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7, 2014

從黎剎到菲傭:菲律賓與香港的淵源

從黎剎到菲傭:菲律賓與香港的淵源

三年多前(2010年8月23日)在馬尼拉發生的香港遊客被劫持事件,造成八死七傷,成為港人之痛,悲劇最近終因菲律賓當局願道歉和賠償而告一段落。其實,香港開埠一百七十多年來,與菲律賓的關係極密切。例如發生港客被殺慘劇的地點黎剎公園(為馬尼拉重要地標與景點),它所紀念的「菲律賓國父」黎剎(José Rizal,又譯厘沙路),即與香港有深厚淵源。
黎剎有華人血統,祖先是柯姓福建晉江人,他是在菲第六代,於1861年生於當時仍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賓。根據維基百科介紹,黎剎天資聰慧,懂二十二種語言。黎剎擁有多個學位,他最早是在菲律賓著名的Santo Tomas大學讀醫科,是一位眼科醫生,隨後曾在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並在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留在海德堡大學執教。在此期間,他創作大量文學作品揭露西班牙殖民者的黑暗面。
黎剎與香港的淵源始於三十歲那年,即1891年。他在當年12月與家人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列拿士地臺門牌二號,並在中環德己立街5號開業當眼科醫生,直到翌年六月離港返菲從事反殖活動。香港政府多年前已於黎剎故居所在區域設立牌匾(見圖),有興趣者可往參訪。
黎剎與香港的淵源還不只那短短的半年,因為他在菲律賓搞革命期間,認識了來自香港的愛爾蘭裔女子約瑟芬·布蕾肯(Josephine Brecon),彼此相戀。這段革命愛情可歌可泣,他被西班牙殖民政府判處死刑,於1896年12月30日行刑。臨刑前,應未婚妻約瑟芬·布蕾肯要求,黎剎與她舉行了刑場上的婚禮,並寫下了絕命詩《永別了,我的祖國》,終年僅三十五歲。他的壯烈犧牲也引爆了菲律賓革命,最終脫離西班牙統治。
黎剎就讀的Santo Tomas大學,在黎剎畢業八十幾年後培養了一位後來叱吒香港醫學界的女中豪傑──麥列菲菲。1964年畢業於Santo Tomas醫學系的麥列菲菲,是1941生於菲律賓的港人之女。她的父親列汝斂曾任香港聖士堤反學校校長,二戰時逃難到菲律賓,並生下了麥列菲菲等三名女兒。麥列菲菲是精神科醫生,在英國受訓和服務幾年後,於1968年到香港服務,從此定居香港,並曾擔任港大醫學系主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主席等公職。(題外話:麥列菲菲名字看似不像華人,此乃錯覺。列是其姓氏,麥是冠夫姓。她雖已離婚,但沒改姓名。)
黎剎祖先的祖籍──福建晉江,則是許多菲律賓華人的來源地。有意思的是,菲律賓華人也或多或少和香港有關係。菲律賓華人約百萬之眾(現總統阿奎諾三世的母親、前總統科拉桑,即是許姓福建人的後裔,在菲屬名門望族),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間,不少從福建晉江等地移居到菲律賓的華人,須先到香港住上幾年,才能辦妥依親等手續順利移居菲國,而這批當年暫居香港的華人,當中不少曾在香港讀書,因此也學會粵語。
香港有一個菲律賓人領風騷鼇領域,那就是早年的樂手,在歌廳、夜總會、錄音室等,都可見菲籍樂手身影(其實早在解放前的上海,菲籍樂手就在夜上海的音樂圈佔一席之地)。香港著名女歌手杜麗莎和男歌手杜德偉,都是菲中混血兒,父親都是菲律賓樂手。杜麗莎父親Fernando Carpio,為六、七十年代香港知名的爵士樂鼓手,有「香港鼓王」之稱。杜德偉父親Ollie Delfino則是樂隊領班,娶了上海時期著名國語女歌星張露,生下了杜德智、杜德偉兄弟。
港菲情緣逾百載,至今仍在延續。。。
今日香港人對菲律賓這個國家的最直接印象,非菲傭莫屬。從八十來代至今,由菲傭照顧成長的香港人,可以說已經進入第二代了。然而,香港人對這個人數逾十萬、朝夕相對、共處一室的第二大或第三族群(人數僅次於華人,與印傭不相上下),又認識多少呢?


