某銀行提款機提款時,突然發現他提了一千元而戶口只扣一元,於是臨時起了貪念,提了一百多次,總共提出十七萬餘元,而戶口只扣了一百多元。一年後他被警方逮捕,但所提的錢已所剩無幾,法院認為許霆以非法侵占為目的,採用秘密手段,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行為已構成盜竊罪,遂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這案件經媒體報道後,輿論及法律界大嘩,於是有了今年三月三十一日的重審,最後只被輕判五年刑期。
2008-4-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