黎剎(圖:維基百科)

香港政府在黎剎故居設的牌匾(圖:維基百科)

黎剎在香港行醫時的名片(圖:維基百科)

星期二, 4月 22, 2014

華人與中國的弔詭

華人與中國的弔詭
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易幟後,很多海外和香港華人,需經常接濟在大陸的家人/親人,而不少生活成問題或因各種原因而必須離開大陸的大陸人(包括因具「海外背景」而在大陸被批鬥針對者),也因此偷渡或移居香港,這成了幾代香港和海外華人的共同記憶。由於親情之故,當時的海外華人大體對中國還是有種親切感的,甚至中國貨當時都是受海外華人歡迎的,儘管南洋華人當時還不被允許去中國。
近幾年,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出境旅遊消費的中國有錢人越來越多,但暴發戶心態和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令不少人側目,於是也令香港、台灣,乃至不少海外華人開始對中國和中國人反感,而由於假貨劣貨新聞頻傳,不少中國貨(尤其食品)更是令不少人聞之色變。
弔詭吧!當年因為隔絕,所以海外華人對中國和中國人尚存好感,如今開放了,大家頻繁接觸了,反而產生了厭惡疏離感。這並不是中國一些論調說的「西方媒體煽動」哦!所以中國政府必須深刻檢討,為何連海外華人都出現「反中」心態。
當然,很多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指責,也充滿情緒性或以偏概全。中國以十三億人口之鉅,素質肯定良莠不齊,只要有小比例的壞份子,即是一個龐大數目,而媒體或網站也經常放大一些負面形象,或一再重覆的強調,以特例當作普遍現象,這對中國也欠公平。事實上,我們也應當看到中國和中國人在進步當中(包括文明素質上),當然由於規模超大,這過程需時頗長。


星期六, 4月 19, 2014

聖嚴法師「心五四」運動

聖嚴法師「心五四」運動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更多資訊,請閱聖嚴法師網站:
http://www.shengyen.org/content/about/about_02_1d.aspx

星期六, 4月 12, 2014

慈濟相關網站

佛教慈濟基金會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

慈濟香港分會

慈濟大學

慈濟醫院

大愛電視台

大愛感恩科技

靜思文化

經典雜誌

浪費食物之誤區

浪費食物之誤區
不浪費食物是美德,但有種論調認為,因為這世界上還有不少人吃不飽,所以我們不應浪費食物,因為你的食物如果不浪費的話,可以讓一些原本吃不飽的人有食物吃。這個邏輯大有問題,因為吃不飽的人有兩種可能:一:沒錢;二:當地因各種原因而無法生產或進口足夠的食物。所以你的食物就算沒有浪費,或者說你不吃那麼多的食物,那些食物也不大可能會落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上。

但以道德而言,確實不應浪費食物。

星期三, 4月 09, 2014

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共業

從近六十年歷史回顧中國經濟與其他國家/地區經濟的關係:中共掌政後,大批中國的資本家和專業人士(也包括資本)逃離,接收最多的就是台灣和香港。可以這麼說,中國大陸的閉關鎖國,造就了東亞四小龍的迅速脫貧致富(很多香港與海外華人此時需接濟在中國大陸的親人),當然勤奮的民族性也很重要。七十年代末,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形勢開始轉變,而最早一批前往投資開發的,很大比例是港商、台商和海外華商,對中國大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到了今天,全世界越來越多人受惠於中國的龐大市場,但也使不少國家地區因中國崛起而導致經濟結構轉變(例如工廠移到中國,造成本國產業空洞化等等)、貧富差距擴大、低技術低學歷人士就業難等等。
到底誰欠誰,還真難說。
一句話:人類都是共業。

中國崛起造成的衝擊

中國崛起的規模是人類史上從沒出現過的,註定會對全世界造成衝擊(包括經濟、文化、政治...),香港和台灣因為最靠近中國大陸,而且本身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不管認不認同,廣義來說肯定是),所以衝擊最大。這種衝擊不一定是政府行為造成,人口這麼龐大的國家,本身的民間行為就已可產生巨大的效應。中國崛起對世界的最大衝擊是:你再也不可忽視中國,不管願不願意!
以人類角度而言,富裕、開放的中國,肯定比貧窮、封閉的中國要來得好。
從經濟來說,中國的富裕為全球提供了巨大的商機(當然過程中中國的企業會搶了一些其他國家地區的生意)。但以文化而言,大家擔心一些中國人不甚文明或有違普世價值的行為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或擔心有很多人會為了經濟利益而討好中國,以至作出讓步,不再堅持普世價值或本身的傳統(例如台灣和香港,將來會不會因簡體字越來越常用以至取代了正體字?普通話在香港取代了廣東話的地位?)。以政治而言,中國式政治模式會不會因為其經濟上的成就而被一些國家參考模仿(例如所謂西方式民主不利經濟發展云云),也值得關注。
總括一句:中國太大,他的一點點壞處就可能釀成巨災,他的成就再大一除以十三億人口就顯得微不足道。

星期二, 4月 08, 2014

印尼2014總統大選分析

印尼將在七月舉行總統大選,選民1.85億,將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總統直選。由於現任總統尤多約諾已不可再連任,所以下屆總統肯定是新人。目前呼聲最高的是鬥爭派民主黨籍的現任雅加達省長卓可威(Joko Widodo,通常稱他為Jokowi)。現年五十二歲的卓可威,民望甚高,有「印尼奧巴馬」之稱(樣子也有點像)。他在2012年當選雅加達省長前,當了四年的梭羅市長,作風親民,經常下訪,了解民瘼,對市政建設作出極大貢獻,被多個公共機構評為印尼政績最佳的市長。此次出戰總統大位,等於其雅加達省長位子做不到一半任期(按規定於2018年屆滿)。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和卓可威搭檔參選的雅加達副省長,是華人鍾萬學。
領導鬥爭派民主黨的前總統梅卡華蒂(建國領袖蘇卡諾之女),本來這次很想重作馮婦,奈何民望不高,為了黨的勝算著想,只好選擇卓可威上陣。
有意思的是,這次宣布將參選的,有一位是華人,他就是代表人民良知黨參選副總統的電視媒體大亨陳明立,而與他搭檔的總統候選人則是前三軍總司令威蘭托。
但這些人能否順利成為候選人,還需看四月九日舉行的國會選舉,因為印尼法律規定,政黨或其聯盟須獲得至少25%選票或20%國會席位,才有資格提名一組正副總統候選人。根據民調,呼聲最高的是鬥爭派民主黨和專業集團黨。因此,國會選舉雖先於總統選舉舉行,但其結果(尤其有意參選總統的大黨)很受總統選舉影響,推出高民望總統候選人的政黨,可以拉抬國會選舉選情。(文:蕭偉基)

星期一, 4月 07, 2014

Cina與巫統

Cina與巫統
印尼和馬來西亞對華人、中國的稱呼都是Cina,但印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之前,是使用閩南語音的Tionghoa(中華Tiongkok(中國)來稱呼華人與中國的,而Cina則被視為有歧視含意的「支那」,是排華的前總統蘇哈托在一九六七年發動政變上台後所使用的對中國與華人的稱呼,以報復印尼華人「親共」。印尼總統尤多約諾最近決定取消稱華人為Cina的法規,改為用Tiongkok(中國)和Tionghoa(中華。但印尼也有輿論認為,Cina一詞已使用了數百年,並無辱華之意。
其實「中國」之外文名China,在不同語文中有相近發音但不同的拚法,是否有歧視則視乎個別情況,像印尼文和馬來文,基本上可歸類為同一種語文,但印尼文稱Cina有歧視含意,馬來文則沒有。
Cina聯想到,馬來西亞執政黨「巫統」,其全稱是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簡稱UMNO,即「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之意,簡稱「巫統」。其實「巫」是馬來人(Melayu)中文古稱之一「巫來由」的簡稱,至少可追溯到清代。

星期五, 4月 04, 2014

特例:新加坡、韓國

新加坡很成功,創造奇蹟,很多國家都希望能夠學習,但我認為,李光耀是曠世奇才,十億人裡面都未必找到一個。這是我一直抱持的觀點,別國想學都學不來,也羨慕不來。雖然有人擔心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是否仍能如此成功,但他打下的根基很穩,可預見的未來應該都不會有大問題

另一特殊例子是韓國,全民長期緊繃的憂患意識與危機意識,培養了超呼尋常的凝聚力與民心,坦白說已不符人性。當然以色列是更極端例子(外加猶太人的聰明腦袋)。

新興媒介與傳統思維之衝擊

網絡社交媒體為何總是傾向反對派(而且幾乎是一面倒)?幾乎全世界都如此。這是因為反對派在傳統媒體缺乏發聲管道嗎?有些國家地區確實如此,但並非全部。政治立場之分歧很多人可以接受,但許多網友在社交網站的粗暴發言,確實令一些人不舒服,並憂慮這股虛擬暴戾會往真實世界延伸(事實上已經出現)。說起來其實這就是新興媒介與傳統思維之衝擊,也激發人們思考如何使網絡世界更健康(當然包括有人提議更嚴格的規範乃至審查)。但我相信一旦越來越多傳統媒體增加在網絡的比重,以及越來越多不同立場與色彩的人都到網上發聲,會拉近不同立場者在網絡世界的比重。自然界的平衡法則會在網絡世界出現。